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中《逍遥游》思想的印迹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bie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所表现出的诸多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唐代的文人。许多人以《逍遥游》为渊源,创作诗词歌赋,借高飞九万里、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形象抒发自己的壮怀,而且在创作风格上继承了《逍遥游》的浪漫主义文风,气势磅礴,想象奇特,境界雄浑。在唐代诗人中,接受《逍遥游》思想最为明显,最能传达《逍遥游》之神的,当数盛唐大诗人李白。
  一、对逍遥自由人生思想的超越
  庄子主张逍遥自由:“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他以“无己”、“无功”、“无名”的态度,保持心灵的纯净,实际上追求的正是一种“无欲”、“无惧”、“无求”的精神境界。
  李白生活在盛唐,具有远大的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却屡屡碰壁。他面对理想实现的渺茫与命运的坎坷,不得不在庄子的人生哲学中寻找解脱。《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写到“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庄子为求自由而避世,他的自由观缺乏实践的基础,而李白却将自由与建功立业的愿望联系在一起。正因为李白对社会寄有理想,关注民生与政治,热爱现世生活,所以,一旦不自由,他便会爆发出强烈的反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坦露了众多怀才不遇者的共同心声。
  二、对物有所用人才思想的演化
  《逍遥游》中“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庄子的“无用之用”的价值观认为人是有价值的,但要有用于己,无用于世,这是极端的利己主义的价值观。后世李白的人生价值观显然更具有积极意义,人的社会价值实现了,个人价值才能更好地体现。如《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多么的自信,多么的豪迈。《行路难》(其一)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更是充分表明他是多么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李白的《古风》(其十五)“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借喻手法,通过燕昭王筑台尊礼郭隗、招聘贤士的历史故事,反映当时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坦率地表露了自己无法实现社会价值的愤激心情。
  三、对顺任自然美学思想的继承
  庄子顺任自然的思想,决定了庄子对自然美的推崇,《天道》中就有这样的描述:“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庄子认为西施的美是自然而然的,是出于本性,不是故作的姿态。李白也是推崇这种自然美的,他在《玉壶吟》中有两句诗直接化用上面所提的故事,“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这两句是说李白自己执道若一,进退自如,这种坚贞傲岸的美德是自然形成的,别人是效法不了的。
  李白在哲学思想上受庄子“自然”、“无为”、“真”等思想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反映在文艺观上,也就十分自然地表现为一种追求清真自然、不事雕饰的朴实之美。他在《恩经乱离后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确表达了赞赏朴素清新、自然天成的美学倾向。李白诗中多次出现“清真”一词,“清真”的首要含义,就是指具有道家“自然无为”、质朴率真的天性与精神状态。如李白《王右军》诗云“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避地司空原言怀》中说“所愿得此道,终然保清真”。
  四、对浪漫神奇文学思想的发扬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逍遥游》夸张奇妙,想象丰富,比喻形象,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这极大地影响了李白的诗歌创作。《秋浦歌》(其十五)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的“三千丈”、“三千尺”都是极度夸张。不但没有不真实之感,反而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深长的忧愁和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李白在运用夸张手法时,巧妙抓住夸张对象的特点,注重事物本身与夸张对象的内在联系,做到既大胆又不失确切。如《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用“流雪山”来加以夸张,就更突出了波涛汹涌的阔大景象。而且他的夸张使用又是高频率,多角度的。
  在《上李邕》诗中,李白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在《临路歌》中又写道,“大鹏飞兮震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庄子笔下那大鹏的光辉形象和雄震天下的气势经过李白的想象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刻画。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第一中学(225700)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推行已有多年,使得传统课堂展现出新气象。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新课程推行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努力地实践,力求使这样的模式成为课堂的常态,但笔者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出现困惑。  一、课堂困惑  在日常语文课中会经常遇到下列情形,如在上苏教版高一语文《亡人轶事》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阅读课文,读完之后让他们将阅读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提出来。于是学生开始提问: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更是师生共同成长与交流的舞台。只有将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公,学生主动地去探索、解惑,才能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因此,教师必须做到以生为本,创建出轻松且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  一、高效课堂的前提——“三备”  “三备”指的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课作为高效课堂的前提与基础,绝不能只是走形式,而是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条件下,深入钻研教材,设计出科学、合理
2013年11月上旬,一位精神矍铄的72岁老人带领74人阵容的"周氏宗亲"代表团赴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访问,为印华文化公园周氏文化馆主持揭幕仪式,为弘扬中华文化大力呼吁,为寻找商机
语文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双方合作共同完成的一项创造性活动。愉快而高效的学习旅程来自于教师高超的设计和组织,学生是在教师浓厚的文化底蕴引领下的课堂的主人。  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课堂教学的重点产生了位移,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也罢,理念也罢,改来改去,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课怎么上?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有两个:一是学生怎么学;二是教师怎么教。下面笔者结合
一则被打捞出来的江苏省高考考生现场作文故事引起很大的反响,这位考生作文的谋篇布局、语言表达非常一般,但在人们普遍感恩缺失的前提下,道德有所滑坡的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考生能够怀想农民父亲的伟大,实属惊人。考生自感用自己的笔,写朴实的事重要。因此,语文教学就应当多在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上进行。  一、教师要具备崇高使命感  人们大都这样以为,高中学生有谁不会感到语文学习重要?仔细思考,当是不然。
高中语文课堂针对学习内容进行合作学习,能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因此,课堂合作学习的组织成为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关键。下面笔者针对当前我国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合作学习教学组织策略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期通过该种方式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学是我国高中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之一,在高中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起着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兴趣等作用。因此,高中语文教学的高效性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