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学习,借鉴提高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f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育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着眼于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和持续学习,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达到我们真正教学的目的呢?本次学校领导派我们初一年级组去洋思考查学习,耳闻目睹,颇有感触,获益匪浅。下面浅谈两点感受。
  一、相信学生,以人为本
  教育首先建立在对学生信任的基础之上,没有信任,就没有起码的教育。洋思中学“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没有学不会的学生”的办学理念告诉我们,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不要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中人以上”来语上,“中人以下”来语下,而是守护每一位学生的人性,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幸福。
  那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没有学不会的学生”中的“好”和“会”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教学理念,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文关怀呢?我的理解是,对每一位学生学习负责的天职,教师要想尽办法竭其所能地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不要因为教师责任心的缺席、专业水平的不高、无效教学时间的增多而耽误了学生的学习,使一个本来能够得到良好发展的学生丧失了最佳的学习机会。但是“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个性的差异、禀赋的不同、兴趣的区别又会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对待不同的学科和相同的学科的时候取舍有别,领悟有异,我们就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发展程度,而应该充分地考虑学生成长的综合性因素,给予合理科学的评价。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没有学不会的学生”中的“好”不应该指每一个学生绝对发展意义上的出类拔萃,而是指教师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多种教育方式进行最大化干预之后与他之前的状态相比较而言的突飞猛进;“会”也不是纯学科分数意义上的科科拔尖、门门优秀,而是指一个学生相较以前心智发育良好,学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学业成绩渐次进步。这样理解和实践,才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才是对人发展需要的尊重,否则,我们的学习便有可能会陷入误区。
  所以,相信学生,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正确处理好教学改革中社会功利化的教学要求和家长拔苗助长式的教学之间的矛盾冲突,包容性地看待学生的发展,准确定位教育方向。
  二、改革在课堂,功夫在课外
  高效的课堂在于它能唤醒学生沉睡的灵魂,使学生能达到高效的学习。我想每位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部分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心有旁骛,跟不上自己教学的节奏,难以圆满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的问题。为此我也颇费心思琢磨原因,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但还未能找到佳途良方,始终感觉纠错效果不甚理想。究其根本原因,自己也很清楚,课堂上未能全面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让每个学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保持在场,“课堂像考试一样紧张”的局面未能打开。
  通过去洋思考察学习,观摩了他们的几节语文课,全程见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客观来说,他们的老师也不是每节课都在进行当堂训练,每节课的效率也不见得就有多高,甚至可以说他们的课堂缺少拓展延伸,有把课本奉为最高经典来解读的缺陷,没有引进批判思维,学生创新意识缺乏。但是,这种模式也有很大的优势,以前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问题的重心始终是倾向于老师这边,传统教学中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更为突出,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容易忽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容易忽视学生的学习能力,语文教学中“少”、“慢”、“差”、“费”的现象造成教育机会的浪费,成为制约教学发展的瓶颈。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却能促使大多数的学生动起来,时时有事可做,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成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非“灌输者”。教师不再是按既定模式一厢情愿教授学科常识,答疑解惑,而是指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探究、研讨,课堂上呈现的不是教的场景,而是学的场景,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进行排场,打破了旧有的教师强势话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寻找到了一种新的对话平衡,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容易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容易提高,而这便是我们高效课堂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了。
  当然,仅凭课堂改革是根本无法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堂堂清”是洋思高效课堂的追求目标,但从教学实际来看,完成并不理想,而真正要完成教学达标的则是强大的后续保障工作,即“日日清”、“周周清”以及“月月清”。这既要求老师要有无私奉献的职业操守,更要求每个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呢?我自以为当务之急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为学习的本质就是以兴趣始,以兴趣终。语文是人文学科,有它自己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首先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自己读,自己领悟,不要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读书帮助学生实现语文学习。当然,仅凭读也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我们还应该在让学生具备必要的语文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讲解、梳理、实际应用,解决疑惑,形成体系,把固有的知识灵活化、价值化。具体教学中,一要全程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而非思考的结果;二要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有疑处设疑,无疑处更要设疑,在怀疑中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三要培养学生建构的能力,注意并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拓展语文学习范围,以生活为参照系,网络知识,把“听”、“说”、“读”、“写”转化为实际运用,如此方能使学生语文学习力增强, “日日清”、“堂堂清”才能得以实现。
  教学有法,法无定法。“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如此才能在批判中学习,在借鉴中提高。
其他文献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是小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师要提高课堂阅讀教学效率,就必须重视学生阅读的有效。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学习、掌握各种读书方法及学习语文的多项技能。而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呢?下面我将我的一些具体做法和成功经验总结与大家一起分享。
在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城镇化进程中,地方财政作为政府的资金保障,处于重要节点。文章通过引入新马克思主义的"资本循环"理论,结合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基本特征,构建了局部性资本循
商业银行保证金账户质押作为权利担保的一种方式,是适应现代经济活动和金融业务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对于资金的融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其他质押担保相比较,在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时间:2010年11月10日第三节  知识与技能:  1、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能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感悟周恩来
陕西省榆林地区的炕围画艺术历史悠久、造型美观,它已于2008年被收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但是,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炕围画这种民间装饰艺术已逐
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角度出发,以《中国文学》中罗淑小说的四篇英译文为例,对罗淑小说中蜀地方言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进行分析,探讨蜀地方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