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有方 教学有道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en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体育教学中,恰当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有效进行观察、分析与思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提高学习效率。
  一、比较性提问帮助学生建立正确技术动作表象
  案例描述:三年级立定跳远教学。教师提问:“大家知道小兔子是怎样跳的吗?让我们模范一下吧。”学生纷纷将小手举在头的两侧学小兔子跳。教师接着提问:“小兔子跳,大家模仿得很像,那小青蛙是怎样跳的呢?”学生开始模仿小青蛙摆臂跳跃。教师接着问:“刚才的两种跳法哪一种跳得更远呢?”学生纷纷表示小青蛙跳得更远。教师继续问:“这两种跳跃,手臂和小屁股的动作有什么不同呢?”教师引导学生又各练了一遍,学生纷纷表示小青蛙跳时手臂摆动起来,落地时两腿前伸小屁股降下来。教师表扬大家总结到位,提出本节课和小青蛙一起学本领,并示范立定跳远完整动作、讲解动作要领。
  案例分析:案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体验、比较小兔子跳与青蛙跳的区别,加深学生对立定跳远摆臂和落地缓冲等技术动作的认知。学生通过比较能非常直观地认识动作要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发现总结,更方便理解。然后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根据先前的区别比较,能较好地抓住动作要领,将枯燥的讲解变得生动化、趣味化,有助于提高学生学练积极性,促进教学目标有效完成。
  思考总结:比较性提问可用于体育课基本部分的前段,学生对动作技术要点模糊不清,在教师讲解完整动作要领前,先让学生体验、总结,然后再逐步过渡到主教材的技术学习中。
  二、启发性提问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案例描述:三年级后滚翻教学。在学练环节中,教师发现有些学生想帮其他学生完成动作,但方法欠妥。教师提醒学生在帮助时注意安全,不能用蛮力,避免同伴受伤。然后进一步引导:“大家看我们腰上的彩带有什么作用呢?”马上就有学生说:“可以用它来帮助同伴完成动作。”教师竖起大拇指,讲解具体保护帮助方法。在学生展示环节,有的动作没有达到团身紧的练习要求,教师问:“大家能不能利用现有的器材让团身动作更紧一些?”有的学生提出将彩带夹在腹部和大腿之间做后滚翻。教师表扬大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学生练得更带劲了。
  案例分析:案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遇到问题时巧妙地引導、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寻找解决方案,把课堂还给学生。辅助学练的器材已经在学生身边,教师在恰当时机给予启发、引导,进行有效提问,帮助学生解决练习中的问题。
  思考总结:启发性提问可用于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教师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有效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教学基本部分的学练环节中,当教师要将解决问题的手段呈现时,可以将辅助教法隐藏在一个个启发性提问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练。
  三、评价性提问巩固学生掌握学练技术动作要点
  案例描述:四年级投掷轻物教学。在学生展示动作环节,教师及时引导:“大家注意观察他的动作好在哪里?还有什么不足?”该学生完整地展示了投掷动作,且投掷距离很远。其他学生鼓掌并纷纷发表评论。教师总结大家的观点,进行点评。
  案例分析:案例中教师通过评价性提问,让学生在观察中复习、巩固技术动作要领,并加深其认知。每个人观察的视角、思维不同,得出的评价性语言就各有千秋。学生可以通过相互间的评价,将自己对动作的认知与展示动作、标准动作进行对比,弥补自己动作的不足,帮助学生在学练中找准方向、抓住重难点,促进学习目标达成。
  思考总结:评价性提问可用于教学展示环节,通过对动作的评价思考,巩固动作要领。教学基本环节的中后部分,学生对技术动作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此时采用多种形式的展示,让学生通过评价别人从而进一步认识完整的动作要点,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自身对技术动作的掌握。有效的评价性提问,还能促进师生交流,加强学生个性化发展。
  四、激励性提问激发学生学练热情增强自信心
  案例描述:五年级篮球换手运球过小障碍。在课的后半部分,教师提问:“大家能不能挑战更多小障碍?”学生纷纷表示想接受挑战。当学生能过4个小障碍的时候,教师接着提问:“大家还能挑战几个小障碍?”“5个”“6个”“7个”大家纷纷说出挑战个数,做好练习准备。学生在层层挑战中积极完成了各环节练习的任务。
  案例分析:案例中教师通过激励性提问,激励学生挑战自我、突破自我,培养学生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勇于接受挑战的品质。
  思考总结:激励性提问可用于课堂环节中需要逐步提高学生练习信心时。通过教师的语言激励,学生能根据自身能力完成不同阶段内容,调动学练热情。课堂学练过程的中后阶段,当学生出现懒散、胆怯等现象时,教师可依据教学计划,用语言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教师有序转变学练内容,逐级提高难度,引导学生在挑战的过程中积极有效地完成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练热情,增强运动自信心。
其他文献
厦门市自2013年启动了青年体育教师培养项目“体育学科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该项目由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负责执行,培训对象为入职5年及以下的青年体育教师,3年为一期,采用班主任负责制和导师指导制。项目实施分2个阶段进行,其中第一阶段为“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试训营”培训与考核,培训时间为一年,参加人员为针对自愿报名和各区推荐人员经考核选拔出的30名青年体育教师;经考核,最终选拔确定16名教师参加第二阶
一、厘清引发体育教学突发事件的因素  要保证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安全性,就必须将能引起各种突发事件的因素考虑到,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以及研讨中山东陈振华、四川阎光辉、安徽詹焰平、山东高振宇、陕西赵俊萍等教师的观点,引发体育课中突发事件的因素总结如下:1.学生因素:不遵守纪律,不听指挥,追逐打闹,厌学,恶作剧,不遵守技能形成的规律,自以为是,着装不当,准备活动不充分等。2.教师因素:课前对场地器械检查不到
第一段:健康知识多渗透  意图:体育课堂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教师应充分利用每一节课,多渗透、巧呈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方法:每学期的第一堂课或由于恶劣天气无法在室外进行的室内课,都可进行健康知识的传授。如第一堂课必须把运动着装、生病期间的锻炼要求、运动的好处和注意事项等健康知识讲清。其他室内课可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结合项目特点,将健康知识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生。而室
一、立足单元教学,突出技能主线一体化  对于运动技能而言,“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推进要在单元中落实,依据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构建的水平三《足球:前额正面头顶球》单元设置课时比例为1∶3∶2,即1节新授课、3节复习课、2节运用课。在单元教学中突出技能主线,一体化贯穿技能教学。  1.精心教,乐“学会”  基于《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理念,笔者结合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在水平三《足球
一、“学练赛”一体化教学评价的统领性  1.教学评价导“学”  案例:一年级学生学习队列报数,教师提出本节课比比哪个小组学得好。要求队伍整齐,站姿挺拔,思想集中,声音响亮等。然后请学生们分组练、赛、评,教师给予优秀小组表扬章(图1)奖励。  分析:师生围绕“比谁学得好”这一目标展开“学练赛”,首先让学生明确“学”的具体要求,再以多种形式的“练”教学生学会方法,最后以“赛”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学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能顺利化解课堂突发事件造成的尴尬  刚毕业时,笔者教学经验不足,课堂上对学生要求苛刻,师生关系一度紧张。1次体操课上,在给大家做跳箱完整动作示范时,由于笔者推手过猛,跳箱“散架”了,笔者摔了个四脚朝天,课堂上瞬间“炸了锅”,学生有掩口而乐的,也有捧腹大笑的。笔者心里像打倒了五味瓶,待收拾好跳箱,笔者又板起了脸:“老师摔跤就这么好笑吗?下面进行踏跳练习!”一顿呵斥之后,学生情绪变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还在继续,呵护好青少年学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始终是教育系统防控疫情最重要的任务。数月的抗疫,使得我国广大青少年学生不得不进入“停课不停学”模式,由于居家学习,青少年学生户外运动减少,足不出户、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令不少青少年学生出现了近视、肥胖等现象。随着疫情的持续,青少年学生焦虑、恐慌、抑郁等不良情绪,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正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  居家锻炼让体育走进青少年学生生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规定立定跳远是初高中及大学每年体质测试的必测项目,同时也是多省市中考体考测试项目。功能训练是一种注重身体基本姿态和人体动作模式,整合各项身体素质用于优化人体基本运动能力的训练理念和方法体系,通过对动作模式、脊柱力量、动力链、恢复与再生等环节进行系统性优化,提高动作质量,进而提高专项运动能力[1]。因此,如将功能训练的思路和方法用于立定跳远的训练中,不仅可
一、创设情境的课课赛  情境创设是体育教学中非常有效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会”学生后,引导其在“勤练”的基础上进行“常赛”;在了解学生技能掌握、学校场地设施等情况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常赛”,这种当堂“检测”能及时发现学生技能学习与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教师可针对问题与不足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效率;同时还能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体验、学以致用,从而达到提升核心素养的目的。  如
2019年岁末,笔者受邀参加某市组织的基于“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的送教活动。本次送教活动精心准备,通过展示课和专家专题讲座等形式,为前来观摩学习的教师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在研讨环节大家各抒己见,激烈讨论,让笔者深切感受到基层教师专业发展的强烈需求。  但同时观摩学习的教师也提出送教内容脱离基层教学实际条件、展示课存在“表演”成分等问题,导致难以实践和落实送教理念和内容。前来学习的教師产生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