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的回家路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e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运”一词最早出现于1980年的《人民日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逐步放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家乡,去异地寻找机会。乡土社会的传统观念、城乡发展的不均衡、交通运力的相对匮乏,共同催生了我们熟悉的八九十年代春运景观以及苦乐交加的“迁徙”经验。
  2019年12月30日,京张高铁开通运营。这条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智能高速铁路,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飞跃。如今高铁成为多数人的首选交通工具,人们回家过年的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春节不再“一票难求”,旅程也愈发文明舒适。回家的路,真正成为一条小康之路、幸福之路。
  这个专题里呈现的照片,来自传统媒体的摄影记者、任职于铁路系统的摄影工作者、拍摄绿皮火车多年的业余摄影师、普通摄影爱好者……影像的介质也从旧日彩色负片到当下数字影像。经过我们的重新整理,这些照片释放出层次丰富的信息。希望可以拼凑出有关“春运”的集体记忆。
香坊至五常6232次列车上。2015年2月7日 钱海峰 摄

北京至张家口高速铁路(京张高铁)开通运营,线路全长174公里,最高设计时速350公里。当日,一辆“复兴号”在北京居庸关长城下呼啸而过。2019年12月30日 人民日报记者 雷声 摄
高铁集结,静待春运,朝发夕至,势不可挡。2018年2月 武汉 邹政 摄017
京张高铁上,奥运冠军、前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运动员杨扬在展示列车乘务员赠送的福字。2019年12月30日 张家口日报记者 马佳琦 摄
:京张高铁开通后,开往崇礼太子城(奥运村)站的G8811次列车。2019年12月30日 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 摄
春节来临,农民工返乡,在站台等候列车回家过年团聚。2016年 宋中刚 摄
北京西站, 临时售票亭前排队买票的旅客。2008年1月 工人日报 杨登峰 摄
北京西站,临时售票厅里的售票员。2011年 工人日报 杨登峰 摄

高铁速度


  我们已经生活在绝对之中,因为我们已经创造了无处不在的、永不停息的速度。
  ——《未来主义宣言》马里奈蒂
X光仪器下春运回家的行囊。 吉林画报 白石 摄

  透过X光仪器的一幅幅画面,可以看出百姓过年回家行囊中年貨的逐年变化。数码产品、家用电器、奢侈品等都已成为过年必备礼物,并逐渐代替了以往鸡、鸭、鱼、糖果、酒等传统年货。换一个视角去关注春运,换一个思维去拍摄春运。
  ——白石
绿皮火车上回家的人。2005年 羊城晚报记者 邓勃 摄
挤上火车回家的人。2001年 羊城晚报记者 邓勃 摄
:温州火车站,编个号码排队买票回家。2002年 傅拥军 摄
:株洲站,人多,车门无法开,上车基本靠从车窗爬上去。2000年 羊城晚报记者 邓勃 摄

绿皮火车


  我们敬畏这么个大铁盒子,能够如此凶猛、如此持久地奔跑下去。
  ——《绿皮火车》周云蓬
  春运列车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在这里,能够感受到亲情和故乡情,拍了快二十年,会上瘾。我将继续努力实现我的少年梦:行遍世界各地,让人生无悔。
  ——邓勃
上海至阜阳5008次列车卧铺车厢的一位乘客在熟睡,外面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2006年 吴芳 摄
合肥火车站绿皮车上焦急呼唤同伴的乘客。2007年 吴芳 摄

  我在学生时代经历过暑运,南京、青岛两地站着往返二十几个小时,可惜那个时代自己还没有相机,无法记录下路上的所见。再经历春运源于媒体记者的工作,从2004年至今,每年春运都会跟车拍摄。尽管高铁已经开通多年,但春运时刻,该拥挤的依然拥挤,只是现在的拥挤已经无法和过去的拥挤相比,这是时代的进步。春运还在,但春运路将会越来越通畅。
  ——吴芳
上海至成都3256次春运临客列车上。2017年2月8日 钱海峰 摄
东莞东至九江3614次春运临客列车上。2018年3月2日 钱海峰 摄

  从2008年开始,我连续拍摄了十多年的绿皮火车,至今总计乘坐418趟绿皮火车,行程14万公里,绕地球3圈多。东至黑龙江抚远站,南至广西凭祥站(中越边境友谊关),最西曾到达新疆喀什站,最北抵达黑龙江漠河站。随着高铁的快速发展,绿皮火车逐步被淘汰。坚持去记录这些绿皮火车,不能说完全是凭借着兴趣,更谈不上是什么怀旧,准确地说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动力。
  ——钱海峰
满归至海拉尔4182次列车上。2017年1月8日 钱海峰 摄
上海至成都3216次春运临客列车上。2019年2月22日 钱海峰 摄
攀枝花至普雄5634次列车上。2018年1月31日 钱海峰 摄
成都至宜賓K9445次春运临客列车上。2019年2月24日 钱海峰 摄
琼州海峡,在从海南海口开往广东徐闻海安方向的轮渡上,旅客们在船尾向茫茫大海观望。新的一年,闯海人即将开始新生活。2013年2月15日 刘飞越 摄
春运期间,闯海人带着小狗乘坐渡轮从海口返乡过年。 刘飞越 摄
年后一位父亲抱着女儿准备下船,此时轮渡将要靠岸海口客运码头。 刘飞越 摄
夜里,海口客运码头准备登船回家过年的人。 刘飞越 摄
一位女乘客在輪渡上看手机。 刘飞越 摄
轮渡离开海口客运码头,乘客们站在甲板上眺望远方。 刘飞越 摄

  当记者那些年,几乎每年都会拍春运。2013年初,我到海南日报工作,刚到海口时想坐船感受一下,去了客运码头后,发现人、车都是回家过年的,这才意识到原来海上也有春运。我觉得这个选题特别好,就集中几天坐了十几趟船,从最大的三四层客轮到最小的像快艇一样的小船拍了个遍。
  ——刘飞越
:海南省海口市秀英港码头,春节期间来海南旅游的自驾游车辆有序排队登船过海。2008年 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海南省海口市秀英港码头,春节期间返程的车辆如“银河战舰”,有序排队登船离岛。2008年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海上春运


  现在的社会不适合我们,因为我们太怀旧了。
  ——电影《三峡好人》 台词
免费给外地摩托车加满油回家,成为一种公益活动。2019年1月 许华泰 摄
广西梧州市藤县境内,返乡的摩托车大军。2017年以后,由于高铁等交通方式的开通,摩托大军返乡的场景在这里慢慢成为了历史。2012年1月 甘汉深 摄
广西贵州交界处,汪正年一行骑行在盘山公路上。龙胜至飘里的路虽然在山区, 但国道路况较好,他们一直以60公里左右的时速前行。2011年王辰 摄
贵州省境内,鲁朝军独自骑行到梯田边,弯腰捡起秸秆、枯枝,点火等待汪长军和汪正年夫妇。2011年 王辰 摄
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自治县,骑行了两天的汪正年的摩托车当日再次出现故障。无奈之下鲁朝军骑着摩托车,通过一根红绳,拉着故障摩托先赶往县城住宿,等天亮后再去维修。2011年 王辰 摄
贵州境内,由于气温寒冷,汪正年的头盔和衣服上都覆盖了冰雪。2011年 王辰 摄
321国道广西境内,为了能早日回家过年,汪正年一行在夜色中骑行赶路。2011年 王辰 摄

摩托大军

  没有车窗玻璃阻挡你的视野,你感到自己和大自然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罗伯特·M·波西格
  每次和朋友聊到春运的“迁徙”时,我都会想起影片《迁徙的鸟》。在影片提及的候鸟中,总能看到自己或身边朋友的影子。无论从南到北还是从北到南,在人类一年一度的春运“迁徙”中,我们在追求什么?或许千万个回家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在影片结束时,候鸟在空中有节奏地扇动翅膀而发出的声音中,引导我们找寻着自己的答案。
  ——王辰
春节返乡路上,一段崎岖而宁静的山路。2001年 刘景行 摄
返鄉农民工们在北京六里桥长途汽车站排队等候上车。2001年 刘景行 摄
北京西客站的返乡人。2001年 刘景行 摄
四川达州渠县火车站,农民工春运专列四川集散点。2001年 刘景行 摄

  近几年,来京务工人员的回乡之路再也没有了大包小包的行李。二十多年来,在我的镜头中记录的农民工,他们的后代大多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来京务工的职业选择也更加多样。
  ——刘景行
大年初三,安徽阜阳火车站的广场上,经过两天一夜排队后开始登上“农民工专列”的农民工。1993年1月25日 工人日报 于文国 摄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进而形成“民工潮”的最初阶段,也是中国“春运”成为热点的初期。
  当时,作为新闻摄影记者的我有比较明确的“记录”意识。以《工人日报》上海记者站记者的身份,跟踪拍摄了一批有关“中国民工潮”和“春运”的照片。这是其中的几个瞬间。
  ——于文国
大年初三,安徽阜阳火车站广场,排队去往上海的农民工。当时,阜阳火车站是“民工潮”四大源头之一。1993年1月25日 于文国 摄
风雪催归 吴晓松 摄
风雪渡口 吴晓松 摄

  206国道(烟台至汕头)是国家级骨干公路,交通量繁重,当时横亘的长江成为国道的瓶颈,过江车辆要靠长江汽车渡轮渡运,遇到恶劣天气只能在江边等待。为了确保汽车轮渡的安全畅通,同时减少车辆等待时间,每逢雪天,公路职工都会来到轮渡码头清雪疏导交通,最大限度地提高车辆通行能力。作为一名公路人,出于对本职工作的热爱,我积极参与其中,并用胶片相机记录了当时恶劣天气下大家热心清雪的场景。
  ——吴晓松
6岁的程思涵和妈妈一起回汉川爷爷奶奶家,她的愿望是:长大后当一名宇航员。长江日报记者 李子云 摄
64岁的叶太玉和老伴回重庆老家,她的愿望是:希望跟儿子和媳妇一起过年。长江日报记者 邱焰 摄
34岁的李成先带着老婆孩子一起回山东潍坊,他的愿望是: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步步高升。长江日报记者 邱焰 摄
28岁的张黎林与同伴一起出行,她的愿望是:家人快快乐乐、幸福美满。长江日报记者 詹松 摄
大年初三,菏泽市牡丹区黄镇乡一户人家70多口为107岁老人杨桂荣祝寿。过年回家与亲人团聚,是中国人辛劳一年后的美好愿望。 2007年 马春霞 摄

  2018年春运期间,我们在汉口火车站的候车大厅里搭了个临时摄影棚,给候车旅客拍摄“春运明星照”。为此,摄影部记者们几乎全体出动,在15天里为近2000名旅客拍摄了6000余张照片。拍摄过程中,我们记录下了每位旅客的新年愿望,或许这些平凡而温暖的愿望才是回家路上最美的风景。
  ——长江日报记者
其他文献
《大草原》  罗伯特·亚当斯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罗伯特·亚当斯一直在记录美国西部被人为改变的风景,《大草原》的主题是从丹佛延伸到看似不可征服的开阔平原。第一版《大草原》出版于1978年,现在已成为收藏家们追捧的珍品。2011年光圈出版社再版的这本,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增加了亚当斯重新挑选和排序的新照片,其中许多是首次公开。这本书很薄,但却很耐看,提供了对美国荒野的一种不带感情色彩的视角——既颂
2021年全国摄影工作会议现场。 蔡元卿 摄  4月26日,中国摄影家协会2021年全国摄影工作会议在江苏常州东方盐湖城召开。这是新冠肺炎疫情后召开的第一次线下全国摄影工作会议,中国摄协56家团体会员单位代表会聚一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中国文联十届六次全委会精神为宗旨,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明确2021年全国摄影任务,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共同擘画中国摄影事业的
摘要 “第六代”电影导演是公认的有着出色才华、对电影艺术执着追求的一代,被誉为“第五代”的接班人,但目前他们面临着在国际上荣光无限、在国内票房惨淡的尴尬局面。随着新生代导演作品的成熟与普及,第六代如果不改变自己的创作风格,就无法成为中国电影的主流,无法掌握中国电影的话语权。变与不变将决定着“第六代”未来的命运。  关键词 中国电影 第六代 获奖 票房    在世界电影史上,对电影导演“断代”的做法
有些风景名胜每天都有很多人去拍摄,怎样拍得比别人好呢?光线或许是一个最基本,但也最重要的因素。在本次讲到的这个案例中,光线代表了两个含义。  第一个是指拍摄时间。如果在白天拍摄,缺少戏剧性的光线和色彩会让画面显得非常平淡,作品流于到此一游。而假如在傍晚拍摄,日落之后的天空可能呈现出非常漂亮的色彩变化,此时才是最佳的拍摄时机。  光线的第二层含义是照亮主体的光。也就是说,当你为画面选择了一个有代表性
关键词:湿版时代、约翰·汤姆逊、中国、殖民影像  照片中是一位眉目清秀的满族女子,她神情娴静,面带微笑,肤色洁白细腻,唇色绘出樱桃小嘴,衣服有细致的纹饰。此刻她端坐在太师椅上,看着一个高鼻子、深眼廓的西方男人给她拍照。右边的仆人肤色黝黑,穿着朴素的深色袍子,梳着利落的马尾辫,专心整理女人的发饰。左边的孩子倚靠在太师椅的扶手上,认真地看着中间的女子,仿佛期待着发型赶快做好。这个动态的瞬间同时有舞台的
只要光线布置得当,用手机自动模式下的高速连拍功能就能凝固水滴四溅的瞬间。一把勺子可以让水滴呈现出更变化多端的形態,杯子在倒水时要尽量举高一些。  水花四溅,如同雕塑一般。将刹那间定格的照片总是有种特别的魅力,但其实这只是一台手机,在两盏亮度全开的LED灯照射下拍成的。你要做的是下面两点。1.安排灯光  将一个磨砂质感的塑料袋用胶带固定在椅子腿上,再在它后面放两盏你能找到的最亮的灯,就形成了一个柔光
《诗经》中有“白鸟洁白肥泽”的记载,这白鸟指的就是白天鹅。从“身无彩凤双飞翼”到柴科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在人类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无疑把这白鸟供奉为神灵,同时也把它视为纯洁、忠诚、高贵的象征。而当今的后生们则试图用影像来诠释这白鸟的魂灵。  2008年我开始学摄影,起初也是兴趣所致,见啥拍啥,根本没有一个定向的题材可言。我居住的地方——河南三门峡,每年的深秋,有近万只的白天鹅来这里越冬,同时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中)宣布展览开幕,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右四)、胡孝汉(左四),党组成员徐永军(右三),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雁彬(左三),中央宣传部人权事务局二级巡视员、宣传处处长李晓军(右二),中国摄协主席李舸(左二),中国摄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郑更生(右一)见证展览启幕。付锐摄  3月22日上午,北京中国文艺家之家展览馆袅袅不绝地流淌着感心动耳的歌曲,映照新疆各族
[摘要]自1991年Cutt关联理论在国外发表以来,在西方翻译界掀起了波澜,最近几年也逐渐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一时间,研究它的学者很多,但一般都是将它用于文学翻译的研究,极少用于影视翻译的研究,影视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的一部分,本文首先介绍关联理论中的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理论,然后探析其在影视翻译中的运用。  [关键词]直接翻译 间接翻译 影视翻译 运用    一、引言    随着中国加入WTO
[摘要]澳大利亚华人导演罗卓瑶的电影《浮生》,是一部刻画移民生活以及移民心态的电影。影片中流散的华人经过艰难的移置过程,经历对本土和异域文化的选择,最终接受一种文化复数的形态。在这部影片中,中国人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而且对不同文化有着极强的适应和包容能力。不同文化可以并存,它们通过冲突和契合,可以达到新的融合。  [关键词]《浮生》 移民 移置 文化融合    澳籍女导演罗卓瑶(Clara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