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情境活动中问题的设计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bo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情境活动的设计非常重要,本文主要阐述问题设计在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中的重要性,并结合相关实例提出问题设计需要达到的精度。
  【关键词】物理课堂教学 情境设计 问题
  众多教育实践告诉我们,从课堂提问到新概念的形成与确立,新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与提高,无不从“问题”开始,并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因此,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教会学生重组新旧知识、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
  也可以这样说:课堂教学就是围绕“问题”的教学。而针对不同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应使设置的问题具有很高的精确程度。由于因点而问,因“生”而问,因“误”而问,因“疑”而问,问题的精确度越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越容易突破,“焊实”学生由旧知识到新知识的知识链,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更趋科学,精实。这里要指出的是,问题的精度不是指难度,很多老师是认为问题的精度越高,似乎问题难度级别越高。设计问题的精度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知识水平、实验技能、学习兴趣、发展水平等。
  例如苏教版八年级物理:“运动的描述”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机械运动”这一概念,领会“参照物”的涵义,授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
  情境一:参照物
  找3名学生到讲台上,用厚实的布将其中一位较小的学生双眼遮住。
  表演一:一位大个同学背着小同学(小同学双脚离地),然后,大同学慢慢下蹲或由原来的下蹲慢慢站立;
  表演二:大同学由站地慢慢站到一个小木凳上;
  表演三:大同学背着小同学在水平面上慢慢地走;
  设计问题:由小同学分别说出刚才大同学的运动情况?然后,引导学生讨论。
  小同学易误答:一是向上或向下运动;二是向下运动;三是静止不动,而很难将大同学的运动情况回答完整。
  为什么小同学会作出以上的错误判断?
  设置了活动情境以后,老师的提问对象是情境中的小同学,事实上,我们的提问对象还有未参与活动的更多的同学,在老师提问小同学时,大多数同学心中已经在默默的回答老师的提问,同时他们会等待着小同学的回答内容,并且与自己的答案相比,并且同学知道自己的答案肯定是正确,就是要看情境中的小同学是否能回答正确自己的运动情况。而结果是小同学显然回答错误了。进而同学们就会思考提出问题:为什么参与情景活动的同学会答错?
  这就是我们教学所期待的结果,通过情境的设计,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老师的提问表面上是情境中的小同学,实际是座位上大多数同学。学生很自然的把情境活动中小同学的错误回答看成是一个“生活现象”,自然而然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进行思考,去解决问题,这正符合物理学科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问题表面看似简单,实际上准确度高,针对性强,也就是精度高。
  有了问题情境的铺垫,教学中就可以引入“参照物”这一概念,参照物对判断物体运动的重要性,学生就不再怀疑。以后在判断物体运动时,学生就会先找到参照物,再进行判断。
  又如苏教版八年级物理“声音”中有关声音产生的设计,声音虽然和学生密切相关,但是学生对其产生的本质概念模糊,利用下面的情境设计,结合适当的问题设计,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情境二:声音的产生
  师:制造声音,说说你是怎么制造声音的?
  师:既然你们都会制造声音,那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提出假设,可能是敲打、碰撞、弹、拉、拨……产生。
  对“尺、橡皮筋、鼓”发声和不发声的探究
  师:尺弯过来没有声音,弹一下有声音;橡皮筋拉一下没有声音,拨一下有声音;鼓按下去没有声音,敲打一下有声音,现在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分析:这个提问使学声意识到声音并不仅仅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因为外力的作用使物体发生了振动,把学生的认识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师:物体发出声音一定是振动了吗?有什么办法观察到振动?
  (分析: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学生借助媒质如:纸屑、泡沫塑料、米粒等,通过感官更清楚地观察到了振动,进一步理解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原因,绝大部分学生的认识停留在声音是由碰撞、敲打、弹、拉、拨……等外力作用下产生的,而并未真正关注物体本身的变化,即振动。即使有学生讲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际上他们的认识也是很模糊的。怎样把学生的思路从仅仅关注外力的作用转移到关注物体本身的变化上来?这是教学情境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关键性问题,也是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采用先让学生猜想,再指导学生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究,然后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再次探究,得出结论。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灵活运用实验法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
  情境二的提问说明了,为了提高问题的精确度,设置问题时,应咬准难点,确准疑点,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针对性,效能性,可操作性,创新性。也要符合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
  总之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也就是问题要有精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兴趣和刨根究底的热情总是与其期望心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一旦产生了某种期望,就会对与之相关的问题发生兴趣,才能表现出强烈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情境设计中,要努力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紧紧抓住学生求知心理进行设疑、导疑和释疑。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7月19日  晴  我第一次发现身边有一块忧伤的橡皮,是在一节晚自习之后。教室里的灯光无比明亮,而它却静静地躺在阴暗的桌下一角,没有眼泪,也没有欢笑。  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橡皮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总是喜欢躲躲藏藏,享受被我寻寻觅觅的乐趣,在我准备放弃它时,它又巧笑着走出来,炫耀自己又成为这一轮捉迷藏游戏的赢家。我不喜欢橡皮,因为它是如此调皮淘气。有时我找不到它,还会心急如焚,甚至骂它两句。  但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