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来源 :读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gw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职学校语文教育普遍存在情况的分析,论述了将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意义及策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职语文;教学
  一、 将传统文化思想融入中职语文教育的意义
  (一) 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
  中职学生作为传统文化群体的一部分,在经过初、高中学习后,通过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科学文化与技术知识,在学得一门技术技能的同时,还通过基础文化课的学习,不断提高了自身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这些基础课程就包括语文在内,将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育,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积极参加学习过程,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文化素养。
  (二) 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在教育教学中,通过传播传统文化思想,尤其是学习《论语》《中庸》等这些传统文化经典中的文化思想精髓,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观,也有利于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播与传承。
  二、 策略
  (一) 挖掘课堂教学内容深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要求中职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是简单的教材教授,需要去挖掘教材字面下的深层含义,由简单的字面意思延伸到一种生活学习态度。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教学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以课本教材为基础,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延伸对课本教材进行一种深度的挖掘与解读,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奇妙,帮助学生更好地去挖掘教材,让教学不单单成为一种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更加具有深度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
  (二) 利用多媒体技术,有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事业带来了改变。除了传统的教师口头教授,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更加深入的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因为中职学生的年龄特性,对枯燥的事物提不起兴趣,容易走神,传统的口头讲授是容易让学生感到疲倦困乏,虽然教师在课堂上有提及传统文化,但是无法形成传统文化的渗透。这时候就体现了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大多学生对多媒体技术拥有新鲜感、好奇心,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有效进行传统文化渗透。
  (三) 渗透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
  众所周知,优秀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历朝历代的古人智慧积累而成,如果学生可以掌握一定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提高自身的素养具有极大的帮助。在语文课堂上最需要的是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渗透,让学生知道生生不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乐于助人的友好精神等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品格,为其以后进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 挖掘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中职语文教材的很多篇章节选自于古代经典书籍,历经了时间的积淀。通过对这些篇章的学习和研读,学生可以学到先人的智慧和品质。例如,孔子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教会学生做人要讲信用,讲诚信;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引导学生对待别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南宋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让学生看到了一颗誓死抗敌的拳拳爱国之心;北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学生领悟了文人志士的高风亮节;爱国诗人文天祥被俘后,振臂高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后人看到了他的铮铮铁骨。古人这些优良的品质正是我们当下社会所欠缺的。而如何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课堂教学就是最基本的途径。因此,教师带着学生在课本中遨游,探索先人的精神,是培养学生优秀品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五)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教师要按照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学习能力选择诵读的内容,并对诵读方法多加指导,引领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具体可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分年级进行经典选读,表彰先进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诵读内容可以设置為:高一年级开展古体诗、古代名言选读,高二年级开展《论语》、古体诗、唐诗选读,高三年级开展宋词、元曲经典选读。年级可以定期召开总结会,表彰在诵读中表现出色的学生个人和优秀的班级,从而在学校中营造出一种书香校园的气氛。
  2. 充分利用早读和课前三分钟,走进经典
  “一日之计在于晨。”语文老师可充分利用每周两次的语文早读时间、每天语文课前3分钟,分年级组织全班学生诵读名篇佳作,内容由易至难,老师每周、每月定期检查背诵情况。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走进经典,感悟经典。
  (六) 加强诵读指导,感悟经典文化内涵
  1. 读准字音,感受韵律
  诵读经典文学作品不仅要求声音洪亮、抑扬顿挫,还要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地投入其中,体会文言文的节奏感,品味作品的韵律美。例如《劝学》中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此句中“生”是通假字,同“性”,应该读xing。如果在朗读指导中教师强调该字的字音与字义,学生在诵读中才能加深理解,否则会影响对语句、篇章的理解和赏析。教师指导学生诵读经典时要注意通假异读、古今异读等特殊语音现象,要把学生学习经典文化的拦路虎消灭在诵读阶段,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经典的文化的内涵。
  2. 读出情感,领悟内容
  回归传统文化的本真,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诵读教学,更要引导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情感滋养。如,在诵读《静女》时感受那流传千古的纯真唯美爱情;在诵读《采薇》的过程中,体会戍边战士爱国与念家的矛盾之情;在诵读《将进酒》之时,体会李白超凡脱俗、鄙薄权贵的人格魅力;学习《廉颇萌相如列传》的过程中,领悟蔺相如那种先国后家、顾全大局的爱国情怀……只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与作品、与诗人共情,学生才能获得更丰富的情感和审美体验,学生才会愿学、乐学。
  三、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语文教学在传承传统文化和培养学生素养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当前的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实践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如何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习得传统文化精髓,实现人格升华等方面仍需继续努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本人将不断思考,继续探究,努力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上开出最美的花!
  参考文献:
  [1]王黎,陈伟芬.文言文教学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J].江右论坛,2007,8(10):46.
  [2]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J].学术研究,2013(11):35-39.
  作者简介:
  李红霞,贵州省遵义市,贵州省桐梓县中等职业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在各级学校的深入实施,教学方式也逐渐进行着必要的革新,由于高中数学难度升级,理论难度升级,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灵活度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从属的地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参与的精神,因此无法真正融入课堂,教学效率因此较低。所以,教师必须及时革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推行“体验式”教学,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本文作者具有多年一线高中数学教学
监理工作是保证工程质量、控制投资和工程进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结合广州市流溪河防洪整治第四期工程建设实践,总结该工程"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的监理工作经验,并对
摘要:初中班主任不再只是提高学生的成绩和培养学习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特别是学生在初中成长的非常时期,就要对其自身的德育教育进行全面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将会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同时班主任还要采用良好的方式方法应用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当中,保障德育教育工作的有序展开。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时效性操作  一、 引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
生长分化因子9(GDF-9)是转化生长因子13(TGF—B)超家族的一个新成员,主要表达于卵母细胞,调节卵泡早期发育。本文以大熊猫基因组DNA为模板,克隆了大熊猫GDF-9基因。序列分析显示:大熊
采用-80℃超低温冷冻方法对黄鳝精液冷冻保存技术进行了研究。获得如下结果:黄鳝精子在冻存前不需低温平衡过程;10%DMSO作为抗冻保护剂效果最好,以200μL离心管为冻存容器,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