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中“问题教学”的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refly0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抽象思维程度高、有严密系统性的科学。它客观上要求教师按教学的规律办事,即结合学生的实际与教学目的、重点、难点,遵循循序渐进和可接受性原则。然而,同一班级的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要想达到这一目的,良好的“课堂提问”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可把课堂中所要达到的目的,按学生学习情况分成若干个问题,再分解到各个不同层次的教学中,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研究、进行探索,使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并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既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又能开发学生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下面笔者就教改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谈一此意见。
  
  一、全面了解教学,精心设计是关键
  
  教师应全面了解教材的各个环节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紧扣教学目的,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分层设计成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利用身边的具体事实或与学生讨论或教师共同操作,来挖掘问题的结果,并思考、寻找其中蕴藏的科学规律,总结规律。对问题的设计教师不應只注重结论,而应注重体现动态的过程,应在学生已经具备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诱导学生主动思考,或用操作的方式去寻求问题内在的规律性。所以怎样精心设计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是成功的关键所在。如果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师备课中或预想的要求,教师立即要其他学生回答,直至学生的回答符合教师设计好的“答案”为止,这样的提问与教师的讲授就没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没有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另外教师要走出一节课总是马不停蹄地提问,把每一个要教学的内容分得很细,每一步都给学生搭好“台阶”的误区,问题的设计应合理、科学,提问对象不能随意,提问时机要把握准确,不可忽视对重点、难点的点拨和讲解,注意问题的设计与提问的时机,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选择不同层次的提问对象;提问的时机要成熟,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探索其中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从而获取成功感和自信心。
  
  二、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教师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学生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多少思考时间?实验表明,思考时间若非常短,学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简短。但若把思考时间延长一点,学生就会更加全面和较为完整地回答问题,这样正确的回答率就会提高。当然,思考的时间是与问题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密切相关的。目前在课堂学习中,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给思考时间,要求学生立刻回答,当学生不能立刻回答时,教师便不断重复问题,或者另外提出一些问题来弥补这个“冷场”,这就干扰了学生的思考。“冷场”往往是学生正在思考,表面冷静,实际上此时大脑思维活动却很活跃。
  
  三、所提的问题要有普遍性
  
  问题太难,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实际情况,就会造成“冷场”,达不到目的;过浅,学生对答如流,无助于思维的锻炼。国外研究表明:探测问题的难度可用公式:1-(通过的人数÷全班人数)来算,如果得数在0.3—0.8就可视为适中,如果得数在0.3以下或超过0.8则是要求太低或过高。
  
  四、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性
  
  教师要依据内容精心设计,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使学生达到逐步理解,重视学生的思维发散过程,由浅入深,由已知向未知进行迁移。因为学生的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法也不同,所以,教师提问应充分考虑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被触动,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都能体现思考的积极性。
  
  五、提出的问题要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再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的能力。同时,指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倾听他人的思路,从中得到启发,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思维。
  
  六、提出的问题要有利于让学生提出更好的问题
  
  学生的“学”是教师“教”的基础,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以让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为主。学生主动学了以后会提出哪些问题、发表哪些观点是不能完全预测的,学生会在哪些方面发生争执,产生困惑,是否会冒出连教师都没想到却十分有意义的建议和聪明的方法,同样也不能完全预测。这就使原来具有极强确定性的课堂教学变得相对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了。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角色不仅是“教”者、“述”者、“问”者或指导者,而且是“学”者、“思”者、“听”者,更是整体学习活动进程的灵活调度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是课堂信息的捕捉者、判断者和组织者。学生也从单纯的“听”者、“答”者的传统角色中走出来,充当“问”者、“论”者、“思”者等角色,还可能承担组织部分学生间共同活动的重任。
  
  七、所提出的问题要将知识与实际相融合
  
  教师应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融合,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世界本身就充满知识,探究它更需要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不仅在书本上,而且在生活中;学习不只是为了考试,也不是简单地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检验,并发现问题,解决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知识内容,提高和完善自己。
  
  八、提出的问题体现出课堂的教学动态与艺术
  
  独特的课堂教学艺术是将教育与艺术有机地结合,教师扮演“艺术家”的角色。教师应用艺术为课堂注入活力,唤起学生的仰慕与共鸣,与教师产生共振。教师应将艺术延伸到课堂教学,为课堂提供新的生命力,同时将教育融入到艺术中,使教育更有色彩,知识结构与学习结构产生多角度、多维度的深化。
  总之,提问与被提问的灵活运用,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一门艺术。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应忌烦燥,更忌不考虑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盲目地提高,或者说,盲目地追求课堂的“热闹”,其实有时恰恰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对于学生的答案和结果,教师要理智地评价,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求同存异,用自己的行为证明科学,让学生领会探究问题的机智、勇敢,将教学实实在在地延伸。
其他文献
摘要: 由一点连成一条线的思维称点线思维,另一种思维方法是平面思维,即由相关联的几个点形成的连续思维。一篇文章,就是由一种平面思维和若干的点线思维复合构成的。点线思维可以从相近和相反的角度而形成线,平面思维因文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两种思维在写作中作用不同又相互促进。假如在平时的写作过程中重视了点线思维和平面思维的方法,并把这些落实在平时的训练中,快速作文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关键词: 考试作文
2009年是福建省高考理综试题自行命题的第一年,也是本省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实施的第四年。鉴于2009年的高考命题方向,在高三复习中教师应作一些必要的调整,而不能用以前的理念来指导复习。新课程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评价改革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开展,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是课程改革推进的关键环节。对高三生
发展性地理学习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强调评价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倡导不同的目标领域(认知领域、行为领域、情感领域)采用不同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此外,学生心理特征、地理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的差异,也要求采用多種评价方式来保证地理学习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因此,对评价方法的选择与设计是地理学习评价的重要环节。本文重点讨论关于书面测验评价法操作方式。  书面测验(笔试)对学生的要求
在第24 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卷中有一道关于潮汐现象的试题。该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利用学过的万有引力定律来分析实际问题,其目的还在于让学生能了解自然、关注环境。题目如下:  潮汐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发生在杭州湾钱塘江入海口的“钱江潮”是闻名世界的潮汐现象。在农历初一和十五前后各有一次大潮,在两次大潮之间又各有一次小潮。  (1)试把每月中出现两次大潮时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定性地画在
摘要: 本文作者以我校师范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实际情况为背景,对培养师范生信息素养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革师范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师范专业 计算机基础课程 信息素养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师范专业作
摘要: 本文介绍了虚拟仪器技术和传统电子技术课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引入虚拟仪器技术构建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平台的优势和实施方案,对改善实验条件、降低实验成本,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电子技术实验课程 虚拟仪器技术 教学改革    1.引言    教学现代化包括教学理念与方法的现代化、教学内容和体系的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现代化诸多方面。众多高校由于教学经费投入
摘要: 《国际结算》课程既有系统理论和实务规范、法律规则和惯例,又有较强操作技术和实用性的课程。为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推广双语教学,实行案例教学,着重模拟教学,培养学生的国际标准意识,跟踪学科动态发展。  关键词: 《国际结算》 双语教学 案例教学 模拟教学    《国际结算》是高等财经类院校国际贸易和金融学等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既有系统理论和实务规范、法律规则和惯例,又有较强操作技术和实用性
摘要: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明显地加快了建设世界教育大国的步伐,现正全力向世界教育强国的目标迈进。实现这一历史性变革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有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质量。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本文从教学目标、教改指导思想、新的教学模式、教材改革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改革方案,力争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