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试从强调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美学理论出发,讨论化妆品名称翻译中应充分考虑译入语读者(消费者)的期待视野,并重视对其文化、语言等的审美习惯的关照,并结合几种常见的英文化妆品名称汉译的方法,浅谈其中的启示及应用。
关键词:接受美学 化妆品名称 汉译
一、引言
自中国加入WTO十五年来,综合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发展,经济活动的国际化使越来越多的国外品牌进入到我们的视野,并广泛运用到我们的生活里。不难发现,近年国外化妆品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速度和数量不断上升,并随着人们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人们对美的追求也有了新的认识。外国化妆品品牌成功立足于中国市场并受到人们热烈的追捧,除了其功效好、质量优、外观美的产品本身外,自然离不开其产品的“软”实力,而这“软”实力最直接的输出就是产品的名称。产品名称作为被人认识和打开消费者心门的第一道槛,其作用不可小觑。因此,成功的化妆品名称翻译可以使产品更好的进入到国外市场,得到不同语言文化的国家的人们的认可和青睐。本文试从接受美学理论的角度浅谈其对化妆品名称汉译的启示。
二、正文
1.接受美学理论简介。接受美学(Aesthetics of Reception)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联邦德国,这一理论深受阐释学及现象学的影响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发展而来,其代表人物是尧斯(Hans Robert Jauss)和伊瑟尔(Wolfgang Iser)。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的中心地位,将研究重点从作品转移到读者身上,提出读者的理解和接受是作品意义得以实现最终决定因素。该理论认为,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并不是消极的,“读者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能动构成。文学作品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过程,作品才能进入一种连续变化的经验视野之中。”(Jauss:1989),这就是姚斯提出的“读者中心论”。伊瑟尔在其提出的“隐含的读者(Implied Reader)”概念中也强调了读者和文本的关系。(Iser Wolfgang:1974)他认为作品内容及意义是由其“隐含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以实现和具体化的,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Iser Wolfgang:1987)而在阅读某一部具体的作品之前,不同的读者由于身处的历史时期、文化背景、生活经验等不尽相同,都有其先在的理解结构和知识框架,这就是姚斯提出的“期待视野”(Horizon of Expectation)。在阅读时,读者都会依据自己的期待视野,以及原先已有的经验、知识、思想等因素来评判作品是否符合其欣赏水平,或者说是达到其审美标准。因此,对于同样的作品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尧斯认为它是读者理解和阐释作品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前提。没有它,任何作品的阅读都将不可能进行。(洪明:2006)从作品来说,它总是要激发读者开放某种特定的接受趋向,唤醒读者以往阅读的记忆,也即唤起一种期待。(周宁,金元浦:1987) 而最终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就是作品能够唤起读者的共鸣,达到与读者的期待视野与审美经验的“融合”。这就是接受美学又一个重要概念,“视野融合”(Fusion of Horizons)。
2.接受美学与化妆品名称翻译。虽然在接受美学在初期发展时的研究对象是文学作品,但是它的理论观点对商业营销中的产品名称创作也是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的中心地位,认为作品价值的实现最终取决于读者的理解和接受。通常来说,读者没有机会阅读原文,他们只能根据译文是否通顺优美、生动流畅等来得出感受。并且不同时代,不同层次的读者对同一译作也会得出不同的审美评价。(傅仲选:1993)因此,在翻译化妆品名称的过程当中,应以读者(译入语消费者)为中心,立足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但不拘泥于原文的词汇和语言结构。同时,对译入语读者的期待视野给予充分考虑,并重视对其文化、语言等的审美习惯的关照。女性消费者是化妆品的主要销售对象,是产品名称的读者/受众,因此,在翻译化妆品名称时,就应该迎合女性消费者的心理特点和审美习惯,在选用汉字时要更为讲究、斟酌,尽可能地体现出美丽、青春、优雅、温柔等女性孜孜追求的美好品质。让译入语消费者看到或听到产品名称时,能够抓住其眼球,眼前一亮,并能像原语消费者一样理解和欣赏,感受到美感。由此看来,“接受美学在转变传统的文学翻译观的同时,为应用翻译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
3.从接受美学理论的角度看化妆品名称的“创译”。用接受美学理论以指导探讨翻译策略、方法已有不少学者做过研究,其中不乏独到及深入的见解。在翻译策略方面,经常采用的是音译、直译、意译、仿译(Parody Translation)、不译等方法。但在笔者研究化妆品名称翻译时发现,大部分品名的汉译绝不仅仅采用单独一种翻译策略,而更多的是将几种译法巧妙地结合起来。“现在很多品牌命名采用新创词构成,主要采用词素作为命名单位,通过组合、缩略、拼缀、变异、组字等手段有目的地创造出新词,使其在全球大多数语言中顺利地传播而不会有歧义。”(贺川生:2003)于是在此,笔者将这一综合性的译法称为“创译”,不仅十分具有创意和趣味性,同时也充分地考虑到中国消费者的心理特点、审美习惯和接受情况,富有美感,还避免中英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困惑和误解。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的中心地位,“隐含的读者”这一概念就要求译者在翻译化妆品名称的过程中做到考虑译入语消费者的期待视野,斟酌字词给与他们美的感受,切合他们的审美习惯以达到“视野融合”,從而欣然接受。在此,将以具体例子浅谈接受美学理论给化妆品名称汉译的启示。
3.1迎合消费者的期待视野的“创译”。之前谈到根据接受美学理论,读者在阅读任何作品之前,都有由个人的理解结构和知识积累形成的期待视野。在阅读时,读者都会依据自己的期待视野来评判作品是否符合其欣赏水平,或达到其审美标准。因此在翻译化妆品名称的时候,不但要将原文的内容以及语言的美感表达出来,传达源语名称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还要尽可能地了解译入语消费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表达习惯和意识形态等等因素,迎合他们的期待视野。有学者认为“英语商业名称汉译时应根据消费者的购买心理译写出有实际意义的译名,并利用汉字所蕴含的多义信息,诱导信息接受者做出种种有益的联想并留下深刻印象。”(杨全红:1995)笔者认为十分在理,好的化妆品名称能使译入语消费者从字面上就感受到产品的良好形象与功能。例如,美国化妆品牌悦木之源(Origins)的一款名为“Drink Up”的面膜,译作“水润畅饮”和“一饮而尽”。两个译名既包涵了“drink up”的原意,又富有创意地套用了成语,增加对译入语读者(中国消费者)的“亲和力”;或增加了“水润”这一体现该面膜功效的词语,让译入语读者直观地了解其功能,迎合他们的期待视野。又如美国化妆品牌贝玲妃(Benefit)的毛孔隐形产品“Porefessional”。该产品本身的名字就创意十足,是由professional改成的pore-fessional,译作“反孔精英”也是“创译”十足,别具用心。译者借用了“反恐”一词,用了同音字“孔”代替“恐”,同时也是“pore”的中文意思,“精英”对应“professional”恰到好处。这样的译名不仅有趣、精准、一目了然,同时也迎合译入语读者的期待视野,满足了他们对产品效果的期待。再如该品牌的一款睫毛膏“Roller Lash”中文译名为“翘佳人”也十分具有“创译”。“roller”原意有“卷、滚动”之意,译成“翘”字巧妙地吻合了睫毛膏这一产品的功效。而“翘佳人”这个译名取词“俏佳人”不但体现了该产品的效果优良,同时也符合译入语消费者追求美的心理,迎合了他们的期待视野。相似的例子还有该品牌的“They’re Real”睫毛膏译名为“以真乱假”,“Big Easy”润色膏译为“易举多得”,“Watt's Up电力加倍”焕采棒、“Dr. Feel Good 好无油虑”打底霜,“Sugarbomb糖衣炮弹”蜜粉等化妆品译名全部取词于译入语消费者耳熟能详的中国成语或习语,符合中国人的理解与表达习惯,同时有创意地更换字词,巧妙、精准地表达出了该产品具备的特征及卖点,迎合了他们对产品的期待视野又富有趣味性,更易于接受。 3.2符合消费者的审美习惯的“创译”。接受美学给予了读者中心的地位,在翻译化妆品名称时就应该了解译入語消费者所在的语言文化环境,尊重它们的审美习惯。尤其是化妆品名称,由于大多数受众是女性消费者,在用字的选择上就要更为考究和斟酌。不难发现,如今市面上的化妆品无论是品牌名称还是产品名称,都不遗余力的用到意境唯美、体现中国女性美丽、温婉、娴静等特点,或所追求美好品质的字和词。因此在化妆品名称的翻译上,也经常会使用意境唯美、典雅的词汇来“包装”化妆产品, 增强它们的“软实力”,抓住消费者对美的理解,打动他们的芳心, 使其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 还能产生联想。因此,符合译入语消费者的审美习惯的名称翻译,容易为他们所理解、接受和欣赏。接受美学紧紧抓住了这一点, 从接受过程中使作品的美得到显现, 同时又使接受者得到最大的美感。。例如, 美国化妆品牌“Bobbi Brown”的一款名为“Long-Wear Gel Eyeliner”眼线膏译作“流云眼线膏”虽然并没有把“long-wear”这一意思直接体现在译名中,但“流云”一词有给人“行云流水”的感受,体现该产品可使人自然流畅地描绘出精致线条的卖点,同时也给人温和、轻柔的感觉,符合译入语消费者的审美习惯。又如这款眼线膏的色号译名也十分富有美感。14号色“Ivy Shimmer Ink”译作“星纱绿蔓”,和9号色“Bronze Shimmer Ink”译作“古铜星纱”。两者都把“Shimmer”译成“星纱”一词,既有原词的“闪烁”之意,又不显得直白,更添一层朦胧、浪漫和神秘的美感,同时也让人能想象出该产品的效果。该品牌的另一款产品“Eclipse Eye Shadow”译作“微绚眼影”,如直译可能会引起译入语读者的困惑,毕竟“日蚀”并不常见。而译者用“微绚”一词带出“日蚀”之时的微弱却绚烂的光芒,用词恰到其份,意境十分唯美,同时也符合译入语消费者的审美习惯,能更好地使其欣赏和接受。又如意大利品牌Giorgio Armani的一款唇釉的色号名称(英文),将“Red Fuchsia”译作“桃红套装”,“Blush”译作“淡粉衬裙”,“Dark Velvet”译作“红丝绒洋装”,“Chinese Lacquer”译作“正红玛瑙”等。显而易见,这些译名都没有采用直译,甚至添加了原名没有的含义,但这却是译者的别具匠心。这一系列的颜色源自Giorgio Armani时装秀后台的妆容唇色配方,名称本身就与众不同,如果采用直译的话会使译入语读者产生困惑,不能与之产生共鸣,也就达不到他们的审美习惯,难以接受。因为产品的色号灵感来自于服装秀,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就把这些名字译成了“颜色+服装或珠宝”的形式,这些名称都是女性熟悉的物品,易于引发译入语消费者的联想。且译名都有着华贵、高雅的质感,既符合品牌的定位和形象,同时符合译入语消费者的审美习惯,体现了女性消费者渴望追求美好物品的期望。
三、结语
接受美学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及方法。在化妆品名称翻译的实践中,译者要充分虑到译入语消费者的期待视野和审美习惯。除此之外,也要求译者具有更高的美学素养及更强的能力来驾驭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把原名的美感再现到译入语消费者的认知层面上,还要保持原名具有的吸引力,进而保证产品的顺利销售。
参考文献:
[1]傅仲选.实用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2]洪明.论接受美学与旅游外宣广告翻译中的读者关照[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
[3]贺川生. 美国语言新产业调查报告: 品牌命名[J]. 当代语言学, 2003.
[4]马以鑫.接受美学新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
[5]杨全红.英汉商业名称翻译原则初探[J].上海科技翻译.
[6]周宁.金元浦译.姚斯崔拉勃著.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周颖,广西警察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接受美学 化妆品名称 汉译
一、引言
自中国加入WTO十五年来,综合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发展,经济活动的国际化使越来越多的国外品牌进入到我们的视野,并广泛运用到我们的生活里。不难发现,近年国外化妆品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速度和数量不断上升,并随着人们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人们对美的追求也有了新的认识。外国化妆品品牌成功立足于中国市场并受到人们热烈的追捧,除了其功效好、质量优、外观美的产品本身外,自然离不开其产品的“软”实力,而这“软”实力最直接的输出就是产品的名称。产品名称作为被人认识和打开消费者心门的第一道槛,其作用不可小觑。因此,成功的化妆品名称翻译可以使产品更好的进入到国外市场,得到不同语言文化的国家的人们的认可和青睐。本文试从接受美学理论的角度浅谈其对化妆品名称汉译的启示。
二、正文
1.接受美学理论简介。接受美学(Aesthetics of Reception)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联邦德国,这一理论深受阐释学及现象学的影响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发展而来,其代表人物是尧斯(Hans Robert Jauss)和伊瑟尔(Wolfgang Iser)。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的中心地位,将研究重点从作品转移到读者身上,提出读者的理解和接受是作品意义得以实现最终决定因素。该理论认为,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并不是消极的,“读者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能动构成。文学作品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过程,作品才能进入一种连续变化的经验视野之中。”(Jauss:1989),这就是姚斯提出的“读者中心论”。伊瑟尔在其提出的“隐含的读者(Implied Reader)”概念中也强调了读者和文本的关系。(Iser Wolfgang:1974)他认为作品内容及意义是由其“隐含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以实现和具体化的,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Iser Wolfgang:1987)而在阅读某一部具体的作品之前,不同的读者由于身处的历史时期、文化背景、生活经验等不尽相同,都有其先在的理解结构和知识框架,这就是姚斯提出的“期待视野”(Horizon of Expectation)。在阅读时,读者都会依据自己的期待视野,以及原先已有的经验、知识、思想等因素来评判作品是否符合其欣赏水平,或者说是达到其审美标准。因此,对于同样的作品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尧斯认为它是读者理解和阐释作品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前提。没有它,任何作品的阅读都将不可能进行。(洪明:2006)从作品来说,它总是要激发读者开放某种特定的接受趋向,唤醒读者以往阅读的记忆,也即唤起一种期待。(周宁,金元浦:1987) 而最终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就是作品能够唤起读者的共鸣,达到与读者的期待视野与审美经验的“融合”。这就是接受美学又一个重要概念,“视野融合”(Fusion of Horizons)。
2.接受美学与化妆品名称翻译。虽然在接受美学在初期发展时的研究对象是文学作品,但是它的理论观点对商业营销中的产品名称创作也是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的中心地位,认为作品价值的实现最终取决于读者的理解和接受。通常来说,读者没有机会阅读原文,他们只能根据译文是否通顺优美、生动流畅等来得出感受。并且不同时代,不同层次的读者对同一译作也会得出不同的审美评价。(傅仲选:1993)因此,在翻译化妆品名称的过程当中,应以读者(译入语消费者)为中心,立足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但不拘泥于原文的词汇和语言结构。同时,对译入语读者的期待视野给予充分考虑,并重视对其文化、语言等的审美习惯的关照。女性消费者是化妆品的主要销售对象,是产品名称的读者/受众,因此,在翻译化妆品名称时,就应该迎合女性消费者的心理特点和审美习惯,在选用汉字时要更为讲究、斟酌,尽可能地体现出美丽、青春、优雅、温柔等女性孜孜追求的美好品质。让译入语消费者看到或听到产品名称时,能够抓住其眼球,眼前一亮,并能像原语消费者一样理解和欣赏,感受到美感。由此看来,“接受美学在转变传统的文学翻译观的同时,为应用翻译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
3.从接受美学理论的角度看化妆品名称的“创译”。用接受美学理论以指导探讨翻译策略、方法已有不少学者做过研究,其中不乏独到及深入的见解。在翻译策略方面,经常采用的是音译、直译、意译、仿译(Parody Translation)、不译等方法。但在笔者研究化妆品名称翻译时发现,大部分品名的汉译绝不仅仅采用单独一种翻译策略,而更多的是将几种译法巧妙地结合起来。“现在很多品牌命名采用新创词构成,主要采用词素作为命名单位,通过组合、缩略、拼缀、变异、组字等手段有目的地创造出新词,使其在全球大多数语言中顺利地传播而不会有歧义。”(贺川生:2003)于是在此,笔者将这一综合性的译法称为“创译”,不仅十分具有创意和趣味性,同时也充分地考虑到中国消费者的心理特点、审美习惯和接受情况,富有美感,还避免中英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困惑和误解。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的中心地位,“隐含的读者”这一概念就要求译者在翻译化妆品名称的过程中做到考虑译入语消费者的期待视野,斟酌字词给与他们美的感受,切合他们的审美习惯以达到“视野融合”,從而欣然接受。在此,将以具体例子浅谈接受美学理论给化妆品名称汉译的启示。
3.1迎合消费者的期待视野的“创译”。之前谈到根据接受美学理论,读者在阅读任何作品之前,都有由个人的理解结构和知识积累形成的期待视野。在阅读时,读者都会依据自己的期待视野来评判作品是否符合其欣赏水平,或达到其审美标准。因此在翻译化妆品名称的时候,不但要将原文的内容以及语言的美感表达出来,传达源语名称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还要尽可能地了解译入语消费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表达习惯和意识形态等等因素,迎合他们的期待视野。有学者认为“英语商业名称汉译时应根据消费者的购买心理译写出有实际意义的译名,并利用汉字所蕴含的多义信息,诱导信息接受者做出种种有益的联想并留下深刻印象。”(杨全红:1995)笔者认为十分在理,好的化妆品名称能使译入语消费者从字面上就感受到产品的良好形象与功能。例如,美国化妆品牌悦木之源(Origins)的一款名为“Drink Up”的面膜,译作“水润畅饮”和“一饮而尽”。两个译名既包涵了“drink up”的原意,又富有创意地套用了成语,增加对译入语读者(中国消费者)的“亲和力”;或增加了“水润”这一体现该面膜功效的词语,让译入语读者直观地了解其功能,迎合他们的期待视野。又如美国化妆品牌贝玲妃(Benefit)的毛孔隐形产品“Porefessional”。该产品本身的名字就创意十足,是由professional改成的pore-fessional,译作“反孔精英”也是“创译”十足,别具用心。译者借用了“反恐”一词,用了同音字“孔”代替“恐”,同时也是“pore”的中文意思,“精英”对应“professional”恰到好处。这样的译名不仅有趣、精准、一目了然,同时也迎合译入语读者的期待视野,满足了他们对产品效果的期待。再如该品牌的一款睫毛膏“Roller Lash”中文译名为“翘佳人”也十分具有“创译”。“roller”原意有“卷、滚动”之意,译成“翘”字巧妙地吻合了睫毛膏这一产品的功效。而“翘佳人”这个译名取词“俏佳人”不但体现了该产品的效果优良,同时也符合译入语消费者追求美的心理,迎合了他们的期待视野。相似的例子还有该品牌的“They’re Real”睫毛膏译名为“以真乱假”,“Big Easy”润色膏译为“易举多得”,“Watt's Up电力加倍”焕采棒、“Dr. Feel Good 好无油虑”打底霜,“Sugarbomb糖衣炮弹”蜜粉等化妆品译名全部取词于译入语消费者耳熟能详的中国成语或习语,符合中国人的理解与表达习惯,同时有创意地更换字词,巧妙、精准地表达出了该产品具备的特征及卖点,迎合了他们对产品的期待视野又富有趣味性,更易于接受。 3.2符合消费者的审美习惯的“创译”。接受美学给予了读者中心的地位,在翻译化妆品名称时就应该了解译入語消费者所在的语言文化环境,尊重它们的审美习惯。尤其是化妆品名称,由于大多数受众是女性消费者,在用字的选择上就要更为考究和斟酌。不难发现,如今市面上的化妆品无论是品牌名称还是产品名称,都不遗余力的用到意境唯美、体现中国女性美丽、温婉、娴静等特点,或所追求美好品质的字和词。因此在化妆品名称的翻译上,也经常会使用意境唯美、典雅的词汇来“包装”化妆产品, 增强它们的“软实力”,抓住消费者对美的理解,打动他们的芳心, 使其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 还能产生联想。因此,符合译入语消费者的审美习惯的名称翻译,容易为他们所理解、接受和欣赏。接受美学紧紧抓住了这一点, 从接受过程中使作品的美得到显现, 同时又使接受者得到最大的美感。。例如, 美国化妆品牌“Bobbi Brown”的一款名为“Long-Wear Gel Eyeliner”眼线膏译作“流云眼线膏”虽然并没有把“long-wear”这一意思直接体现在译名中,但“流云”一词有给人“行云流水”的感受,体现该产品可使人自然流畅地描绘出精致线条的卖点,同时也给人温和、轻柔的感觉,符合译入语消费者的审美习惯。又如这款眼线膏的色号译名也十分富有美感。14号色“Ivy Shimmer Ink”译作“星纱绿蔓”,和9号色“Bronze Shimmer Ink”译作“古铜星纱”。两者都把“Shimmer”译成“星纱”一词,既有原词的“闪烁”之意,又不显得直白,更添一层朦胧、浪漫和神秘的美感,同时也让人能想象出该产品的效果。该品牌的另一款产品“Eclipse Eye Shadow”译作“微绚眼影”,如直译可能会引起译入语读者的困惑,毕竟“日蚀”并不常见。而译者用“微绚”一词带出“日蚀”之时的微弱却绚烂的光芒,用词恰到其份,意境十分唯美,同时也符合译入语消费者的审美习惯,能更好地使其欣赏和接受。又如意大利品牌Giorgio Armani的一款唇釉的色号名称(英文),将“Red Fuchsia”译作“桃红套装”,“Blush”译作“淡粉衬裙”,“Dark Velvet”译作“红丝绒洋装”,“Chinese Lacquer”译作“正红玛瑙”等。显而易见,这些译名都没有采用直译,甚至添加了原名没有的含义,但这却是译者的别具匠心。这一系列的颜色源自Giorgio Armani时装秀后台的妆容唇色配方,名称本身就与众不同,如果采用直译的话会使译入语读者产生困惑,不能与之产生共鸣,也就达不到他们的审美习惯,难以接受。因为产品的色号灵感来自于服装秀,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就把这些名字译成了“颜色+服装或珠宝”的形式,这些名称都是女性熟悉的物品,易于引发译入语消费者的联想。且译名都有着华贵、高雅的质感,既符合品牌的定位和形象,同时符合译入语消费者的审美习惯,体现了女性消费者渴望追求美好物品的期望。
三、结语
接受美学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及方法。在化妆品名称翻译的实践中,译者要充分虑到译入语消费者的期待视野和审美习惯。除此之外,也要求译者具有更高的美学素养及更强的能力来驾驭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把原名的美感再现到译入语消费者的认知层面上,还要保持原名具有的吸引力,进而保证产品的顺利销售。
参考文献:
[1]傅仲选.实用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2]洪明.论接受美学与旅游外宣广告翻译中的读者关照[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
[3]贺川生. 美国语言新产业调查报告: 品牌命名[J]. 当代语言学, 2003.
[4]马以鑫.接受美学新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
[5]杨全红.英汉商业名称翻译原则初探[J].上海科技翻译.
[6]周宁.金元浦译.姚斯崔拉勃著.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周颖,广西警察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