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与传统儒家的乐教原理

来源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anv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乐教是儒家最重要的教化方式之一。在儒家看来,乐表达了人们的性情。其中的性情,在早期属于气,到了宋明理学时期,性分化出气质之性,还是气,因此,乐的本源其实是气。用善的乐来感化人,其实就是用善的气质来激发人身上的善的气质而抑制恶的气质,最终使人成为圣贤。善气呼应善气便是儒家乐教的工作原理。
其他文献
明末清初岭南禅宗迎来了自唐以来的第二个发展高潮。海云系和鼎湖系高僧为整顿僧团、团结信众,大力提倡戒律,用以振兴禅门。《天然和尚同住训略》、道丘《僧约十章》、弘赞《
湖湘哲学自宋代定型之后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并自具特色的理学思路,坚持整个世界和每一个人的存在"实事"都是一个非现成性的大全整体结构:既自具根据又自我实现,既不断变化又自我
在江苏省举办的“狮子头”大赛上,形形色色的狮子头琳琅满目,有扬州炒饭狮子头、澳龙狮子头、茶菇龙虾狮子头、河蚌狮子头、鱼翅绣球狮子头、三鲜鲴鱼狮子头等等。用料有荤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