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川菜大师罗国荣,1941年在成都开办“颐之时”餐厅时,自创了一款别具一格的“豆芽海包子”。罗大师的高徒黄子云记录了这一名点秘籍:将发好的500克面内加入50克白糖揉匀,揪成三十个左右的剂子,擀成中厚边薄的皮。肥三瘦七猪肉750克绞成肉末。黄豆芽掐去根部洗净,控去水分。葱切花,姜切末,豆瓣酱剁碎。锅烧热(不要放油),下入豆芽煸熟。锅洗净烧热,放入200克猪油,油热时下肉末炒熟,再下入豆瓣酱,炒出香味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菜大师罗国荣,1941年在成都开办“颐之时”餐厅时,自创了一款别具一格的“豆芽海包子”。罗大师的高徒黄子云记录了这一名点秘籍:将发好的500克面内加入50克白糖揉匀,揪成三十个左右的剂子,擀成中厚边薄的皮。肥三瘦七猪肉750克绞成肉末。黄豆芽掐去根部洗净,控去水分。葱切花,姜切末,豆瓣酱剁碎。锅烧热(不要放油),下入豆芽煸熟。锅洗净烧热,放入200克猪油,油热时下肉末炒熟,再下入豆瓣酱,炒出香味时,放入酱油(少许)、盐、味精、白糖(少许)、葱花、姜末调味。用少量水淀粉勾芡后,放入平盘内,再将煸好的豆芽和在炒好的肉末内晾凉。把肉馅放入面皮内,包成大小均匀、分量准确的提褶包子。其特点是,包子皮松软,馅有咸、香、辣、鲜味。一看这做法,就知道这包子好吃无疑。
我曾用黄豆芽炒过腊肉丝。先净锅煸炒黄豆芽,炒熟捞起,然后放菜籽油、辣椒节炝炒腊肉丝,再放煸熟的黄豆芽翻炒起锅,成菜腊香酥脆,爽口下饭。我曾把绿豆芽用泡菜水泡成“泡银芽”,夏天泡4小时,冬天泡12小時,爽口且解酒解腻。我还把泡银芽与魔芋丝(加盐,焯水)炒成“泡银芽炒魔芋丝”,口感脆,下饭。在用旺火炝炒绿豆芽的过程中,我喜欢沿锅边放入少许香醋和醪糟汁,让其起白烟,这样快速翻炒出的绿豆芽,又嫩又脆又香。
关于豆芽,还有这样一则趣闻:明代学者徐文长曾为他的一个靠卖豆芽为生的朋友写过一副奇特的对联:“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横批是“长长长长”。据说此联一出,吸引了许多人排队买豆芽,救活了濒临倒闭的豆芽铺。那个时候的人都知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了。
其他文献
三十多年前,四川绵阳还是一个古旧小城。秋天的一个夜晚,窗外風雨飘摇,室内灯光黯淡,重病已久的母亲把已近中年的儿子叫到床前,双手哆嗦着,从一个漆色斑驳的木盒子里拿出一蓝布包,打开包裹得层层叠叠的布包,里边有两张发黄的纸片。母亲神色紧张而庄重,把两张纸片交到儿子手里,声音很低,断断续续地,说完之后,面容变得平静,像心里终于放下了一块沉重的大石头。不久,母亲就静静地离开了人世。 儿子姓廖,叫廖开太,那
辣椒通常就是个被使来唤去的丫鬟命,无论切丝还是切片,大多只能作为配料。然而辣椒出人头地、独当一面的机会并非完全没有,炒辣椒片、辣椒瘪,就是全部由辣椒来演绎,唱绝对主角。 青辣椒过一下水就洗干净了,握在拳眼里,按住蒂柄朝里轻轻一推,再抽出来,就将籽心拔尽。随手一刀拍成碎裂的片,入油锅炒,加蒜片、豆瓣酱,再放点盐、糖和醋,略焖片刻,装盘前勾点水淀粉,就是炒辣椒片。如果辣椒没有被拍裂,而是完整地下锅煎
英国的约翰·安东尼·乔治·罗伯茨先生写了本《东食西渐》的书,内容是研究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饮食文化。一读起来,发现与其说是西方人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史,还不如说是误解史。比如,他认为爆炒是中国烹饪的重要特色,却说发明这种快速简便的烹饪方法与中国的燃料短缺有关。不管此论是否有理,但换个角度一想,爆炒还真不失为一种节能方式。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何止燃料匮乏,几乎什么样的物资都不算太丰裕。这书上有一节统
顺德人对食事的精细追求往往体现在最日常的菜式里,比如各类小炒,乃至一饭一粥。拿粥来说,順德的粥与潮州的粥就截然两样:潮州粥看起来像泡饭,粥中可见完整的煮透后肥胖的米粒;顺德粥是清粥,不见米粒,顺德人称之为毋米粥。 毋米粥,不是没有米的粥,而是把米煮化了,化得不见米粒的粥。 毋米粥的粥水浓稠雪白,正是“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这是粥之上品,也是顺德人的最爱。顺德人认为“粥韵宜清”,贵在纯洁细腻。行
猪肉的吃法千千万,普及程度最高的恐怕非红烧肉莫属,堪称最接地气的国菜吧。 红烧肉不属于任何菜系,但似乎哪个菜系都有它的影子。山东有咸鲜酱香的鲁味红烧肉,上海有用花雕煮得酥润的本帮红烧肉,苏州有浓油赤酱、甜而不黏的苏式红烧肉,而湖南流行的是红亮微辣的毛氏红烧肉。据说毛泽东不吃酱油,所以地道的毛氏红烧肉是只用糖炒色而不加酱油的。一位朋友从武夷山归来,十分理性地评论了岩茶,然后眉飞色舞地介绍开了在茶农
想要在家里做点热菜下酒的话,最简单但也是最受欢迎的就是炸花生米。多亏了炸花生米的香味,才出现了宫保鸡丁这道经典菜式。与其说宫保鸡丁是用花生米来配鸡肉,不如说是让没什么味道的鸡肉来点缀一下花生米,省得单嚼花生米太干太硬。 炸花生米的技巧在于,要控制油的溫度和炸的时间,花生米比较容易煳。锅还凉的时候就放油和花生米,用小火慢慢炸,不要贪快用大火,同时还要不停地翻。等到花生米变色了就立刻捞出来,稍晚就炸
北京人过年,家家户户餐桌上有两样诱人的小菜,一样是芥末墩儿,另一样是豆儿酱。 先说说芥末墩儿,这是一道解油腻的小凉菜。别看它不起眼,却是北京人过年餐桌上素菜中的首席。 一到腊月二十七八,家家户户就开始预备芥末墩儿了。首先挑选瓷实的清口大白菜,去了老帮儿,取中段切成一寸厚、一寸多粗的圆墩儿,用马莲草转圈儿扎紧了。烧一锅开水,用笊篱托住逐个焯得半生不熟的。焯的时间不能长,否则就烂成了泥,没了脆生劲
好厨子不规定今晚要炒些什么,看当天有什么新鲜或新奇的材料,就弄什么菜。 到菜市场去逛一圈,就像去了字画铺,像进了一个古董拍卖场,必须从容不迫,悠闲地选择。 最贵的材料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比方说猪肉吧,猪排、梅肉条等部分价高,但是一只猪最好吃的部位包围在肺部外层,俗称的“猪肺捆”,这是一块包裹着猪肺的很薄的膜类肉。通常,别人拿来就扔了。这块肉比较难处理,要洗得很干净才行。它的肉纤维短而幼细,又略带
黄敬临,川菜大师。三次为官,皆因厌恶官宦生涯辞官而去,却又自命“油锅边镇守使,加封煨炖将军”。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烹饪手艺被人发现,引荐入宫,在清廷供职光禄寺(即御膳房)三年,为皇家创制了多款独具特色的菜品,深得慈禧喜爱,被赏以四品顶戴,故有“御厨”之称。 在慈禧膳桌菜肴中,有一貌似平常而味殊佳的名肴———开水白菜。此菜汤清如水,白菜鲜嫩,举勺略尝,齿颊生香。开水白菜的创制人便是雅士名厨黄敬
母亲会做一种叫千层茄子的菜肴,这是我非常爱吃的一道菜。 做千层茄子,要选个头儿小、外形好的嫩茄子,这样的茄子也叫茄包子。茄子嫩不嫩,一看外表是否有光泽,二看茄子把儿上的刺新鲜不新鲜。选嫩茄子做这道菜容易入味,口感也好。 做千层茄子需要有点耐心,同时还要有好刀功,否则做不成。记得多是在母亲歇班的时候,她就骑上自行车到菜市场挑茄包子,一买就是六七个。茄包子个儿小,人们一般不愿意买,卖家又急着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