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薛征 照片有
上海市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擅长治疗儿童高热、急慢性扁桃体炎、咳喘等肺系疾病及吐泻厌食等脾胃病,致力于癫痫、儿童多动症、抽动症等小儿脑病的研究与治疗。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三全天(总院)
张炜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呼吸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东院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内科ICU)主任,中医呼吸病研究室主任。擅长顽固性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癌、哮喘、肺间质病的诊治,以及中医药调理免疫能力低下。
专家门诊:周六下午(西院呼吸科)
特需门诊:周三下午(东院呼吸内科)、周六上午(西院呼吸科)
易感冒、咳嗽、哮喘、自汗盗汗、体质虚弱
为孩子约个“三九敷贴”,
上海市中医医院儿科 沈毅韵 薛征(主任医师)
寒风阵阵,天气越来越冷。再往后,当一年中最冷的“三九”严寒来临时,传统民俗的进补活动将进入高潮。贴膏药、进补品等极具中医特色的冬季调治方法,现在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可是,相对于轰轰烈烈的膏方和“冬病夏治”穴位敷贴,“三九天”敷贴却还有很多神秘之处。事实上,这种治疗方法孩子容易接受,无痛苦、无需服药、疗程短、无副作用,且在来年的春冬季节转换时还能够减少疾病的发生。所以,在“夏至”和“冬至”两个自然界阴阳转换的重要节气中,若您的孩子赶上了“三伏天”治疗,却错过了“三九天”敷贴,未免有点可惜。
民俗和原理
三九天,是人所感受到最冷的时段。三九天,比较好计算,每年的冬至节这天,就开始进入“数九”,俗云:“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九九八十一,耕田老汉田中立。”。这意思是说,由于地球有积蓄前端时间的冷热能量的情况,所以,进入冬至后,天气逐渐转冷,是一年中最寒冷的阶段,待过了这段时期后,气候就转暖了。
由此,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寒冷冬季人体阳气相对不足,三九天是冬日最寒冷的时候,也是人体阳气最弱的时候,此时将温热药物赋予机体,是对人体阳气的补充与促进人体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药物刺激肺部腧穴不仅可温肺散寒、祛痰化饮、止咳平喘,更可通过经络传导调节机体免疫状态。
现代临床研究
“三九敷贴”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有较好的效果。其主要起效途径有:①药物的作用。通过皮肤组织对所用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一般选用辛温散寒的中药复合制剂。②穴位的作用。通过穴位刺激经经络传导调节机体功能。③冬天天气寒冷容易患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寒冷时血行缓慢,将辛散温通的药物贴于机体,可以达到增强抵抗力的作用。这与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藏于冬”是一个道理,也就是说,冬天是易补的。
民间的各种敷贴法
民间有各式各样的传统敷贴法,一般采用单味药物或食材,如蒜泥贴贴涌泉穴,白芥子贴、吴茱萸贴等等,但由于其制作方法简单,或取穴不到位,反而常常事倍功半。在临床中也会碰到由于对药物过敏而起泡、出疹的病例,更有甚者自行处理,导致局部感染加剧溃烂。所以,去正规医院进行敷贴,首先能够保证药物的质量,其次药物更丰富,搭配更合理,取穴更准确,若有过敏、溃破等表现也能及时处理。
“三九敷贴”怎么做
我们采用的院内自制制剂“黄芩咳喘敷贴散”,在20年来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对于容易感冒、咳嗽的孩子,尤其是哮喘的孩子,尤为适宜。药物刺激肺部腧穴不仅可以温肺散寒、祛痰化饮、止咳平喘,并且可以调节孩子的抵抗力,所以对于体质虚弱、自汗盗汗的孩子也是有效的。一般建议一周做2次,连续做3周。治疗时采用传统的敷贴方法,将药物敷贴散按一定比例和上姜汁,做成大小规格一致的药饼,贴于肺俞、定喘等穴位,并固定住,一般需贴敷2小时,所以建议3岁以上的孩子前来治疗,能够更好地配合。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以合适的剂量和规格制作的药饼,患儿很少有不适的感觉,若有轻微发热、灼痛感、痒感,也是正常反应。若皮肤易于过敏、破溃,可在医师的指导下减少敷贴时间。
专家门诊时间:周三、周六全天
2013年”三九敷贴”时间:11月中旬开始预约,12月中下旬治疗开始,2014年1月中下旬治疗结束(具体以医院公告为准)
老慢支、顽固哮喘、反复感冒
老病号“冬病冬治”效更佳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 张炜
每年夏季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好时节,因为呼吸系统疾病在夏季是平稳期,且药物疗效容易深达脏器,是预防冬季呼吸系统疾病发作的好方法。可是,一些症状较为严重的老慢支、哮喘和反复感冒的病人,在几轮冷空气的攻击下,仍抵御不住病邪来袭,咳嗽、发热、喷嚏不断。眼前将要进入严寒的三九天 ,除了吃药打针是不是还有其他治疗方法?
“冬病冬治”比“冬病夏治”更具治疗效果
在中医传统疗法中,“冬病冬治”的原理和“冬病夏治”类似,主要通过对穴位的药物作用和良性刺激来调理全身经络气血的流畅,对反复感冒、咳嗽、哮喘、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肺炎、慢性咽炎、扁桃体炎、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与“冬病夏治”偏重于调整体质和预防保健不同的是,“冬病冬治”的治疗作用更显著,对于一些急性发作的呼吸系统疾病,“冬病冬治”也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冬病冬治”的常见治疗手段有两种,一是穴位敷贴,二是穴位注射,也可根据病情,同时选用这两种方法。数九寒天阳气收敛,经络处于半休眠状态,此时进行穴位敷贴、穴位注射可起到温阳益气、健脾补肾益肺、祛风散寒、止咳平喘的作用。因此,治疗药物的药效力度较大,穴位选择变化更多,一般针对不同疾病选择不同的药物和穴位。此外,由于冬季人们衣着较多,不适宜在医院治疗,所以由医生进行敷贴后回家治疗并取下药物。
始于大雪节气,巩固治疗3年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由于在冬季反复发作,常使用抗生素或寒凉中药进行对症治疗,体内阳气受损,在寒冷天气刺激下,易进入发作、损耗、又发作的恶性循环。穴位注射或穴位敷贴调养和保护体内阳气,提升免疫力,有利于阻断这种恶性循环,从而增强体质、减少发作。
“冬病冬治”一般从大雪节气开始,至大寒节气结束(十二月上旬至一月中旬),这个时节人体阴气最盛、阳气最弱,寒气易于侵袭人体,从而诱发或加重呼吸道等慢性疾病。通常“冬病冬治”以连续4周为一疗程,穴位敷贴每周1~2次,穴位注射每周2次,建议连续治疗3年巩固疗效。
穴位敷贴治疗急性发作疾病
适用人群: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
治疗药物:外用中药敷贴剂。
治疗时间:大雪至大寒(如2013年12月7日~2014年1月20日)。
治疗疗程:每周1~2次,连续4周为一疗程。建议每年2个疗程,连续治疗3年。
注意事项:①外敷后严密观察用药反应。若局部发红、发热、发痒,或伴少量小水泡属正常反应,一般无需处理;若出现较大水泡,可先用消毒毫针将泡壁刺一针孔,放出泡液,再涂龙胆紫药水,注意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摩擦,防止感染;皮肤上暂有色素沉着,可于5~7天后消退,不会留有瘢痕。②回家后用热水袋、电热饼等发热器具外敷1小时后,自行将敷贴药物取下,之后可用热或干毛巾敷擦,但不可沐浴。③敷贴期间不可食用刺激性或过敏性食物。
穴位注射增强体质,预防发作
适用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鼻炎等。
治疗药物:喘可治注射液、黄芪注射液、丹参酮注射液等。
治疗时间:大雪至大寒(如2013年12月7日~2014年1月20日)。
治疗疗程:每周2次,每次连续4周为一疗程。建议每年2个疗程,连续治疗3年。
注意事项:①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有晕针史者不宜;年老体弱者应尽量采取卧位等舒适体位,手法宜轻。②不易配合的10岁以下小儿不宜。③有出血性疾病者,或常有自发性出血、损伤后不易止血者不宜。
上海市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擅长治疗儿童高热、急慢性扁桃体炎、咳喘等肺系疾病及吐泻厌食等脾胃病,致力于癫痫、儿童多动症、抽动症等小儿脑病的研究与治疗。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三全天(总院)
张炜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呼吸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东院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内科ICU)主任,中医呼吸病研究室主任。擅长顽固性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癌、哮喘、肺间质病的诊治,以及中医药调理免疫能力低下。
专家门诊:周六下午(西院呼吸科)
特需门诊:周三下午(东院呼吸内科)、周六上午(西院呼吸科)
易感冒、咳嗽、哮喘、自汗盗汗、体质虚弱
为孩子约个“三九敷贴”,
上海市中医医院儿科 沈毅韵 薛征(主任医师)
寒风阵阵,天气越来越冷。再往后,当一年中最冷的“三九”严寒来临时,传统民俗的进补活动将进入高潮。贴膏药、进补品等极具中医特色的冬季调治方法,现在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可是,相对于轰轰烈烈的膏方和“冬病夏治”穴位敷贴,“三九天”敷贴却还有很多神秘之处。事实上,这种治疗方法孩子容易接受,无痛苦、无需服药、疗程短、无副作用,且在来年的春冬季节转换时还能够减少疾病的发生。所以,在“夏至”和“冬至”两个自然界阴阳转换的重要节气中,若您的孩子赶上了“三伏天”治疗,却错过了“三九天”敷贴,未免有点可惜。
民俗和原理
三九天,是人所感受到最冷的时段。三九天,比较好计算,每年的冬至节这天,就开始进入“数九”,俗云:“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九九八十一,耕田老汉田中立。”。这意思是说,由于地球有积蓄前端时间的冷热能量的情况,所以,进入冬至后,天气逐渐转冷,是一年中最寒冷的阶段,待过了这段时期后,气候就转暖了。
由此,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寒冷冬季人体阳气相对不足,三九天是冬日最寒冷的时候,也是人体阳气最弱的时候,此时将温热药物赋予机体,是对人体阳气的补充与促进人体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药物刺激肺部腧穴不仅可温肺散寒、祛痰化饮、止咳平喘,更可通过经络传导调节机体免疫状态。
现代临床研究
“三九敷贴”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有较好的效果。其主要起效途径有:①药物的作用。通过皮肤组织对所用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一般选用辛温散寒的中药复合制剂。②穴位的作用。通过穴位刺激经经络传导调节机体功能。③冬天天气寒冷容易患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寒冷时血行缓慢,将辛散温通的药物贴于机体,可以达到增强抵抗力的作用。这与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藏于冬”是一个道理,也就是说,冬天是易补的。
民间的各种敷贴法
民间有各式各样的传统敷贴法,一般采用单味药物或食材,如蒜泥贴贴涌泉穴,白芥子贴、吴茱萸贴等等,但由于其制作方法简单,或取穴不到位,反而常常事倍功半。在临床中也会碰到由于对药物过敏而起泡、出疹的病例,更有甚者自行处理,导致局部感染加剧溃烂。所以,去正规医院进行敷贴,首先能够保证药物的质量,其次药物更丰富,搭配更合理,取穴更准确,若有过敏、溃破等表现也能及时处理。
“三九敷贴”怎么做
我们采用的院内自制制剂“黄芩咳喘敷贴散”,在20年来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对于容易感冒、咳嗽的孩子,尤其是哮喘的孩子,尤为适宜。药物刺激肺部腧穴不仅可以温肺散寒、祛痰化饮、止咳平喘,并且可以调节孩子的抵抗力,所以对于体质虚弱、自汗盗汗的孩子也是有效的。一般建议一周做2次,连续做3周。治疗时采用传统的敷贴方法,将药物敷贴散按一定比例和上姜汁,做成大小规格一致的药饼,贴于肺俞、定喘等穴位,并固定住,一般需贴敷2小时,所以建议3岁以上的孩子前来治疗,能够更好地配合。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以合适的剂量和规格制作的药饼,患儿很少有不适的感觉,若有轻微发热、灼痛感、痒感,也是正常反应。若皮肤易于过敏、破溃,可在医师的指导下减少敷贴时间。
专家门诊时间:周三、周六全天
2013年”三九敷贴”时间:11月中旬开始预约,12月中下旬治疗开始,2014年1月中下旬治疗结束(具体以医院公告为准)
老慢支、顽固哮喘、反复感冒
老病号“冬病冬治”效更佳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 张炜
每年夏季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好时节,因为呼吸系统疾病在夏季是平稳期,且药物疗效容易深达脏器,是预防冬季呼吸系统疾病发作的好方法。可是,一些症状较为严重的老慢支、哮喘和反复感冒的病人,在几轮冷空气的攻击下,仍抵御不住病邪来袭,咳嗽、发热、喷嚏不断。眼前将要进入严寒的三九天 ,除了吃药打针是不是还有其他治疗方法?
“冬病冬治”比“冬病夏治”更具治疗效果
在中医传统疗法中,“冬病冬治”的原理和“冬病夏治”类似,主要通过对穴位的药物作用和良性刺激来调理全身经络气血的流畅,对反复感冒、咳嗽、哮喘、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肺炎、慢性咽炎、扁桃体炎、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与“冬病夏治”偏重于调整体质和预防保健不同的是,“冬病冬治”的治疗作用更显著,对于一些急性发作的呼吸系统疾病,“冬病冬治”也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冬病冬治”的常见治疗手段有两种,一是穴位敷贴,二是穴位注射,也可根据病情,同时选用这两种方法。数九寒天阳气收敛,经络处于半休眠状态,此时进行穴位敷贴、穴位注射可起到温阳益气、健脾补肾益肺、祛风散寒、止咳平喘的作用。因此,治疗药物的药效力度较大,穴位选择变化更多,一般针对不同疾病选择不同的药物和穴位。此外,由于冬季人们衣着较多,不适宜在医院治疗,所以由医生进行敷贴后回家治疗并取下药物。
始于大雪节气,巩固治疗3年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由于在冬季反复发作,常使用抗生素或寒凉中药进行对症治疗,体内阳气受损,在寒冷天气刺激下,易进入发作、损耗、又发作的恶性循环。穴位注射或穴位敷贴调养和保护体内阳气,提升免疫力,有利于阻断这种恶性循环,从而增强体质、减少发作。
“冬病冬治”一般从大雪节气开始,至大寒节气结束(十二月上旬至一月中旬),这个时节人体阴气最盛、阳气最弱,寒气易于侵袭人体,从而诱发或加重呼吸道等慢性疾病。通常“冬病冬治”以连续4周为一疗程,穴位敷贴每周1~2次,穴位注射每周2次,建议连续治疗3年巩固疗效。
穴位敷贴治疗急性发作疾病
适用人群: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
治疗药物:外用中药敷贴剂。
治疗时间:大雪至大寒(如2013年12月7日~2014年1月20日)。
治疗疗程:每周1~2次,连续4周为一疗程。建议每年2个疗程,连续治疗3年。
注意事项:①外敷后严密观察用药反应。若局部发红、发热、发痒,或伴少量小水泡属正常反应,一般无需处理;若出现较大水泡,可先用消毒毫针将泡壁刺一针孔,放出泡液,再涂龙胆紫药水,注意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摩擦,防止感染;皮肤上暂有色素沉着,可于5~7天后消退,不会留有瘢痕。②回家后用热水袋、电热饼等发热器具外敷1小时后,自行将敷贴药物取下,之后可用热或干毛巾敷擦,但不可沐浴。③敷贴期间不可食用刺激性或过敏性食物。
穴位注射增强体质,预防发作
适用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鼻炎等。
治疗药物:喘可治注射液、黄芪注射液、丹参酮注射液等。
治疗时间:大雪至大寒(如2013年12月7日~2014年1月20日)。
治疗疗程:每周2次,每次连续4周为一疗程。建议每年2个疗程,连续治疗3年。
注意事项:①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有晕针史者不宜;年老体弱者应尽量采取卧位等舒适体位,手法宜轻。②不易配合的10岁以下小儿不宜。③有出血性疾病者,或常有自发性出血、损伤后不易止血者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