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离异家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影响因素、干预实验对照研究等几方面进行了综述,介绍了我国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探讨以往研究的不足,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借鉴和思考。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
The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The Status of Mental Health
on Adolescents in Divorced Family in China
YANG Xiaoming[1], LUO Wenping[2]
([1]Development and Educate Psychology,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8;
[2]Development and Educate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Mental health status of adolescents whose parents have divorced,its affective factors and control study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Finally the disadvantage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of this field a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Divorced households,adolescents,mental health, advances of research
离异家庭指的是父亲或母亲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它是由核心家庭因夫妻离异而形成的。在同龄人中,他们是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而国内的已有研究主要从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影响因素以及干预治疗三个角度出发,对此问题作出了探讨与研究。
1 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水平现状
已有研究表明,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与非离异家庭子女具有显著的差异性。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1)离异家庭子女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与正常家庭子女无明显差异,但离异家庭子女在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两个心理指标上表现尤为突出。他们的人格特质更趋于孤独、倔强、不关心他人、情绪不稳定、难以适外部环境、喜欢冒险等特征,其中男生比女生表现更为突出。(2)离异家庭子女的情绪稳定性差。已有的研究显示:离婚家庭儿童更易出现焦虑、担忧、抑郁等情绪反应。(3)离异家庭子女极易出现心理健康障碍。如离婚家庭儿童的神经质症状较为突出。
2 离异家庭子女社会适应性发展现状
2.1 离异家庭儿童应激水平较高
应激是由出忽意料的事件或状况所引起的个体紧张情绪状况和适应性的反应,它包含了多种负性情绪的紧张状态,可以以震惊、愤怒等爆发情绪形式表现,也可以以潜在的形式表现。王惠萍等关于离异儿童应激水平的研究结果显示,父母离异儿童的应激总分、心理应激分数和生理应激都显著地高于正常儿童。该结果说明父母离异确实给子女造成了非常强烈的情绪波动,使他们处于较高的应激状态,而且这种影响是长期持续的,应激水平不会因心理成熟而有所下降,反而有可能会继续影响子女日后的社会交往。
2.2 离异家庭子女普遍社会适应不良
离异家庭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及适应障碍检出率较高,由于他们的自卑和封闭心理,常常造成他们的社会交往困难。周敏娟、姚立旗分别采用Wasts的社交回避苦恼量表(SAD)、精神卫生自评量表(SCL-90)以及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对126名离异家庭青少年做了相关的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他们的社交总分与SCL-90总分、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等因子分有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与人格特征中内倾分(E)、掩饰分(L)、情绪不稳定分(N)和精神质分(P)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刘建勋等采用1∶1配对的研究方法对离异子女精神卫生问题进行调查发现,单亲家庭子女的早熟得分明显高于双亲组子女,对人态度多表现为冷漠。可见,家庭冲突或破裂这一重大刺激,会使离异家庭青少年在较长时间里被负性情绪所困扰,使得成长中的青少年缺乏安全感和对人基本的信任,变得自卑和封闭,从而影响他们的社会交往。
3 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纵观我国目前关于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研究方向:
3.1 家庭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近几十年来,我国学者关于离异家庭对子女造成的影响研究很多,尤其以实证研究为主,探讨出了家庭环境中的家庭氛围、家庭教养方式以及父母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
王玲、赵玲采用自己修订的“不安倾向诊断测试”标准化量表对579名中学生(离异家庭学生263名)进行心理健康诊断测试(MHT),发现心理不健康儿童的家庭气氛有比较多的抱怨、怨恨,其抚养方家长身心状况较差,抑郁水平较高;而心理健康儿童的家庭气氛则更平和、冷静,其抚养方家长情绪更平静、身体状况更良好 。刘苓等人的研究发现,单亲母亲家庭和单亲父亲家庭的家庭精神环境存在显著的差异,单亲父亲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道德宗教观得分显著低于单亲母亲家庭。说明单亲父亲家庭的精神环境比单亲母亲家庭的精神环境更差,更需要改善。而周敏娟、姚立旗等的研究结果发现离异家庭子女的父母温暖理解分、偏爱子女分、过度保护分都显著低于常模,而相反严厉惩罚,拒绝否认、干涉过度等状况水平都显著高于常模 。
从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窥见离异家庭中一部分监护父母可能认为,夫妻离异给子女造成了很大伤害,总想通过施予更多的爱来弥补他们心里的内疚,因而对子女过分溺爱,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子女任性、霸道、自私等不良个性的形成;而另一部分监护父母因为离异后各自的感情陷入困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留有消极心境,经常容易出现训斥、打骂子女,或对子女放任不管的现象。
3.2 社会支持影响因素研究
父母离异使家庭破碎,子女处境逆转,因而子女常常会对离异父母产生不满甚至记恨,亲子关系的紧张导致离异家庭子女试图从家庭外部寻求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的几率增高。而以往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是影响应激与健康的中介环节。余欣欣在对离异家庭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虽然离异家庭子女与正常家庭子女在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上差异不显著,但仅就父母支持一项来说,离异家庭子女得到来自父母支持的减少是显而易见的。在调查中发现,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仅有7.5%的人能得到来自父母的经济支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帮助。而我们可以假设离异家庭中的子女会遇到更多的困境,需要得到更多有效的、及时的心理和物质帮助。
4 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干预实验对照研究
我国目前对于离异子女的干预研究还较少。但仅有的研究表明,综合干预在改善离异家庭青少年不良心理与行为、防治他们心理障碍方面有一定的显著作用。而目前国内的干预方式主要是认知行为干预,干预实施后能较明显的改善青少年的精神卫生状况,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周敏娟、姚立旗等在关于影响离异青少年再适应的前期研究基础上,与学校联合对30例存在心理卫生问题的离异家庭青少年进行了为期12—18个月的综合心理干预,在通过认知行为干预后,干预组消极应对分、社交焦虑和社交回避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学习成绩也有较明显的改善。
5 研究展望
相比于国外的研究,我国对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今后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5.1 与时俱进,展现新时期的特点
结合当前的研究我们发现,心理问题的发生不止出现在离异家庭子女中,即使是生长在完整家庭里的子女,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各种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王玲等人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离异家庭的中学生与完整家庭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差异,而国外研究中也有相类似的研究结果,这些结果显然与我们设想的结果不一致。所以未来关于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我们可以抱以更开发的态度,逐渐淡化大众对离异家庭子女的消极心理期待,重新考虑离异家庭给子女造成的各方面影响,甚至可以从更积极的一面去审视和研究离异家庭给子女成长带来的触动与影响。
5.2 动态地看待离异子女的心理发展过程
我国学者现阶段对于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主要是采用SCL-90等相关的量表去测查他们的心理状况,从而说明父母离异对子女心理造成的各种影响,而并非是发展地看待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变化历程。据国外有关专家的研究,离异家庭子女父母离异的过程中经历了与重病患者相类似的心理历程:否认(相信父母的分离是暂时的)、生气(责怪父母)、自责(觉得是自己导致父母的分离)、压抑(情绪低落)、接受(趋于平静)。但目前国外并未对每个阶段作量化分析研究,而这可以作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方向。此外,我们还可以将父母离异对子女的影响从青少年扩展研究到成年,研究父母离异对成年人诸如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的影响等。关于这一研究方向国外虽然有相类似的理论观点,但目前仍缺少实证性研究。
5.3 发掘影响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的隐性因子
以往的许多研究中,研究者按某一变量将对象进行划分、对比。若差异显著,则简单地认为离异会造成子女心理在该变量上的变化。但有关研究表明,单纯的离异事件并没有对错之分,而对于那些争吵频繁、甚至存在严重家庭暴力的家庭子女而言,相比与父母勉强维系当前婚姻,离异或许是更好的选择。所以这其中必然有其它相关隐性因子可能会影响离异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例如离异子女的适应性就与监护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呈显著相关。这方面的研究能够为离异子女心理恢复治疗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王玲,郑雪,赵玲.珠江三角洲地区离异家庭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及相关因素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3):253-255.
[2]张虹,陈树林,郑全全.高中学生心理应激及其中介变量的研究.心理科学,1999(6):508-511.
[3]CPT Charles L.Bryner, Jr, MD.Children of Divorce.JABFP,2001.14(3):201-210.
[4]Kimball G.How to survive your parents’divorce:kids’advice to kids. Chico, Calif: Equality Press,1994.
[5]Singer H,Ruddell R H.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ocesses of Reading.Newark,Del.IRA.1985.
[6]Emery RE,Coiro MJ.Divorce:consequences for children.Pediatr Rev,1995.16:306-310.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
The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The Status of Mental Health
on Adolescents in Divorced Family in China
YANG Xiaoming[1], LUO Wenping[2]
([1]Development and Educate Psychology,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8;
[2]Development and Educate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Mental health status of adolescents whose parents have divorced,its affective factors and control study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Finally the disadvantage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of this field a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Divorced households,adolescents,mental health, advances of research
离异家庭指的是父亲或母亲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它是由核心家庭因夫妻离异而形成的。在同龄人中,他们是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而国内的已有研究主要从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影响因素以及干预治疗三个角度出发,对此问题作出了探讨与研究。
1 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水平现状
已有研究表明,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与非离异家庭子女具有显著的差异性。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1)离异家庭子女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与正常家庭子女无明显差异,但离异家庭子女在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两个心理指标上表现尤为突出。他们的人格特质更趋于孤独、倔强、不关心他人、情绪不稳定、难以适外部环境、喜欢冒险等特征,其中男生比女生表现更为突出。(2)离异家庭子女的情绪稳定性差。已有的研究显示:离婚家庭儿童更易出现焦虑、担忧、抑郁等情绪反应。(3)离异家庭子女极易出现心理健康障碍。如离婚家庭儿童的神经质症状较为突出。
2 离异家庭子女社会适应性发展现状
2.1 离异家庭儿童应激水平较高
应激是由出忽意料的事件或状况所引起的个体紧张情绪状况和适应性的反应,它包含了多种负性情绪的紧张状态,可以以震惊、愤怒等爆发情绪形式表现,也可以以潜在的形式表现。王惠萍等关于离异儿童应激水平的研究结果显示,父母离异儿童的应激总分、心理应激分数和生理应激都显著地高于正常儿童。该结果说明父母离异确实给子女造成了非常强烈的情绪波动,使他们处于较高的应激状态,而且这种影响是长期持续的,应激水平不会因心理成熟而有所下降,反而有可能会继续影响子女日后的社会交往。
2.2 离异家庭子女普遍社会适应不良
离异家庭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及适应障碍检出率较高,由于他们的自卑和封闭心理,常常造成他们的社会交往困难。周敏娟、姚立旗分别采用Wasts的社交回避苦恼量表(SAD)、精神卫生自评量表(SCL-90)以及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对126名离异家庭青少年做了相关的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他们的社交总分与SCL-90总分、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等因子分有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与人格特征中内倾分(E)、掩饰分(L)、情绪不稳定分(N)和精神质分(P)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刘建勋等采用1∶1配对的研究方法对离异子女精神卫生问题进行调查发现,单亲家庭子女的早熟得分明显高于双亲组子女,对人态度多表现为冷漠。可见,家庭冲突或破裂这一重大刺激,会使离异家庭青少年在较长时间里被负性情绪所困扰,使得成长中的青少年缺乏安全感和对人基本的信任,变得自卑和封闭,从而影响他们的社会交往。
3 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纵观我国目前关于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研究方向:
3.1 家庭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近几十年来,我国学者关于离异家庭对子女造成的影响研究很多,尤其以实证研究为主,探讨出了家庭环境中的家庭氛围、家庭教养方式以及父母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
王玲、赵玲采用自己修订的“不安倾向诊断测试”标准化量表对579名中学生(离异家庭学生263名)进行心理健康诊断测试(MHT),发现心理不健康儿童的家庭气氛有比较多的抱怨、怨恨,其抚养方家长身心状况较差,抑郁水平较高;而心理健康儿童的家庭气氛则更平和、冷静,其抚养方家长情绪更平静、身体状况更良好 。刘苓等人的研究发现,单亲母亲家庭和单亲父亲家庭的家庭精神环境存在显著的差异,单亲父亲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道德宗教观得分显著低于单亲母亲家庭。说明单亲父亲家庭的精神环境比单亲母亲家庭的精神环境更差,更需要改善。而周敏娟、姚立旗等的研究结果发现离异家庭子女的父母温暖理解分、偏爱子女分、过度保护分都显著低于常模,而相反严厉惩罚,拒绝否认、干涉过度等状况水平都显著高于常模 。
从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窥见离异家庭中一部分监护父母可能认为,夫妻离异给子女造成了很大伤害,总想通过施予更多的爱来弥补他们心里的内疚,因而对子女过分溺爱,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子女任性、霸道、自私等不良个性的形成;而另一部分监护父母因为离异后各自的感情陷入困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留有消极心境,经常容易出现训斥、打骂子女,或对子女放任不管的现象。
3.2 社会支持影响因素研究
父母离异使家庭破碎,子女处境逆转,因而子女常常会对离异父母产生不满甚至记恨,亲子关系的紧张导致离异家庭子女试图从家庭外部寻求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的几率增高。而以往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是影响应激与健康的中介环节。余欣欣在对离异家庭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虽然离异家庭子女与正常家庭子女在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上差异不显著,但仅就父母支持一项来说,离异家庭子女得到来自父母支持的减少是显而易见的。在调查中发现,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仅有7.5%的人能得到来自父母的经济支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帮助。而我们可以假设离异家庭中的子女会遇到更多的困境,需要得到更多有效的、及时的心理和物质帮助。
4 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干预实验对照研究
我国目前对于离异子女的干预研究还较少。但仅有的研究表明,综合干预在改善离异家庭青少年不良心理与行为、防治他们心理障碍方面有一定的显著作用。而目前国内的干预方式主要是认知行为干预,干预实施后能较明显的改善青少年的精神卫生状况,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周敏娟、姚立旗等在关于影响离异青少年再适应的前期研究基础上,与学校联合对30例存在心理卫生问题的离异家庭青少年进行了为期12—18个月的综合心理干预,在通过认知行为干预后,干预组消极应对分、社交焦虑和社交回避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学习成绩也有较明显的改善。
5 研究展望
相比于国外的研究,我国对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今后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5.1 与时俱进,展现新时期的特点
结合当前的研究我们发现,心理问题的发生不止出现在离异家庭子女中,即使是生长在完整家庭里的子女,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各种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王玲等人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离异家庭的中学生与完整家庭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差异,而国外研究中也有相类似的研究结果,这些结果显然与我们设想的结果不一致。所以未来关于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我们可以抱以更开发的态度,逐渐淡化大众对离异家庭子女的消极心理期待,重新考虑离异家庭给子女造成的各方面影响,甚至可以从更积极的一面去审视和研究离异家庭给子女成长带来的触动与影响。
5.2 动态地看待离异子女的心理发展过程
我国学者现阶段对于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主要是采用SCL-90等相关的量表去测查他们的心理状况,从而说明父母离异对子女心理造成的各种影响,而并非是发展地看待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变化历程。据国外有关专家的研究,离异家庭子女父母离异的过程中经历了与重病患者相类似的心理历程:否认(相信父母的分离是暂时的)、生气(责怪父母)、自责(觉得是自己导致父母的分离)、压抑(情绪低落)、接受(趋于平静)。但目前国外并未对每个阶段作量化分析研究,而这可以作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方向。此外,我们还可以将父母离异对子女的影响从青少年扩展研究到成年,研究父母离异对成年人诸如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的影响等。关于这一研究方向国外虽然有相类似的理论观点,但目前仍缺少实证性研究。
5.3 发掘影响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的隐性因子
以往的许多研究中,研究者按某一变量将对象进行划分、对比。若差异显著,则简单地认为离异会造成子女心理在该变量上的变化。但有关研究表明,单纯的离异事件并没有对错之分,而对于那些争吵频繁、甚至存在严重家庭暴力的家庭子女而言,相比与父母勉强维系当前婚姻,离异或许是更好的选择。所以这其中必然有其它相关隐性因子可能会影响离异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例如离异子女的适应性就与监护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呈显著相关。这方面的研究能够为离异子女心理恢复治疗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王玲,郑雪,赵玲.珠江三角洲地区离异家庭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及相关因素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3):253-255.
[2]张虹,陈树林,郑全全.高中学生心理应激及其中介变量的研究.心理科学,1999(6):508-511.
[3]CPT Charles L.Bryner, Jr, MD.Children of Divorce.JABFP,2001.14(3):201-210.
[4]Kimball G.How to survive your parents’divorce:kids’advice to kids. Chico, Calif: Equality Press,1994.
[5]Singer H,Ruddell R H.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ocesses of Reading.Newark,Del.IRA.1985.
[6]Emery RE,Coiro MJ.Divorce:consequences for children.Pediatr Rev,1995.16:306-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