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刊记者:“每一所村校都美丽”,这是一个让人充满期待的愿景。请您说说“美丽”的内涵,宝应将“每一所村校都美丽”作为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的内在动因是什么?
蔡祥云:“美丽”首先是指校园美。校园内花草树木,错落有致、四季飘香,亭台轩榭、宣传画廊、艺术小品,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二是设施好。各种教学设施设备齐全,一条网线能串联起城乡课堂,打开世界之窗;一堂实验能为学生打开奇妙的科学之门;一本书籍能成为学生进步的阶梯。三是师资强。教师能适应课改需要,能打造出美妙的课堂,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一句话,就是让学生有宜学的环境、可学的设施和乐学的课堂,使学生行走在快乐和梦想之中。
我出身农村,也在农村中心小学工作过,教过书、做过大队辅导员、当过校长,从某种程度上讲,提出“每一所村校都美丽”的目标,有感情因素,但更多是“被逼出”的。前几年,每年暑期城区学校校长都伤透了脑筋,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各个学段都有家长递条子,每到开学,有些校长手机不敢开、学校不能蹲、甚至有家不敢回。愈演愈烈的“择校风”,使越来越多农村学生涌入城区读书,农村学校在校生数逐年减少,日益被“边缘化”、“空巢化”。“择校热”是表面现象,归根结底是优质资源不均衡,这是老百姓用“脚步”对教育投出反对票,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必须有所作为,必须缩小城乡学校的差距,为全县中小学生提供公平教育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同一片蓝天,共一个梦想”,将教育公平的美好期望不断化为现实。
本刊记者:就当下而言,“留住优秀教师”是决定村校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一环。对此,宝应面临哪些难题,你们采取了哪些有针对性的措施让“孔雀”不再“东南飞”的?
蔡祥云:我们宝应有句俗话“白鸽子朝亮处飞”。“跳槽”或曰“人才流动”是一个世界性话题,世界有,中国有;不仅教育有,各行各业也都有。每年我们都有一些农村骨干教师向城内跑、向扬州跑、向苏南跑。尽管这是一个“铁律”,但我们思想上还是比较重视,对于有趋城心理的老师,我们借助绩效工资改革,实行“同城待遇”,“同工同等同酬”,某种程度农村教师还要高一点。农村高中实施了“幸福工程”,在集镇集资建房,对家住城区的教师每天班车接送。对于“朝亮处飞”、或“东南飞”的“鸽子”、“孔雀”,我们给“位子”、“票子”、“梯子”,给他们适合的岗位。仅去年,我们就明确了100名校级后备干部;通过骨干教师年度考核,加大奖励力度,增加经济收入;开设专家引领班、名师研修班、专业培训班,加速骨干教师成长。鼓励校长与骨干教师交朋友,给他们知己感。近三年,全县5人荣获国、省表彰,42人获得市表彰。在职省、市特级教师22人,市名教师328人,县骨干教师389名,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2%。
本刊记者:要让子女接受好的教育就要到城里去,已经成为农村父母普遍的想法。你们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在教育行政过程中,你们又是如何让他们认识到不离乡不花钱也能接受优质的义务教育的?
蔡祥云:前几年,我们这里“择校风”确实很盛,要让子女接受好的教育就要到城里去,成为农村父母普遍的想法。正如我前面所讲,这是老百姓用“脚步”对教育投出反对票。这几年,我们将教育均衡从基础做起,让农村学校校园“靓起来”。优化投入结构,从注重培植少数典型向扩大整体优势,从偏重硬件建设向注重软件建设,从重视城区学校向关注农村学校、促进公民办教育均衡发展转变。近几年,我们按省规定标准对中小学进行教育装备、教育设施升级改造,先后大力实施了“校校通”、绿化工程以及农村留守儿童食宿条件改造、农村合格幼儿园建设“两项”工程、“四配套”合格学校创建和教育现代化乡镇创建等十大重点工程,新建和扩建校舍14.3万平方米。其次,加速信息化进程,让农村学校与世界“连起来”。所有学校按省装备标准二类要求配齐了教育教学设施设备,51所学校建成校园网,47所学校成为扬州市“数字化校园”,网络为学生成长铺就了一条通向未来的“高速路”。第三,推进教育“集群式”发展,让城乡学校同步“动起来”。围绕“工作同步、管理同标、发展同效、特色同显”目标,53所学校网上牵手,279名义务教育段骨干教师对口支援290名农村青年教师,41个结对支援组通过带教、送教、支教等形式,定期开展活动,以优势带薄弱,实现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的联动发展,深度推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农村骨干教师总数五年累计增加159人,达283人。第四,加速优质教育资源“裂变”,让农村学校“活起来”。今年我们用巨资,将翔宇教育集团宝应中学、实验初中和实验小学收回公办,最近我们正在酝酿推进名校集团化战略联盟,积极协调、指导三所学校与农村学校结成互助共同体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示范、教学专题研讨、教学资源共享、新课程改革实施、干部教师培训交流互助等内容的互助活动,形成合作互动的发展团队,促进资源共享,推进优质教育普及化、生态化发展。通过让农村学校“靓起来”、“连起来”、“动起来”、“活起来”,最终使农村学校“优起来”,让农村学生家长认识到不离乡不花钱也能接受优质的义务教育。
本刊记者:义务教育的大头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面向未来,您觉得乡村教育面临的难题有哪些?政府或教育行政决策部门应当有哪些作为?
蔡祥云:全县义务教育初中城区4所、农村18所,完全小学城区5所、农村35所,义务教育大头在农村,但难点也在农村。一是农村教育的方向迷失。中国的农村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实施的是一种面向城市的教育, 鼓励农村中的精英“跳农门”,离开农村。农村教育从很大程度上讲是在农村为城市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离开农村的人才,而不是为农村培养人才。二是生源呈逐年减少的趋势。生源的减少,直接造成了农村中小学校舍、师资、教学设施等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教育投资不能充分利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三是教师结构性失衡。多年城乡“二元结构”,青年教师大多不愿到农村工作,教师年龄老化,出现“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的怪现象。教师严重不配套,音乐、体育和美术学科的教师紧缺,影响了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四是农村留守学生数量剧增。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成千上万的农民外出打工,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家中,有的交给祖父、祖母,有的托给外公、外婆或者亲戚朋友,有的甚至让子女自己照管自己,这种现象在农村尤其突出,而且越演越烈,形成了留守学生这一庞大的特殊群体,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今后一阶段,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要着力解决农村教育“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等问题。即:一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加大乡土乡情教育,激发学生了解农村、热爱农村、建设农村的激情。我县一些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取得了较高的评价。例如,范水中心小学《走进金范水》、水泗初中的《荷之韵》等一批校本课程开发,较好地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二要积极开展小班化实验,加快课堂改革创新。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进一步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积极开展小班化实验。要加快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有效教学实现的策略、路径和手段,提高课堂效益,把学生从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发展个人爱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三要整合农村教师资源,提升农村教师素质。主要要完善四种机制:一是要完善强化培训、提高能力的农村教师培训机制。大力开展岗位练兵和岗位培训,提高广大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并有计划地开展名教师、名校长和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逐步建立和形成了科学合理的教师梯队。二是要完善竞争上岗、末位落聘的激励机制。三是要完善优劳优酬、高效高薪的分配机制。按照“绩酬挂钩、向教学一线倾斜”的原则,深入改革学校分配机制,使教师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等直接挂钩。四是要完善公开选招、优中选优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
蔡祥云:“美丽”首先是指校园美。校园内花草树木,错落有致、四季飘香,亭台轩榭、宣传画廊、艺术小品,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二是设施好。各种教学设施设备齐全,一条网线能串联起城乡课堂,打开世界之窗;一堂实验能为学生打开奇妙的科学之门;一本书籍能成为学生进步的阶梯。三是师资强。教师能适应课改需要,能打造出美妙的课堂,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一句话,就是让学生有宜学的环境、可学的设施和乐学的课堂,使学生行走在快乐和梦想之中。
我出身农村,也在农村中心小学工作过,教过书、做过大队辅导员、当过校长,从某种程度上讲,提出“每一所村校都美丽”的目标,有感情因素,但更多是“被逼出”的。前几年,每年暑期城区学校校长都伤透了脑筋,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各个学段都有家长递条子,每到开学,有些校长手机不敢开、学校不能蹲、甚至有家不敢回。愈演愈烈的“择校风”,使越来越多农村学生涌入城区读书,农村学校在校生数逐年减少,日益被“边缘化”、“空巢化”。“择校热”是表面现象,归根结底是优质资源不均衡,这是老百姓用“脚步”对教育投出反对票,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必须有所作为,必须缩小城乡学校的差距,为全县中小学生提供公平教育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同一片蓝天,共一个梦想”,将教育公平的美好期望不断化为现实。
本刊记者:就当下而言,“留住优秀教师”是决定村校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一环。对此,宝应面临哪些难题,你们采取了哪些有针对性的措施让“孔雀”不再“东南飞”的?
蔡祥云:我们宝应有句俗话“白鸽子朝亮处飞”。“跳槽”或曰“人才流动”是一个世界性话题,世界有,中国有;不仅教育有,各行各业也都有。每年我们都有一些农村骨干教师向城内跑、向扬州跑、向苏南跑。尽管这是一个“铁律”,但我们思想上还是比较重视,对于有趋城心理的老师,我们借助绩效工资改革,实行“同城待遇”,“同工同等同酬”,某种程度农村教师还要高一点。农村高中实施了“幸福工程”,在集镇集资建房,对家住城区的教师每天班车接送。对于“朝亮处飞”、或“东南飞”的“鸽子”、“孔雀”,我们给“位子”、“票子”、“梯子”,给他们适合的岗位。仅去年,我们就明确了100名校级后备干部;通过骨干教师年度考核,加大奖励力度,增加经济收入;开设专家引领班、名师研修班、专业培训班,加速骨干教师成长。鼓励校长与骨干教师交朋友,给他们知己感。近三年,全县5人荣获国、省表彰,42人获得市表彰。在职省、市特级教师22人,市名教师328人,县骨干教师389名,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2%。
本刊记者:要让子女接受好的教育就要到城里去,已经成为农村父母普遍的想法。你们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在教育行政过程中,你们又是如何让他们认识到不离乡不花钱也能接受优质的义务教育的?
蔡祥云:前几年,我们这里“择校风”确实很盛,要让子女接受好的教育就要到城里去,成为农村父母普遍的想法。正如我前面所讲,这是老百姓用“脚步”对教育投出反对票。这几年,我们将教育均衡从基础做起,让农村学校校园“靓起来”。优化投入结构,从注重培植少数典型向扩大整体优势,从偏重硬件建设向注重软件建设,从重视城区学校向关注农村学校、促进公民办教育均衡发展转变。近几年,我们按省规定标准对中小学进行教育装备、教育设施升级改造,先后大力实施了“校校通”、绿化工程以及农村留守儿童食宿条件改造、农村合格幼儿园建设“两项”工程、“四配套”合格学校创建和教育现代化乡镇创建等十大重点工程,新建和扩建校舍14.3万平方米。其次,加速信息化进程,让农村学校与世界“连起来”。所有学校按省装备标准二类要求配齐了教育教学设施设备,51所学校建成校园网,47所学校成为扬州市“数字化校园”,网络为学生成长铺就了一条通向未来的“高速路”。第三,推进教育“集群式”发展,让城乡学校同步“动起来”。围绕“工作同步、管理同标、发展同效、特色同显”目标,53所学校网上牵手,279名义务教育段骨干教师对口支援290名农村青年教师,41个结对支援组通过带教、送教、支教等形式,定期开展活动,以优势带薄弱,实现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的联动发展,深度推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农村骨干教师总数五年累计增加159人,达283人。第四,加速优质教育资源“裂变”,让农村学校“活起来”。今年我们用巨资,将翔宇教育集团宝应中学、实验初中和实验小学收回公办,最近我们正在酝酿推进名校集团化战略联盟,积极协调、指导三所学校与农村学校结成互助共同体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示范、教学专题研讨、教学资源共享、新课程改革实施、干部教师培训交流互助等内容的互助活动,形成合作互动的发展团队,促进资源共享,推进优质教育普及化、生态化发展。通过让农村学校“靓起来”、“连起来”、“动起来”、“活起来”,最终使农村学校“优起来”,让农村学生家长认识到不离乡不花钱也能接受优质的义务教育。
本刊记者:义务教育的大头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面向未来,您觉得乡村教育面临的难题有哪些?政府或教育行政决策部门应当有哪些作为?
蔡祥云:全县义务教育初中城区4所、农村18所,完全小学城区5所、农村35所,义务教育大头在农村,但难点也在农村。一是农村教育的方向迷失。中国的农村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实施的是一种面向城市的教育, 鼓励农村中的精英“跳农门”,离开农村。农村教育从很大程度上讲是在农村为城市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离开农村的人才,而不是为农村培养人才。二是生源呈逐年减少的趋势。生源的减少,直接造成了农村中小学校舍、师资、教学设施等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教育投资不能充分利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三是教师结构性失衡。多年城乡“二元结构”,青年教师大多不愿到农村工作,教师年龄老化,出现“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的怪现象。教师严重不配套,音乐、体育和美术学科的教师紧缺,影响了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四是农村留守学生数量剧增。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成千上万的农民外出打工,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家中,有的交给祖父、祖母,有的托给外公、外婆或者亲戚朋友,有的甚至让子女自己照管自己,这种现象在农村尤其突出,而且越演越烈,形成了留守学生这一庞大的特殊群体,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今后一阶段,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要着力解决农村教育“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等问题。即:一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加大乡土乡情教育,激发学生了解农村、热爱农村、建设农村的激情。我县一些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取得了较高的评价。例如,范水中心小学《走进金范水》、水泗初中的《荷之韵》等一批校本课程开发,较好地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二要积极开展小班化实验,加快课堂改革创新。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进一步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积极开展小班化实验。要加快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有效教学实现的策略、路径和手段,提高课堂效益,把学生从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发展个人爱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三要整合农村教师资源,提升农村教师素质。主要要完善四种机制:一是要完善强化培训、提高能力的农村教师培训机制。大力开展岗位练兵和岗位培训,提高广大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并有计划地开展名教师、名校长和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逐步建立和形成了科学合理的教师梯队。二是要完善竞争上岗、末位落聘的激励机制。三是要完善优劳优酬、高效高薪的分配机制。按照“绩酬挂钩、向教学一线倾斜”的原则,深入改革学校分配机制,使教师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等直接挂钩。四是要完善公开选招、优中选优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