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这本书,我一直放在床头。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读完,刚好利用暑假读一读,感觉和两年前的感受完全不一样。以前是为了寻找教育方法去拜读,现在为了审视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反思。
这本书一共有二十一章,吴正宪老师根据课标的要求和一线教师的所需编著此书。整本书没有華丽虚无的辞藻,只有实在的经验和方法。读完这本书,我真的是受益匪浅。之前,我在名师教研中听过吴老师的一节课,一直留下一个疑问:“一节连课件都没有的朴实课堂为什么能如此精彩?原生态的课堂怎样做到符合当今主流教学理念?”读完这本书后,我终于明白些,吴老师的课堂和教学理念可用四个“真”字总结,并以此进行自我教学反思,为以后的教育之路作指引方向。
一、真正理通教材,教学从本质开始
小学数学的知识点表面很简单,但身为教师的我们真正理通了吗?我们是要比学生“挖”深几层,若和学生站在同一层,那我们只是学生的陪读者,不是引导者。
二、真实课堂,教学“自然”发酵
这本书的每一个教学理念都是用吴老师的课堂实录来阐释的,每一个课堂实录是那么的熟悉,又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吴老师的课堂并不是“高大上”,而是一节老师和学生的课堂,没有其它杂质。从书中可以看出,学生最爱在吴老师的课堂上“争吵”,孩子们忘我地辩论,用自己的理解和语言来阐述某个知识点。吴老师只在一边引导,慢慢规范孩子们的数学语言。回顾自己这几年上过的公开课,孩子们都很配合,但这不是常态的课堂。我还没有底气展示自己的常态课,之前有个孩子说:“郭老师,要是我们平时的数学课也像公开课那么好玩就好了。”原来,我的公开课只是“好玩”,常态课是无趣。而吴老师朴实的课堂为什么就会让孩子觉得有趣?我想,应该是吴老师让孩子真正遨游在数学课堂中,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和学习。真实的课堂不用取悦任何人。
三、用心引导,教学“静待花开”
我特别喜欢第6章《利用错误资源的策略》,其中有“容错、试错、纠错、将错、就错”五个策略。从这一章中看出吴老师从来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孩子身上,只是用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自己“悟”,注重孩子的顿悟过程。我感觉,我的课堂最缺少“等待”,总是为了教学去教授知识,没有真正地尊重孩子。很多时候都是自己“一厢情愿”,孩子们领情吗?答案显然是“不”。我也常提醒自己要学会“等”,但总是把握不好,孩子们把我给他们去顿悟的时间拿去开小差。这应该是我在设问、追问等方面做得不到位,没有教学艺术。不能让孩子“干等”,而是要让孩子沉静在思考中,悟出自己的所得。
四、真诚对待教育事业,教学“由心而成”。
当教师一直是我的梦想,我很庆幸自己能梦想成真。虽然,偶尔也会“吐槽”一下,但是真诚对待每一位孩子,对自己的教学负责。从书中,我看到自己只是关注孩子们的当下,而吴老师是对孩子的整体发展负责,对孩子的一生负责。教育事业是一辈子的事,不能只停留在某一时段。现阶段,我的教学只停留在“六年”,孩子们小学毕业后就不是我的事,这根本不是真诚对待自己的教育事业啊。一个真正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是不会停留在孩子的学科成绩上,而是更多地注重培养孩子的立人之本。在孩子最迷惑的阶段,为他们解惑是一件多么神圣的事。身为教育者,我们要真诚地对待自己的教育事业,做到科学、明智地爱孩子,从内心深处的爱出发,促成教育教学的实现。
吴老师的课之所以能如此让人动容,很大原因是她强调孩子的主体地位,发挥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孩子有尊严地生活。吴老师总能找到孩子的发光点,用“不急”的态度与孩子沟通,让每一位孩子都能感受到她内心的爱,从而让孩子们敞开心扉,跟着吴老师学习。
我深知自己的课堂难以与吴老师相比,根本是不同层次,但我会以其为标杆,鞭策自己快速成长,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教学。好课不是指教学形式花俏,而是在朴素的外表下依然有大气之感,可这“朴素”的背后需要大量的思考与研究。在未来的教育之路里,保持一颗“迷惑”之心,让每一次的思考能激起成长的“浪花”。
这本书一共有二十一章,吴正宪老师根据课标的要求和一线教师的所需编著此书。整本书没有華丽虚无的辞藻,只有实在的经验和方法。读完这本书,我真的是受益匪浅。之前,我在名师教研中听过吴老师的一节课,一直留下一个疑问:“一节连课件都没有的朴实课堂为什么能如此精彩?原生态的课堂怎样做到符合当今主流教学理念?”读完这本书后,我终于明白些,吴老师的课堂和教学理念可用四个“真”字总结,并以此进行自我教学反思,为以后的教育之路作指引方向。
一、真正理通教材,教学从本质开始
小学数学的知识点表面很简单,但身为教师的我们真正理通了吗?我们是要比学生“挖”深几层,若和学生站在同一层,那我们只是学生的陪读者,不是引导者。
二、真实课堂,教学“自然”发酵
这本书的每一个教学理念都是用吴老师的课堂实录来阐释的,每一个课堂实录是那么的熟悉,又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吴老师的课堂并不是“高大上”,而是一节老师和学生的课堂,没有其它杂质。从书中可以看出,学生最爱在吴老师的课堂上“争吵”,孩子们忘我地辩论,用自己的理解和语言来阐述某个知识点。吴老师只在一边引导,慢慢规范孩子们的数学语言。回顾自己这几年上过的公开课,孩子们都很配合,但这不是常态的课堂。我还没有底气展示自己的常态课,之前有个孩子说:“郭老师,要是我们平时的数学课也像公开课那么好玩就好了。”原来,我的公开课只是“好玩”,常态课是无趣。而吴老师朴实的课堂为什么就会让孩子觉得有趣?我想,应该是吴老师让孩子真正遨游在数学课堂中,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和学习。真实的课堂不用取悦任何人。
三、用心引导,教学“静待花开”
我特别喜欢第6章《利用错误资源的策略》,其中有“容错、试错、纠错、将错、就错”五个策略。从这一章中看出吴老师从来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孩子身上,只是用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自己“悟”,注重孩子的顿悟过程。我感觉,我的课堂最缺少“等待”,总是为了教学去教授知识,没有真正地尊重孩子。很多时候都是自己“一厢情愿”,孩子们领情吗?答案显然是“不”。我也常提醒自己要学会“等”,但总是把握不好,孩子们把我给他们去顿悟的时间拿去开小差。这应该是我在设问、追问等方面做得不到位,没有教学艺术。不能让孩子“干等”,而是要让孩子沉静在思考中,悟出自己的所得。
四、真诚对待教育事业,教学“由心而成”。
当教师一直是我的梦想,我很庆幸自己能梦想成真。虽然,偶尔也会“吐槽”一下,但是真诚对待每一位孩子,对自己的教学负责。从书中,我看到自己只是关注孩子们的当下,而吴老师是对孩子的整体发展负责,对孩子的一生负责。教育事业是一辈子的事,不能只停留在某一时段。现阶段,我的教学只停留在“六年”,孩子们小学毕业后就不是我的事,这根本不是真诚对待自己的教育事业啊。一个真正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是不会停留在孩子的学科成绩上,而是更多地注重培养孩子的立人之本。在孩子最迷惑的阶段,为他们解惑是一件多么神圣的事。身为教育者,我们要真诚地对待自己的教育事业,做到科学、明智地爱孩子,从内心深处的爱出发,促成教育教学的实现。
吴老师的课之所以能如此让人动容,很大原因是她强调孩子的主体地位,发挥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孩子有尊严地生活。吴老师总能找到孩子的发光点,用“不急”的态度与孩子沟通,让每一位孩子都能感受到她内心的爱,从而让孩子们敞开心扉,跟着吴老师学习。
我深知自己的课堂难以与吴老师相比,根本是不同层次,但我会以其为标杆,鞭策自己快速成长,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教学。好课不是指教学形式花俏,而是在朴素的外表下依然有大气之感,可这“朴素”的背后需要大量的思考与研究。在未来的教育之路里,保持一颗“迷惑”之心,让每一次的思考能激起成长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