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艾伟的小说有着相对恒定的美学风格和艺术追求,对于“人性”“时代意志”及其相互关系的持续思考和追问构成了艾伟小说主题的核心。但在表現方式上,艾伟又是多变的,他的小说具有精致的形式和结构,进入主题的视角繁复多元,作品充满陌生感。在价值立场上,艾伟较少做二元对立的价值判断,而是着力表现二元之间的辩证性与相对性,表现人性与生活本质性的混沌与暧昧之处,这些特征构成了艾伟小说独特的美学风格,也是其作品的重要价值所在。
关键词:艾伟; 性别书写;潜意识叙事;“时代意志”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艾伟是“创造力和思想力特别旺盛的一位”①。艾伟的创作既有承接自先锋文学的美学理念,也有源自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价值视野。艾伟的创作起步于1990年代,早期创作深受先锋文学影响,《少年杨淇佩着刀》《乡村电影》《家园》《小姐们》等小说既有主题层面对于先锋小说暴力、死亡等主题的回应,也有呈现方式上对于夸张、变形、隐喻、象征等技巧的承继,总体上呈现为一种冷峻、激越的风格。21世纪之后,日常生活叙事成为主流,艾伟的小说也发生内在变化,从主题故事、人物身份到叙事语调都有一定程度的转变。这种转变既有作家不重复自我、不断求新求异的主观性,也与当代文学的美学潮流构成互文和对照关系。
在艾伟参与其间的近30年的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文学思潮和美学风格经历多次嬗变和转向,但艾伟本身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他与新兴乃至主流文学思潮和审美向度保持了一种适当的距离,这种稳定性和距离感源自他在创作中对于自身文学理念一以贯之的坚持和实践。长期以来,他执着地“勘探人与世界的幽暗,发现人性内在的境遇和困局,拨开迷雾,”并“以同情和怜悯的目光,看待这个复杂的世界和人生”。②这种叙事向度和情感立场成为他多年来一个恒定的文学姿态。
2004年,艾伟写下一篇颇具理论性的创作谈《人及其时代意志》,这篇创作谈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他的文学宣言,一种清晰的文学观。在这个宣言中,他清楚地指认和宣告自己的文学观中两大最重要的核心要素:“人”与“时代意志”。他认为“作家是人性的守护者。他的立场应该永远站在‘人’这一边”,但对于人的书写不应该停留在孤立的、碎片化的个人经验层面,“人不是孤立的,人处在各种力学关系中,这种力学的相互作用才决定他具体的表演。”因此,对于人的书写要突破抽象化、碎片化的个人书写,要写出复杂社会关系中的立体的、丰富的、有整体感的“人”,要“从经验出发去洞穿时代意志,看破时代的重重机关,并由此体恤人的真实处境”。③
这种对于“人”“时代意志”及其辩证关系的思考与书写构成了艾伟小说最为坚硬也层次丰富的内核。但这并不是说艾伟的创作是简化的、同质性的,恰恰相反,艾伟是多变的。从数量上来看,艾伟的作品并不算多,长中短篇几个文体用力相对均衡,但艾伟追求不同文本之间的差异性和陌生化,同时追求文本内在的形式感和精致性。因此,他的作品有着精致的形式和简洁的叙述,又有着多样化的进入主题的角度和表现方式。这种既稳定又多变的风格,成为艾伟多年来创作的稳固状态。这些特征从艾伟的小说近作进行反观,就呈现出更为清晰的形状和形态。本文主要聚焦艾伟近年来创作的中短篇小说新作,在分析新作品内在价值和意义的同时,将其纳入艾伟的整体创作谱系予以观照和总结。
一
关键词:艾伟; 性别书写;潜意识叙事;“时代意志”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艾伟是“创造力和思想力特别旺盛的一位”①。艾伟的创作既有承接自先锋文学的美学理念,也有源自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价值视野。艾伟的创作起步于1990年代,早期创作深受先锋文学影响,《少年杨淇佩着刀》《乡村电影》《家园》《小姐们》等小说既有主题层面对于先锋小说暴力、死亡等主题的回应,也有呈现方式上对于夸张、变形、隐喻、象征等技巧的承继,总体上呈现为一种冷峻、激越的风格。21世纪之后,日常生活叙事成为主流,艾伟的小说也发生内在变化,从主题故事、人物身份到叙事语调都有一定程度的转变。这种转变既有作家不重复自我、不断求新求异的主观性,也与当代文学的美学潮流构成互文和对照关系。
在艾伟参与其间的近30年的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文学思潮和美学风格经历多次嬗变和转向,但艾伟本身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他与新兴乃至主流文学思潮和审美向度保持了一种适当的距离,这种稳定性和距离感源自他在创作中对于自身文学理念一以贯之的坚持和实践。长期以来,他执着地“勘探人与世界的幽暗,发现人性内在的境遇和困局,拨开迷雾,”并“以同情和怜悯的目光,看待这个复杂的世界和人生”。②这种叙事向度和情感立场成为他多年来一个恒定的文学姿态。
2004年,艾伟写下一篇颇具理论性的创作谈《人及其时代意志》,这篇创作谈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他的文学宣言,一种清晰的文学观。在这个宣言中,他清楚地指认和宣告自己的文学观中两大最重要的核心要素:“人”与“时代意志”。他认为“作家是人性的守护者。他的立场应该永远站在‘人’这一边”,但对于人的书写不应该停留在孤立的、碎片化的个人经验层面,“人不是孤立的,人处在各种力学关系中,这种力学的相互作用才决定他具体的表演。”因此,对于人的书写要突破抽象化、碎片化的个人书写,要写出复杂社会关系中的立体的、丰富的、有整体感的“人”,要“从经验出发去洞穿时代意志,看破时代的重重机关,并由此体恤人的真实处境”。③
这种对于“人”“时代意志”及其辩证关系的思考与书写构成了艾伟小说最为坚硬也层次丰富的内核。但这并不是说艾伟的创作是简化的、同质性的,恰恰相反,艾伟是多变的。从数量上来看,艾伟的作品并不算多,长中短篇几个文体用力相对均衡,但艾伟追求不同文本之间的差异性和陌生化,同时追求文本内在的形式感和精致性。因此,他的作品有着精致的形式和简洁的叙述,又有着多样化的进入主题的角度和表现方式。这种既稳定又多变的风格,成为艾伟多年来创作的稳固状态。这些特征从艾伟的小说近作进行反观,就呈现出更为清晰的形状和形态。本文主要聚焦艾伟近年来创作的中短篇小说新作,在分析新作品内在价值和意义的同时,将其纳入艾伟的整体创作谱系予以观照和总结。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