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在抗大七分校的日子

来源 :百年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sfsfsdfsdfsdf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玉民

  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一年。敌人在冀中进行“五一大扫荡”之后,又对冀西进行“扫荡”。日寇对我抗日根据地实行了惨绝人寰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由于敌人不断“蚕食”,根据地日益缩小,使我军的补给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当时没有粮食吃,只能吃马料(黑豆)和野菜充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我们有一个比较安全的学习环境,同时也为了保存干部,以便将来对日寇进行大反攻,党中央、毛主席决定将我们抗大二分校附属中学调往陕甘宁边区。
  1943年2月初的一天,抗大二分校高上科(均为营以上干部)和附中的全体师生,集合在灵寿县陈庄附近的一个叫团泊口的小山村。孙毅校长给我们召开动员会后,我们进行两三天准备,包括轻装、准备干粮等,然后编为三个营,分三路向西进发。
  我们冒着初冬刺骨的寒风,夜行昼宿,沿着滹沱河逆流而上,几天后来到山西定襄县境内。当接近同蒲铁路时,不断听到有人说,我们要去延安的消息。
  孙毅校长动员时,为了保密只说是进行反“扫荡”演习,并没有说要去延安。现在这个消息不胫而走,保密已经不可能了。于是,在一天集合行军前,教导员向同学们正式宣布这个消息。听说要去延安,要见到毛主席、朱总司令,大家那个高兴劲儿就别提了。
  红都延安,是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所在地,是我们向往已久的地方。那时到延安,就如同今天人们不管多远都要到首都北京一样,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次我们就要到延安去见我们敬爱的毛主席、朱总司令,这怎么不令人高兴呢!
  “到延安去见毛主席!”在这种强烈愿望的鼓舞和激励下,我们这些十几、二十几岁的青少年学生,不顾长途跋涉和艰难困苦,冲破了敌人三四道封锁线,翻越了积雪一尺多厚的摩天岭、云中山,渡过了波涛汹涌的黄河,行程2500多里,终于在1943年4月底到达延安。
  延安古称肤施,坐落在延河谷地里,地势险要,环城四周原有又高又厚的城墙,城内街道纵横,对于贫穷的陕北来说,当时可算是比较繁华的市镇了。但是由于日本侵略者飞机的狂轰滥炸,城墙被炸开好几个豁口,城内一片残垣断壁,已经空无一人,人们都搬到了城外的山沟里,我们附中学生到延安后就住在南关新市场后沟山上的窑洞里。
  5月3日至5日,八路军总部和联防军司令部在八路军大礼堂,分别为我们举行了欢迎会。我们敬爱的朱总司令和贺龙司令员在会上讲话。朱总司令说:“今天我代表党中央、毛主席来看望你们,毛主席因为工作忙没有来,毛主席让我问候你们好。”大家热烈鼓掌,总司令在讲述了国际形势和抗日战争的形势后说:“为了克服困难,坚持抗战,党中央和毛主席号召边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党中央要求你们拿起镢头开荒种地,建设校舍;拿起枪杆子,练好杀敌本领,保卫边区;拿起笔杆子学习马列主义和科学知识。”总司令最后说:“希望你们好好学习,为将来战略大反攻和建设新中国成为有用的人才。”
  贺龙司令员说:“由于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中央军委决定你们到陇东去。你们的学习内容由主要学习文化改为主要学习军事。”他接着说:“温室里长大的花木经不住风吹雨打,铁石不经过冶炼不会成为纯钢。干革命不能怕流血牺牲,今后你们每个人的身上还要准备穿几个眼眼。国民党反动派打来的时候,你们要拿起枪杆子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
  朱总司令和贺龙司令员的讲话,使学员们受到了极大的教育和鼓舞,会场上群情激昂,爆发出了一阵阵掌声和欢呼声。会后我们学习和休整了几天。5月7日,我们从延安出发,经甘泉、富县、直罗镇等地,于5月16日到达抗大七分校驻地合水县,与先期到达的一大队汇合后,我们被编为二大队。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掀起了第三次反共高潮,调集十几万兵力,准备分九路进攻陕甘宁边区。由于形势紧张,上级考虑到原附属中学学员年龄较小,缺少战斗经验,校领导决定将二大队转移到华池县的豹子川,在那里一边学习,一边生产劳动,必要时作为机动部队参加战斗。我们于7月17日从合水出发,22日到达豹子川的张家岔。
  豹子川因有豹子得名。这里曾是陕甘红军的根据地,有刘志丹创办的红军干部学校、被服厂、红军医院等旧址。不过因年久失修,窑洞基本都已坍塌。这里森林茂密,土地肥沃,是个生产的好地方。春天漫山遍野的丁香、杜鹃、樱桃以及许多不知名的奇花异草,争奇斗艳,竞相开放,满川飘香。秋天被霜打红的梨树、杏树、桦树的叶子,宛如一片红色的海洋,比北京的香山还要壮观。这里除了豹子外,还有各种珍奇的飞禽走兽,真可谓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不过,我们没有闲情逸致去欣赏这美丽的景色,一放下背包就投入到紧张的建校和生产劳动中。
  为了解决长期居住问题,我们向老乡学习打窑洞。学员们首先从半山腰往下挖,挖成直直的切面,然后再从外往里挖,挖成宽高各一丈五尺、进深三丈的窑洞。挖窑时,分工协作,一部分人負责劈坡挖土,一部分人负责用小车往外运土。为了加快进度,劈坡时尽量挖大土块。一次,有位叫邱治水的同学被大土块压在下面,经抢救无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当时我所在的七分校二大队八队,都是十六七岁以上的青少年(又称青年队,有些人叫它娃娃队),干不了打窑洞这种重体力活,领导就安排我们进行后勤保障和辅助性劳动,任务之一就是砍伐树木,用其支撑窑洞和做门窗。我和一位同学两人一把斧头,一天砍100多棵碗口粗的树,累得腰酸腿痛,两手都磨出了血泡和厚厚的茧子。
  那时天不亮我们就起床吃早饭,当时做饭的土灶都挖在山坡的棱坎上。因为天太黑看不清,我盛饭时,踩塌了棱坎,一下子掉进了滚烫的粥锅里。小腿被剐开了两三寸长的伤口,露出了骨头,脚被烫起了大水泡,那时没有什么药品,结果伤口化脓。我在窝棚里躺了十几天,后来伤口渐渐痊愈了,只是走路还有点瘸。因为干不了重活,队领导就让我放牛羊。我们二大队八队有七八头牛、五六十只羊。每天早饭后,我把牛羊赶上山,晚饭后再赶回圈里。豹子川虽然有豹子、狼、狐狸等野兽,但我不怕,因为手里拿着枪,还有牧羊犬,可我怕的是乌鸦。这里的红嘴乌鸦,真是厉害,飞起来成群结队,遮天蔽日。一次,我放的一头牛掉进了一个雨裂沟里,我怎么用力也拽不上来。没办法,只得回队里叫人来帮忙,待我们回来后,红嘴乌鸦已经把牛背啄了好几个大窟窿,牛已经快死了。   当其他队打窑洞时,为了准备过冬,我们队又接到了烧木炭的任务。烧木炭是个技术活,我们这些冀中人不用说烧木炭,就是连木炭也没有见过,怎么办?我们请来了有经验的当地老乡做技术指导。在他们耐心的指导帮助下,我们终于学会了。一开始,我们两个排负责烧木炭,后来剩我们一个班,我当副班长兼技术指导,经过两个多月的劳动,我们队共烧制木炭5万多斤。
  从1943年8月到11月,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劳动,基本上完成了建设校舍的任务,原先一片荒凉的豹子川,彻底改变了面貌,有了宽阔的道路,平坦的操场和整齐的窑洞。入夜后,满山坡,一排排整齐的窑洞,灯光闪烁,犹如一座繁华的城市。
  从1943年12月到次年3月,根据联防军司令部和七分校校部的部署,我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冬季大练兵。训练科目主要是为了培养基层指挥干部所必备的技能。包括制式训练,投弹、射击、刺杀、土木作业等技术和单兵及协同的战术。练兵比武中还设立了“朱德射击手”“贺龙投弹手”“高岗刺杀手”三项荣誉。此外还有单杠、双杠、木马等军事体育科目。那时训练器材很缺乏,我们就自己动手制作,用三根木棍一捆就做成了三脚架,用来练习瞄准。锯一根长四五尺的粗木头,蒙上牛皮,安上四条腿就是木马。单杠没有铁的,我们就从山上砍下木头,做成单杠,既结实又有韧性。
  尽管陇东冬季天气非常寒冷,但大家练兵热情很高,常常是起床号未吹就起床练习,熄灯号吹过了仍在操练,手脚冻肿了仍然坚持,整个大队呈现出一派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争先进、赶先进,轰轰烈烈的练兵景象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气氛。经过三个多月的训练,学员们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思想上得到了很大锻炼,为进一步学习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4年春季到了,冰河解冻,大地复苏。4月初,我们开始上山开荒。同学们热烈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积极地投入到大生产运动中去。每天天不亮就上山,天黑才收工,劳动时间长达十三四个小时。
  豹子川一片荒山,山上长着一人多高的草。我们首先把草烧掉,当作肥料,然后再开荒。那时根本没有耕地的犁,只能用镢头刨。其他队的学员每人一把镢头,八队学员因为年纪轻、力气小,就两人合用一把镢头轮流换班。由于有的地段狭窄,人员拥挤,大家轮着换班。有时,一不小心就会伤着前面的人。
  地翻好了,再把土块打碎搂平,然后播种。那时没有播种机,完全靠用手撒种。陇东山区只能种糜子,当年风调雨顺,加上土地肥沃,禾苗长势很好,我们开始除草,用锄头从山顶顺着山坡一步一步往下锄。一天除草时,我只顾倒着走,边退边锄草,没有注意后面,一不小心,一下子摔到了十几米深的雨裂沟里。同学们赶紧用绳子把我拽了上来,那时正年轻,哪里也没有摔坏,擦了擦满脸和满身的土,我又继续劳动了。
  除了在山上种糜子外,各队还在河沟平地上种上了土豆、萝卜、白菜、茄子、大葱等各种蔬菜。
  秋天到了,满山遍野黄灿灿的糜子迎风飘荡。河川平地里,长满绿油油的蔬菜,整个山川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望着我们自己劳动的成果,内心感到无限喜悦。
  那时我们生活的艰苦是难以想象的,开始我们没有住房,吃的也很困难,有时只能吃用小米摻着野菜煮成的稀粥,穿得破破烂烂、衣不蔽体。我们没有工资,更没有奖金,日用品奇缺,没有牙膏,只能用盐刷牙,没有肥皂,就用灰条菜灰洗衣服。学习没有本子,就把桦树皮一层层剥下来,用来写字。没有墨水,我们就把山上一种紫色的野果挤出汁来做墨汁用。
  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凭着自己的双手,凭着艰苦奋斗的精神,战胜了各种困难,逐步达到了丰衣足食,我们住上了自己挖的宽敞舒适的窑洞,穿上了女生队为我们缝制的棉衣和自己织的毛袜子、毛手套。吃上了自己种的粮食和蔬菜,每周还能杀一头猪或羊,改善一下伙食。当我们享受着自己劳动果实的时候,内心感到了无比欢乐和幸福。
  那时候,我们物质条件虽然艰苦,但精神上却非常充实,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决心、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坚定信念、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崇高理想时刻激励着我们,使我们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平日里,整个豹子川一片欢声笑语,到处是嘹亮的歌声和军号声,逢年过节,我们还自编自演各种文娱节目,扭秧歌、跑旱船,一片喜气洋洋。
  1944年8月,我奉命调到延安联防军司令部参训队学习,从此结束了我在抗大七分校的学习生活。
  通过在抗大七分校一年多的生产劳动和学习,我深深体会到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号召的伟大意义。同时使我在政治上思想上得到了很大锻炼和提高,更加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进一步增强了劳动观点和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时至今日,70多年过去了,当年生产劳动和刻苦学习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同抗日战争时期相比,现在的生活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无论吃的、穿的、住的、用的,都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但是我们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都不能丢,并不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失去光辉。(编辑 叶松)
  口述者:抗大七分校二大队八队学员;
  整理者:南梁红色景区建设管理局党史研究所干部
其他文献
杨明轩  1962年,毛泽东评价杨明轩是“西北地区共产主义新思潮启蒙运动中”的“最先进最英勇的战士和旗手”“陕西青年的伟大导师”;1982年,习仲勋在纪念杨明轩逝世15周年大会上赞誉他是“伟大的爱国者,卓越的教育家和民主运动的活动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杨明轩一生为革命学习,为革命办教育,为救国爱国奋斗。五四運动的旗手勇士  杨明轩,名荃骏,字明轩,1891年生于陕西省户县黄堆堡,祖上历代靠租种
【关键词】初一学生;自信;方法  【中图分类号】G44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8-0054-02  【作者简介】吴明霞,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桥初级中学(江苏常州,213032)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初一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早期,伴随着成人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学生努力地用自己的内心去体验世界。但是由于身心发展的不成熟,他们还不能全面地认识自我,不
红军老战士王殿斌,被誉为南梁山上的“不老松”。从1931年起,他就跟随刘志丹参加革命,曾任南梁政府警卫班长。1980年7月17日,张锋采访了77岁高龄的王殿斌。本文就是根据王殿斌的口述整理而成。  1935年4月13日,即农历三月十一,正逢南梁地区荔园堡的集市日,马鸿宾部1000多骑兵突破红军在老爷岭的防线,直犯南梁政府。当时,南梁政府驻在小河沟的寨子湾,红军主力正在陕西富县黑水寺附近作战,守卫老
苏区时期,国民党反动政府对中央苏区实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企图以此围困、“剿杀”苏区军民。因此,苏区军民既要与敌人进行残酷的战争,又要为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进行各业生产建设。为巩固苏维埃政权、改善军民生活、保障革命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群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春耕生产运动。在运动中,瑞金武阳区及其所属石水乡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此,毛泽东亲授武阳区和石水乡“春耕模范”锦旗各一面,以表彰其所起到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回族,是祖国大家庭56个兄弟民族中的一员,人口居第四位,以大分散、小聚居、分散之中有聚居的形式分布于全国各地。宁夏是全国回族人口最多的省份,2017年底,宁夏回族自治区有681.79万各族人民,其中回族247.57万人,约占全区总人口的36.31%,占全国回族人口的近23%,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也是全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届人
罗尔纲先生是我国近当代著名史学家、太平天国史研究的一代宗师。他取得的学术成就,和他早年在胡适家中“亲炙师教”有很大关系。他们之间的师生情,是我国近代学术史上一段令人称道的佳话。笔者和罗尔纲先生相识,他送过笔者他写的《师门五年记》、《生涯六记》等多本著作,其中记述了他和胡适之间的这段令人难忘的师生情。    初进师门    1930年初夏,罗尔纲要从上海中国公学毕业,他想毕业后去搞历史研究工作,于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法西斯侵略国家通过发动一系列局部战争逐步演变成全面战争的。1931年日本率先在中国点燃法西斯对外侵略的战火。从1935年到1938年,法西斯侵略的战火逐渐在世界蔓延,而西方民主国家却奉行绥靖主义政策。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开局扑朔迷离的关键时期,毛泽东预言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认定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提出世界和平不可分割,反对绥靖主义政策,主张为中国和世界的永久和平而战。毛泽东关于第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组织路线问题。从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纲对党的组织进行规定,到党的六大首次明确提出“组织路线”概念,党的组织路线逐步形成和确立,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在部署各地武装起义的同时,还努力整顿遭受严重打击的党在国统区的组织。当时在白色恐怖下,党组织不断遭受损失,保存下来的一些党组织,存在或消极涣散、或“左”倾盲动,以及无组织无纪律、
【关键词】六年级;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1-0058-02  【作者简介】高佳,江苏省句容市华阳实验小学(江苏句容,222002)教师,二级教师。  设计理念:  大部分小学六年级学生伴随着青春期生理上的变化,心理方面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在自我意识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学生们已经开始关注诸如“我是谁”“我从
无论对这些建筑持有什么观点,人们都会认为“国庆十大工程”的建设是个奇迹。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为名垂青史的作品付出辛劳的设计师们。面对大规模的北京奥运建设,我们该从中汲取什么呢?    “国庆十大工程”的产生与确定    1957年,我国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全国工农业生产及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势头,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共产党在全国人民的心中有着极高的威信。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