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给生活加点诗意

来源 :广东第二课堂·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yun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苔藓在冬天表现出来的后劲,不仅为其自身的生长带来了好处。坛城下游的生命,也因苔藓的蓄水能力而受益。暴雨的动力势能抹平了山坡,而从坛城上奔流而下的雨水十分清澈,这里并没有从周围田野和城镇冲来的泥沙痕迹。苔藓和林地上厚厚的落叶层吸收了水分,并减缓狂暴的雨滴,将朝向大地的激烈扫射变成温柔的抚摸。当雨水从山上奔流而下时,乔木、灌木、草等各类植物根系构成的网络将土壤固着在原地。成百上千种植物共同从事纺织工作,用纵横交错的经线和纬线,编织出一幅结结实实的纤维布,令雨水无法撕裂。
  —— 《看不見的森林》(戴维·乔治·哈斯凯尔)
  前段时间,歌手许巍的一首歌风靡朋友圈,“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成了大家的口头禅,仿佛每个人都想挣脱无味苟且的生活,去远方追寻山水田园的诗意。我认为生活本身并不乏味,诗意是触手可及的辅料,阅读就是炼成这味辅料的必经之路。
  阅读伴随着我的成长。孩提时代,语文课程提供了非常丰富的阅读题材,既有“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韵律通达的诗歌;也有乐府诗“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还有“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等脍炙人口的短篇文言小说;又有“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等画面细腻的当代散文。老师时常要求我们背诵这些经典文学作品的部分段落或全篇,彼时虽不明其中真意,但多年以后,当我看见类似的场景,脑海里便会闪现出相应的字句,甚至能脱口成诵。因为这些作品取材来自作者偶然遇见的某个画面,通篇短小精悍、文笔精炼、内容通透,往往能够给读者留下很深刻的印象。通过诵读,我感受到了古诗文的平仄韵律,记住了一些古今通用的道理,也领略了跨时代依然鲜活的自然之美。
  阅读有无处不在的素材。生活中大家都有使用成语或俗语的习惯,简练的字句能明快地阐述某个故事或者道理。而这些成语或俗语出自古籍经典,可算得上是行走的阅读素材,譬如说“温故知新”来源于《论语》,“专心致志”出自《学弈》,“远小近大”见于《两小儿辩日》,“刻舟求剑”来自《吕氏春秋·察今篇》等。在日常的使用中,不仅要追求“知其然”,更要追求“知其所以然”。通过追本逐源,古为今用,便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获得触类旁通的效果。
  在传统经典备受追捧的今天,通过阅读拓展自身文化积累似乎已成了我不可或缺的兴趣爱好。《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炙手可热的现象级文化节目,寓学于乐的同时,还拉近了文学作品与普罗大众的距离。在以各种现代化形式展现的国学类综艺节目中,《中国诗词大会》的“飞花令”环节引起我强烈的共鸣。“飞花令”是针对某一主题,考察参赛者的诗词积累,同时这也是一种重要的阅读归类方法。如“月”,在诗词作品中,既指天上的月亮,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又指年历中的月份,如“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同样的字眼,不同的语言环境赋予了同样意象不一样的感情和寓意。
  引申意义也是阅读中需要重点留意的板块。国人的表达方式比较含蓄,很多时候人们会用某个意象作为一种代指或者暗示。“一切景语皆情语,”将类似的文化元素进行延伸阅读,会让我们明白这一点。如诸多古诗文中频繁提及的“江河”专指长江、黄河,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等。又如象征着品格高洁脱俗的“梅兰竹菊”等,关于这些自然元素的诗歌不胜枚举,无一不是我们民族和国家的独特文化符号。通过以点串线、以线带面的方式,能够将平时阅读的作品进行分类梳理,在大脑里形成一个个带有不同标签的文档分区,更便于提炼和整理经典文化元素。
  通过阅读,我跟随古今文人在历史的长河中畅游,我旁观不同年代不同阶层的悲欢离合,拥有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和胸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是每一个生活家必经的成长之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是积累写作素材和生活经验的一种方式。我在一次次阅读中记住了朗朗上口的经典作品,领略了词句本身的韵律之美,体会了字里行间传达的情怀,同时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基础和内涵,感受了文化经典在历史长河中的恒久魅力。
其他文献
正在球场酣战,“中午期间不许打球!”挺着大肚腩的胖保安大喝一声。我抱着球拔腿就跑,他努力地张开双臂试图抓住我,被我完美地绕了过去,顺利逃脱“魔掌”。不料,回到班上还没喘过气来,胖保安出现了,他得意地说:“你以为你躲得过监控吗?”原来,我已被这张遍布校园的“监控网”给捕住了……  豬豆豆回复:一场猫鼠游戏,因为校园遍布的“监控网”,变得没那么好玩刺激了。
读后感,是指看了某篇文章或某部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如果是看了某部影片或戏剧后所写的感想,叫“观后感”,与“读后感”的性质相同。)  读后感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一般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典型、论证严密;而读后感最突出的特点是“读”和“感”的紧密结合。“读”,指读了何人、何文,文中有何事、何观点;“感”,是指读后有何感受。  “读”是“感”的基础,“感”是
作文技巧,高手支招  本期嘉宾:陈蕾霜(写手)  写作心得:因为有写作文这么一点“小特长”,编座位的时候有幸成为了老师口中“要帮助同桌提高作文成绩”的那个。就因为这么一个或许是口头上的嘱咐,我很认真地担当起了帮助同桌提高作文能力的责任。如今也让我来献献丑,跟同学们分享一下我在初中时代写作文的经验。  从小到大写过许多作文了,没有细细数过,从看图写文到长句作文到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再到现在的文艺性
梅子姐姐:  您好!是青春期的原因吗?最近总是和妈妈吵架。每次吵完架,我也觉得自己当时说的话有些过分了,可是我当时就是控制不住啊!而且我可能是一个脾气很倔的人吧,就算是自己错了,也总觉得要说出“对不起”这样的话很难很难。和朋友也是如此。我有一个形影不离的朋友,可是,人在熟悉的人面前,缺点便暴露得越来越多,最近和她总是时不时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其实后来想想,是我自己太过敏感,太斤斤计较了。我也尝试
一九二一年七月,  在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上,  一群优秀的中华儿女,  给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带来了希望。  百年惊涛拍岸,  百年风雨沧桑,  百年奋斗历程,  见证着中国共产党的成长!  难忘您:  以超然毅力和不屈精神,  执于民族独立、人类解放。  从南昌起义到秋收起义,  从上井冈爬雪山到奔延安,  从武装斗争到倭寇胆寒,  从三大战役到推翻三座大山……  難忘您:  率领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草木花树,鸟兽虫鱼,莫不如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更凝聚了自然的智慧与精华。然则,对于生命的态度却并非因生之珍奇而受人们所重视,更因人类自身对于生命的理解深浅而各异。作家们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思考,描写和讴歌,却又从内涵和外延上给生命作了更加丰富而生动的注解。
渔夫提着渔网回到木屋说:“唉!该死,又没打到鱼。”“不如你收网吧,到河上游新搬来的化工厂当工人吧,不然我们一家都会饿死的。”妻子劝他说。渔夫一愣,拿起一支笔,在日历上又圈了一个圈,说:“化工厂入村来,我们已經吃了好多天野菜了,看来渔网再也用不上了。”渔夫呆呆地望着河,五味杂陈……  猪豆豆回复:渔网无用武之地,环保迫在眉睫。
因别人策划了个“旅行的回忆·我的宝物”电视节目,让我拿出点东西参加,于是,我就把以前旅行的收藏全部搬出,摆满房间。可是,我一看,大吃一惊,那一个个的东西之间毫无关联。都是令我惊诧的破玩意儿,没有一件是我的家属所期待的礼物。  虽然是些破烂,但是对于我来说,都能把我的旅行回忆一个接一个紧密相连起来。即使不具备社会价值,也没有什么大关系。但对我的重要性,即使时间流逝,也不会改变。  其中也有别人认可的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上帝都会给他们一份礼物,有的是智慧,有的是美貌……而上帝给我的礼物,是烦恼。和我拥有相同礼物的还有马一左、马一右两兄弟。  《成长不烦恼》讲述的是双胞胎兄弟马一左、马一右在生活中产生疑问和烦恼,并最终得到答案的故事。  辛弃疾曾说过:“少年不识愁滋味。”但我想,成长中的少年,总会有一些挥之不去的烦恼。  有人说烦恼是“老师 作业”,有人说烦恼是“成绩单 补习班”,烦恼到底是什么呢
我是一名初三的学生,面临中考。是否能考得上重点高中要看运气。父母与老师都劝我努力拼搏。可与我情况相同的同学却有另外一番高见,他们说就算能考上高中,也不过是再混三年,运气好的话考一个三流本科,出来还是打工。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思?努力又有什么价值?听到这种“理论”,我也很茫然。请问,该怎样才能让自己“正面”起来?    读到你这封信的时候,我想起了自己少年时的两个同学A与B。听听他们的故事,也许对你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