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常见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并寻找特异的实验室诊断指标,为临床HSP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实验室依据和指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共收集了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1 232例HSP病例,统计分析了这些患儿的临床信息并检测其免疫球蛋白、补体、T淋巴细胞亚群及CRP在HSP急性期的水平,以探讨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在HSP发病机制
【机 构】
:
310051 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实验检验中心,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310051 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实验检验中心,310051 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实验检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常见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并寻找特异的实验室诊断指标,为临床HSP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实验室依据和指导。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共收集了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1 232例HSP病例,统计分析了这些患儿的临床信息并检测其免疫球蛋白、补体、T淋巴细胞亚群及CRP在HSP急性期的水平,以探讨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在HSP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此外,本研究还选取了同期在本院住院的200例败血症伴有皮疹的患儿,200例荨麻疹患儿和200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作为对照,400例来我院体检的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并检测他们血清中的IgA水平,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数据,以探讨IgA鉴别过敏性紫癜皮疹与其他类似皮疹的能力。
结果HSP患儿血清的IgA水平2.0(0.6~7.5)g/L与健康儿童血清IgA水平1.1(0.6~2.1)g/L相比显著升高(Z=5.928, P<0.01)。当IgA>1.44 g/L时,从伴有皮疹的败血症患儿中区分出HSP患儿的敏感度为77.44%(954/1 232),特异度为80.00%(160/200);当IgA>1.53 g/L时,从荨麻疹患儿中区分出HSP患儿的敏感度为72.57%(894/1 232),特异度为74.51%(149/200);当IgA>0.91 g/L时,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中区分出HSP患儿的敏感度为95.14%(1 172/1 232),特异度为79.45%(159/200);当IgA>1.33 g/L时,从健康儿童中区分出HSP患儿的敏感度为81.25%(1 001/1 232),特异度为95.00%(380/400)。
结论HSP患儿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失调。Thl/Th2也存在比例失衡,Th2细胞优势活化,从而使免疫球蛋白合成和释放增加,引起体液免疫异常。HSP患儿血清IgA水平显著升高,能有效与其他类似的皮疹进行鉴别诊断。(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5,38:233-237)
其他文献
随着抗菌药物耐药现象的加剧,建立和完善药敏试验标准是获得准确的药敏结果,进而实现临床个体化治疗的前提。CLSI制定的药敏试验标准是我国临床实验室遵循的指导性文件,其每年更新的内容引起微生物工作者的广泛重视。本文将重点解读2015年CLSI M100-S25新增的Carba NP确证试验和流行病学cut-off值的概念,同时介绍其他主要更新,以供同行参考。(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5,38:229-
新生儿疾病筛查在我国出生缺陷三级防控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新生儿疾病筛查参与医疗机构和筛查病种的增多,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新生儿疾病筛查和诊断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重视实验前质量管理、做好实验中的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以及筛查阳性召回随访及诊治。串联质谱技术在遗传代谢病筛查和诊断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新生儿筛查的能力和效率;分子诊断技术应用于临床的快速发展将面临很多新的挑战和问题。(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新生儿遗传代谢病是一类由于单基因缺陷引起代谢途径阻断而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新生儿足跟血干血斑制备简便、安全、稳定性好,在遗传代谢病筛查不同方法学中均具有较强实用性。随着筛查技术的发展,可筛查的疾病种类不断增多,串联质谱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有效推动了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的自动化和筛查效率。遗传代谢病对新生儿危害极大,不仅可引起各个系统器官损伤,甚至导致死亡,早期诊断对该病预后意义重大。(中华
目的探讨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MTHFR) 677 C>T多态性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PL)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遗传咨询门诊就诊的孕妇为对象,随机数表法选取杭州地区125例有≥2次URPL史孕妇为病例组,905例无流产史的健康经产妇女为对照组。MTHFR 677 C>T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
维生素D缺乏是全球普遍存在的公共健康问题。近年来,研究发现维生素D的功能已不仅仅涉及骨骼健康,还与许多疾病密切相关。本文简要介绍了维生素D及实验室测定方法、评价儿童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因素以及维生素D缺乏与儿童感染性疾病的相关性。(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5,38:226-228)
目的初步建立儿童脑脊髓液氨基酸及酰基肉碱参考范围,为临床诊治遗传代谢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了采用串联质谱检测2010至2014年间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科就诊的152例癫痫儿童脑脊髓液中氨基酸及酰基肉碱水平,分析其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分析其中60例儿童脑脊髓液与血液氨基酸及酰基肉碱水平的差异。数据采用方差分析、Wilcoxon秩和检验及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初步建立了儿童
目的探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CGH)在临床细胞遗传诊断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对G显带核型分析与array-CGH进行比对分析。同时采用G显带核型分析和array-CGH芯片对2008年4月至2010年4月到深圳市人民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进行细胞遗传分析的10例病例进行核型分析,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差异。应用荧光定量PCR(FQ-PCR)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对芯片结果进行
miRNA在许多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与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相关。鉴于循环miRNA的稳定性,血液标本获取的无创性,因此它可作为生物标志物应用于临床。目前miRNA检测方法多样,影响其检测的因素很多,无统一操作规程,本文即对miRNA的检测技术及分析前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5,38:285-288)
EB病毒(EBV)是儿童期感染的重要病原体,除急性或一过性感染外,EBV还有可能引起慢性活动性EBV感染、嗜血淋巴组织增生、淋巴瘤等多种不良预后。因此,EB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对于EBV感染相关疾病诊断、监控和不良预后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当前EBV实验室诊断主要集中在EBV-DNA载量和血清学2个方面,不同的检验项目和标本类型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和适用范围,这给检验项目和方法的选择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本
目的通过生长激素缺乏症(GHD)儿童矮小发生与体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血铅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以及铅暴露大鼠模型IGF-1相关信号分子的改变,为阐明铅诱导儿童矮小的发生及其致病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为铅暴露致儿童矮小的监测、防治提供可行途径。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自2011年6月至2013年3月依据相应诊断标准纳入880例西京医院儿科生长发育门诊就诊矮小患儿,通过生长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