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思维导图了解课程标准体系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ah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导图”是基于人类大脑的思考模式,以放射性思考为基础,利用手绘的方式将思考要点进行记录和分析,将大大提升大脑对信息的吸收、整理和记忆的效率。[1]由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是指导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实施体育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体育教师对《课标》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指所有教育主管单位只要谈及学校体育工作,都会提及《课标》,体育教研部门都会以《课标》精神组织培训、展开研讨活动,评价各类体育课,《课标》对于体育教师而言,几乎人手一本;“陌生”是指很多体育教师对它的设计思路还不清楚,对它的逻辑性和体系性了解不深,从而导致《课标》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指导作用。于是笔者尝试运用思维导图方法进行《课标》学习,将要点进行记录和分析,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发现其蕴含“学的内容—学的要求(程度)—学的评价”的逻辑关系,形成了思维体系,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提高。在此,以课程内容水平一的思维导图(图1)为例进行解析,供大家研讨。
  一、“学的内容—学的要求(程度)—学的评价”的逻辑关系解析
  以“运动参与”为例。笔者分析“上好体育与健康课(课内)”与“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课外)”既是学的内容也是学习目标;“不旷课,主动积极地完成学习任务”既是学的要求也是学生通过学习后要达到的程度;“出勤率,体育与健康学习与活动表现”是学的评价要点。那么如何将三者紧密联系,指导教学实践呢?“泰勒原理”指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实施教育评价”是开发课程和实施教学计划的四个步骤。[2]由思维导图分析得知运动参与方面的“学习目标”已确定,关键是围绕“学的要求(程度)”选择并组织学习经验,依据“学的评价要点”实施教育评价。结合水平一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弱,但重视教师评价的心理特点,笔者研制了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行为记录表,并进行了对比实验,试图将学的内容、学的要求(程度)和学的评价联系起来,促进学生达成运动参与方面的学习目标(表1)。
  实验表明,依据“学的内容”“学的要求”和“学的评价”设计记录表的内容和形式,充分体现关注学生课内(出勤、主动学习)和课外(课后体育锻炼)两方面的体育学习情况,再通过两个班级一学期的对比发现,实施《体育与健康学习行为小组记录表》学习的二(8)班比二(7)班体育课堂学习更加积极主动,体育家庭作业打卡完成率更高。
  因此,笔者认为学习《课标》绘制“思维导图”能让体育教师把握《课标》内容的逻辑关系,了解《课标》设计意图,让体育教学更加符合《课标》精神,从而提高体育教师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
  从思维导图中可以看出不只是运动参与方面存在“学的内容—学的要求(程度)—学的评价”的逻辑关系,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同样存在上述逻辑关系。
  二、困惑与期待
  从“思维导图”中不难发现,《课标》对一些学的内容(目标)和学的要求(程度)描述比较宽泛,不具体,会使我们无所适从。例如:运动技能方面,学习不同体育活动方法。“学的内容”《课标》表述为“初步学会常见的球类游戏,学习一些体操类活动、游泳、冰雪类活动、武术类活动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基本动作”,“学的要求(程度)”是“初步学会、学习一些基本动作”。笔者困惑的是每一类体育活动具体学习哪些内容?是不是每一类都要学?课时比例如何分配?初步学会和学习一些基本动作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为了寻找答案,笔者查阅资料文献,其中潘绍伟教授在《如何正确认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一文中提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观点告诉我们,《课标》从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等方面指明了方向,但不具体规定内容的教学时数比例等,这样很好地体现了国家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制约性、约束力与学校实施灵活性、多样化的有机结合。[3]笔者虽然非常赞同潘教授的这一观点。专家们为偌大一个南北东西地域差异巨大的国家调研论证,非常辛苦,令人敬佩,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大部分体育教师,尤其是刚走上体育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对教材的了解不可能那么深入,几乎没有能力依据《课标》科学合理地构建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与制订评价内容和标准,此时让他们去“构建教学”,不仅课堂教学效果不好而且可能会对学生产生误导。因此,笔者期待专家们能依据《课标》,对青年体育教师提出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对工作10年以上的教师,指导其如何利用《课标》建构教学内容与评价标准,以充分发挥《课标》“引路者”的作用,为亿万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体育教学改革再向前推进一步。
  参考文献:
  [1]熊铭.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6:6.
  [2]马卫平.六问“目标引领内容”[J].中国学校体育,2014(2):45-47.
  [3]潘紹伟.如何正确认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J].中国学校体育,2012(11):28-30.
其他文献
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教基〔2001〕17号)中,明确了教研部门的作用,规范教研工作职能,要求“各级中小学教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中强调,教育科研院所要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和教学实验;注意借鉴国外教学改革的先进经验;奖励并推广基础教育
一、案例背景  临近中考体育,一分钟跳绳是必考项目之一,笔者所在地区中考体育一分钟跳绳的满分标准是185个,由于学生跳绳基础较好,加之经过初中三年的练习,很多学生早已经达到了满分标准。根据以往中考体育经验总结,学生考前由于对跳绳的懈怠心理而造成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情况时有发生。由于跳绳项目与立定跳远、实心球项目考试方式不同,只有一次考试机会,如果学生考前准备工作不充分,极易失误,从而导致成绩不够好。 
笔者有幸参观访问了美国波特兰、洛杉矶的4所小学,走进美国小学校园与当地师生互动交流,通过课堂观摩和专家介绍,了解了美国小学体育教学情况,现将收获与体会与同仁们分享。  一、体育教学管理模式不同  1.体育课程标准适应区域学生特点  美国将教育分给各州分权管理,各州享有制订教育标准和具体实施的权力。各州在制订标准时,都会邀请地方教育基金会、州群体组织、学校、教职工、学生、学生家长和其他社团等方面的代
课题研究是教科研工作的重要载体,对于教研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微课题是指把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即时梳理、筛选和提炼,使之成为一个小课题,并展开扎实的研究[1]。为了建设科研型体育教研组,我校决定以微课题研究为切入点,让体育教师能够人人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去,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一、整体规划,谋划教研组发展  要建设好教研组,首先要对教研组的发展做整体的规划,教研组规划需
在篮球教学的过程中,枯燥乏味的原地运球较难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笔者通过自创标志贴,设定各种组合图形的训练方式,让学生挑战各种脚步的运球训练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篮球运球能力。  一、“平行式”  训练目的:增强手对球的控制能力以及协调运球能力。  动作方法:双脚左右开立,站于下端2个红点处,在运球的同时,双脚以脚前掌着地向上端2个红点快速行进间运球,当到达上端的点后,运球的同时迅速以后退跑的方式返回
球类体育课中有教师、学生、球3个要素,存在4个主要关系(图1)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学生关系左右教学质量,教师—球关系衡量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实施能力,学生—球关系体现学生对球类项目兴趣培养与练习质量提升,学生—学生关系决定团队协作效果,他们紧密相连、缺一不可。本次专题研讨活动通过小学五年级《篮球:移动 传接球》教材1个单元5个片断、2节常规课和1节《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现场展示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妥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学校体育”再次成为热点话题,教育界、体育界的多位代表、委员提出了相关的提案、议案和建议,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是学校体育工作在全社会得到更多理解与支持,从而得以更好发展的积极信号。  一、教育的真谛是什么?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在全国两会上阐释的“什么是教育的真谛”引起热议。唐江澎认为:“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
当笔者看到《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一线话题”2020年“为师之道”板块的选题是“读书明理——做一个爱读书的体育教师”时,心弦被拨动了一下,缘由有两点:一是自己平时偏爱读书,遇到这样的话题有点儿“情投意合”,不免心生暗喜;二是担心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上来谈论读书之道是否会显得太高调。最终,犹豫的思考屈服于执着的心动,随即挑灯触笔来总结一下笔者这几年的读书之道。  如若旁人问我读过什么书,我则很难在瞬
一、抬腿类动作  1.扶墙高抬腿  训练目的:提高和增强跑步过程中大腿上抬的动作意识和大腿肌肉上抬发力的感觉。  目标肌群:髂腰肌、股四头肌。  训练方法:以双手支撑墙面、身体前倾为准备姿势,双脚脚尖与墙面距离大于一臂距离,双脚脚后跟抬起。练习时,眼睛平视前方,左大腿积极发力抬至水平位置,右腿蹬直,右脚脚前掌支撑,双腿交替进行练习(图1-1)。  训练要求:选取地面不能太光滑,抬腿动作速度要快,中
在日常体育活动中,练习器械的摆放比较集中,存在幼儿排队等候时间过长、练习密度达不到要求、动作技能掌握不牢等问题。基于以上问题,笔者利用活动场地空间,结合情景开展教学,将练习器械分散摆放,设计不同难度的活动路线,从易到难增加趣味性,让幼儿在整个活动中都能动起来,提高场地的利用率和活动的效率,提高幼儿的动作练习密度,从而达到锻炼的效果。  游戏名称:翻山越岭。  适合年龄:中班幼儿。  游戏目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