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在足球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uphemi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立足单元教学,突出技能主线一体化
  对于运动技能而言,“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推进要在单元中落实,依据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构建的水平三《足球:前额正面头顶球》单元设置课时比例为1∶3∶2,即1节新授课、3节复习课、2节运用课。在单元教学中突出技能主线,一体化贯穿技能教学。
  1.精心教,乐“学会”
  基于《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理念,笔者结合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在水平三《足球:前额正面头顶球》新授课中用气排球代替足球教学,一方面通过改变器材有效降低了学生在初学前额正面头顶球时可能出现的畏惧心理,另一方面利用轻质的气排球减缓球在空中的速度,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反应和判断球的方向与落点,并提前做好接球准备,提高了学生用正确部位顶到球的成功率。笔者通过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抓住判断(球的落点)、移动(脚步)和对准(前额正面)3个关键,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前额正面头顶球基本动作,学生参与积极、乐于学练、学有成效。
  2.组合练,助“勤练”
  复习课中,笔者设计了“左右移动 前额正面头顶球、直线跑动 原地前额正面头顶球、直线助跑起跳 前额正面头顶球”等组合练习,根据不同课次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不同难度组合练习中循序渐进地学习。第2课时“左右移动 前额正面头顶球”练习,学生2人一组相距2m站立,一人抛球另一人左右移动2步后用前额正面头顶球,连续成功3次后可尝试左右移动多步或选择相距3m进行练习,引导学生通过改变距离和步伐让组合练习更多样、更自主,学生在双人合作练习中提高练习密度,实现充分“勤练”。运用分层教学引导学生根据自身能力选择难度,如“直线助跑起跳 前额正面头顶球”练习中,学生可选择助跑远近和顶固定球来提高成功率,使学生在合作练习中增强信心,促进学生坚持“勤练”。
  3.分层赛,助“常赛”
  运用课中,笔者从学生掌握动作技术实际情况出发组织分层游戏和比赛以满足不同能力基础学生的发展需求。如30s头原地顶球射门比赛(1人距球门一定距离面向球门站立,辅助者站于球门旁抛球),动作熟练的学生站在距球门4m處头球,还不够熟练的学生尝试在距球门3m处头球,同一场地内的学生相互切磋学习,复习巩固前额正面头顶球技术动作,同时允许想挑战自我的学生尝试原地起跳头顶球。
  二、指向终身体育,凸显多维学习一体化
  1.看比赛,学概念
  足球比赛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观看比赛有助于学生理解足球、学习足球。在水平三《足球脚内侧传接球 射门》单元中,笔者利用雨天组织学生观看中超、英超等比赛,引导学生在观看时把目光聚焦队员组织“二过一”等战术的运、传、切配合,理解跑位接应、运传衔接等技战术概念。通过观看比赛,学生对足球场上的位置关系更加明确,同时结合战术板演示与讲解,引导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足球战术配合。
  2.学配合,练战术
  足球教学中,笔者始终把合作学习作为重要的学法指导,如《足球脚内侧传接球 射门》单元第3课时中组织学生4人为1组进行小组合作,练习者将球传给助攻后随即跑动,助攻接来球后将球回传至练习者脚下,练习者接球射门。小组中分工明确,教练负责指导动作,助攻负责配合,组长负责组织,有效提高了“勤练”效率。从无防守过渡到有防守的学练情境,引导学生在无防守合作练习中提高脚内侧传接球的稳定性,进而在有防守练习时感知传接球和跑位的战术配合,选择合适的角度并完成射门。
  3.学规则,赛运用
  每学期校园足球班级联赛开赛前,笔者会组织学生观看以往比赛视频,结合录像讲解五人制和八人制赛事规则,普及发界外球、门球和定位球要求等比赛常识,为学生参加校园足球活动打好基本规则基础。实践课,笔者用标志桶把笼式足球场分隔成3~4片小场地,组织5vs5或8vs8班内练习赛,让学生在结合简单战术学练的同时,把发门球、界外球和定位球等基本规则了然于胸。除了班内练习赛,笔者还组织班级友谊赛,并根据规模和需要安排不同人次的裁判员、司线员、啦啦队和教练,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比赛并体验不同角色,多维度享受校园足球的乐趣。
  从校园足球育人功能和价值内涵出发,足球课堂既要教给学生踢球的方法,也要指导学生学会组织简单的足球比赛的基本知识。抓好日常足球课堂教学,是贯彻落实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重要抓手和载体,足球教学中既要兼顾运动技能与基本知识学习,更要帮助学生通过多维学习掌握基本技能、培养合作勤练意识、学会比赛组织形式。
  ——胡松(浙江省杭州市转塘小学,310012)整理
其他文献
本期话题研讨采用2个案例对比的方式对“操作性动作如何应用”进行探讨,在案例研讨中,参与研讨的教师一致认为案例2设计了更为复杂的运动场域,将传球和射门组合起来,让学生在运动场域中实践脚内侧传球,更加符合足球项目的本质特征。孙喜和指出2个案例都注重了操作方法,没有深入到运动学习的精髓,即教学中没有体现出学生综合、分析和决定的过程。也就是在教学中要根据本节课的目的设计出哪种情况用脚内侧传球,何时用、用完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 [以下简称《课标(2017年版)》] [1]中指出,体育课堂教学要避免在课堂上孤立、静态地进行单个知识点或单项技术的教学……重视问题导向、主动活动和比赛情境创设等。显然,根据《课标(2017年版)》的理念探索高中篮球技术教学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努力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欲以篮球持球交叉步突破的教学为例,探寻基于“实战运用”视角
“全员运动会”作为一种全新的学校运动会模式,已经成为许多学校改革学校运动会的首选。“全员运动会”分为2种:一是以袋鼠跳、跳长绳、“两人三足”等趣味体育项目为主的趣味项目全员运动会;二是以篮球、排球、足球等运动项目为主的全员运动会。为了让全员运动会更好地展示学生体育课堂学习的过程,考察学生体育课堂学习的状况,发现当前学校体育工作在课堂教学、大课间和运动会等上存在的脱节问题,进而解决全员运动会“展示哪
50m跑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测试学生速度素质的项目,在课堂教学以及测试中发现,学生在50m跑动中身体的稳定性、上下肢协同作用等方面存在问题,从而影响成绩。身体功能性练习是一种高效、科学、系统的练习模式,在此基础上依据小学生生理、心理以及基础运动能力的特征,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三阶段”功能性练习,能够有效提高学生50m成绩,形成稳定的动作模式,降低运动损伤风险,使学生在50m跑过程中表现出
一、案例背景  太极功夫扇是笔者所在学校的校本课程,内容丰富新颖、难度不大、易学易练,且具有较强的欣赏性和较高的锻炼价值。用于練习的扇子在生活中很常见,且颜色鲜艳、外观优美、开合有声,再加上学生熟悉的《中国功夫》歌曲旋律,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学习内容是第一段的前四个动作,主要是以太极的动作为主。教学中,笔者打破常规的教学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
一直以来,球类项目作为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内容,对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培育有着独特的价值与意义。但在小学球类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致并不是那么高涨,而是更热衷于课后校外的自发性比赛或是校外机构的球类培训。这促使体育教师重新审视小学球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现行体系。现有体系中,教学内容编排多是6~8个课时的技术小单元,而非18个课时以上的项目大单元;教学方法多是讲解、示范、练习,而非游戏、比赛;
为进一步强化疫情防控期间青少年学生居家学习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体育课程教育教学的影响,江苏省教育厅指导各级各类学校按照“五育并举”要求积极应对,扎实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线上体育课程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课程开设覆盖面广  2月上旬,江苏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做好全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疫情防控期间教育教学工作安排的通知》《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工作的通
厦门市自2013年启动了青年体育教师培养项目“体育学科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该项目由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负责执行,培训对象为入职5年及以下的青年体育教师,3年为一期,采用班主任负责制和导师指导制。项目实施分2个阶段进行,其中第一阶段为“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试训营”培训与考核,培训时间为一年,参加人员为针对自愿报名和各区推荐人员经考核选拔出的30名青年体育教师;经考核,最终选拔确定16名教师参加第二阶
一、厘清引发体育教学突发事件的因素  要保证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安全性,就必须将能引起各种突发事件的因素考虑到,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以及研讨中山东陈振华、四川阎光辉、安徽詹焰平、山东高振宇、陕西赵俊萍等教师的观点,引发体育课中突发事件的因素总结如下:1.学生因素:不遵守纪律,不听指挥,追逐打闹,厌学,恶作剧,不遵守技能形成的规律,自以为是,着装不当,准备活动不充分等。2.教师因素:课前对场地器械检查不到
第一段:健康知识多渗透  意图:体育课堂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教师应充分利用每一节课,多渗透、巧呈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方法:每学期的第一堂课或由于恶劣天气无法在室外进行的室内课,都可进行健康知识的传授。如第一堂课必须把运动着装、生病期间的锻炼要求、运动的好处和注意事项等健康知识讲清。其他室内课可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结合项目特点,将健康知识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生。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