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舆论如何“舆民之论”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lu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22年,沃尔特·李普曼的《公众舆论》问诸于世,该书是李普曼研究舆论问题的传世之作,标志着舆论学的诞生。著作第一次对媒介角色进行分析,提出了固定成见、虚拟环境、公众舆论等概念,它开拓了从各种学科角度去研究舆论学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公众舆论《舆论学》 李普曼
  
  1922年,沃尔特·李普曼的《公众舆论》问诸于世,它如同一块石子投入当时社会科学的大熔炉中,激起一层浪花,撼动了时代的根基。《公众舆论》是李普曼研究舆论问题的传世之作,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标志着舆论学的诞生。
  一
  李普曼在导论里说,“对舆论进行分析的起点,应当是认识活动的舞台、舞台形象和人对那个活动舞台上自行产生的形象做出的反应之间的三角关系。”同时他作出解释,“活动的舞台”就是“真实环境”,“舞台形象”是楔入在人与环境之间的虚拟环境,或者说是世界在人们内心中的形象,而“反应”即是对虚拟环境的判断和评价。每一个正常思维的人,都有感知外界精神的能力。当人们去获取外界情况的时候,就变得异常复杂了。人们去接触和了解外部世界的时候遇到了重重阻碍,等外部世界到达他头脑中时已经是残缺不全的了,我们如何肯定用这样的残缺不全的对世界的认识去进行的判断是正确的呢?或者凭什么去说它是不正确的呢?依据又是什么?这些都是太复杂的却又真实地存在于我们周围的问题。
  “一个人对于并未亲身经历的事件所能产生的唯一情感,就是被他内心对那个事件的想象所激发起来的感情。”人们生活的现实环境太过庞大、复杂和变幻莫测,要去本能地认知这个世界,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外部我们不可获知的认识在到达我们面前时不可避免地要经过一个重构的过程。重构的准确度再高,并不等同于现实。“世界太大,我们面对的情况太复杂,我们得到的信息又太少,舆论的绝大部分就必定会产生于想象。”一旦虚构被信以为真,到达一定程度即会刺激行动的产生。因此,外部世界对公众认识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二
  李普曼在书中谈到,舆论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人们获取外界图像的准确性值得质疑。“在一个人创造出他认为明智而可取的虚拟环境之前,必须限制他接近真实环境。”你无法决定一个人怎么看、怎么想,但你可以决定让他们到哪里去看和看什么,在公众和事件之间设置屏障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正在发生的事情的知情人越少,控制人们的行动就越容易,这就是为什么在一战时的军队参谋部可以毫不费力地大范围控制将被公众看到的东西,有多少人可以亲临现场去检验报道的准确性?
  人们大都会长期生活在一个圈子中,从而形成自己的社交圈。在这个圈子中,人们按照这个社交范围的规则和准则从事自己的活动,与他人交往。由于存在着不同的地区、各种团体、各个民族聚居区、外国领地和社会等级,人们只能含糊地得知许多正在发生的事,他们仍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有着自己的事务,不了解较大的事件,阅读有限,且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和注意力。
  三
  我们对事物的见解是由别人的报道和我们自己的想象拼合在一起的。对事物的认识,取决于我们所处的地位和观察习惯。即使所有的外部限制都不存在,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见解又是否就是正确的呢?“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我们在一定的社会圈子里生活,必然会有这与这个圈子相吻合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定位,自然地会形成相同的思维模式。在认识未知世界时,会倾向于按照我们自己的文化所给定的、我们所熟悉的方式去理解,这样的认识就存在了成见。理性的公众是不存在的,大众是一个充满了偏见和淡漠的群体。事实或真相,经历了这样一系列的渠道后,到达人们头脑中的已经是一个虚拟环境。成见在现实中是很难克服的,人们宁愿去相信“成见”中的事实,这样可以规避灾难,即便会有被欺骗的危险。
  李普曼在著作的中间部分用很多篇幅在说两个字——“象征”。他指出最根深蒂固的成见是一种把人性简单化的倾向,我们通过某些个人成见去认识、解读一个名称,借助一种有形的象征,把人的特性归并到这些印象名称中去,这些形象化和人格化都是借助象征来完成的,人们的感情倾向于在象征下达成一致。谁抓住了这些能够将目前的公共感情包容起来的象征,谁就控制了制定公共政策的大多数机会。一种特定的象征如何能在特定的人们心中扎下根呢?
  那就是由我们公认的权威人物,他们是把象征传达给人们的桥梁。我们赖以接触外部世界的那些人都是一些管理这个世界的人,我们对某些人产生了信任,他们充当了我们与几乎全部未知世界相联结的手段。“象征是一种工具,能够使民众借以在短时间内摆脱自身的惰性,摆脱犹豫或盲动,在复杂局势的曲折道路上被引导前进。”权威人物通过把一种象征与一个明确的行动,确切地说他们想要采取的行动联系起来,呈现给广大受众。共同意志就是这样被表达出来的。现实中,象征常会被那些企图得到权力去支配人们的少数人利用,尤其是政治家。公众舆论与公众的自主意识全然无关,它只不过是被制造出来的同意。所有的论述显示了,这样非理性的公众,根据这样的事实,依赖成见而成的思维,绝不可能是公正客观的舆论。
  四
  “任何时候我们都无法想象会有这样的前景:所有人都能清清楚楚地明白整个无形的环境,从而在全部政府事务上自发形成明确的公众舆论。”李普曼怎样去看待公众舆论,怎样为舆论寻找到希望呢?他说,人们一般都承认新闻报道是接触看不见的环境的主要手段,但是即使全世界所有的记者昼夜不停地工作,也不可能亲历世界上的每一件事。新闻机构不是制度的替代物,它把一个事件从暗处摆到明处再去照另一个,它使一种局势足够明了,以便大众做出决定。人们有着强烈的偏见和淡漠,对于重大问题索然无味却会热衷于一些鸡毛蒜皮,可是又必须在没有一幅这个世界的可靠画面的情况下采取行动,但却不可能超越自身的偏见去获取图像。
  那么,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建立一个分析和记录系统基础上的社会团体,在于摒弃全能公民这一理论,在于分散决策权,在于通过可比记录和分析去协调决策。李普曼提出了“局内人”和“局外人”,前者指少数的决策者、管理者,有着对外部世界观察和探寻的条件;后者指没有时间和精力,缺少理性判断的能力的一般的公众;专家是可以为“局内人”提供决策建议的精通某一领域的专业人士。专家与决策者保持距离,并非亲自去制定决策,但又掌握真正的决策权,把他们赞成的决定传递出去。李普曼对公众舆论对民主起推动作用持质疑态度,因为民主只有在良好的公众舆论中才能形成,而依他的分析,这样的公众舆论环境和现状无法做到。
  不可否认,李普曼的解决之道也存在着弊端。怎样去判定某个人是否是专家?标准是什么?怎样保证专家在提供意见的时候可以避免偏见?情报机构是否又会成为政府的又一个沉重的负担?在他的设想中,需要有这样一批经过专门训练的人,但是直到今天也不能够很清晰地看到这样的一个框架,不过已有的事实表明,不可见的环境是可以有效报道的。
  不管怎样,现在有了一条出路,一条漫长但确实存在的出路。随着更多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减少虚拟环境和现实环境的差异将变得更加可能,到那时国家体制的运转将越来越多地依赖同意,而不是强制。李普曼在文末说到,恐怖虽然巨大,但不是无所不在。公众舆论将如何实现可能,是可以去做而且将能做到的事。他相信在以后的不断探索和研究中,我们将把公众舆论看得更清楚,而不再是深陷在偏见的漩涡里。
  
  参考文献
  ①沃尔特·李普曼著,阎克文,江红译:《公众舆论》,上海世纪出版社,2006
  ②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③胡钰:《新闻与舆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④黄旦:《舆论:悬在虚空的大地?——李普曼<公众舆论>阅读札记》,《新闻记者》,2005(11)
  ⑤姜红:《舆论如何是可能的?——读李普曼<公众舆论>笔记》,《新闻记者》,2006(2)
  ⑥韦中华:《李普曼何以成为巨人?——读<李普曼>传》,《新闻记者》,2007(5)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责编:叶水茂
  
其他文献
“以意逆志”是一种鉴赏诗文的方法,语出《孟子·万章上》。文中有这样一句:“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意思是说,理解诗、欣赏诗的人,不能用表面的意思理解字词,要看说话的情景;不能用个别字义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而要用自己的经验和想法揣测诗人的本意,这才算是读懂了诗歌。这里说明了读诗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认真研读诗歌的语言,特别是意象,即包含作者情感的一个个物象;二是结合
[摘 要]文章重点分析了在IT治理机制下,企业内部控制的新特点和内控建设过程中的新难题,提出了避免内控无效或不完善的改进措施及建议,以对企业开展IT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活动有所裨益  [关键词]IT治理;内部控制;业务流程管理(BPM)    一、lT治理机制下企业内部控制的特点    从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以来,内部控制起初主要是由一些企业组织文件及简单的调查和监控表构成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而
事实上,此次的网民代表参与“躲猫猫”事件调查更多具有象征性参与的色彩:调查由省委宣传部协调组织,参与的网民主要来源于副部长伍皓的QQ群“伍皓网络意见箱”,“成员数百人,多为媒体记者和网络写手”; 调查议题在8点半至11点的大巴路途上商定,调查只持续6个小时;设想中的调查核心,如观看监控录像以及与犯罪嫌疑人见面被看守所拒绝。  也许在调查委员会被命名为“舆论事件真相调查委员会”时,这次调查就注定了不
上课老是走神发呆,成绩一落千丈,原本以为是孩子早恋了,没想到竟然是癫痫发作;  开车老是走神发呆,频频碰擦追尾,原本以为是工作太过劳累,没想到竟然也是癫痫发作!  其实,癫痫患者并非都是倒地抽搐、身体僵直、口吐白沫,有些癫痫很可能只是表现为短暂的大脑空白,因此,这种“小型发作”就很容易被患者所忽视,甚至不当一回事,但事实上,尽管情况不严重,但这仍然是癫痫发作,依旧需要尽快干预治疗。因此,建议有上述
【摘 要】 预测财务报告的SWOT分析是指根据编制预测财务报告的企业所具备的优势和劣势的分析来判断其竞争的实力,通过对其所处环境的机会和威胁的分析来判断它的发展潜力。本文对企业预测财务报告进行SWOT分析,以便企业选择是否编制预测财务报告。  【关键词】 预测财务报告; SWOT分析; 优势; 劣势    前 言    预测财务报表为投资者、债权人、内部管理人员及政府等有关方面提供反映未来财务状况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导致死亡者中很大比例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提示预后不良。以上信息表明,潜在的慢性心血管病患者更容易受到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也更容易出现危急情况和死亡。因此,在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冠心病患者更应谨防感染,避免聚集,重视居家隔离。  但隔离期间的冠心病患者难免发生饮食起居生活结构上的变化,普遍出现活动量减少、饮食量增加、睡眠结构改变,可能会有
案例背景  基于我校学前专业的特点,PowerPoint课件制作主要培养学生制作幼儿园课件的能力。在PowerPoint的学习进入中后期时,刚好遇到学生的教育实习,实习期间,笔者多次接到学生类似这样的“求救”电话:“老师,幼儿园让我制作一个课件,其中有个××效果怎么也做不出来,您知道怎么做吗?”学生焦急的语气始终在笔者耳边回荡。笔者想:为什么不在实习结束之后来一次“忆苦总结”呢?让学生回顾一下实习
随着年龄攀升,大多数人都会在进入30岁以后,逐渐开始出现一些“增龄性变化”,在进入45~55岁(即更年期阶段)后,机体老化的进程也会随之加速。因此,要想时时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定期检测衰老指标,而且,监测各项衰老指标也有利于中老年人及时调整及优化自己的抗衰老措施。  体能变化的监测  体能下降是衰老的重要表现,主要反映在人体的肌力、柔软性、平衡性、速度、耐力、协调性的老化。健康老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课前的微课制作和针对性学习单等内容的介入,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下面结合《生命 生命》一课,谈谈我的几点思考。  制作新颖的“微课”,使学生有兴趣学习  微课是教学信息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利用微课,不用担心遗漏内容,没懂的可以倒退重复播放,也可暂停做笔记或
六类人最需要防晒  虽说晒太阳对身体有好处,但是紫外线会直接造成皮肤的损伤和老化,因此人人都应该具备防晒意识,尤其是以下六类人群,需要格外注重防晒!  1.皮肤白皙的人:有些肤色天生白皙的人觉得自己晒不黑,不需要防晒。事实恰恰相反,皮肤白皙的人更容易出现光老化皱纹。因为肤色浅的人对光格外敏感,更容易被晒伤,这也是白种人罹患皮肤癌的概率高于黄种人和黑种人的因素之一。  2.婴幼儿和青少年:孩子的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