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喜欢读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没有一天不翻书。节假日,我也大多扎在书堆里,其他我觉得还真找不到比翻书更有意思的活动。我对书的感情和读书的取向,完全是受家父的影响。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我入学读书很晚,但在家父的影响下,我对书很早就有了特殊的感情。打我记事起,常看到父亲翻看一些发了黄的书,那些书家父用红布包了一层又一层,总是藏在家里最隐秘的地方。每次家父打开那些布包之前,总要先洗手,就像他在供奉的神灵面前上香一般的虔诚。家父读书很小心,他不允许用沾着吐沫的手指去捻翻书页,更不允许两手指掐着书页翻阅,看到某处需要暂歇时,总是在那里夹上一张纸条,对图省事折叠书页的行为也同样会很不高兴。后来连续几次被抄家,家父收藏的一些书陆续被抄去,尤其记得最后一次抄家,那些人一天上门三回,终于把家父费尽心思深藏着的最后几本书抄走了,之后家父就像生了一场大病,一连几天都不开口说话,两眼无神,整个人就像掉了魂似的。在我记忆中,这是我平生所见到的家父最为颓唐的时刻。为了跟抄家的人周旋斗智,我也曾多次跟家父一起分散转移藏匿过那些书,因此我隐约地感到这些书的宝贵,并对家父的藏书产生了特有的感情。有时家父外出,我会偷偷地把父亲的书包打开,翻看那些书籍,尽管看不懂,但触摸着那些纸张,闻着那些书本散发出来的气息,总感到特别的亲切和舒服。
我一开始接触的书就是这些,至于说读书,当初则完全是靠“耳读”,也就是家父在农闲工余的口传耳授。什么天干地支、五行八卦、九宫二十四节气,到“三字经”“百家姓”“老三篇”,还有中医药学方面的一些名词术语,杂七杂八的我背得不少,为了运用的方便有些内容家父还要求我倒过来背。当然,家父在传授我这些“杂学”的时候,还会穿插一些与这些知识有关的趣闻掌故,这是我那时最乐意最想听的。由于我年幼而又“博学”,在村里我还曾博得过“神童”的美誉,这就让我更乐意跟在家父后面背这背那而不觉疲倦了。除记诵这些内容而外,就是识字。一开始家父教我的尽是些与家常日用相关的字,家里的器物上只要是能写的,家父都写了与之相配的文字,供我观摩认读。尽管那时我们家很困难,但为了我识字学习,家父还特地添置了小黑板、粉笔,这在我们那里是绝无仅有的。但父亲并不孤立地教我识字,在每个字的下面,还会配上与这个字有关的一些语词让我记诵,比如教“牙”“齿”两个字,父亲会配上“笑掉大牙”“为人不齿”;教“虎”“狼”两个字,父亲会配上“狐假虎威”“狼狈为奸”,有时还会顺带讲一些与“狐”“狈”有关的知识。后来家父就渐渐把他教我的字与他教给我背的那些概念挂起钩来了。顺便说一句,家父运气没有我好,他一生只读了三个半年的私塾,但他的毛笔字写得很漂亮,实用类的文章也写得好,医药星相卜筮风水,都很在行,而且成了方圆百里内这些行当里公认的权威,这一切家父全靠自学。记得我大舅舅(他是六十年代初的大学本科生)曾说过,我父亲如果得时的话,会成为一名很有成就的科学家,因为他看到家父有股子常人少有的钻劲儿,而且善于思考,读书很有心得。
我的“耳读”还有一个途径,就是家父跟他的好友们的谈说。家父有几个难得的好友,经常聚在一起谈论他们喜欢的话题。“周易”“周礼”“唐诗”“星命”“大六壬”“流年时运”鬼神灵异的传闻,中国社会动荡变迁的预测,有时也会涉及到古代文化人的趣事……乱七八糟。由于我侧身其间,他们谈论的内容总在耳边飘来飘去,不知不觉中我就受到了很深的“浸染”。现在回想起来,那时他们谈论的内容真是金粒混着泥沙的,有很多是非常荒诞的,但那时的我却听得津津有味,尤其是对一些鬼神灵异的传闻和被他们神话或妖化了的历史人物故事,总是百听不厌且坚信不疑。平素祭祖时,我会跟在父亲后面诵《心经》《往生咒》来超度先人;独自遭遇风暴雷电天气或行走夜路时,我会十分虔诚地念着《观音咒》为自己壮胆。尽管我从父辈那里听来的东西是如此的不经,对一些真正的知识也只是得到了一些皮毛,但这却深深地影响了我,让我对本民族的古代文化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我的家就是一口大染缸,家父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漂染师,那时家父的许多东西我就是想不接受也不行,身子既然掉进了这个染缸,我又怎么能不浑身上下被它染个透呢?
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之下,我自小就对书有了一种莫名的挥之不去的特殊感情,见了书尤其是见到了那些纸张业已发了黄的“旧书”,就有一种强烈的愿望。记得在我十岁左右的一个春节,跟家父去他一位好友家做客,那户人家生有四个女儿,大人开玩笑说两家结成亲家,并且四个女儿中任我挑一个,可见当时两家关系是相当不错的。那次我发现他们家有一本《唐诗三百首》,就一心想借回来,可他们家并没有把我的要求当回事,书没有借成,我非常生气,从此再也没有到父亲的这位朋友家去过。现在想来我实在是太小气了,人家没有借我,也许是觉得我年岁小读不懂那样的书吧。
另一件事,大概是在一九七四年,那时我十二三岁,一次到本村一位汤姓卖猪肉的人家去买肉,发现肉案上放着一些旧书,都是木刻或石印的本子,他们随手撕下来包裹猪肉,当时我就莫名地感到心疼——后来知道这个汤姓人家祖上是读书的,读书读得还很有些名气。我想拿什么东西把他的那些书换过来,就站在那里等他做完买卖,跟对方说明了我的意思,于是对方从屋梁上把两捆满是灰尘的书取下来任我挑,我一气挑了几十本,其中有《周易》《书经》《诗韵集成》《增批左传句解》《纲鉴易知录》《孔子家语》《加批四书味根录》《周礼精华》《刀笔精华》《万病回春》等,可惜囿于当时的眼光,很多更有价值的书没有挑出来。之后,对方提出用大米交换,让我回家跟大人商量。在父亲的支持下,当晚就筹集了二十四斤大米把书换了回来。那时,口粮相当紧张,我们家生产队里的口粮常常因为需要“找补”而不能及时分到手,那年头要一个人家一次拿出二十四斤大米来换人家的旧书,在别人眼里不是傻子也一定是个疯子,但我却以为这是我这一生的一个壮举。如今我虽已届“知天命”之年,但每想起这件事心里依然会感到很得意。说实话,当时我并不真的懂得这些书的价值,之所以想要把这些书争取过来,就因为那是书,跟父亲平时翻阅的那些书的样子很接近。
年与时驰,岁与日去,我对书籍的感情一直没变,1980年我读师范时,为买一部新版缩印本《辞海》,卖掉了上身才两天的涤卡中山装;1983年5月29日去南通办事,在南通书店一逛,不吃不喝,只留了回家买车票的钱,其余的钱都花在买书上了。1992年在江苏教院进修时,为凑钱买一套《诸子集成》,我卖掉了自己特喜欢的一件夹克衫——那是我平生第一件夹克衫……直至现今,我依然常年置书不辍,积至今日,我已拥有各种社科类图书大小五千余册,我家里别无长物,唯书而已。站在书橱前面,面对着书橱里一本本珍宝般的书,目光逐一地慢慢扫过去,回忆着隐藏在这些书背后的或大或小的一个个故事,实在是一件让人倍感惬意的快事。
我真正有系统地读点书,应该是在十三四岁。父亲希望我能有一技在身,就为我选择了中医。在家父看来,做医生是一个既可养命又可全性的职业。于是就延请本村一位老中医陆锦平先生到家里来教我学医。这位老先生很是了得,出生于中医世家,医术精湛,远近闻名,当地老百姓中流传着很多有关陆家祖上医病活人的传奇故事,建国之后他再也没有悬过壶,南京中医学院曾聘请他任教授,他拒绝了。很多大医院里的医生亲自上门来求教于他,可他不停手里的家务说自己的老法子已不再有用,准确地说,这位陆先生就是一个现代隐居的高士。可惜当时我虽很敬重这位先生,却并不知道这位先生的价值,要不我会矢志不渝地以治病活人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与寄托的。老先生教我先读《雷公药性赋》,要我熟记他勾画出来的六十多味常用药的有关内容,让我参考《本草备要》;此后则让我读《汤头歌诀》,然后引导我读《金贵要略方论》《时病论》里的部分章节。不知为什么先生并不主张我读《伤寒论》《内经》,说这可留待入门之后慢慢读。再往后,先生教给我一些断病拟方的常识。最后老先生送给我一套秦伯味主编的《历代名医医案精华》,要我反复观摩体会,据他说这是他一生行医最重要的参考书,其他医书都被他一把火给烧了,唯独这套书始终伴在他的身边怎么也没忍心烧掉……陆先生的教学是很认真的,也是有方法的,那时先生不让我读《伤寒论》《内经》大概就是出于“学不躐等”的考虑吧。为了获得陆先生的信任,家父费了好多心思,除了陪先生聊天,长期送先生自种自采自制的明前茶叶之外,还把家里两把上等紫砂壶送给了先生,先生被家父的诚意打动。可惜我终因年幼未能获得先生的真学问,只学得了有关中医药方面的一些粗浅的常识而已。后来由于母亲的干预,认为我跟在父亲后面学这些将来没有出路,于是设法送我去学校读书,这一去学校,竟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竟与中医越走越远了,现在想来,还是觉得很遗憾。不过中医的阴阳虚实寒热表里的八纲辨证与缓则治本急则治标、标本兼治、正病反治、反病正治等许多的治疗原则,在一些特定的情景下却成了我而今从事教育教学和处理社会人事的智慧之源。如果说教育工作是我这一生的正业的话,那么这是不是也可以算得上是“歪打正着”呢?因此,别人说“隔行如隔山”,我却坚信“隔行不隔理”,这些认识业已内化成我读书思考的一种方式,尽管我还没有能够做到“博学而笃志”,但我还是沿着“切问而近思”这条路走的,世间万物是普遍联系的,关键要靠我们的心智去打通。现在在我眼里,几乎没有一门学问是不可以引申援用到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来的。
家父的影响,不仅让我获得了杂七杂八的知识,更主要的是无形中规定了我今生的读书方向,让我这辈子无法摆脱。不管别人怎么看,我是极为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也因此让我由衷地萌生出对祖国与民族的深情与厚爱,这真的就是长期滋养着我的民族自信心的源泉。我周围的人都知道我特别喜欢《周易》,我真正读《周易》是1991年开始的,那年的4月家父去世,对家父的怀念触发了我对家父在世时经常跟我谈到的《周易》这部书的感情——父亲读《周易》和其他的一些书,是很有心得的,有些想法很大胆具有创造性,可惜当时没有认真听取——那年下半年我考进了江苏教院脱产进修,有比较充裕的时间研读《周易》。当我真正读过这部书之后,才发现这部书果然博大精深,尽管我跟家父读《易》的方法取用的路数不完全相同,但家父教给我的有关《周易》的常识还有家父无形中移植进我心里的对《周易》的感情,是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前者帮助我扫清了读《易》入门的障碍;后者让我在读《周易》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的时候,坚持着没有放手,让我在朝思夕诵反复揣摩之中获得了更多的意趣。我发表的一系列有关《周易》的研究论文,就是在享受着品读《周易》的快感下撰写出来的。除《周易》而外,长期以来我所关注、购置的书籍几乎都是与我国古代文史哲相关的,而且一旦沉浸其中,我就好像进入到了一个超现实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没有人事的纷扰和功利的逼迫,与前贤往哲作心灵上的交流,除了愉快还是愉快。后来到如皋中学,1997年我拜薛开明老教师做师傅,薛老师对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太多的好感,但对西方文学、美术,还有哲学等却很有兴趣,在这位老师的影响下,我开始接触到了西方的一些经典性作品,之后感到的确很能开拓视野扩展胸境。但我总是走不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维圈子,西方人的学术(理论),对我来说,也只是对我所读古代典籍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的一种补充,根本无法动摇更无法替代我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感情。这到底算是一种幸还是一种不幸,读者可以有自己的评价,但就我自己而言,今生怕是无法改变了,于是也就只能随缘顺命了,这“缘”和“命”就是由家父一手在我心田里播种的。由此可见,一个人自小所受到的浸染对他日后的人生影响是何等的根深蒂固啊!所谓“幼学如漆”恐怕不仅指知识记忆的牢固,更(指)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心灵深处留下的烙印吧。
说这些,并没有要把陈芝麻烂谷子拿出来曝晒的意思,而是想藉此说说这些经历对我人生形成的深重影响:读书是一种习惯,这个习惯是需要培养的,读书绝对不仅仅是一个方式方法的问题,最主要的还是靠对书的感情,投入了自己情感的读书才能对个体的提升产生真切的效果。这让我知道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仅仅设法让学生知道怎样去读书还是远远不够的,更要设法让学生爱上读书,而身教与言传是让学生爱上读书的最好的感染方式。其次,就是读书不一定要有明确的功利性目的,也不一定非读专业性的书不可,不妨杂一些,只要是自己喜欢的而又不低级庸俗就行。从人的生长需要的角度讲,吃什么补什么的认识早已经被人们唾弃了,读书对个体素养的提升也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必然,尤其是语文老师,我们所教的学科虽名为“语文”,其实哪有一个明晰的界线在那里呢?现在有人提出“悦读”和“越读”的概念,是很有意义的。其三,读书除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有益自己的身心而外,还要有益于自己的工作。邓拓曾经在《欢迎“杂家”》里说过:“现在我们如果不承认所谓的‘杂家’的广博知识对于各种领导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那将是我们很大的损失。”其实不管读什么书,只要我们沉浸于其中,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反复阅读揣摩,就会产生与自身工作相关的灵感,从而获得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的智慧,古人讲“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是有道理的。读书不必与人趋同,也不必追赶时尚,学思结合,应用在我。我现主持的“《易》理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有效应用研究”和“培元语文教育研究”这两个课题,就是从“易”和“医”的角度对我们语文教学实践所做的有意总结和自觉提升。
(作者单位:南京市金陵中学)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我入学读书很晚,但在家父的影响下,我对书很早就有了特殊的感情。打我记事起,常看到父亲翻看一些发了黄的书,那些书家父用红布包了一层又一层,总是藏在家里最隐秘的地方。每次家父打开那些布包之前,总要先洗手,就像他在供奉的神灵面前上香一般的虔诚。家父读书很小心,他不允许用沾着吐沫的手指去捻翻书页,更不允许两手指掐着书页翻阅,看到某处需要暂歇时,总是在那里夹上一张纸条,对图省事折叠书页的行为也同样会很不高兴。后来连续几次被抄家,家父收藏的一些书陆续被抄去,尤其记得最后一次抄家,那些人一天上门三回,终于把家父费尽心思深藏着的最后几本书抄走了,之后家父就像生了一场大病,一连几天都不开口说话,两眼无神,整个人就像掉了魂似的。在我记忆中,这是我平生所见到的家父最为颓唐的时刻。为了跟抄家的人周旋斗智,我也曾多次跟家父一起分散转移藏匿过那些书,因此我隐约地感到这些书的宝贵,并对家父的藏书产生了特有的感情。有时家父外出,我会偷偷地把父亲的书包打开,翻看那些书籍,尽管看不懂,但触摸着那些纸张,闻着那些书本散发出来的气息,总感到特别的亲切和舒服。
我一开始接触的书就是这些,至于说读书,当初则完全是靠“耳读”,也就是家父在农闲工余的口传耳授。什么天干地支、五行八卦、九宫二十四节气,到“三字经”“百家姓”“老三篇”,还有中医药学方面的一些名词术语,杂七杂八的我背得不少,为了运用的方便有些内容家父还要求我倒过来背。当然,家父在传授我这些“杂学”的时候,还会穿插一些与这些知识有关的趣闻掌故,这是我那时最乐意最想听的。由于我年幼而又“博学”,在村里我还曾博得过“神童”的美誉,这就让我更乐意跟在家父后面背这背那而不觉疲倦了。除记诵这些内容而外,就是识字。一开始家父教我的尽是些与家常日用相关的字,家里的器物上只要是能写的,家父都写了与之相配的文字,供我观摩认读。尽管那时我们家很困难,但为了我识字学习,家父还特地添置了小黑板、粉笔,这在我们那里是绝无仅有的。但父亲并不孤立地教我识字,在每个字的下面,还会配上与这个字有关的一些语词让我记诵,比如教“牙”“齿”两个字,父亲会配上“笑掉大牙”“为人不齿”;教“虎”“狼”两个字,父亲会配上“狐假虎威”“狼狈为奸”,有时还会顺带讲一些与“狐”“狈”有关的知识。后来家父就渐渐把他教我的字与他教给我背的那些概念挂起钩来了。顺便说一句,家父运气没有我好,他一生只读了三个半年的私塾,但他的毛笔字写得很漂亮,实用类的文章也写得好,医药星相卜筮风水,都很在行,而且成了方圆百里内这些行当里公认的权威,这一切家父全靠自学。记得我大舅舅(他是六十年代初的大学本科生)曾说过,我父亲如果得时的话,会成为一名很有成就的科学家,因为他看到家父有股子常人少有的钻劲儿,而且善于思考,读书很有心得。
我的“耳读”还有一个途径,就是家父跟他的好友们的谈说。家父有几个难得的好友,经常聚在一起谈论他们喜欢的话题。“周易”“周礼”“唐诗”“星命”“大六壬”“流年时运”鬼神灵异的传闻,中国社会动荡变迁的预测,有时也会涉及到古代文化人的趣事……乱七八糟。由于我侧身其间,他们谈论的内容总在耳边飘来飘去,不知不觉中我就受到了很深的“浸染”。现在回想起来,那时他们谈论的内容真是金粒混着泥沙的,有很多是非常荒诞的,但那时的我却听得津津有味,尤其是对一些鬼神灵异的传闻和被他们神话或妖化了的历史人物故事,总是百听不厌且坚信不疑。平素祭祖时,我会跟在父亲后面诵《心经》《往生咒》来超度先人;独自遭遇风暴雷电天气或行走夜路时,我会十分虔诚地念着《观音咒》为自己壮胆。尽管我从父辈那里听来的东西是如此的不经,对一些真正的知识也只是得到了一些皮毛,但这却深深地影响了我,让我对本民族的古代文化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我的家就是一口大染缸,家父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漂染师,那时家父的许多东西我就是想不接受也不行,身子既然掉进了这个染缸,我又怎么能不浑身上下被它染个透呢?
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之下,我自小就对书有了一种莫名的挥之不去的特殊感情,见了书尤其是见到了那些纸张业已发了黄的“旧书”,就有一种强烈的愿望。记得在我十岁左右的一个春节,跟家父去他一位好友家做客,那户人家生有四个女儿,大人开玩笑说两家结成亲家,并且四个女儿中任我挑一个,可见当时两家关系是相当不错的。那次我发现他们家有一本《唐诗三百首》,就一心想借回来,可他们家并没有把我的要求当回事,书没有借成,我非常生气,从此再也没有到父亲的这位朋友家去过。现在想来我实在是太小气了,人家没有借我,也许是觉得我年岁小读不懂那样的书吧。
另一件事,大概是在一九七四年,那时我十二三岁,一次到本村一位汤姓卖猪肉的人家去买肉,发现肉案上放着一些旧书,都是木刻或石印的本子,他们随手撕下来包裹猪肉,当时我就莫名地感到心疼——后来知道这个汤姓人家祖上是读书的,读书读得还很有些名气。我想拿什么东西把他的那些书换过来,就站在那里等他做完买卖,跟对方说明了我的意思,于是对方从屋梁上把两捆满是灰尘的书取下来任我挑,我一气挑了几十本,其中有《周易》《书经》《诗韵集成》《增批左传句解》《纲鉴易知录》《孔子家语》《加批四书味根录》《周礼精华》《刀笔精华》《万病回春》等,可惜囿于当时的眼光,很多更有价值的书没有挑出来。之后,对方提出用大米交换,让我回家跟大人商量。在父亲的支持下,当晚就筹集了二十四斤大米把书换了回来。那时,口粮相当紧张,我们家生产队里的口粮常常因为需要“找补”而不能及时分到手,那年头要一个人家一次拿出二十四斤大米来换人家的旧书,在别人眼里不是傻子也一定是个疯子,但我却以为这是我这一生的一个壮举。如今我虽已届“知天命”之年,但每想起这件事心里依然会感到很得意。说实话,当时我并不真的懂得这些书的价值,之所以想要把这些书争取过来,就因为那是书,跟父亲平时翻阅的那些书的样子很接近。
年与时驰,岁与日去,我对书籍的感情一直没变,1980年我读师范时,为买一部新版缩印本《辞海》,卖掉了上身才两天的涤卡中山装;1983年5月29日去南通办事,在南通书店一逛,不吃不喝,只留了回家买车票的钱,其余的钱都花在买书上了。1992年在江苏教院进修时,为凑钱买一套《诸子集成》,我卖掉了自己特喜欢的一件夹克衫——那是我平生第一件夹克衫……直至现今,我依然常年置书不辍,积至今日,我已拥有各种社科类图书大小五千余册,我家里别无长物,唯书而已。站在书橱前面,面对着书橱里一本本珍宝般的书,目光逐一地慢慢扫过去,回忆着隐藏在这些书背后的或大或小的一个个故事,实在是一件让人倍感惬意的快事。
我真正有系统地读点书,应该是在十三四岁。父亲希望我能有一技在身,就为我选择了中医。在家父看来,做医生是一个既可养命又可全性的职业。于是就延请本村一位老中医陆锦平先生到家里来教我学医。这位老先生很是了得,出生于中医世家,医术精湛,远近闻名,当地老百姓中流传着很多有关陆家祖上医病活人的传奇故事,建国之后他再也没有悬过壶,南京中医学院曾聘请他任教授,他拒绝了。很多大医院里的医生亲自上门来求教于他,可他不停手里的家务说自己的老法子已不再有用,准确地说,这位陆先生就是一个现代隐居的高士。可惜当时我虽很敬重这位先生,却并不知道这位先生的价值,要不我会矢志不渝地以治病活人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与寄托的。老先生教我先读《雷公药性赋》,要我熟记他勾画出来的六十多味常用药的有关内容,让我参考《本草备要》;此后则让我读《汤头歌诀》,然后引导我读《金贵要略方论》《时病论》里的部分章节。不知为什么先生并不主张我读《伤寒论》《内经》,说这可留待入门之后慢慢读。再往后,先生教给我一些断病拟方的常识。最后老先生送给我一套秦伯味主编的《历代名医医案精华》,要我反复观摩体会,据他说这是他一生行医最重要的参考书,其他医书都被他一把火给烧了,唯独这套书始终伴在他的身边怎么也没忍心烧掉……陆先生的教学是很认真的,也是有方法的,那时先生不让我读《伤寒论》《内经》大概就是出于“学不躐等”的考虑吧。为了获得陆先生的信任,家父费了好多心思,除了陪先生聊天,长期送先生自种自采自制的明前茶叶之外,还把家里两把上等紫砂壶送给了先生,先生被家父的诚意打动。可惜我终因年幼未能获得先生的真学问,只学得了有关中医药方面的一些粗浅的常识而已。后来由于母亲的干预,认为我跟在父亲后面学这些将来没有出路,于是设法送我去学校读书,这一去学校,竟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竟与中医越走越远了,现在想来,还是觉得很遗憾。不过中医的阴阳虚实寒热表里的八纲辨证与缓则治本急则治标、标本兼治、正病反治、反病正治等许多的治疗原则,在一些特定的情景下却成了我而今从事教育教学和处理社会人事的智慧之源。如果说教育工作是我这一生的正业的话,那么这是不是也可以算得上是“歪打正着”呢?因此,别人说“隔行如隔山”,我却坚信“隔行不隔理”,这些认识业已内化成我读书思考的一种方式,尽管我还没有能够做到“博学而笃志”,但我还是沿着“切问而近思”这条路走的,世间万物是普遍联系的,关键要靠我们的心智去打通。现在在我眼里,几乎没有一门学问是不可以引申援用到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来的。
家父的影响,不仅让我获得了杂七杂八的知识,更主要的是无形中规定了我今生的读书方向,让我这辈子无法摆脱。不管别人怎么看,我是极为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也因此让我由衷地萌生出对祖国与民族的深情与厚爱,这真的就是长期滋养着我的民族自信心的源泉。我周围的人都知道我特别喜欢《周易》,我真正读《周易》是1991年开始的,那年的4月家父去世,对家父的怀念触发了我对家父在世时经常跟我谈到的《周易》这部书的感情——父亲读《周易》和其他的一些书,是很有心得的,有些想法很大胆具有创造性,可惜当时没有认真听取——那年下半年我考进了江苏教院脱产进修,有比较充裕的时间研读《周易》。当我真正读过这部书之后,才发现这部书果然博大精深,尽管我跟家父读《易》的方法取用的路数不完全相同,但家父教给我的有关《周易》的常识还有家父无形中移植进我心里的对《周易》的感情,是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前者帮助我扫清了读《易》入门的障碍;后者让我在读《周易》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的时候,坚持着没有放手,让我在朝思夕诵反复揣摩之中获得了更多的意趣。我发表的一系列有关《周易》的研究论文,就是在享受着品读《周易》的快感下撰写出来的。除《周易》而外,长期以来我所关注、购置的书籍几乎都是与我国古代文史哲相关的,而且一旦沉浸其中,我就好像进入到了一个超现实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没有人事的纷扰和功利的逼迫,与前贤往哲作心灵上的交流,除了愉快还是愉快。后来到如皋中学,1997年我拜薛开明老教师做师傅,薛老师对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太多的好感,但对西方文学、美术,还有哲学等却很有兴趣,在这位老师的影响下,我开始接触到了西方的一些经典性作品,之后感到的确很能开拓视野扩展胸境。但我总是走不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维圈子,西方人的学术(理论),对我来说,也只是对我所读古代典籍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的一种补充,根本无法动摇更无法替代我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感情。这到底算是一种幸还是一种不幸,读者可以有自己的评价,但就我自己而言,今生怕是无法改变了,于是也就只能随缘顺命了,这“缘”和“命”就是由家父一手在我心田里播种的。由此可见,一个人自小所受到的浸染对他日后的人生影响是何等的根深蒂固啊!所谓“幼学如漆”恐怕不仅指知识记忆的牢固,更(指)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心灵深处留下的烙印吧。
说这些,并没有要把陈芝麻烂谷子拿出来曝晒的意思,而是想藉此说说这些经历对我人生形成的深重影响:读书是一种习惯,这个习惯是需要培养的,读书绝对不仅仅是一个方式方法的问题,最主要的还是靠对书的感情,投入了自己情感的读书才能对个体的提升产生真切的效果。这让我知道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仅仅设法让学生知道怎样去读书还是远远不够的,更要设法让学生爱上读书,而身教与言传是让学生爱上读书的最好的感染方式。其次,就是读书不一定要有明确的功利性目的,也不一定非读专业性的书不可,不妨杂一些,只要是自己喜欢的而又不低级庸俗就行。从人的生长需要的角度讲,吃什么补什么的认识早已经被人们唾弃了,读书对个体素养的提升也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必然,尤其是语文老师,我们所教的学科虽名为“语文”,其实哪有一个明晰的界线在那里呢?现在有人提出“悦读”和“越读”的概念,是很有意义的。其三,读书除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有益自己的身心而外,还要有益于自己的工作。邓拓曾经在《欢迎“杂家”》里说过:“现在我们如果不承认所谓的‘杂家’的广博知识对于各种领导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那将是我们很大的损失。”其实不管读什么书,只要我们沉浸于其中,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反复阅读揣摩,就会产生与自身工作相关的灵感,从而获得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的智慧,古人讲“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是有道理的。读书不必与人趋同,也不必追赶时尚,学思结合,应用在我。我现主持的“《易》理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有效应用研究”和“培元语文教育研究”这两个课题,就是从“易”和“医”的角度对我们语文教学实践所做的有意总结和自觉提升。
(作者单位:南京市金陵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