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主题班会设计的主要类型及关键要点

来源 :江苏教育·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gcsw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劳动主题班会是推动班级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有观察式、参与式、访谈式、視听式、调查式、演讲式等多种方式。劳动主题班会应充分聚焦“劳动”主题,着力提升学生的劳动情感,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不断拓展学生的劳动教育边界。
  【关键词】班级生活;劳动教育;主题班会;班集体建设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75-0040-04
  【作者简介】张聪,东北师范大学(长春,130024)教育学部副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
  班会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劳动主题班会是一种以劳动为主题、面向中小学生所开展的班级德育课。这种班会在中小学班级生活中较为常见。在积极推动劳动教育、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劳动主题班会的积极开设、科学设计,能够提高班级生活品质、推动班集体建设。在劳动教育融入班级生活的时代背景下,以劳动为主题的班会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提升班级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基于此,班主任在设计劳动主题班会时应更新观念、创新思路,结合班级生活实际,充分关注如下几种类型及其关键要点。
  一、观察式劳动主题班会
  观察式劳动主题班会主要以学生观察劳动场景为主体来开展班级劳动教育。通过让学生在工厂、农田等不同场景中进行生产性劳动来增强他们对劳动的认知,提高他们对劳动者的尊重。同时,通过对劳动过程的观察,学生能够增强自身对产品设计、农作物生长等方面的直观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依据观察的总体设计,这种观察式劳动主题班会主要有随机观察、半结构观察和结构观察三种类型。很多中小学生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随机观察的习惯。在这一基础上,班主任应不断引导学生聚焦某一主题、某一事物、某一现象或某一群体,逐渐形成有意识、有目标的观察行为。虽然班主任等班会设计者会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开展结构观察,提供观察主题,识别观察对象,然而对于中小学生而言,观察式劳动主题班会仍然存在提纲之外的一些内容。例如,在组织全班学生参观汽车生产车间时,虽然设置了相关观察主题,但学生们仍然会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因为有的学生可能对汽车生产流程不感兴趣,而是对汽车生产车间的建筑或是劳动者的服装感兴趣。这就要求班主任着力引导学生完成核心观察任务,继而鼓励并支持学生开展其他观察项目。这样的班会常常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密切关注。总之,班主任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借助不同观察手段完成班会任务。
  二、参与式劳动主题班会
  在参与式劳动主题班会中,学生主要是通过参与各种劳动实践来接受劳动教育的。然而在当下,很多学生连基本的家务劳动都不参与,他们从事日常劳动实践的机会很少。因此,开展参与式的劳动主题班会,将学生拉到火热的劳动现场,切身感受劳动中的艰辛和乐趣,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种“参与”其实更多地指向学生身体的深度卷入,即亲身参与、亲自动手等。在日常的班级生活中,班主任可以利用卫生大扫除、植树、清明祭扫等活动,引导学生合理分工、密切配合,协同完成劳动任务。同时,组织学生反思劳动过程中的相关环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班级劳动教育。另外,在暑假研学旅行过程中,通过在一些研学基地开展农业生产劳动,让学生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农作物种植、除草、收割、摘果等不同形式的劳动项目,以增强学生对农业劳动的理解和热爱,通过自身的参与式实践去理解“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当然,这种参与式劳动主题班会更需要班主任等指导者明确班会的目标、实施过程等,对学生的参与予以明确指导,并在参与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所隐含的知识。
  三、访谈式劳动主题班会
  在访谈式劳动主题班会中,常常以学生访谈劳动模范、英雄楷模等名人为主体来开展班级劳动教育。访谈是一种较为宽松的形式,借助访谈者与受访人的对话、交流,能够让他人了解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并在因对话而生成的情境中切实感受到受访人独特的经历与感悟。
  因访谈事前设定方式的不同,访谈式主题班会具有随机访谈、半结构访谈和结构化访谈三种类型。随机访谈很多时候并没有明确的主题,而是带有家常聊天的特点。虽然总体感觉较为轻松,但因主题不明确、话语的流动性较强等特点而使用频率较低。对于以中小学生为主体的采访者而言,我们建议更多地采用结构化访谈的方式来进行,这样能够更好地提升访谈的针对性,增强访谈效果。如果访谈式劳动主题班会由班主任来主持,那么可采用半结构访谈的方式进行。这是因为,在半结构访谈中,既有事前设定的主题、对话提纲等,同时还有现场生成的对话,有利于班主任因势利导。
  当然,在以劳动为主题的班会访谈中,访谈者的访谈技术非常重要,这主要包括问题提出的频率、话题进展的节奏、思维延展的边界等。例如,在每年“五一”劳动节前夕,班主任都可以开展一次访谈式劳动主题班会,有计划地邀请当地的一些劳动模范,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设计访谈提纲、开展访谈,同时还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劳动模范身上的可贵品质。
  四、视听式劳动主题班会
  在视听式劳动主题班会中,学生们以观看影视作品或收听音乐作品等方式来接受劳动教育。视听是一种极具画面感的体验方式,传统的主题班会一般不采用这种方式,这可能与班级视听硬件设备的欠缺有关。随着学校教育设施的现代化更新,视听式主题班会得到了广泛开展。但是,这其中也存在班主任仅仅播放一部电影、一些歌曲就草草了事的现象。实际上,要想真正发挥视听式劳动主题班会的育人功效,班主任必须认真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精心选择视听作品,例如充分反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相关影视作品,挑选时注意这些作品的时代性、典型性和代表性;二是注重问题导向,在播放相关视听作品前,要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设置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如劳动模范为什么会这样做、我们身边是否也存在这样的劳动模范等问题;三是及时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性讨论,提升主题班会的实效性。班主任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指出学生身上的不良行为,如不讲卫生、好逸恶劳等。   同时,在自媒体时代,以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方式也深刻地影响了学生的劳动观念。视听式劳动主题班会可以鼓励学生亲手制作有关劳动场景、劳动过程、劳动模范等的短视频或动漫作品,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劳动知识,从而提升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对劳动的热爱之情。
  五、调查式劳动主题班会
  在调查式劳动主题班会中,学生以开展劳动主题的调查研究来接受劳动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劳动所涉及的知识、主体、资源等都是重要的社会要素,理应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素材。班主任应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使学生明确调查的主题、目标、核心内容、调查方法等,并能对调研成果进行展示。同时,班主任还需要对学生的调查过程保持高度关注,并对相关调查技巧与方法予以悉心指导。这种调查式的劳动主题班会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实践活动,特别适合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开展。例如,在某乡村初中,班主任开展了一次和农机具相关的调查,这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详细了解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正在使用哪些农机具,以及这些农机具的购买、维修、政府补贴情况等。通过对身边农机具开展调查,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轨迹,可以在了解农机具政府补助、补贴情况的过程中感受到我国政府对农业劳动工具的重视,从而关注劳动工具、体会到农业生产劳动的重要价值。
  调查式劳动主题班会必须注意劳动主题调查的区域、时间以及范围等相关要素。例如,城市的学生难以对农机具的情况开展详细调查,我国东部地区的学生难以体验到西部地区农业生产劳动的开展情况。同时,调查报告的撰写、总结与反思也是考验劳动主题班会的重要指标,班主任要鼓励学生遵循调查报告的一般范式进行撰写,尝试总结劳动开展情况,并反思这些劳动工具、劳动过程等的代表性与典型性,从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六、演讲式劳动主题班会
  在演讲式劳动主题班会中,以开展有关劳动主题的学生演讲为主要形式来进行班级劳动教育。这种类型的班会可以通过演讲比赛、演讲展演等不同形式展开。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中小学生的演讲陷入了“话中无义”的窘境,华丽辞藻的背后是空洞的表达。演讲式劳动主题班会注重对劳动主题的深度挖掘,对劳动模范、劳动精神的深刻表达,力图让学生真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并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例如,在学习某一位全国劳动模范时,一位班主任鼓励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充分表达对劳动模范的敬佩之情,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将此转化为自身成长的动力。这不仅可以通过比赛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演讲,还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演讲展示,同时配合一定的音乐、舞蹈等,形成演讲展演活动。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演讲是一种个体化的语言表现行为,也是一种综合性的表达方式,能够从多角度调动他们参与劳动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他们对劳动生活的理解和表达。
  无论班主任采取哪种形式,都是一种基于劳动主题的班会设计过程,需要注意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充分聚焦“劳动”这一主题。在劳动主题班会中,很多班主任都会采用不同形式的活动带动学生参与。在此过程中,班主任必须对“劳动”这一主题进行深度挖掘,通过对劳动模范等代表性人物的宣传,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虽然很多中小学生对劳动并不陌生,但班主任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劳动”的深刻内涵以及主动参与劳动的重要价值。
  其二,着力提升学生的劳动情感。“人在发展过程中,正向、积极的情绪情感状态持存不仅是有意义学习的基础条件,也在人的健康习性养成、道德价值观内化以及人格涵养等各个方面发挥着弥散性的效用。”[1]劳动过程是一种情感表达的过程。由对劳动的厌恶、嫌弃到接纳,再到关注、热爱,这个过程不仅是一种个体情绪的表达,而且也是对劳动的一种情感表达。班主任要在开展劳动主题班会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形成基于劳动主题的情感交融、情理共生,进而推动学生劳动情感的表达。
  其三,积极拓展学生的劳动教育边界。对很多中小学班主任而言,持续倡导劳动教育始终是班集体建设的重要议题。然而,究竟什么是劳动,班主任所理解的劳动教育是否科学合理,这些问题实际上都与班主任的劳动教育观有关。“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即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等)和养成劳动素养(有一定勞动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等)为目的的教育活动。”[2]而劳动教育最终的落脚点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为此,班主任在开展劳动主题班会过程中应积极拓展劳动教育边界,创造性地挖掘主题班会中的相关素材,活化班会的实施过程,进而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之情。
  【参考文献】
  [1]朱小蔓,王坤.涵情育德 以德育人——“全球化时代的‘道德人’培养——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的思想与实践[J].中小学德育,2018(9):27.
  [2]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其他文献
【关键词】文化场境;德育课程;协同共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75-0029-02  【作者简介】1.顾润生,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南京,210013)德育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政治特级教师;2.沃玉峰,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江苏丹阳,212399)副校长,高级教师。  顾润生:请问学校“明镜体悟:大成青年品格涵养行動”项目的设计思
期刊
【摘 要】作为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的主要教师和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他人,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的带动、发动、推动作用,体现出其在育人领域的主导性、多个教育主体的合力性和实现儿童发展性方面的显著影响。班主任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作用和操作系统。  【关键词】班级活动;班主任;自主教育;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75-0
期刊
导读:  “家校共育,携手同行”已经成为当下的教育共识。只有家庭与学校有效配合,家长与教师通力合作,形成家校共育的整合优势,共同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成长环境,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真正的家校合作,需要学校和教师尽可能调动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获得家长对学校和教师教育理念和目标的认同,其是家校双方相互配合、互相支持的双向活动。要达成家校的同向同行,家校共育活动是最好的抓手,而要提升家校共育的针对
期刊
【摘 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初中思政课程(即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校本化实施,需要建构与思政主题相适应的课程环境,开展课程内容教育价值的研究,进行互生式课堂教学范式和活动型课程建设等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实施。  【关键词】思政课程;道德与法治;校本化实施;互生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75-0016-04   【作
期刊
【关键词】班主任;耐心;爱心;恒心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75-0048-02  老唐是我高中的班主任。印象中他喜欢穿条纹衬衫,圆圆的脸,挺着大肚子,总是笑眯眯的,像个弥勒佛。  耐心如他  老唐特别有耐心。我是那种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女孩,凡是做错的题目或者上课听不懂的地方,我是一定要找老师问清楚的。不知道多少个大课间和晚自习,
期刊
【摘 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话题。从实践的角度看,学校要从思维方式的转换中寻找新思路,基于身体哲学的思考,从身与心的关系建构校本课程,从知与行的关系探索育人方式,从心与物的关系营造育人环境,从而增强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  【关键词】课程思政;身体哲学;知行合一;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7
期刊
【摘 要】家庭和学校是儿童成长的两个重要场所,是两个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教育系统,二者不可替代,却又相互依存。家校之间的有效互动,可以更好地促进班级育人工作的开展。班主任应该通过开展班级亲子活动,引导家长全方位参与到活动中来,切实提高家校共育的综合效益,通过创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家校关系,促进彼此的共同成长。  【关键词】亲子活动;家校合育;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
期刊
【摘 要】立德树人是思政课教学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但现实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影响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南京市中华中学上新河初级中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进行互生式课堂教学的尝试,通过“情境导学、探究问学、合作互学、展示品学、训练做学、实践思学”等六个要素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精神等素养品质,提升学生质疑、理性思维、合作与公共参与等综合能力。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互生
期刊
【摘 要】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坚持“大成教育”理念,继承和发扬“正谊明道、成德达材”的古训,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通过文化熏陶、活动塑造、情感升华,多维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助力学生成长为“人格健全有智慧、勇于创新有能力、全面发展有特长”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品格涵育;文化传承;自主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75-0026-
期刊
【摘 要】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学生。班主任应重视运动、劳动、活动三者的教育功能,这对新时代学生的意志力培养、责任意识形成和心理健康等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学生发展;身心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75-0033-05  【作者简介】薛寒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