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篇:从高寒草原穿越“怒江72拐”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csu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藏北草原是个富饶而充满生机的世界,藏羚羊、藏雪豹、黑颈鹤等珍禽异兽聚集在雪山圣湖之间;玛尼堆、经幡、古塔随处可见,苍凉且神秘。
  古嘉玉桥是怒江上游与中游的分界线,1963年以前,它是怒江上唯一的过江大桥,发生过许多传奇故事:马帮、挑夫以及中国第一个女特使进藏……
  “怒江72拐”名列“中国四大险峻公路”之首,因此当地人开玩笑说,如果车辆从这里掉下悬崖,第二天就从西藏轰隆隆地滚到了云南。
怒江上游那曲地区风光。这里河流纵横,水利资源极为丰富。除怒江外,长江也发源于这里。资料显示,那曲境内汇入这两条江的支流多达20 多条,汇入内陆湖泊及雅鲁藏布江的大小支流多达30 多条,其他季节性河流不计其数。

  唐古拉山山脉南部的众多河溪,在遇见错那湖之后,很快就被收入其中——错那湖就此拥有了近300平方公里的庞大水体,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之一。
  更为重要的是,它也因此获得了一个伟大的身份 :怒江之源。
  因为怒江由此诞生,所以在当地藏族人民的心目中,错那湖是一个神湖。每到藏历龙年,成千上万的信徒都会从四面八方涌到错那湖边朝拜,这一祭祀神湖的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而每到夏季,错那湖就迎来了最美的时光,此时湖水清漪、鱼儿跳跃,站在湖边远眺,卓格神峰隐隐耸立,山水相映,因此这里被誉为“青藏铁路西藏段最美的风景线”。
  从怒江之源出发
  雪山圣地与高寒草原
  江水从错那湖流出后,迎接它的是一片草原——那曲藏北高寒草原。在藏语中,这时的怒江还是另一个名字 :那曲河。
  藏北草原堪称大自然的恩赐,是当今世界上为数甚少的未开发处女地。在人们的想象中,这里空旷、荒凉、神秘,但实际上,这里却是一个美丽富饶而又充满生机的世界。
  旧时,这里称为“那曲卡”,意为“黑河边上的土地”——黑河即怒江,因水色发黑而被当地人如此命名。这黑色的河流缓缓流过,滋润了草原,虽不见“风吹草低见牛羊”那样的景色,但那种短小似“寸头”的草,却是蛋白质含量最高的草类,使得放养在这里的牛羊明显较其他地区的牛羊更肥、更壮。
  那曲地区地势平缓,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地热温泉常年云蒸雾罩。夏秋之季,开阔的草原上,茵茵绿草间点缀着鲜花;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着白云,与湖泊相映,远远望去,天水一色。高原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牦牛、藏羚羊、藏野驴、藏雪豹、黑颈鹤等众多珍禽异兽,成群结队,来回奔驰,气象万千。
  每一条大河的起源都少不了雪山的惠赐,怒江也不例外。在藏北高原的众多山峰中,桑丹康桑峰较为著名,它是西藏25座最高的山峰之一,被誉为“宝座上的国王”。在民间,山前的那条古道被传颂为“藏汉间的金桥”,曾是西藏通往内地的必经通道,举世瞩目的青藏公路就是在古道之上修建而成的。当地居民一直秉承着这样的信仰:法力无比的保护神就居住在山中,如果一个人能顺利登顶,则暗示着他得到了圣山的接纳。
  草原上,处处可见牧民栖息之所——帐篷。除了古老的牦牛帐篷,还有红、蓝、黄、绿、白五色相间的尼龙帐篷,其形状各异,顶上还飘挂着五彩缤纷的风马旗,迎风招展。马是藏民族世世代代的伙伴,在藏区少不了关于马的节日。在藏地所有的赛马节中,尤以那曲草原赛马节最为著名。每年8月(藏历六月),牧民、商贩都会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此,除了赛马、射箭、各种马术表演等传统节目,还有抱石、拔河、摔跤等项目,可谓盛况空前。
  神秘的象雄遗址
  古嘉玉桥:茶马古道上最大的骡马桥
  怒江源周边,到处流传着英雄格萨尔王的故事,人们行走在这里,随处可见玛尼堆、经幡、古塔,这样的风景为苍茫的大草原增添了无穷的神秘色彩。
那曲地区东部的比如、嘉黎、索县的部分高山深谷中,蓄积着茂密的森林,森林面积为22万公顷,活立木蓄积1000多万立方米,主要树种有冷杉、云杉、柏树、松树、阔叶树及高山栎等。(摄/邢卫民)
怒江上游流域生长的野生动物中,有10多种是特有的珍贵物种,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对象,如野牦牛、野驴、藏羚羊、高原熊、獐子、白唇鹿、雪豹、猴、
猞猁、盘羊、石羊、黑颈鹤、天鹅、白马鸡等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还有毛皮珍贵的狐狸、旱獭等,黄羊、雪鸡、狼、野鸭、黄鸭、斑头雁等动物。

  在漫长的岁月中,牧民们在怒江上游——西藏那曲地区创造出了如梦似幻的游牧文化。据资料显示,从20世纪50年代起,考古学家就在藏北高原上发掘出了许多打制石器,根据其形状和制造工艺来判断,多为旧石器时代中期或晚期的文化遗物,距今大约1~5万年。同时,这些游牧先民先祖还在草原上留下了许多远古岩画和一座庞大的城市废墟,即古象雄国遗迹。
  在藏地的象雄政权最鼎盛时期,象雄人将其地域划分为内、外、中三部。那曲地区,大致属于中象雄和外象雄,现今人们能见到的象雄遗址,位于那曲地区的当惹雍错与达果雪山之间,距今有1600多年历史。无数的断壁残垣,在供人观光、凭吊的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个个谜团:独特的象雄文是何人发明的?这里何以成为西藏传统土著宗教——苯教的发源地?   当然,怒江上游的人文遗迹,也并非象雄遗址一处。怒江在告别西藏前,会流经雪山遍布的昌都地区,而在从昌都边坝县进入洛隆县时,它会迎来一座曾在西藏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桥梁 :古嘉玉桥。
  嘉玉桥其实有3座,位于洛隆的怒江岸边的嘉玉村。现在的嘉玉桥是一座水泥钢筋结构的拱桥,修建于1975年。而从这座水泥桥往下游走几百米,则可看到另外两座桥,其中一座是由3个较高的木笼桥墩架起的桥,它于1963年国家出资修建,可通车辆;而另一座,就是当地老百姓自己修建的骡马桥,即古嘉玉桥。
  古嘉玉桥是藏族传统的石木结构桥,即桥墩以木笼装满石头,叠悬架梁,拼接桥面而成。茶马古道上的骡马桥大多由两个桥墩、两三根木头拼架而成,而古嘉玉桥却是由 3 个木笼桥墩、4 根木头组成,所以被视为茶马古道上最大的骡马桥,也是旧时怒江上唯一的大桥。
  这座古桥建于何时已无法考证,人们只知道在1963年以前,它一直是当地人渡河的唯一通道。据当地县志记载,鉴于桥梁的重要性,当地政府曾专门在此设置收费站,收取高额过桥费。
图为怒江第一湾,这里江面海拔1710余米,气势磅礴,湾上怒江台地平坦开阔,高出怒江500米,构成三面环水的半岛状小平原。小平原四周景物宜人,每到农闲季节或节假日,人们便到这里泛舟过溜,对歌起舞。
那曲草原风光
怒江72拐——作为川藏南线必经之路,对许多骑手或车手来说,正是因为它的险,才更具有挑战价值,每年从这路过的行人无不对这条路充满感叹。

  192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赴藏女使节刘曼卿,正是从古嘉玉桥跨过怒江,历经风霜抵达拉萨,成功地调解了当时的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关于这过桥费,刘曼卿在其旅途日记《康藏轺征》中也曾有重点描写:“藏地官员在此设置关卡收税,税制十分奇特,一个人或者一匹马都是抽大钱一枚,在他们看来人跟畜生价值都是一样的……没钱缴的商贩,只能徘徊在桥头不敢过,不然要被暴打一番,还有的穷商贩只能躲在怒江边上的洞穴里,以乞讨等方式筹集过桥钱,十分可怜……”
  “怒江 72拐”
  “中国四大险峻公路”之首
  怒江在穿越平坦的那曲草原后,要进入云南,就必须冲破滇藏交界处众多高山的阻拦。于是,河水开始在崇山峻岭中奔流,形成了一处处地质奇观——比如著名的边坝三色湖,就位于怒江旁的山谷中,呈不规则的“品”字形排列,在阳光的照耀下,颜色各异,分别为黑湖、白湖、黄湖,湖与湖之间由低山台地隔开,均系山谷低洼地带多年冰雪积水而成,十分罕见。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怒江72拐”。这处奇观位于西藏八宿县境内的川藏公路边,所以又称“川藏99道弯”。尽管它不是专门开发的景点,但是几乎所有路过此地的人都会停车观望——因为当地的路途实在是太险峻了。
  “72拐”是从邦达镇开始的,从小镇到业拉山(又称“怒江山”)山口,需要从海拔4100米上升到海拔4600米左右,而翻过山后,公路又需要猛地下降到海拔3100米。不仅如此,下坡路上,两侧高耸的峭壁离车时远时近,道路狭窄,且落石颇多,砂石遍布,车轮一路卷起沙尘,如果不关紧车窗,车内人人都会变成“兵马俑 ”。
  更为重要的是,这段长约12公里的道路除了拐弯多,每到雨季更为可怕,泥石流常常一涌而下,将公路冲断,因而它又获得了“死亡之路”的恶名。道路旁的悬崖下,即是奔腾咆哮的江水,让人胆战心惊。一位自驾客曾如此感叹:“转弯的地方长期被大型车辆碾压,形成很多裂缝和大坑。经过每个弯时,不仅要控制车速和方向,还要选择合理的路径避开深坑。‘怒江 72 拐’果然名不虚传,减速、鸣笛、打轮、加油、回轮,中间还要穿插腾空落地的动作……反正是没完没了地盘旋,转得我头晕脑胀……”
  “怒江72拐”除了入选“中国十大险峻山路”,也名列挑战驾控极限的“中国四大险峻公路”之首。当地人开玩笑说,假如不小心,车子从这里的高山悬崖上掉进怒江,第二天就从西藏轰隆隆地滚到了云南——藏语中,八宿意为“勇士山脚下的村庄”,这个名字的来历也与这“怒江72 拐”有关,因为你能过得了怒江,过得了无休止的弯道,而又没有葬身于悬崖之下,不是勇士又是什么?
其他文献
“看著海平线等我回来。”这是电影《加勒比海盗》里威尔对恋人伊丽莎白的临别之语。那么现在,让你望向这片湛蓝的加勒比海海平线,你会看见什么?  是黑胡子与他的“安妮女王复仇号”,还是那神秘消失的热气球?抑或是星罗棋布、无边无垠的绝世小孤岛?而在1499年,两位欧洲的探险家站在船头,望向这无边的海平线时,映入他们眼帘的,是一座名为库拉索的小岛;100多年后,在这座小岛上,人们建起了一座如画般绚丽的城市—
▲图为日本京都大德寺龙光院收藏的建窑曜变天目盏。该盏色调黑沉,在光照之下,有惊人的玄妙辉彩,被認为有“幽玄之美”,在日本被当成神圣的佛器供奉,且难得一观。  宋瓷隽永悠远,尤以单色釉瓷器为美,而以建盏为首的黑釉瓷,则像一匹黑马,在宋代跻身茶具的主流,成为宋代第一茶器。  北宋时期,点茶、斗茶风靡。宋代斗茶一斗汤色,即汤色鲜白者为上;二斗水痕,即汤花咬盏时间长、水痕出现更晚者为上。这样的茶文化之下,
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力量对人或事物施加影响的方术。在一些非洲国家,许多人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从经商管理到政治改革,甚至是参与战争,都离不开巫术,离不开巫师。他们相信巫师可以通过祭品和符咒来举行仪式,请求神明为他们指明方向。在举行这类仪式时,巫师需要借助一些关联物、祭品来达成目的,就像普通人逛超市买菜一样,巫师也需要定期采购祭品和工具。说到这里,则不得不提到巫师界里的“购物天堂”——阿科德塞瓦市
“姑苏”这两个字,最早出现在《墨子》中。墨子说,吴国的亡国之君夫差,自以为了不起,不好好地治理国家,还要建一个姑苏台,但由于这个台太高,七年都没建成。今天,“姑苏”这个名称跟苏州这座著名的城市如影随行,那么,站在考古学的立场上,我们又该如何来认识“姑苏”、吴国和吴人呢?  关于“姑苏”的意思,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人推测“姑”应该是“山”的意思,这样一来,“姑苏”就是被叫做“苏”的山,“姑胥”就是被
时光要回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汉末年。  王莽篡位后,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大肆诛杀皇族,身为皇族旁支的刘秀起兵失败,不得不仓惶逃命。某天他来到一个小镇,在穷途末路之际,突发奇想地从酒馆“赊”来一面酒旗,打出“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口号,没想到后来真的搞出了大名堂——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登上天子宝座,成为被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王朝——东汉的开国皇帝。
横亘在贵州北部的大娄山脉,风景优美,山水纵横,是一个庞大的值得探访的地理秘境。  毫无疑问,在大娄山沿线,最知名的地标应该首推遵义。而遵义地区尽管素来以“遵义会议”闻名于世,但其实还有更多值得人们前往探访的目的地——除了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海龙屯,最具有发现意义的神奇地标,应当属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情并重的洪关苗族乡。  位于大娄山南脉群山峻岭中的苗乡洪关,是一个极度浪漫幽雅的地
历史上,水曾是威尼斯的保护神,作为一道天然屏障,它让岛上的人们免受战争的侵害;到了现在,水又赋予了威尼斯独一无二的美,使其成为全球最浪漫的城市之一,被誉为“亚得里亚海上的明珠”。  只可惜“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因水而盛的威尼斯,也遭受着水灾频发的痛苦。2019年11月12日,由于受到连日的暴雨和海潮侵袭,威尼斯遭遇了半世纪以来最大的水灾破坏,城内80%的地区被淹。威尼斯市长将
罕萨,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山谷之一。这里远离城市喧嚣,一边是数座海拔超过7000米的雪山雄姿,一边是磅礴巍峨的冰川。积雪和冰川融水汇入河谷,形成绿洲,古堡和村落依次而建,错落的梯田和精致的花园巧妙地点缀其中。绝美的自然风光,纯朴的民俗风情,加上千年以来的宁静,使得罕萨成为真正的世外桃源,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地方之一。  宫崎骏以此地为原型,创作了经典作品《风之谷》。原始而纯净的风之谷雪山、冰川与堰塞
金山岭长城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境内,为明朝爱国将领戚继光担任蓟镇总兵官时期主持修筑,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地段,素有“万里长城,金山独秀”之美誉。上图为北京怀柔黄花城水长城。长城盘旋于山脊之上,环绕在灏明湖畔,景色秀美壮观。下图为箭扣长城。箭扣长城是一段没有被修葺过的长城,正是这种原始和沧桑,使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也是在各种长城摄影作品中,这段长城的上镜率一直颇高的原因。  文明的发展,首先在于生存
图为怒江沿岸风光。怒江上游那曲地区地处西藏自治区北部,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怒江、拉萨河、易贡河等大江大河的源头。这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青藏公路、青藏铁路横贯境内。(摄/ 卢海林)    从中国西藏那曲地区的怒江之源错那湖,到印度洋边上的安达曼海,距离究竟有多远?  怒江流域图上的比例尺告诉我们,大约有 3240 公里。  如果在古代,让3240公里的公路弯弯曲曲、千回百转地沿着起伏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