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法”词语使用之探析——基于法律术语的个案思考

来源 :现代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gege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律是通过词语订立和公布的,法律在诞生之日便和语言产生了亲密的关系,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是这样描述法律和语言之间关系的:
其他文献
朱珔(1769-1850),清末安徽泾县人,字玉存,号兰坡。《说文假借义证》(以下简称《义征》)书成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将谋付梓时朱氏病故。适值清末,由于兵荒战乱,本书的稿本被毁坏得残破不全,后由其后代摘取《经文广异》及其它说添补,但本书卷首的序文、凡例都已失去。本文通过分析本书大量的例证后,明确朱氏在义证假借时,共涉及到两方面,一方面是形义,另一方面是声韵,笔者在此分而述之。    一、
2012年PEP版小学英语教材的单元设计以话题为主线,对英语语言知识基本规律显性传递较少,在教材编著的过程中,以英语单词拼读规律为主线进行单元设计,搭建单词音形的桥梁,能使
在学习和研究古汉语时,经常会遇到假借和通假问题,有关文章对这两个术语的理解和解释各种各样,差别很大。我们认为,假借与通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应该加以区别。    一、假借与通假现象在术语使用上的问题    假借与通假现象在上古就已经产生了,古人对此很早就有了认识。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过:“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这里说的就是传统的六书之“假借”。东汉学者郑玄曾对通假现象进行过探讨,他说: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笔者一直在思考有关审美语言(文学语言)的问题:什么是审美语言?审美语言与实用语言(科学语言、新闻语言、日常语言)是否象某些学者所讲的那样是两套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新闻语言与诗艺语言最基本的差异在于它们属于不同的话语范畴。在各自的范畴领域内,各自既有自身不可僭越的游戏规则、表达方式,又承担各自不同的来自于受众的阅读期待的独特品质。……前者的话语系统要求其语言以真实、准确
《咬文嚼字》2002年第9期“一针见血”栏目内有《“胆如牛”闻所未闻》一文,指出《联合日报》一篇文章的标题“贪官缘何胆如牛”有误,并且说:“要准确地表达这个意思,不如把‘胆如牛’改为‘胆大包天’或‘胆大妄为’。”  “胆如牛”的说法确实闻所未闻,但仔细分析,恐怕作者原本用的是“胆如斗”,在编印过程中,不知在哪个环节误成了“胆如牛”。因为“斗”与“牛”字形极为近似,容易误认,唐代曹邺《官仓鼠》诗:“
名句名篇是高考的常考知识点,笔者在指导学生背诵和落实默写的教学环节中,发现不少学生对名句名篇中的同音字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混淆和混写现象。同音字即读音完全相同而意义、形体不同的字,结合《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30篇古诗、10篇古文,笔者拟就名句名篇中的同音字加以辨析。兹略举几例,抛砖引玉,望见教于大方之家。    1.“常”与“长”  (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2)出师
初中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重要工具,是化学学习入门的重点和难点。在初中化学用语学习中,由于化学用语比较抽象、枯燥,需要记的东西较多,学生学起来有困难,导致部分学生对
虽然“饣”部是常见偏旁之一,但目前汉字学理论还不能完全解释“饣”部的作用和功能。本文拟从认知学角度对“饣”部来源和认知功能作以初步探索,以深化汉字偏旁研究和简化字结构分析,进一步丰富汉字偏旁认知理论。。    一、“饣”部的由来    “饣”部是由“食”字的变体“飠”简化而来的,通过一定的变化,成为一个偏旁。这一演变过程有的学者称其为“汉字的偏旁化”,指一个独体字当用作偏旁构成合体字时所发生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