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不能仅仅是把课本上的知识教条地灌输给学生让他们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要教他们做人的道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目标,第一位就是教学生做人,然后才是培养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课堂中的学生已经积累了很多生活经验。由于小学生社会活动的范围有限,主要集中在家庭、学校等有限的公共场所,所以这些经验所涉及的空间场所和生活主题虽然较为狭窄,但是经验形式和内容却非常丰富。过往的正确和错误的生活经验会成为他们在特定情境中的应激性反应,教师通过奖励性回应和惩罚性回应对他们进行强化,使他们在遇到类似情境时推理做出类似的反应,这就是养成教育的真意。而以学生经验为起点的教育符合学生当前道德发展的需要,生活的亲切温馨使课堂充满了亲和力,也有利于形成“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境界。
基于以上的理论积淀,我们可以在《品德与社会》课上采取一种“情境式讨论教学”的教学方法。通过讲故事、放短片等有趣生动的形式构筑一种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在这种情况下,我会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我应该怎么办?”等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回答出自己可以采取的正确得体的言行举止,并促使学生对各种可能的反应进行讨论,分清哪些行为是得当的,为什么得当、哪些行为是不得体的,为什么不得体。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社会生活的“虚拟”经验,拓展他们生活的空间范围。
《品德与社会》课除了教学生做人还有其它重要的任务,就是教孩子怎样去生活,在生活中怎样去处理各种繁琐的事务,尤其是独立处理个人事务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我的责任》一课中“我能做好”专题时,“情境式教学”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要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主动去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在授课时,我先简要介绍了一下小说《鲁宾逊漂流记》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我要是一个人被困孤岛会怎么样”的话题。通过讨论,我希望让学生明白学习洗衣服、做饭等简单家务劳动的重要意义,并让学生产生自动自发进行日常劳动锻炼的愿景。
我就小说的情境问学生:“一个人在孤岛上洗衣服怎么办,要不要洗衣服?”很多同学说衣服都是妈妈洗的,我又提示说:“岛上只有你自己,怎么办?”有的同学说:“那就不洗了,反正岛上就一个人,穿干净衣服也没人看。”听到同学们的回答,我并不意外,因为引导同学们在设定的情境中思考问题,作出决定,形成心里反射,恰恰是我这堂课的教学目的。于是,我说:“洗衣服只是为了好看吗,有没有别的作用?”有的同学生活经验丰富一些,回答说洗衣服可以保持卫生,对健康有益。我不失时机地教导同学们常洗衣服可以减少自己感染病菌的机会,不生虱子,保持身体健康。
新课程对教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们不仅要具有教学的能力,还要用全身心的爱来教导孩子、引导孩子,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观察、进入社会,明辨对错、应对从容、举止得体。这就要求教师在各种具体的情境中都要引导学生们领会在社会中怎样处事待人,立身求成的基本原则。我想,这就是《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我们教师为之奋斗的教学目标。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课堂中的学生已经积累了很多生活经验。由于小学生社会活动的范围有限,主要集中在家庭、学校等有限的公共场所,所以这些经验所涉及的空间场所和生活主题虽然较为狭窄,但是经验形式和内容却非常丰富。过往的正确和错误的生活经验会成为他们在特定情境中的应激性反应,教师通过奖励性回应和惩罚性回应对他们进行强化,使他们在遇到类似情境时推理做出类似的反应,这就是养成教育的真意。而以学生经验为起点的教育符合学生当前道德发展的需要,生活的亲切温馨使课堂充满了亲和力,也有利于形成“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境界。
基于以上的理论积淀,我们可以在《品德与社会》课上采取一种“情境式讨论教学”的教学方法。通过讲故事、放短片等有趣生动的形式构筑一种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在这种情况下,我会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我应该怎么办?”等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回答出自己可以采取的正确得体的言行举止,并促使学生对各种可能的反应进行讨论,分清哪些行为是得当的,为什么得当、哪些行为是不得体的,为什么不得体。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社会生活的“虚拟”经验,拓展他们生活的空间范围。
《品德与社会》课除了教学生做人还有其它重要的任务,就是教孩子怎样去生活,在生活中怎样去处理各种繁琐的事务,尤其是独立处理个人事务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我的责任》一课中“我能做好”专题时,“情境式教学”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要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主动去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在授课时,我先简要介绍了一下小说《鲁宾逊漂流记》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我要是一个人被困孤岛会怎么样”的话题。通过讨论,我希望让学生明白学习洗衣服、做饭等简单家务劳动的重要意义,并让学生产生自动自发进行日常劳动锻炼的愿景。
我就小说的情境问学生:“一个人在孤岛上洗衣服怎么办,要不要洗衣服?”很多同学说衣服都是妈妈洗的,我又提示说:“岛上只有你自己,怎么办?”有的同学说:“那就不洗了,反正岛上就一个人,穿干净衣服也没人看。”听到同学们的回答,我并不意外,因为引导同学们在设定的情境中思考问题,作出决定,形成心里反射,恰恰是我这堂课的教学目的。于是,我说:“洗衣服只是为了好看吗,有没有别的作用?”有的同学生活经验丰富一些,回答说洗衣服可以保持卫生,对健康有益。我不失时机地教导同学们常洗衣服可以减少自己感染病菌的机会,不生虱子,保持身体健康。
新课程对教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们不仅要具有教学的能力,还要用全身心的爱来教导孩子、引导孩子,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观察、进入社会,明辨对错、应对从容、举止得体。这就要求教师在各种具体的情境中都要引导学生们领会在社会中怎样处事待人,立身求成的基本原则。我想,这就是《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我们教师为之奋斗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