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将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题中,对兴趣、技能、物理过程和方法则关注的较少。为体现提升民族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观的目标,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四条途径进行。
一、激发学生兴趣
孔子曾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表明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一切发明,创新都与它紧密相连,所以要让学生学会物理,首先应让他们爱上物理,对物理产生兴趣,没有兴趣,也要学会培养兴趣,引起兴趣。那么,怎样才能让他们对物理产生兴趣呢?物理事,身边事,一切从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出发,让他们感受到身边处处有物理。比如,讲单摆一节,教师就可以先问学生有没有荡过秋千,以荡秋千的生活实例来引起学生兴趣,让他们讨论怎样荡得高等问题来引入单摆的周期与什么有关;问我们说话的声音的音调与什么有关时,可以用想暖壶灌水听声音知道满不满的问题来引入等等。总之,一切以亲耳所闻,亲眼所见的实例来引入,会让学生更直观,更感兴趣,更愿意听下去,从而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二、做好物理实验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而科学是从实验开始的,所以在课堂上,演示实验一定要做,可做可不做的实验一定要做,没有的实验要想办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做。学生只有亲自动手,才能体会科学家的不易,才能真正理解某一原理的生成过程,从而对结果更加灵活运用。例如,在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一节时,只要学生能亲手拉动纸带快抽 、慢抽一次,对应打出来的点,就能判断出点密集是因为拉动纸带的速度慢而导致的。而后教师再进行理论指导,为什么会是这样,比直接讲要容易得多。还有在讲“火车拐弯时对应的圆心应在一水平面内”一内容太抽象了,很多学生理解不了,教师不如让学生拿出一漏斗,里面放一乒乓球,漏斗让球转起来,让其亲身体验一下,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所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趣在物中,味在理内,只要有物,理很自然地就凸显出来了。
三、让学生学会思考
牛顿的伟大成果和他的奋发好学、勤于思考是分不开的。有人问牛顿是怎样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他回答说:“靠不停地思考。”思考的过程是一个思维形成的过程,而思维的培养是学物理的关键。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结论,几千年来都是由亚里士多德认为的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的重量决定的这一断定垄断着,因为它符合平常观察到的事实。但是逻辑的力量是无穷的,意大利学者伽利略就对此产生了怀疑,他依据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认为大石头要比小石头下落得快,如果将大小两块石头绑在一起,由于小石头的原因,大石头下落速度应该减慢。可是,绑在一起的两块石头的总重量比大石头还重,因此绑在一起的石头下落的速度会更快一些。这样一来,就与重的物体下落快的前提产生了互相矛盾的结论,以至于到最后他推翻了绵延两千年的错误结论,可见思考的成绩是无限的。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而它的发展又离不开后来者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追求真理、不断地探索。没有思考就没有创新,就没有科技的进步。人们常说,物理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让人变得聪明的学科,原因就在于它能不断地让人思考。而每个人都渴望自己变得聪明一些,从物理学角度讲,那就不妨多思考思考。
四、有目的地练习
练习能让学生将所掌握的理论运用于实践,并且更能熟练掌握它。要学好物理,一定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但不是说练习越多越好,越难越好。一只小船漂浮在大海上,如果漫无目的地随风漂泊,它永远也到达不了目的地。所以做练习要有针对性,教师要针对这节课的内容,练习概念的理解,公式的应用,包括公式中字母的含义,公式的适用范围以及如何灵活应用公式等等。教师要选择让学生能够得着或者跳一跳能够得着的题目,跳半天仍然够不到的题目要学会让学生放弃,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美。此外,每一次练习都要有时间限制,练习是思维过程的实战演习,要保持从大局出发的原则,要细心、审慎,紧张而又有序,从而争取最后的胜利。
自然界的规律是简单明了的,物理又是描述自然规律的,所以物理并非一科难学的学科。学生只要多观察,勤动手,善于思考,不断探索,即使未来的道路上布满荆棘,也会踏出一条星光大道来。(责编 高伟)
一、激发学生兴趣
孔子曾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表明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一切发明,创新都与它紧密相连,所以要让学生学会物理,首先应让他们爱上物理,对物理产生兴趣,没有兴趣,也要学会培养兴趣,引起兴趣。那么,怎样才能让他们对物理产生兴趣呢?物理事,身边事,一切从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出发,让他们感受到身边处处有物理。比如,讲单摆一节,教师就可以先问学生有没有荡过秋千,以荡秋千的生活实例来引起学生兴趣,让他们讨论怎样荡得高等问题来引入单摆的周期与什么有关;问我们说话的声音的音调与什么有关时,可以用想暖壶灌水听声音知道满不满的问题来引入等等。总之,一切以亲耳所闻,亲眼所见的实例来引入,会让学生更直观,更感兴趣,更愿意听下去,从而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二、做好物理实验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而科学是从实验开始的,所以在课堂上,演示实验一定要做,可做可不做的实验一定要做,没有的实验要想办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做。学生只有亲自动手,才能体会科学家的不易,才能真正理解某一原理的生成过程,从而对结果更加灵活运用。例如,在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一节时,只要学生能亲手拉动纸带快抽 、慢抽一次,对应打出来的点,就能判断出点密集是因为拉动纸带的速度慢而导致的。而后教师再进行理论指导,为什么会是这样,比直接讲要容易得多。还有在讲“火车拐弯时对应的圆心应在一水平面内”一内容太抽象了,很多学生理解不了,教师不如让学生拿出一漏斗,里面放一乒乓球,漏斗让球转起来,让其亲身体验一下,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所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趣在物中,味在理内,只要有物,理很自然地就凸显出来了。
三、让学生学会思考
牛顿的伟大成果和他的奋发好学、勤于思考是分不开的。有人问牛顿是怎样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他回答说:“靠不停地思考。”思考的过程是一个思维形成的过程,而思维的培养是学物理的关键。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结论,几千年来都是由亚里士多德认为的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的重量决定的这一断定垄断着,因为它符合平常观察到的事实。但是逻辑的力量是无穷的,意大利学者伽利略就对此产生了怀疑,他依据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认为大石头要比小石头下落得快,如果将大小两块石头绑在一起,由于小石头的原因,大石头下落速度应该减慢。可是,绑在一起的两块石头的总重量比大石头还重,因此绑在一起的石头下落的速度会更快一些。这样一来,就与重的物体下落快的前提产生了互相矛盾的结论,以至于到最后他推翻了绵延两千年的错误结论,可见思考的成绩是无限的。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而它的发展又离不开后来者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追求真理、不断地探索。没有思考就没有创新,就没有科技的进步。人们常说,物理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让人变得聪明的学科,原因就在于它能不断地让人思考。而每个人都渴望自己变得聪明一些,从物理学角度讲,那就不妨多思考思考。
四、有目的地练习
练习能让学生将所掌握的理论运用于实践,并且更能熟练掌握它。要学好物理,一定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但不是说练习越多越好,越难越好。一只小船漂浮在大海上,如果漫无目的地随风漂泊,它永远也到达不了目的地。所以做练习要有针对性,教师要针对这节课的内容,练习概念的理解,公式的应用,包括公式中字母的含义,公式的适用范围以及如何灵活应用公式等等。教师要选择让学生能够得着或者跳一跳能够得着的题目,跳半天仍然够不到的题目要学会让学生放弃,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美。此外,每一次练习都要有时间限制,练习是思维过程的实战演习,要保持从大局出发的原则,要细心、审慎,紧张而又有序,从而争取最后的胜利。
自然界的规律是简单明了的,物理又是描述自然规律的,所以物理并非一科难学的学科。学生只要多观察,勤动手,善于思考,不断探索,即使未来的道路上布满荆棘,也会踏出一条星光大道来。(责编 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