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分享式教学的“六步式”思考r——以“分数加减法”一课为例

来源 :教育科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享式教学注重创设情境,让孩子在自主阅读情境中提出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研究问题,然后交流分享.在分享中促进孩子反思,提升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其他文献
“泡泡语”是统编教材“助学系统”的一部分,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帮手,也是教师诠释教材的助手.通过对比三年级人教版和统编教材“泡泡语”,探析统编教材“泡泡语”重语文要素、学法指导、书写、习作的功能,并将“泡泡语”运用于学习的不同阶段,发挥其不同的功能.引导学生关注、用好并试着创造“泡泡语”,提高学生的书写、阅读、习作能力,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情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的思维进阶.通过同一教学内容的三个不同情境的对比,分析挑战是挑战性情境的内涵特征以及挑战性情境的创设策略.
石笋街小学基于对“和美”文化的价值理解和追求,通过追问“和美文化到哪里去”,形成“和美文化到办学实践中去”的认识;通过追问“和美文化怎么到办学实践中去”,形成“强化和美文化创生的全员性,强化和美文化创生的实践性”等“和美”文化落地行走的基本思路,从学校管理、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学校德育等方面完善“和美”文化创生的落脚点.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基于对N市某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3-9年级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的就读年级会使劳动行为产生差异;学生的劳动认知和劳动态度对劳动行为有显著影响,劳动技能对劳动行为略有影响.为有效实施劳动教育,农村学校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融合适度的劳动认知教育;通过开发校本劳动教育课程,改进学生劳动教育认知和态度;提升教师的劳动教育能力,完善乡村生态的劳动课程架构.
在集团化办学的趋势下,各教育集团需要思考如何在尊重学校差异的基础上,发挥文化建设对集团各方面工作的统率作用.集团化办学的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学校文化体系寻找集团化办学动力,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层面入手,梳理集团文化建设在文化认同、创新、共生阶段形成的有效路径,以高品质文化建设进一步推进集团各校的发展.
智能时代背景下,我们对学校教育的关注,不再只是知识的探索和获取,而是培养具有独特思维、个性鲜明的人.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亟须推进高中育人方式变革:一是开发分层分类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二是聚焦“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构建多元活力的课堂;三是以生涯教育为引领,开展全面而有个性的学生发展指导;四是唤醒学生自我驱动力的觉醒,引导学生自主发展;五是创设开放、自主、支持性的成长环境,为学生多元发展提供支持.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而基础教育又是国家教育质量的基石.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而聚焦育人方式变革更是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又是迈向新征程的必然要求,是建成教育强国的客观需要,更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因此,当务之急是思考高质量教育体系下育人方式怎么变革,怎么做到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从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从学科分裂转向学科统合,从重智轻能到德才兼备,真正落实立德树人适应时代发展新趋势.
对话是叙事性作品结构故事、表现人物的重要方法与内容.在阅读叙事性作品时,通过角色对话、身份代入、想象补白、比较辨析等有针对性的言语实践活动任务,引导学生把握言与意之间的三维关系,在言意兼得中领悟文本言语的准确性、智慧与艺术,获得言语品质的不断提升.
小学新生处于习惯培养第一个关键期,如何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让幼小衔接关键期的学生习惯自然习得,是我校研究的重点内容.通过延迟学科教学、改变课时长度等学校课程结构调整,促倾听自然习得;通过担当评价、故事导行等班级管理教育变革,促倾听自主养成;通过巧创情景、巧设问题等增强学科教学活力,助倾听自如养成;通过家校协作同频共振,覆盖倾听习养空间,校内外联动,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让学生顺利适应入学关键时期.
监测结果应用作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最后一公里”,为发挥其重要作用,区域层面探索构建区域教育监测结果应用的工作机制,包括报告反馈机制、队伍培养机制、联动运行机制、跟踪评估机制,指向监测结果应用解读报告、队伍建设、联动改进、评估跟进关键环节.区教育局、区教育督导评估中心、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和中小学校形成“多方联动、协同推进”格局,不断提高数据意识和能力,提升学校管理效能,优化区域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