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新课改的主旋律。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概念时利用新知识、新概念的增长改造旧概念;解决问题时,不死用公式,能融会贯通,善于用简洁的方法;合作活动时,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不安于现状,有创新意识,形成创新能力。那么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从教师树立正确创新意识、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小学生;数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应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任务。创新能力一般是指新的想法、发现和创造新的事物的能力。数学创新即在考虑数学问题时,不仅能在快速地从不同的角度、层次进行思考,而且随机应变,灵活变通,突破常规和经验的束缚,产生新思想或新方法。现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点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一、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很多教师认为创新就是脱离教材的小发明、小制作或抛出问题让学生们自由地去想去说,说的离奇便是创新。事实上,任何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与众不同的观察视角都是创新。首先,教师必须正确地认识创新。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以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善设疑难,启发思路,通过设计有创造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如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最后教师要熟练掌握教材,通过挖掘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视点引入课堂,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培养创新的人格
心理学家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创造性人格包括意志、性格、兴趣等,它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有效地发挥创新精神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轻松愉悦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的重要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以愉快的心境学习、思考并获得知识。为此,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和学生谈心、做游戏。当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办法;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上,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真诚的关怀和希望。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不能偏爱优等生,不忽视后进生,即使顽皮、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同样也要给予关心、爱护、帮助,尊重每位学生的人格与兴趣爱好。小学生在与人交往中,经常会出现各种过错,对于他们这个年龄都属于正常现象,教师要耐心地教导;同时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潜在的创造性品质。实践证明,只有这样,学生的顽强刻苦的创造性意志品质、敢创、敢做、自尊、自信的创新人格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 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学生提问不仅能更有针对性地传授教会学生知识,同时也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手段。现在的课堂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少有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出"质疑"或发表自己的"意见",同学之间也缺少有效的"讨论"。这就要求教师深入教材,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实际出发,依据数学思维,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展开民主化的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观点,表露自己情感,各抒已见;学生们在讲述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过程中促使思维活动的飞跃和疑难问题的解决;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不要定框框,尤其不能有意或无意地把学生引导到自己设定的标准答案上,因为学生的发言不会是一样的,不同的人对某一事物的感知和理解总有不同的看法和想法。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四、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位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得到有效培养
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要做到客观地把握学生层次,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如在课堂提问上:在设计问题时有意识地把它分成上、中、下三层,其中基础性问题以复习类、基本类的问题,面向学习暂困学生;中档题则面向中等生;难度大的问题,通过用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面向优等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司其问,各有所得。同时,教师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使每位学生的创新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是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要求。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实效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陆晖.浅谈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1,21:68.
[2]冯显辉.浅谈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J].新课程学习(下),2011,09:93.
关键词:创新能力;小学生;数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应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任务。创新能力一般是指新的想法、发现和创造新的事物的能力。数学创新即在考虑数学问题时,不仅能在快速地从不同的角度、层次进行思考,而且随机应变,灵活变通,突破常规和经验的束缚,产生新思想或新方法。现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点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一、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很多教师认为创新就是脱离教材的小发明、小制作或抛出问题让学生们自由地去想去说,说的离奇便是创新。事实上,任何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与众不同的观察视角都是创新。首先,教师必须正确地认识创新。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以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善设疑难,启发思路,通过设计有创造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如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最后教师要熟练掌握教材,通过挖掘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视点引入课堂,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培养创新的人格
心理学家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创造性人格包括意志、性格、兴趣等,它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有效地发挥创新精神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轻松愉悦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的重要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以愉快的心境学习、思考并获得知识。为此,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和学生谈心、做游戏。当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办法;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上,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真诚的关怀和希望。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不能偏爱优等生,不忽视后进生,即使顽皮、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同样也要给予关心、爱护、帮助,尊重每位学生的人格与兴趣爱好。小学生在与人交往中,经常会出现各种过错,对于他们这个年龄都属于正常现象,教师要耐心地教导;同时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潜在的创造性品质。实践证明,只有这样,学生的顽强刻苦的创造性意志品质、敢创、敢做、自尊、自信的创新人格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 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学生提问不仅能更有针对性地传授教会学生知识,同时也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手段。现在的课堂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少有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出"质疑"或发表自己的"意见",同学之间也缺少有效的"讨论"。这就要求教师深入教材,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实际出发,依据数学思维,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展开民主化的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观点,表露自己情感,各抒已见;学生们在讲述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过程中促使思维活动的飞跃和疑难问题的解决;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不要定框框,尤其不能有意或无意地把学生引导到自己设定的标准答案上,因为学生的发言不会是一样的,不同的人对某一事物的感知和理解总有不同的看法和想法。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四、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位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得到有效培养
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要做到客观地把握学生层次,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如在课堂提问上:在设计问题时有意识地把它分成上、中、下三层,其中基础性问题以复习类、基本类的问题,面向学习暂困学生;中档题则面向中等生;难度大的问题,通过用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面向优等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司其问,各有所得。同时,教师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使每位学生的创新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是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要求。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实效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陆晖.浅谈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1,21:68.
[2]冯显辉.浅谈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J].新课程学习(下),2011,0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