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激活画面,走近古诗
师:小朋友,春天已经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睁开你那明亮的眼睛,瞧一瞧,竖起你的小耳朵,听一听,春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播放课件)
生:春天来了,柳树姑娘穿上了新衣服,小草从地下钻了出来,鸭妈妈带着可爱的鸭宝宝出来春游了。
生:春天来了,燕子从南方飞来了,他用剪刀似的尾巴剪出了祖国的山河美。青蛙醒了,看见周围的小朋友正忙着种葵花,它赶忙跳出洞口捉虫子去了。
师:草青了,树绿了,花儿开了,鸟儿唱起了欢乐的歌……多么诱人的春色,多么美好的春光啊!古时候,诗人们为此写下了许多美妙的诗篇,《春晓》就是其中精彩的一首。
【评析】
教学伊始,教师通过动情的语言,借助优美的音乐、画面等,把春天的种种意象变成一首“立体的交响曲”,为学生奠定了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和知识基础。
二、 抓“眼”悟理,理解诗意
师:我们先学习第一行诗句,谁来读一读?
生:(读)春眠不觉晓。
师:学习古诗要从字词入手,你对第一行中哪几个字不理解,需要大家帮助?
生:“觉”是什么意思?
生:是“感觉”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是查字典明白的。老师,您不是说过遇到不会的字可以查字典吗?
师: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会主动学习了,其他小朋友应该向他学习。
师:小朋友们,“觉”是多音字,“不觉”在这里可以解释为“不知不觉”。
生:还有“眠”,是什么意思呢?
师:这个问题大家能不能自己解决?
生:能!(纷纷开始查字典,找资料)
生:(兴奋地)老师,查到了,是“睡觉”的意思。
师:睡觉要闭上眼睛,所以“眠”是目字旁。这个生字是由两个熟字组成的,谁愿意来写一写?
(指名板书,书空)
师:现在小朋友们能说说第一行诗句的意思吗?
生:春天的晚上,人们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师:哪个字眼告诉你天亮了?
生:是“春晓”的“晓”。
师:天亮了,太阳出来了,所以“晓”是什么旁?
生:是日字旁。
师:跟老师一起写写这个生字,注意字的笔顺。
(生跟着老师一起书空)
师:你醒来的时候,听到鸟啼叫的声音,多好听啊!哪个字表示听到?
生:“闻”就是听。
生:听话用耳朵,所以“闻”中间是耳字。
师:你再听听,春天早晨哪儿有小鸟叫?是不是一个地方?
生:我醒来听到这儿鸟叫,又听到那儿鸟叫,这就是“处处闻啼鸟”。
师:说得不错,学懂诗句要从字词入手,在说整句诗意思时,你还得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地加上一些字词,有时还要调整一下顺序。
师:试着学一学下面两行。
生:这两行是说夜里刮风下雨,院子里刚开的花儿花瓣都被打落了。
师:对,那落了多少呢?
生:一定很多吧。
师:对,“知多少”就是不知道有多少,也就是很多的意思。
【评析】
学法指导要调动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并在关键处点拨。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愉快的状态下接受信息。
三、 激发想象,诵出诗味
师:春天的早晨,鸟语花香,风雨过后,落花满地。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那是怎样的一幅景象?(配乐)
师:闭上眼睛的这会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我好像听到小鸟们停在树枝上互相打招呼:“你早!你早!”
生:我仿佛看到春风把花瓣儿撒在小河上。
生:我真想变成一片花瓣儿,像小船儿一样漂向远方。
生:我仿佛听到春雨沙沙地下着,看到柳树的枝条上又抽出了一片新绿,桃花的花苞一下子胀大了。
生:我仿佛听到了诗人惋惜的叹息声,因为那么美的花儿都被风雨打落了。
师:是啊!这就是春的气息,这就是春的脚步。《春晓》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
【评析】
老师巧妙地运用“入情通文”,打通了“人”与“语言”的通道,学生入了情,就通了文,于是“情”与“文”相“接触”,实现了“对话”,“人”就获得了“语言”,语言也获得了“人”。
四、 设境实践,再现诗境
师:现在老师让你们做诗人,来表演一下你当时写诗的过程。(描述)假如现在已经是晚上,你这位诗人正在读书。[学生做读书写字状]啊,时间不早了,夜深了,你要睡了。[学生伸伸懒腰,伏下睡了]睡着睡着,到半夜里,刮风了,下雨了,你被风雨声惊醒了,[学生抬起头侧耳听着]听着听着,不知什么时候你又睡着了。不知隔了多久,只听到一声声清脆的鸟叫,[一声声鸟鸣声响起]你睁开眼睛一看,啊!天亮了,你情不自禁地吟起两句诗——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师:诗人,这时你突然想到了什么?
生:忽然想起半夜里的风声。
生:还有雨声。
师:就是风雨声,从昨夜的风雨声,你又想到了什么?
生:想到刮风下雨了,花儿要被打落了。
师:于是你又作了两句诗——
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响起一段表现风雨打落花瓣的音乐,孩子们仿佛看到了风雨打落花瓣的情景。)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做诗人,一边表演,一边把你写的诗朗诵给大家听。
(连贯表演,加深对全诗的理解。)
师:现在大家学会了古诗,放学回家背给奶奶听,奶奶听不懂,你就讲给奶奶听,好吗?
(学生同座分角色准备)
师:现在老师是“奶奶”。
生:奶奶,今天我们学了一首诗,题目是《春晓》。
奶:你会背吗?背给奶奶听听。
生:(背全诗)
奶:什么不觉“小”不觉“大”的,把我听糊涂了。
生:这个“晓”不是大小的“小”,是日字旁的“晓”,是说天亮了。
奶:怎么会“闻”到啼鸟?
生:“闻”是听到,意思是说春天的早晨,到处听到鸟的叫声。
奶:那怎么还有风呀,雨呀?
生:这是诗人早上想到昨晚风吹雨打的声音,想到这一场风雨不知要打落多少美丽的花儿。这就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奶:哎,真是我的好孙子,学诗又会背,又会讲,奶奶要奖赏你。
【评析】
通过角色的扮演,促使儿童进入诗的意境,在诗的意境中,诗的语言便立刻变成具体形象呈现在儿童眼前,诗的难点便迎刃而解,学生学得有情有趣,而且,在新奇欢愉的气氛中,很巧妙地巩固了知识。
五、 吟唱古诗,深化诗情
师:刚才,小朋友们通过自己的方式表现出了春晓的美,老师也想用一种方式来表达我的感受。(播放课件儿歌《春晓》)
师:怎么样?你们想唱吗
生:想!
师:那就跟着电视一起唱吧!
(作者单位:东台市廉贻小学)
师:小朋友,春天已经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睁开你那明亮的眼睛,瞧一瞧,竖起你的小耳朵,听一听,春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播放课件)
生:春天来了,柳树姑娘穿上了新衣服,小草从地下钻了出来,鸭妈妈带着可爱的鸭宝宝出来春游了。
生:春天来了,燕子从南方飞来了,他用剪刀似的尾巴剪出了祖国的山河美。青蛙醒了,看见周围的小朋友正忙着种葵花,它赶忙跳出洞口捉虫子去了。
师:草青了,树绿了,花儿开了,鸟儿唱起了欢乐的歌……多么诱人的春色,多么美好的春光啊!古时候,诗人们为此写下了许多美妙的诗篇,《春晓》就是其中精彩的一首。
【评析】
教学伊始,教师通过动情的语言,借助优美的音乐、画面等,把春天的种种意象变成一首“立体的交响曲”,为学生奠定了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和知识基础。
二、 抓“眼”悟理,理解诗意
师:我们先学习第一行诗句,谁来读一读?
生:(读)春眠不觉晓。
师:学习古诗要从字词入手,你对第一行中哪几个字不理解,需要大家帮助?
生:“觉”是什么意思?
生:是“感觉”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是查字典明白的。老师,您不是说过遇到不会的字可以查字典吗?
师: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会主动学习了,其他小朋友应该向他学习。
师:小朋友们,“觉”是多音字,“不觉”在这里可以解释为“不知不觉”。
生:还有“眠”,是什么意思呢?
师:这个问题大家能不能自己解决?
生:能!(纷纷开始查字典,找资料)
生:(兴奋地)老师,查到了,是“睡觉”的意思。
师:睡觉要闭上眼睛,所以“眠”是目字旁。这个生字是由两个熟字组成的,谁愿意来写一写?
(指名板书,书空)
师:现在小朋友们能说说第一行诗句的意思吗?
生:春天的晚上,人们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师:哪个字眼告诉你天亮了?
生:是“春晓”的“晓”。
师:天亮了,太阳出来了,所以“晓”是什么旁?
生:是日字旁。
师:跟老师一起写写这个生字,注意字的笔顺。
(生跟着老师一起书空)
师:你醒来的时候,听到鸟啼叫的声音,多好听啊!哪个字表示听到?
生:“闻”就是听。
生:听话用耳朵,所以“闻”中间是耳字。
师:你再听听,春天早晨哪儿有小鸟叫?是不是一个地方?
生:我醒来听到这儿鸟叫,又听到那儿鸟叫,这就是“处处闻啼鸟”。
师:说得不错,学懂诗句要从字词入手,在说整句诗意思时,你还得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地加上一些字词,有时还要调整一下顺序。
师:试着学一学下面两行。
生:这两行是说夜里刮风下雨,院子里刚开的花儿花瓣都被打落了。
师:对,那落了多少呢?
生:一定很多吧。
师:对,“知多少”就是不知道有多少,也就是很多的意思。
【评析】
学法指导要调动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并在关键处点拨。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愉快的状态下接受信息。
三、 激发想象,诵出诗味
师:春天的早晨,鸟语花香,风雨过后,落花满地。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那是怎样的一幅景象?(配乐)
师:闭上眼睛的这会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我好像听到小鸟们停在树枝上互相打招呼:“你早!你早!”
生:我仿佛看到春风把花瓣儿撒在小河上。
生:我真想变成一片花瓣儿,像小船儿一样漂向远方。
生:我仿佛听到春雨沙沙地下着,看到柳树的枝条上又抽出了一片新绿,桃花的花苞一下子胀大了。
生:我仿佛听到了诗人惋惜的叹息声,因为那么美的花儿都被风雨打落了。
师:是啊!这就是春的气息,这就是春的脚步。《春晓》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
【评析】
老师巧妙地运用“入情通文”,打通了“人”与“语言”的通道,学生入了情,就通了文,于是“情”与“文”相“接触”,实现了“对话”,“人”就获得了“语言”,语言也获得了“人”。
四、 设境实践,再现诗境
师:现在老师让你们做诗人,来表演一下你当时写诗的过程。(描述)假如现在已经是晚上,你这位诗人正在读书。[学生做读书写字状]啊,时间不早了,夜深了,你要睡了。[学生伸伸懒腰,伏下睡了]睡着睡着,到半夜里,刮风了,下雨了,你被风雨声惊醒了,[学生抬起头侧耳听着]听着听着,不知什么时候你又睡着了。不知隔了多久,只听到一声声清脆的鸟叫,[一声声鸟鸣声响起]你睁开眼睛一看,啊!天亮了,你情不自禁地吟起两句诗——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师:诗人,这时你突然想到了什么?
生:忽然想起半夜里的风声。
生:还有雨声。
师:就是风雨声,从昨夜的风雨声,你又想到了什么?
生:想到刮风下雨了,花儿要被打落了。
师:于是你又作了两句诗——
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响起一段表现风雨打落花瓣的音乐,孩子们仿佛看到了风雨打落花瓣的情景。)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做诗人,一边表演,一边把你写的诗朗诵给大家听。
(连贯表演,加深对全诗的理解。)
师:现在大家学会了古诗,放学回家背给奶奶听,奶奶听不懂,你就讲给奶奶听,好吗?
(学生同座分角色准备)
师:现在老师是“奶奶”。
生:奶奶,今天我们学了一首诗,题目是《春晓》。
奶:你会背吗?背给奶奶听听。
生:(背全诗)
奶:什么不觉“小”不觉“大”的,把我听糊涂了。
生:这个“晓”不是大小的“小”,是日字旁的“晓”,是说天亮了。
奶:怎么会“闻”到啼鸟?
生:“闻”是听到,意思是说春天的早晨,到处听到鸟的叫声。
奶:那怎么还有风呀,雨呀?
生:这是诗人早上想到昨晚风吹雨打的声音,想到这一场风雨不知要打落多少美丽的花儿。这就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奶:哎,真是我的好孙子,学诗又会背,又会讲,奶奶要奖赏你。
【评析】
通过角色的扮演,促使儿童进入诗的意境,在诗的意境中,诗的语言便立刻变成具体形象呈现在儿童眼前,诗的难点便迎刃而解,学生学得有情有趣,而且,在新奇欢愉的气氛中,很巧妙地巩固了知识。
五、 吟唱古诗,深化诗情
师:刚才,小朋友们通过自己的方式表现出了春晓的美,老师也想用一种方式来表达我的感受。(播放课件儿歌《春晓》)
师:怎么样?你们想唱吗
生:想!
师:那就跟着电视一起唱吧!
(作者单位:东台市廉贻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