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萧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
每个学生都有一些超越时空的思维空间,其中隐藏着许多新界的思维,常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合作学习”便是激发学生智慧火花一个很好的手段。这种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那么、怎样提高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效率呢?以下是本人在教学中就合作学习的效率进行的一些探索、思考和总结。
一、合理分组,提高效率
合作学习中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分组问题。大多数的教师在安排学习小组时,都是利用现有的资源,前后座的学生组成一个四人学习小组。这样的分组形式,容易造成小组之间的学习能力的不平衡。导致课堂上真正能完成分组学习任务的只有少数几个小组。这样势必会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时的效率。
在一开始的实践过程中,本人曾经采用学生自由选择的形式。但实际的学习效果却差强人意。自由组团,学生选择组员的随意性、自由性过大,所产生的几个学习小组一般与平时的人际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往往是平时关系比较好的几个学生或平时成绩比较好的几个学生为一组。这样形成的学习小组带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不具备公正、公平的条件,更不利于在学习上形成竞争,不利于学生之间的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反而产生了几个消极的学习小组和消极学生,使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流于形式,不能使合作学习取得最佳效果。
基于本人既是语文老师,又是班主任,因此,在排座位时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尽力做到小组间的能力平衡,这样就使各门学科在教学中。能及时进行合作学习,任课老师有效地控制课堂节奏,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小组的能力的平衡,并不能保证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因为如果小组内组员间的不能协调合作关系,照样要影响到合作学习的效率。以每个学生的发展为主体的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只满足于一两个学生的发展。而应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才是合作学习的目的所在。要改变这种组内成员间的不平衡现象。就必须明确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的职责,进行一定的分工。
本人对组员做了如下分工:组长——具体全面负责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书记员”——专门负责记录小组讨论的过程,尤其是小组对讨论问题所持的观点、结果形成书面文字:“检查员”——督促小组成员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每位组员都完成学习任务,并检查小组交流讨论的过程:“讲解员”——要负责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在班级交流中进行汇报等。明确的分工能使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事可做、人人都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角、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意识。当然,这种组内分工还必须是轮流交换,从而促使小组成员间的角色互赖,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
同时,一个优秀的组长在合作学习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不妨由学生推荐几个成绩较好、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做组长,由这几个组长轮流确定自己组员的方法形成几个学习小组。运用这样的组团形式,改变了原来各组之间实力不均的现象,使每一个学习小组都有几个可以独当一面的同学,从而减少了消极学习小组和消极学生出现的可能性。同时,因为各组的实力均衡,各组之间产生了竞争,使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合作更为协调、紧密。这样,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真正落实到实处。
三、教师参与,合理引导
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教师由过去的“主角”转变成了“主持人”,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预知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教师应清楚地表达见解,学会听取意见,对同学的意见要进行综合、归纳,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或示范表述。
其次,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因此在学习新课前,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进行预习,学生通过自我预习,从中发现问题,记录下来,交给组长。组长对小组成员所交的问题进行汇总后,组织大家进行小组讨论学习。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才会相互间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才会出现争论,再在争论中形成共识,完成对知识的学习。
再次,教师要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进行巡回指导。及时鼓励典型问题和答案的持有者,同时也给那些一时找不到思路的学生以帮助。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把握好讨论的契机,及时导入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探讨问题,从而取得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
最后,汇报交流过程中对有典型意见的问题,教师随时引导辩论,在应得出一致意见的问题上力求得出一致意见。在允许有不同意见的问题上,不要强求一致,要鼓励学生谈出带有个人情感的理解,要鼓励创见。
四、引进竞争,注重拓展
针对合作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师生可以共同筛选几个有一定价值的作为抢答题,在各小组间展开抢答。并且允许提出新的、甚至相反的见解。每道题都有相应的分值。通过小组之间的竞争与交流。扩大了信息量,拓展了合作的内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了学生中蕴藏的巨大的学习潜力。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应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最终目标。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改变了单纯的“输赢”关系,增强了小组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为他们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
同时,由于课堂学习时间的限制,学生一定还有没能及时解决的问题。教师就应让学生“趁热打铁”,利用课余时间继续讨论,甚至展开辩论。学生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实现了生生互动。学生间逐渐培养起沟通、理解和合作的态度、能力和观点。促进了他们社会适应性的发展。生生互动合作,提供了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把一些学生由教学中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使学生个体从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及方法中得到启迪,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五、注重评价,激励学习
合作学习的评价的重心应由激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变为激励小组集体合作达标。它应该促进学生在小组中不仅个人努力上进并且乐于与同学互助合作,从而使合作学习取得理想的效果。
本人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时,主要实行生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生生评价的一般的方法是本位评价和换位评价,本位评价即站在自己本位的角度上。以“我认为……”这样的表达方式去评价别人,这种评价方法较易凸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另一种用得较多的评价方法是换位评价,即站在别人的角度,以“假如我是你,我……”这样的表达方式去评价别人,这种评价方法较易凸现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创造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这两种评价方法往往是交替使用,从而使小组问的互动呈现出较好的状态,产生较好的效果。
而在组际交流之后,教师应对各学习小组的进行评价,评价中应遵循“鼓励多数,凸显优秀”的原则。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小组的合作意识,进一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
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了一学生的主体作用,它活跃了课堂气氛,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竞争机制与探究氛围。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要视学习内容而定,课堂讨论是为了解决单凭学生自我思考而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课堂上分组讨论一个共同的、并不复杂的问题,这样的合作学习实际上是没有必要的。
每个学生都有一些超越时空的思维空间,其中隐藏着许多新界的思维,常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合作学习”便是激发学生智慧火花一个很好的手段。这种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那么、怎样提高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效率呢?以下是本人在教学中就合作学习的效率进行的一些探索、思考和总结。
一、合理分组,提高效率
合作学习中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分组问题。大多数的教师在安排学习小组时,都是利用现有的资源,前后座的学生组成一个四人学习小组。这样的分组形式,容易造成小组之间的学习能力的不平衡。导致课堂上真正能完成分组学习任务的只有少数几个小组。这样势必会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时的效率。
在一开始的实践过程中,本人曾经采用学生自由选择的形式。但实际的学习效果却差强人意。自由组团,学生选择组员的随意性、自由性过大,所产生的几个学习小组一般与平时的人际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往往是平时关系比较好的几个学生或平时成绩比较好的几个学生为一组。这样形成的学习小组带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不具备公正、公平的条件,更不利于在学习上形成竞争,不利于学生之间的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反而产生了几个消极的学习小组和消极学生,使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流于形式,不能使合作学习取得最佳效果。
基于本人既是语文老师,又是班主任,因此,在排座位时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尽力做到小组间的能力平衡,这样就使各门学科在教学中。能及时进行合作学习,任课老师有效地控制课堂节奏,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小组的能力的平衡,并不能保证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因为如果小组内组员间的不能协调合作关系,照样要影响到合作学习的效率。以每个学生的发展为主体的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只满足于一两个学生的发展。而应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才是合作学习的目的所在。要改变这种组内成员间的不平衡现象。就必须明确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的职责,进行一定的分工。
本人对组员做了如下分工:组长——具体全面负责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书记员”——专门负责记录小组讨论的过程,尤其是小组对讨论问题所持的观点、结果形成书面文字:“检查员”——督促小组成员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每位组员都完成学习任务,并检查小组交流讨论的过程:“讲解员”——要负责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在班级交流中进行汇报等。明确的分工能使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事可做、人人都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角、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意识。当然,这种组内分工还必须是轮流交换,从而促使小组成员间的角色互赖,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
同时,一个优秀的组长在合作学习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不妨由学生推荐几个成绩较好、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做组长,由这几个组长轮流确定自己组员的方法形成几个学习小组。运用这样的组团形式,改变了原来各组之间实力不均的现象,使每一个学习小组都有几个可以独当一面的同学,从而减少了消极学习小组和消极学生出现的可能性。同时,因为各组的实力均衡,各组之间产生了竞争,使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合作更为协调、紧密。这样,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真正落实到实处。
三、教师参与,合理引导
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教师由过去的“主角”转变成了“主持人”,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预知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教师应清楚地表达见解,学会听取意见,对同学的意见要进行综合、归纳,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或示范表述。
其次,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因此在学习新课前,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进行预习,学生通过自我预习,从中发现问题,记录下来,交给组长。组长对小组成员所交的问题进行汇总后,组织大家进行小组讨论学习。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才会相互间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才会出现争论,再在争论中形成共识,完成对知识的学习。
再次,教师要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进行巡回指导。及时鼓励典型问题和答案的持有者,同时也给那些一时找不到思路的学生以帮助。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把握好讨论的契机,及时导入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探讨问题,从而取得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
最后,汇报交流过程中对有典型意见的问题,教师随时引导辩论,在应得出一致意见的问题上力求得出一致意见。在允许有不同意见的问题上,不要强求一致,要鼓励学生谈出带有个人情感的理解,要鼓励创见。
四、引进竞争,注重拓展
针对合作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师生可以共同筛选几个有一定价值的作为抢答题,在各小组间展开抢答。并且允许提出新的、甚至相反的见解。每道题都有相应的分值。通过小组之间的竞争与交流。扩大了信息量,拓展了合作的内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了学生中蕴藏的巨大的学习潜力。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应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最终目标。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改变了单纯的“输赢”关系,增强了小组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为他们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
同时,由于课堂学习时间的限制,学生一定还有没能及时解决的问题。教师就应让学生“趁热打铁”,利用课余时间继续讨论,甚至展开辩论。学生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实现了生生互动。学生间逐渐培养起沟通、理解和合作的态度、能力和观点。促进了他们社会适应性的发展。生生互动合作,提供了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把一些学生由教学中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使学生个体从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及方法中得到启迪,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五、注重评价,激励学习
合作学习的评价的重心应由激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变为激励小组集体合作达标。它应该促进学生在小组中不仅个人努力上进并且乐于与同学互助合作,从而使合作学习取得理想的效果。
本人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时,主要实行生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生生评价的一般的方法是本位评价和换位评价,本位评价即站在自己本位的角度上。以“我认为……”这样的表达方式去评价别人,这种评价方法较易凸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另一种用得较多的评价方法是换位评价,即站在别人的角度,以“假如我是你,我……”这样的表达方式去评价别人,这种评价方法较易凸现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创造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这两种评价方法往往是交替使用,从而使小组问的互动呈现出较好的状态,产生较好的效果。
而在组际交流之后,教师应对各学习小组的进行评价,评价中应遵循“鼓励多数,凸显优秀”的原则。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小组的合作意识,进一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
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了一学生的主体作用,它活跃了课堂气氛,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竞争机制与探究氛围。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要视学习内容而定,课堂讨论是为了解决单凭学生自我思考而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课堂上分组讨论一个共同的、并不复杂的问题,这样的合作学习实际上是没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