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科学指导2012年高考名句默写备考,做到有的放矢,笔者对2011年高考名句默写考点进行分析,并探究其命题趋势,提供一些备考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命题要求
2011年高考语文共有17套试卷,全部考查了名句默写。
1.大多选做、余地较大
从题目设置看,只有7套试卷要求全部默写,其他10套均可有选择的默写。这样的设置更为科学、合理,易于考生得分,彰显了高考的人性化。
2.直接填写、难度降低
从默写要求看,主要是补写和填空(共有16套),即出上句默写下句(或出下句默写上句),只有四川卷是情景默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默写难度。
二、命题特点
1.分值以6分为主
赋分6分的有7套,4分的2套,5分的4套,8分的3套。(见表一)其中6分和8分的10套均为课标卷,可见,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名句默写的分值在增加。尤其是北京、江苏和江西的考生要下大力气搞好默写,因为默写都占了8分。
2.篇目多在4-8篇
考查篇目共有90篇。考查8篇的有4套,6篇的有4套,5篇的有2套,4篇的有4套,3篇的有2套,2篇的有1套。(见表一)篇目多在4至8篇,显得科学合理,既相对全面考查了学生的背诵默写情况,又合理避免了猜题押题,更能显示此题的区分度,不至于太难或太易。
3.默写句子多在6-10句
要求默写的句子共有129句。8句的有5套,6句的有4套,10句的有4套。其中北京卷考查了12句,算是最多的。(见表一)
4.篇句之比基本是1∶1或1∶2
篇数和句数之比基本上是1∶1(8套)或1∶2(6套)。这种考查形式,有利于更大范围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减少学生答题偏误和复习的侥幸。
三、名句统计
(一)名句出处
1.名句全部出自初高中教材的必背篇目
要求默写的129个句子全部出自初中和高中教材课后要求必背的篇目。(见表二)因此,只要依据初高中教材所要求必背的篇目进行扎实有效的背诵默写,默写分数基本上是可以全拿的。
2.初中教材还要“温故而知新”
高中教材不再独秀高考名句默写的领地了。今年初中教材共考查了24句(2010年考查了30句)。17套试卷中共有9套考查了初中诗文,占了53%,13套课标卷中有8套考查了初中篇目,占了62%。(见表二)全国课标卷中初中名句竟占据了默写题的67%。使用该套试卷的师生们要高度重视初中教材的背诵默写。
我们有必要对初中教材“温故而知新”,甚至要加大力气背诵默写。
(二)名句取材
通过表三,我们可以看到:名句主要取材于古诗词、文言文和先秦典籍三类。(注:①先秦典籍主要包括先秦诸子和《诗经》《离骚》等,②先秦典籍不在古诗词、文言文之列。)
1.古诗词最受青睐,一直是默写考查的重点
要求默写的129个句子,取材于古诗词的有60句,占了将近一半。每套至少考查2句古诗词。其中江西卷考查了8句,占总句数的80%;上海卷考查了6句,占了75%;山东卷考查了5句,占了63%。
2.文言文依然重要,仍需篇篇落实
129个句子中取材于古诗词的有39句。除全国大纲卷外都考查了文言文的默写。其中四川卷考了7句,占总句数的70%;北京和安徽卷各考了4句。
3.先秦典籍逐渐升温,应特别重视
129个句子中取材于先秦典籍的有29句。除湖北、四川、江西、天津和安徽5套卷没有涉及外,其他高考卷都对先秦典籍的名句进行了考查。其中全国大纲卷考了6句,占总句数的60%;北京和浙江卷各考查了4句。(见表三)
先秦典籍是中国的文化经典,也必将是名句默写的重头兵。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他们的名句默写也逐步升温,同学们应特别重视。
四、考查重点
今年名句默写涉及篇目共有90篇,除去重复的篇目外实际只有57篇。其中有39篇诗(文)被考查1次,有18篇诗(文)被考查2次以上。可见考查篇目相对集中,重点突出。
1.经典篇目百考不厌,应特别重视、重点记忆
《论语》考查了6次,屈原《离骚》、王勃《滕王阁序》、苏轼《赤壁赋》考查了4次。(其他见表四)由此可见,经典篇目百考不厌,应是我们备考中的重中之重,必须做到篇篇句句“滚瓜烂熟”、了然于心。
通过对三年默写年试题的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说,《论语》《离骚》《诗经》《劝学》《孟子》《赤壁赋》《蜀道难》《滕王阁序》《琵琶行》《锦瑟》《将进酒》《扬州慢》等先秦典籍和唐宋大家诗文倍受命题者的青睐。毋庸置疑,这些经典名作理应成为复习备考的主阵地。
2.青睐大家名作,偏重先秦典籍和唐宋诗文
除了青睐“名篇名作”之外,一些“名家大家”也是备考的重点的。据笔者统计,2011年所考查篇目的作者中共有43位,出现2次以上的有19位。其中孔子(仅代表《论语》、《诗经》两部作品,而非确切作者)和苏轼的作品考查了7次,李白、想、辛弃疾的考查了5次,屈原、陶渊明、王勃、白居易的考查了4次。(其他见表六)这些作者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且都是响当当的的大家名家。
以上也说明,我们的试题不偏不怪,切实符合高考的考纲要求。
表四:篇目考查统计
名句名篇都会背会写,并不意味着你一定能得到分。高考规定:名句默写错一字该句不得分。故对名句中“易错字”的考查便成为影响考生默写难点。
据统计,今年要求默写的140句中,共有106个容易写错的字。这些易错字基本可以归为四大类:
1.同音异形等易混字(有36个)。如“乐琴书以消忧”(四川卷)中的“琴”容易写成“情”;“似曾相识燕归来”(广东卷)中的“燕”容易写成“雁”。
2.容易写漏的虚词(有34个)。比如“必有我师焉”(全国课标卷)的“焉”容易写漏;“五十而知天命”(全国大纲卷)中的“而”容易写掉。
3.生僻难写字(有34个)。比如“门衰祚薄”“送我至剡溪”(江西卷)中的“祚”和“剡”字很难写;“欸乃一声山水绿”(湖南卷)中的“欸”字很生僻。
4.通假字(有2个)。比如“亲戚畔之”(全国大纲卷)中的“畔”容易写成通假字“叛”;“举酒属客”(湖南卷)中的“属”容易写成通假字“嘱”。
在默写中应做到书写准确无误,不让“易错字”写错。
高考名句默写是有章可循、有规可行的,是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有备无患的。
责任编辑 刘 静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一、命题要求
2011年高考语文共有17套试卷,全部考查了名句默写。
1.大多选做、余地较大
从题目设置看,只有7套试卷要求全部默写,其他10套均可有选择的默写。这样的设置更为科学、合理,易于考生得分,彰显了高考的人性化。
2.直接填写、难度降低
从默写要求看,主要是补写和填空(共有16套),即出上句默写下句(或出下句默写上句),只有四川卷是情景默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默写难度。
二、命题特点
1.分值以6分为主
赋分6分的有7套,4分的2套,5分的4套,8分的3套。(见表一)其中6分和8分的10套均为课标卷,可见,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名句默写的分值在增加。尤其是北京、江苏和江西的考生要下大力气搞好默写,因为默写都占了8分。
2.篇目多在4-8篇
考查篇目共有90篇。考查8篇的有4套,6篇的有4套,5篇的有2套,4篇的有4套,3篇的有2套,2篇的有1套。(见表一)篇目多在4至8篇,显得科学合理,既相对全面考查了学生的背诵默写情况,又合理避免了猜题押题,更能显示此题的区分度,不至于太难或太易。
3.默写句子多在6-10句
要求默写的句子共有129句。8句的有5套,6句的有4套,10句的有4套。其中北京卷考查了12句,算是最多的。(见表一)
4.篇句之比基本是1∶1或1∶2
篇数和句数之比基本上是1∶1(8套)或1∶2(6套)。这种考查形式,有利于更大范围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减少学生答题偏误和复习的侥幸。
三、名句统计
(一)名句出处
1.名句全部出自初高中教材的必背篇目
要求默写的129个句子全部出自初中和高中教材课后要求必背的篇目。(见表二)因此,只要依据初高中教材所要求必背的篇目进行扎实有效的背诵默写,默写分数基本上是可以全拿的。
2.初中教材还要“温故而知新”
高中教材不再独秀高考名句默写的领地了。今年初中教材共考查了24句(2010年考查了30句)。17套试卷中共有9套考查了初中诗文,占了53%,13套课标卷中有8套考查了初中篇目,占了62%。(见表二)全国课标卷中初中名句竟占据了默写题的67%。使用该套试卷的师生们要高度重视初中教材的背诵默写。
我们有必要对初中教材“温故而知新”,甚至要加大力气背诵默写。
(二)名句取材
通过表三,我们可以看到:名句主要取材于古诗词、文言文和先秦典籍三类。(注:①先秦典籍主要包括先秦诸子和《诗经》《离骚》等,②先秦典籍不在古诗词、文言文之列。)
1.古诗词最受青睐,一直是默写考查的重点
要求默写的129个句子,取材于古诗词的有60句,占了将近一半。每套至少考查2句古诗词。其中江西卷考查了8句,占总句数的80%;上海卷考查了6句,占了75%;山东卷考查了5句,占了63%。
2.文言文依然重要,仍需篇篇落实
129个句子中取材于古诗词的有39句。除全国大纲卷外都考查了文言文的默写。其中四川卷考了7句,占总句数的70%;北京和安徽卷各考了4句。
3.先秦典籍逐渐升温,应特别重视
129个句子中取材于先秦典籍的有29句。除湖北、四川、江西、天津和安徽5套卷没有涉及外,其他高考卷都对先秦典籍的名句进行了考查。其中全国大纲卷考了6句,占总句数的60%;北京和浙江卷各考查了4句。(见表三)
先秦典籍是中国的文化经典,也必将是名句默写的重头兵。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他们的名句默写也逐步升温,同学们应特别重视。
四、考查重点
今年名句默写涉及篇目共有90篇,除去重复的篇目外实际只有57篇。其中有39篇诗(文)被考查1次,有18篇诗(文)被考查2次以上。可见考查篇目相对集中,重点突出。
1.经典篇目百考不厌,应特别重视、重点记忆
《论语》考查了6次,屈原《离骚》、王勃《滕王阁序》、苏轼《赤壁赋》考查了4次。(其他见表四)由此可见,经典篇目百考不厌,应是我们备考中的重中之重,必须做到篇篇句句“滚瓜烂熟”、了然于心。
通过对三年默写年试题的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说,《论语》《离骚》《诗经》《劝学》《孟子》《赤壁赋》《蜀道难》《滕王阁序》《琵琶行》《锦瑟》《将进酒》《扬州慢》等先秦典籍和唐宋大家诗文倍受命题者的青睐。毋庸置疑,这些经典名作理应成为复习备考的主阵地。
2.青睐大家名作,偏重先秦典籍和唐宋诗文
除了青睐“名篇名作”之外,一些“名家大家”也是备考的重点的。据笔者统计,2011年所考查篇目的作者中共有43位,出现2次以上的有19位。其中孔子(仅代表《论语》、《诗经》两部作品,而非确切作者)和苏轼的作品考查了7次,李白、想、辛弃疾的考查了5次,屈原、陶渊明、王勃、白居易的考查了4次。(其他见表六)这些作者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且都是响当当的的大家名家。
以上也说明,我们的试题不偏不怪,切实符合高考的考纲要求。
表四:篇目考查统计
名句名篇都会背会写,并不意味着你一定能得到分。高考规定:名句默写错一字该句不得分。故对名句中“易错字”的考查便成为影响考生默写难点。
据统计,今年要求默写的140句中,共有106个容易写错的字。这些易错字基本可以归为四大类:
1.同音异形等易混字(有36个)。如“乐琴书以消忧”(四川卷)中的“琴”容易写成“情”;“似曾相识燕归来”(广东卷)中的“燕”容易写成“雁”。
2.容易写漏的虚词(有34个)。比如“必有我师焉”(全国课标卷)的“焉”容易写漏;“五十而知天命”(全国大纲卷)中的“而”容易写掉。
3.生僻难写字(有34个)。比如“门衰祚薄”“送我至剡溪”(江西卷)中的“祚”和“剡”字很难写;“欸乃一声山水绿”(湖南卷)中的“欸”字很生僻。
4.通假字(有2个)。比如“亲戚畔之”(全国大纲卷)中的“畔”容易写成通假字“叛”;“举酒属客”(湖南卷)中的“属”容易写成通假字“嘱”。
在默写中应做到书写准确无误,不让“易错字”写错。
高考名句默写是有章可循、有规可行的,是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有备无患的。
责任编辑 刘 静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