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因为合作学习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探究意识都有积极影响。而在真实的课堂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出现了重形式、却实效的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合作学习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应用中面临的困境及解决措施,希望对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对策
随着新课改实施的不断深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其独特的优势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教师在课堂中也开始转变教学方式,把小组合作学习引入到了课堂教学中。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也采用了这样的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给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带来了新的生机,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使得学生在课堂中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既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也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提升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小组合作学习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方面不够成熟,导致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认识不够全面,没有把握好其中的重点和要领,所以在课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出现了“重形式、缺实效”的问题,并且很多教师不能够完全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精髓,所以还用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比如上公开课等,才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样做使得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课堂中不能够发挥其积极作用,需要教师提高创新意识,优化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灵活应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准确理解合作学习是推动思品课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理念支撑
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究其原因是由于没有准确理解什么是合作学习。只有准确理解和认识合作学习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在思想品德课中发挥积极作用。合作学习最初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发展迅速,到20世纪80年代时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并应用于教学中,而合作学习的含义到现在为止并没有一个准确统一的定义。现阶段在国内比较早接触和研究合作学习的学者对合作学习从理论基础、目标、几点、动力教学方式、评价方法等多个角度进行比较全面的定义。他们认为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全方位提升班级每个学生的成绩、给学生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发展各种技能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让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够良好地适应社会。合作学习其主要的形式是进行小组活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相合作都是合作学习的根本性的动力。而认知心理学、教学社会学则成为了合作学习重要的理论依据。合作学习最根本的实质就是一种教学理念。而台湾学者黄政杰对于合作学习的定义与国内学者不同,他從共同目标、共同学习、学习效果三个方面对合作学习进行定义。他表示“合作学习是学生一起工作达成其共同目标,此目标不但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他人。”学者和专家对于合作学习的定义和界定虽然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具有共同点,这些共同点构成了合作学习的核心要素,即教学目标的导向、提升教学效果、对小组成绩合理的评价和组织小组活动等。
二、构建合作学习的正确策略。是思品课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关键
教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准确定位自身的地位和作用,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不能成为课堂的主体也不可以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教师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管理和调控,想要让合作学习在思品课堂中发挥其积极作用,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把握学习的各个环节,从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任务的安排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学生对教学的反馈等每个环节都要进行具体的设计,并且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监控和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对每组学生进行观察和引导,结合他们的问题对他们进行有效指导,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保持正确的思考方向。这样才能让合作学习产生良好的效果。
1.分组策略和组内合作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的重点是小组活动和共同学习这些核心要素,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好坏取决于分组策略和组内合作策略是否科学合理。在分组过程中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科学分组,每组人数不能过多,否则不能保证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发言机会和参与程度。比较合适的分组人数为4-6个学生,每组组合可以是前后桌的四个学生。这样就保证了每个学生的参与度,教师控制课堂进程比较容易。同时教师也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性格特点及学习成绩等全面考虑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使得每组学生都有不同的类型,也就是所谓的异质分组,异质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的要素,它是小组合作学习普遍采用的分组方法。教师在分组时也要充分考虑到组内成员的角色分工,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其主要职责和任务,比如在小组中设立小组长、检查员、监督员等人员角色,让小组人员承担不同的小组角色,为合作学习的效果奠定好的基础。这样在组内合作的阶段学生就会有条不紊,各司其职。比如在学习任务的分配、学习任务的完成度、小组学习的进度和小组讨论结果的汇报等等。
2.监控策略。
教师在思品课教学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时,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防止学生利用讨论之便进行无关学习的交流,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时应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在学生的讨论中发现学生思维的盲点和局限性,在发现学生思维出现问题时,应该及时纠正并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向,把控全场,化解组与组之间的冲突和组内的矛盾,这样才能保证课堂的教学效果。
3.组与组之间的交流策略。
一方面,要让各学习小组通过小组报告等形式进行组与组之间的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进行有效交流。另一方面,要促进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可以通过随时的提问让学生进行抢答,也可以通过简单测试的方式,让所有学生完成课堂问题的解答,因为其竞争性的存在,会促进学生尽快把握学习内容,也促进组员之间的互相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升学生的成绩。
4.评价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及时评价每位学生的进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树立自信心,并且这样还可以让小组成员明白自己在组内的作用,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与合作确实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在对小组合作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时,要注意突出对个体的评价,对每个学生的进步和闪光点进行鼓励和表扬,这样学生才能产生主人翁的意识,强调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课堂的效率,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思想品德课乏味沉闷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合作意识等多方面的进步,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根据学生特点优化教学模式,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独特的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完善的教学指导。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对策
随着新课改实施的不断深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其独特的优势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教师在课堂中也开始转变教学方式,把小组合作学习引入到了课堂教学中。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也采用了这样的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给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带来了新的生机,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使得学生在课堂中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既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也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提升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小组合作学习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方面不够成熟,导致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认识不够全面,没有把握好其中的重点和要领,所以在课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出现了“重形式、缺实效”的问题,并且很多教师不能够完全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精髓,所以还用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比如上公开课等,才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样做使得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课堂中不能够发挥其积极作用,需要教师提高创新意识,优化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灵活应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准确理解合作学习是推动思品课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理念支撑
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究其原因是由于没有准确理解什么是合作学习。只有准确理解和认识合作学习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在思想品德课中发挥积极作用。合作学习最初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发展迅速,到20世纪80年代时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并应用于教学中,而合作学习的含义到现在为止并没有一个准确统一的定义。现阶段在国内比较早接触和研究合作学习的学者对合作学习从理论基础、目标、几点、动力教学方式、评价方法等多个角度进行比较全面的定义。他们认为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全方位提升班级每个学生的成绩、给学生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发展各种技能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让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够良好地适应社会。合作学习其主要的形式是进行小组活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相合作都是合作学习的根本性的动力。而认知心理学、教学社会学则成为了合作学习重要的理论依据。合作学习最根本的实质就是一种教学理念。而台湾学者黄政杰对于合作学习的定义与国内学者不同,他從共同目标、共同学习、学习效果三个方面对合作学习进行定义。他表示“合作学习是学生一起工作达成其共同目标,此目标不但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他人。”学者和专家对于合作学习的定义和界定虽然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具有共同点,这些共同点构成了合作学习的核心要素,即教学目标的导向、提升教学效果、对小组成绩合理的评价和组织小组活动等。
二、构建合作学习的正确策略。是思品课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关键
教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准确定位自身的地位和作用,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不能成为课堂的主体也不可以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教师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管理和调控,想要让合作学习在思品课堂中发挥其积极作用,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把握学习的各个环节,从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任务的安排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学生对教学的反馈等每个环节都要进行具体的设计,并且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监控和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对每组学生进行观察和引导,结合他们的问题对他们进行有效指导,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保持正确的思考方向。这样才能让合作学习产生良好的效果。
1.分组策略和组内合作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的重点是小组活动和共同学习这些核心要素,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好坏取决于分组策略和组内合作策略是否科学合理。在分组过程中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科学分组,每组人数不能过多,否则不能保证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发言机会和参与程度。比较合适的分组人数为4-6个学生,每组组合可以是前后桌的四个学生。这样就保证了每个学生的参与度,教师控制课堂进程比较容易。同时教师也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性格特点及学习成绩等全面考虑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使得每组学生都有不同的类型,也就是所谓的异质分组,异质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的要素,它是小组合作学习普遍采用的分组方法。教师在分组时也要充分考虑到组内成员的角色分工,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其主要职责和任务,比如在小组中设立小组长、检查员、监督员等人员角色,让小组人员承担不同的小组角色,为合作学习的效果奠定好的基础。这样在组内合作的阶段学生就会有条不紊,各司其职。比如在学习任务的分配、学习任务的完成度、小组学习的进度和小组讨论结果的汇报等等。
2.监控策略。
教师在思品课教学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时,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防止学生利用讨论之便进行无关学习的交流,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时应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在学生的讨论中发现学生思维的盲点和局限性,在发现学生思维出现问题时,应该及时纠正并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向,把控全场,化解组与组之间的冲突和组内的矛盾,这样才能保证课堂的教学效果。
3.组与组之间的交流策略。
一方面,要让各学习小组通过小组报告等形式进行组与组之间的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进行有效交流。另一方面,要促进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可以通过随时的提问让学生进行抢答,也可以通过简单测试的方式,让所有学生完成课堂问题的解答,因为其竞争性的存在,会促进学生尽快把握学习内容,也促进组员之间的互相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升学生的成绩。
4.评价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及时评价每位学生的进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树立自信心,并且这样还可以让小组成员明白自己在组内的作用,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与合作确实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在对小组合作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时,要注意突出对个体的评价,对每个学生的进步和闪光点进行鼓励和表扬,这样学生才能产生主人翁的意识,强调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课堂的效率,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思想品德课乏味沉闷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合作意识等多方面的进步,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根据学生特点优化教学模式,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独特的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完善的教学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