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hyu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的空间和生活的空间一样,相当宽广。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材由一篇篇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美文构成,具有巨大的审美价值。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美育的核心是激发美好情感。教师在语文课堂上,除了传授知识,必须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作者最想得到的回报其实是读者对美的认同。
  一、审美情感与语文的内在联系
  审美情感,是人对美的内在体验,是审美活动获得成功的前提。审美主体在审美的过程中,会产生情感上的起伏,快乐、激动、忧伤甚至疯狂。这些情感与利益没有直接关联,是非常特别的一种情感体验。
  语文教材聚集了许多具有审美价值的名篇佳作:有展现祖国壮丽河山的作品,跟随着作者的笔触,学生可以尽情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有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学生可以在作者的引领下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有抒发人类美好情感的作品,学生可以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得到亲情、爱情、友情的共鸣,甚至是对生命的感悟。学生通过阅读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与作者一起欢乐悲伤,这样,课堂就是语文教师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最佳场所。语文学科体现的是艺术性与情感性的高度融合,美的因素在语文中无处不在。语文与数学、化学、政治等学科最大的区别就是充满浓厚、真挚的情感,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吸取语文所散发出来的审美情感的芳香。
  二、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审美情感的方法
  (一)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所谓“情动而辞发”,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价值是引导学生个体心灵的塑造。教师应努力创设适合学生的审美情境。情境教育的关键就在于“情”,以情动人,让学生进入教师设定的状态。好的教育情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
  审美情境的创设可用于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成功的导入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笔者在上鲁迅先生的《祝福》时,就在导入时营造了能够激发学生审美情感的氛围。首先,笔者利用投影让大家看到一个头发全白、脸色黄中带黑、一手提着竹篮、一手拄着竹竿的苍老女性乞丐形象,引起学生的关注。接着,笔者这样引导:“同学们,大雪纷飞,远处走来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她才四十上下,头发已经全白了。她手里提着的竹篮中有一只空碗,单薄的衣服无法抵御寒冷的天气。仔细看她的表情,目光呆滞得仿佛是一尊木刻。她就是祥林嫂。1924年的除夕夜,鲁迅先生把自己关在房里一夜未眠,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祥林嫂是他沉寂一年后创造出来的人物,鲁迅先生最终还是让祥林嫂走向死亡。同学们,我们跟随着鲁迅先生一起来探究祥林嫂的命运吧。”笔者试图通过这样的导入,将学生的审美情感、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人物的形象串联起来,既激发学生对祥林嫂的好奇心和同情心,又营造出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模式,让学生自己通过对文本的探究,多元化地感受小说主题。有的学生最后还能得出“祥林嫂其实死于险恶的人情,是人杀死了人”这样的结论,这就达到了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美育目标。
  (二)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阅读是指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的最内在、最本质的对话过程。教师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应让位于学生的独特见解。阅读的权利原本就属于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美好情感的追求,这样他们才能体会到阅读的成就感。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思维限制学生,应该让他们自由提问、讨论,甚至争论。学生的见解可能比较肤浅,的确需要教师的指导,但假如教师仅仅只是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那就错了。教师的作用其实是帮助学生解决在与文本和作者的对话中碰到的困难。
  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得教会学生阅读,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课堂上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可以是教师范读、播放朗读、学生默读等形式,但好多教师对这样的感知环节不够重视,往往只给学生少量的时间,导致大多数学生刚刚开始调动自己的审美情感,就被教师残忍地打断,这让整个感知过程变成了走过场。对文章不熟悉,对美的语言文字就不会有感觉,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阅读文本,以文本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笔者在讲授《荷花淀》这篇课文时,希望学生在熟悉文本的同时成为阅读主体。笔者布置了预习作业,要求学生分组阅读,围绕“人物”“情节”和“环境”来做预习卡片。每组同学在预习卡上摘抄两到三组让他们印象最深的句子,并根据文本给其他组的同学设计一个问题。学生为了完成预习作业,一遍一遍地阅读《荷花淀》,熟悉了文本,提出了各种与教学有关的问题。最终,在各组相互提问和探究答案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身上体现出来的美:她们不仅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也渐渐成长为拿起枪保家卫国的女战士。通过自主阅读,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水生嫂们身上的美好品质和情感,爱丈夫、爱家庭、爱祖国三种感情在她们身上得到了完美统一。
  (三)通过演出课本剧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课本剧,就是将语文教材中叙事性的文章,如记叙文、小说等改编成戏剧的形式让学生表演,也可以选择直接可以演出的课文如曹禺先生的《雷雨》等。课本剧会给学生带来最直观的感受和认知。学生在参与演出的过程中,对作者塑造出来的人物、想要表达的情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课本剧演出,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也给了学生在表演中体验生活的机会。
  剧本的魅力在于尖锐的矛盾冲突,如《雷雨》中的八个人物由于血缘和爱情构成的矛盾冲突无处不在,推动了剧情发展,对学生来说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曹禺先生在《雷雨·序》中写道:“《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能自己来主宰着。”因此,笔者在上《雷雨》时安排学生表演了第二幕两场戏。首先,引导学生梳理剧情,让他们渐渐了解周朴园、鲁侍萍等人物。然后,分配角色,好多学生说周朴园是自私和虚伪的坏蛋,有的学生无法理解为什么他在面对曾经爱过的侍萍时会如此严厉,甚至使出用金钱收买的手段。通过自主思考和体验,学生表现出对剧中人物更为热切的兴趣,并利用课余时间积极排练,还把剧本中一些对他们来说有点拗口的台词改编到符合他们的语言习惯为止。在表演中,学生走近了周朴园这一复杂的人物,他们认识到周朴园也有人性,不论是淹死小工还是渴望温情、怀念侍萍,都是他的人性。通过排戏,学生用眼睛和心灵去感受角色,与曹禺先生对话。表演结束后,笔者给他们播放了北京人艺优秀演员们演出的第二幕,通过对比、反思,寻找差距。至此,笔者在课堂上实现了通过表演课本剧激发学生审美情感的教学目标。
  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充满激情、充满真情、充满热情,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变得有趣味,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进而积累起美好的审美情感。
其他文献
近年来,解脲支原体(Uu)的感染与不育的关系已引起国内外医疗工作者的重视.因此我们对不孕症男性精液和女性阴道分泌物做Uu检测,来了解病因学上的重要意义.现本文对近2年来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