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素养为本”的教学导向下,强调知识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关注,特别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仍然存在被忽視的现象。“四点突破”教学范式强调兴趣来源于知识本体,以兴趣激发调动学生积极建构知识,获得知识意义,达到素养培养的目的。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 氯及其化合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0.035
“四点突破”教学范式是以“兴趣引领贯穿课堂始终”为核心,强调把兴趣“打开”。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把兴趣划分为教学起始点的原生兴趣、教学重难点的伴生兴趣、学习迁移点的衍生兴趣,由兴趣贯穿课堂始终。学生在兴趣的激发下,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积极建构知识,获得知识意义,从而达到学生素养培养的目标。从知识的角度看,要能持续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学生在建构知识过程中不断通过获得知识的意义,从而明确知识的价值。
一、“四点突破”教学范式的氯及其化合物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元素化合物知识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物质及物质的性质的事实依据,而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其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即能为前面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化学理论性知识的运用提供大量的事实依据,也能为学生打开化合价多价态的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大门。同时,能够为学生知识的迁移提供丰富的事实。
2.教材内容分析。
氯原子结构是决定氯气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本质,但是从氯气单质到氯化合物转化的宏观表现是氯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而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宏观表征的体现,氯原子结构决定氯气的性质的实质是氧化还原反应微观本质的体现。氧化还原反应和物质的分类作为化学理论性知识,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具有理论指导的作用。因此,在本节课中,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来学习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同时也是建立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及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等知识,为学习氯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学生能从化合价的变化来分析氯气的化学性质,学生能对氯水的成分进行假设。
(二)学生的心理分析
学生进入到高中学习,其认知方式和逻辑都开始发生变化。并且开始有自己对于学习的想法和求知欲,对于知识的表征也会发生变化。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心理,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知识的意义建构上。而且学生的心理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也是最难分析的部分。
(三)学生的兴趣点
学生对于氯原子结构为什么会影响氯气的性质,氯气转化成“漂白液”的过程中又发生了哪些反应,在这些反应中为什么都有化合价的变化等这一系列隐藏的知识可能会感兴趣,也是本节课伴生兴趣的来源。
学生对于怎么从不同角度去定义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哪些物质具有氧化性,氧化性与元素的化合价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一系列问题隐藏的知识可能会感兴趣,也是本节课原生兴趣的来源。
学生对于卤素元素是否与氯气的性质学习一样,是否可以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学习卤素元素的知识,一系列问题隐藏的知识可能会感兴趣,也是本节课衍生兴趣的来源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氯气的氧化性、氯气与碱的反应。
教学难点:次氯酸的性质、氯水的性质及成分。
五、教学方法
教法:问题解决法、创设情景法、实验验证法。
学法: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
(一)基于“四点突破”教学范式的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基于学生的兴趣点,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引入本节课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原生兴趣。基于转化观和分类观从单质氯气化合价的价态变化到探究反应产物氯化合物的内在规律的设计思路,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获得知识氯气与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及氯水的成分、次氯酸的性质并突破教学难点,引发学生的伴生兴趣。结课阶段以知识本身的迁移价值到卤素单质的性质预测,升华衍生兴趣。通过层层知识的挖掘,进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接受新知识带来的好奇现象,充分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与已用知识经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将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不断同化、顺应等相互作用,从而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也充分体现了主体求知的渴望。
(二)教学反思
通过以兴趣贯穿课堂始终进行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建构知识的主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接受新知识带来的好奇现象,充分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与已用知识经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将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不断同化、顺应等相互作用,从而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也充分体现了主体求知的渴望。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 氯及其化合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0.035
“四点突破”教学范式是以“兴趣引领贯穿课堂始终”为核心,强调把兴趣“打开”。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把兴趣划分为教学起始点的原生兴趣、教学重难点的伴生兴趣、学习迁移点的衍生兴趣,由兴趣贯穿课堂始终。学生在兴趣的激发下,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积极建构知识,获得知识意义,从而达到学生素养培养的目标。从知识的角度看,要能持续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学生在建构知识过程中不断通过获得知识的意义,从而明确知识的价值。
一、“四点突破”教学范式的氯及其化合物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元素化合物知识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物质及物质的性质的事实依据,而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其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即能为前面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化学理论性知识的运用提供大量的事实依据,也能为学生打开化合价多价态的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大门。同时,能够为学生知识的迁移提供丰富的事实。
2.教材内容分析。
氯原子结构是决定氯气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本质,但是从氯气单质到氯化合物转化的宏观表现是氯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而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宏观表征的体现,氯原子结构决定氯气的性质的实质是氧化还原反应微观本质的体现。氧化还原反应和物质的分类作为化学理论性知识,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具有理论指导的作用。因此,在本节课中,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来学习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同时也是建立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及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等知识,为学习氯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学生能从化合价的变化来分析氯气的化学性质,学生能对氯水的成分进行假设。
(二)学生的心理分析
学生进入到高中学习,其认知方式和逻辑都开始发生变化。并且开始有自己对于学习的想法和求知欲,对于知识的表征也会发生变化。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心理,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知识的意义建构上。而且学生的心理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也是最难分析的部分。
(三)学生的兴趣点
学生对于氯原子结构为什么会影响氯气的性质,氯气转化成“漂白液”的过程中又发生了哪些反应,在这些反应中为什么都有化合价的变化等这一系列隐藏的知识可能会感兴趣,也是本节课伴生兴趣的来源。
学生对于怎么从不同角度去定义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哪些物质具有氧化性,氧化性与元素的化合价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一系列问题隐藏的知识可能会感兴趣,也是本节课原生兴趣的来源。
学生对于卤素元素是否与氯气的性质学习一样,是否可以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学习卤素元素的知识,一系列问题隐藏的知识可能会感兴趣,也是本节课衍生兴趣的来源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氯气的氧化性、氯气与碱的反应。
教学难点:次氯酸的性质、氯水的性质及成分。
五、教学方法
教法:问题解决法、创设情景法、实验验证法。
学法: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
(一)基于“四点突破”教学范式的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基于学生的兴趣点,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引入本节课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原生兴趣。基于转化观和分类观从单质氯气化合价的价态变化到探究反应产物氯化合物的内在规律的设计思路,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获得知识氯气与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及氯水的成分、次氯酸的性质并突破教学难点,引发学生的伴生兴趣。结课阶段以知识本身的迁移价值到卤素单质的性质预测,升华衍生兴趣。通过层层知识的挖掘,进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接受新知识带来的好奇现象,充分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与已用知识经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将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不断同化、顺应等相互作用,从而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也充分体现了主体求知的渴望。
(二)教学反思
通过以兴趣贯穿课堂始终进行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建构知识的主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接受新知识带来的好奇现象,充分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与已用知识经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将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不断同化、顺应等相互作用,从而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也充分体现了主体求知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