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与技术创新研究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ming11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技术创新的实质是硬技术与软技术的集成。技术创新各主体通过资源共享、知识分享机制展开横向、开放、网络式协同创新。对珠三角地区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实证研究表明,校企合作对于相关企业技术创新人才投入、技术投入、创新意识、企业制度创新产生了较为积极显著的影响,但是对于促进企业将新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盈利能力以及增加产品价值的成效不显著。对此,校政企共建校企协同创新中心、完善技术创新保障与服务体系、注重职业院校校企文化融合是提升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技术创新成效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珠三角地区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5-0034-06
  一、软技术与技术创新
  (一)技术概念的进化
  美国科学家比尔·乔伊(Bill Joy)指出,21世纪最强有力的技术—机器人、基因工程和纳米技术正在威胁人类走向毁灭[1]。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如生态环境的破坏、技术的不当使用等都迫使我们反思,对于技术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对于自然界的支配与改造的认识层面,而更应该重视对于人类自身及行为技术的深入研究,回到技术的逻辑起点,全面认识技术的内涵。
  古希腊柏拉图(Plato)认为,技术包括获得术(学习术、知识获得术、利润获得术、斗争术、狩猎术与制作术)与制作术(实物制作术与影像制作技术)。达赛欧(Friedrich Dassauer)认为,技术要符合自然法则、合目的的加工、具有创造性的目的[2]。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认为,将技术表述为目的与行为这一命题并没有揭示技术的本质,他认为,技术是一种解蔽的方式。中国学者董光璧认为,从知识的视角看,技术是可操作的知识(科学是理论的知识);从方法的视角看,技术是方法,属于发明(科学是发现);从活动的角度看,技术的目的在于实践(科学的目的在于认识)[3]。
  虽然对于技术的理解,学界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是笔者认为,技术既不是主观的技能、技巧或智力,也不只是客观科学体系中的物质手段、工艺程序或设计,技术存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人类活动体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活动、认识和改造社会的活动、认识和改造思维的活动)之中,是具有操作性的知识体系,包括实体世界的硬技术与意象世界的软技术,是物理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的融合。
  (二)技术创新的实质——硬技术与软技术的集成
  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认为,创新是经济系统引入新的生产函数,更新了成本曲线。成思危认为,创新包括把一种新产品、新工艺或者新服务引入市场,实现其商业价值的过程(技术创新);把一种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或者新的组织形式引入到企业或国家的管理中,并取得相应效果的过程(管理创新);将一种新关系、新体制或者新机制引入到人类的社会和经济活动中,并且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过程(制度创新)。
  如将创新区分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将软技术误认为是管理或制度来研究,究其原因,是没有弄清楚技术创新的本质。加州大学教授马丁·肯尼(Martin Kenney)在《硅谷的组建新公司的机构》一文中指出,硅谷不同于一般的产业集群区或者难以用普通的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和解释的地方在于,其不仅是新公司、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基地,而且是培育和发展新型商业模式的发源地。我国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CIMS)技术专家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证明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成功的关键在于软硬件技术之集成,即信息、自动化和加工技术必须与企业组织文化、制度以及企业能力集成[4]。技术创新不仅是技术活动、商业活动(技术转移过程),還应包括控制和管理技术的活动。
  笔者认为,技术创新的本质是硬技术与软技术的集成,从创新主体维度分析是企业与外部其他组织的协同创新,从创新客体维度分析是对于产品、服务、过程、规则的创新。技术创新蕴含着人的思维、观念等“人”性的力量,技术创新的结果往往是创造性地开辟新市场、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创造与更新知识、提升管理水平。
  (三)校企合作与技术创新的内在机制
  在价值论上,职业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功能定位应不局限于人才培养,还应注重科学研究(应用型研究)、社会服务(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建设)等价值实现。在科学研究方面,职业院校与研究型院校相比,其研究的位阶上存在差异,具体而言,研究型本科院校应致力于基础研究,探究学科的基本科学规律和普遍知识,而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应立足于上一位阶研究成果的应用研究,进行应用性、生产性等具体操作层面的研究,将抽象、原理性、纯粹科学研究具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管理规范、新业务流程,重视将科研成果服务于广大中小企业或普通受众。
  在本体论上,科技创新体系分为知识创新体系(研究型大学为主体)和技术创新体系(企业为主体),通过科学发现、成果转化、新技术应用等三个方面的工作,实现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衔接机制的构建[5]。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技术创新应以企业为主体,在研究型大学的知识创新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由企业提出技术创新需求,职业院校提供智力支持,校企共同进行新技术应用层面的合作,促进上游科学研究的知识成果在应用领域的转化,促进科技成果的产品化、商业化应用与推广,着力在“新技术应用”层面展开合作。
  在方法论上,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技术创新通过校企技术应用创新项目合作(契约方式)、校企共建技术创新中心(股份制方式)、职教集团协同创新(一体化方式)等模式开展。在具体合作路径上,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技术创新不仅指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具体的创新项目过程,也包括基于技术创新项目的相关业务往来,即包含纯商品交易式的技术转让以及职业院校参与产品技术研发、技术应用创新的过程。   二、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成效分析——基于珠三角区域企业技术创新实证调研
  (一)校企合作与产业集群技术创新
  “线性范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关于单个企业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的研究,即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线性范式”主要内涵是:校企合作优化企业内部创新系统,影响单个企业技术知识转移和技术知识开发的转化过程,产生产业集群技术溢出效应,进而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链内部组织结构。
  “集群网络范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线性范式”无法解释目前职业教育集团、职业教育联盟的校校合作、职业院校与数家企业协同创新的复杂性实践问题。基于产业集群网络创新视角分析,技术创新的主体包括企业群、中介组织(行业协会或专门服务校合作的组织)、学校群,各创新主体通过资源共享、知识分享机制展开横向、开放、网络式协同创新,并构建和实施激励机制、分配机制,创新长效合作创新机制。在具体创新过程中,校企合作线性创新(职业院校与单个企业协调创新)通过在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间的学习效应(技术引进与学习、技术人员自然流动等)形成技术外部性即技术溢出,提升整个产业技术水平,同时通过垂直溢出效应给整个产业链带来技术的变革动力。此外,学校间的联盟与合作、学校与企业群产学研联盟实体(如职教集团)协同创新、学校与企业通过中介组织搭建桥梁形成创新型网络集群,通过激励机制、技术支撑机制、知识产权机构来构建多方合作主体的信任机制,形成校企合作知识集成耦合路径,构筑协同创新的制度基石,动态累积循环,实现校企合作利益相关者(企业、职业院校、学生、家长、政府、中介组织)各方共赢的局面[6]。
  (二)校企合作技术创新评价指标构建
  徐晔、陶长琪、丁晖(2015)采用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管理与制度创新能力、区域产业创新贡献能力四个指标构建区域创新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技术创新能力划分为两个二级指标,即技术开发能力(专业技术人员数、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投入、重大科学技术成果数和或国家科技进步奖数目)、技术转化应用能力(技术成交额、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7]。柳卸林、高太山认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8]。
  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区域创新能力中通常把企业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环境与制度创新作为独立的研究指标,把技术创新理解为新产品研发与推广、新工艺流程改进的硬技术升级过程;用技术创新采用企业研发(R
其他文献
摘 要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在承接教育部高职“室内设计与管理”企业顶岗实践培训项目过程中,搭建校企合作新平台,采取“项目 主题”的课程教学模式,“路径 研究”的培训教学运行模式和“对话 评价”的培训过程管理模式,有效提升了学员的设计实务能力、专项操作技能以及教学课程开发能力。  关键词 高等职业学校;国家骨干师资培训;教学能力;教师培养培训制度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 要 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初具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并不能满足当前培训新型农民和职业化农民的需要,因此亟需创新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理论。在杨凌示范区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社区化教育的思想和虚拟培训组织理论以及成立农民职业教育非营利性组织的视角出发,构建出政府、学校、企业及民间非营利组织全面参与,以促进农民提升致富本领、促进农业经济繁荣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的农民职业技能基地化培训模式
概 况 地处长三角中心区域。现辖德清、长兴、安吉三县和吴兴、南浔两区,面积5818平方公里。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56.0亿元,人均GDP为66916元,年末户籍人口263.78万人。2013年,有中等职业学校12所,招生1.17万人,在校生3.34万人。  入选理由 率先探索现代学徒制,以政策引领改革,实施多方联动,在实施过程中注重标准化、规范化,形成企业点赞、学校叫好、家长认同的多方
概 况 位于四川省东南川渝黔滇结合部。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59.7亿元,城镇常住人口190.57万人,城镇化率44.84%。  入选理由 把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办好职业教育的突破口,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中高职衔接,打造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泸州路径”。  亮 点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衔接的治理结构。2011年,在泸州市教育局直接领导下,组建了由区域内3 所高职、20
摘 要 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做好课程设计,把视频技术、网络技术引入“金工实习”教学过程之中,尝试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论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过程中,根据自愿选择原则将参与金工实习课程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采用传统课堂模式和翻转课堂模式授课。通过问卷设计、调查、统计分析,论证翻转课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提出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实施翻转课堂的制约因素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 翻转课
企业积极应对从学历教育转型至职工培训的转型关键期。一是更新培训师观念。公司聘请专业人员进行企业培训师资格考前培训,并组织培训师资格考试,以考促学,对培训项目开发工作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使广大培训师熟悉了培训教学设计技巧,明晰了项目开发思路。二是做细培训需求调研。通过明确培训目的,选择调查对象,确定培训需求调研方式,拟定培训需求调研通知,实施培训需求调研,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培训项目
摘 要 当前,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处于深度调整之中,通过制造业创新升级铸就强国之基是国家的战略选择。首届工业与职业教育大会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对接工业转型、促进产教融合”主题,就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有效对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的政府、产业界、职教界等各界代表取得广泛共识,即中国制造在由大向强的迈进过程中需要职业教育的协同支撑,而职业教育要进一步优化产教
长客股份公司将员工的个人职业发展目标与企业未来发展愿景相结合,增强企业凝聚力,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完善制度,搭建平台。公司建立和完善了《专家、拔尖人才管理办法》《操作师管理办法》《青年操作能手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有关职业成长、薪酬分配等规章制度。二是实现薪酬效能的最大化。制定《长客股份公司岗位绩效工资制试行办法》《长客股份公司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等一系列薪酬分配制度,注重建立健全
摘 要 品牌专业建设对于促进高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且深远的意义,其构建需要对专业内部构成要素之间进行有效管理,要掌握外部环境及其动态变化态势,可以视为一项战略管理行为。基于此,以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构建为例,结合工作实践,把握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和战略控制四个不同阶段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创新、开放和协同等关键要素。  关键词 高职院校;品牌专业;战略管理;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  
入选理由 他的勤奋一如他的名字,他的使命一如他的职业。在推进一个省会城市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他成功扮演了“救火队长”与“开路先锋”双重角色。  人物印象 1986年,担任校学生会主席并是所在年级唯一学生党员的孙明学,中师毕业然后留校。自此11年时间,在完成从语文老师、班主任、团委书记、学生科长、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五重角色转变的同时,他相继取得本科和硕士文凭。  2000年,34岁的孙明学参加长春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