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场观摩课堂教学是最常见的教学研讨交流形式,因而,一堂公开课不仅彰显出执教者的理念、策略和课堂实施能力,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所在教研组、学校的整体教科研水平。笔者以为,要想最大化地发挥“公开课”的研讨、传递、启迪、引领作用,必须植根于以下四个层面开展研究与实践。
一、 公开课要指向常态性
无论是示范课,还是研讨课、求教课,主要参与者是一线教师,让一线教师能够从中获得某种启发,其中部分理念和教学策略能够为己所用,为今后的教学服务,是开展研讨活动的重要目的之一。如果公开课过分脱离教师的常态教学,采用一些阳春白雪式的形式,势必会让教师望而却步。示范课失去了现实推广性和常态操作性,借鉴意义就会黯然失色,就不会有太强的生命力。比如,特别复杂的课件和大量的课前准备资料、教具,不符合教学常态,因为教师日常上课,不可能天天用多媒体,即使用上了,也不可能有更多的精力设计出那么精细的课件;再比如,要求学生课前搜集信息、资料,写实践计划,初步分析问题更是理想化,因为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薄弱,本来就有各科作业要完成,再让学生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势必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即使有学生在课前准备了,涉及面也很窄,而且,大部分学生也没有广泛搜索信息的客观条件。特别是教学目标的定位,一定要考虑到中等学生和后进生,义务教育的理念是要让所有学生达标,而不是体育竞赛,只取前几名,其他的不作要求。所以,执教者必须从老师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教学规律,以实用的教学策略为基准,把公开课上成实实在在的研讨课,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使大部分听课者都能在某个方面产生实践共鸣,能在常态教学中模仿得起来。
二、 公开课要指向前瞻性
首先,基于研讨的目的,公开课往往代表了课堂教学的一种远景方向,给教师的教学打开一扇窗户,可以源于常态而稍高于常态,适度拔高教学目标,让公开课有超越感。
其次,执教者要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跳一跳”。数年磨一剑。公开课往往是教学研讨活动的切入点,代表了一个教师或一个集体备课组一阶段的课堂教学实践总结和新的思考,要能对观摩者有一定的启迪、示范、指导意义。因而在课前准备阶段要进行充分思考,把前阶段的教学思考进行疏理,总结出个性化的教学举措和策略。然后根据所执教的内容,通过上网搜索,查阅相关文献,学习相关内容,聆听教学改学革最前沿的声音,进行学习比较、分析、提炼、整合,集众家之智后,揉合成自己独树一帜的教法、学法,同时要能让观摩者领略到教学策略、理念发展的脉动,让听者能够拓展视野,与时俱进。所以,教者应力避老生常谈,要在基于实践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三、 公开课要指向开放性
执教者和观摩者都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教无定法,执教者在追求共性美的同时,更强调个性美,不能为追求某种时尚的教学模式而丧失了自己擅长的教学风格。不必过分追求完美,能把自己的想法通过课堂实践展示出来,就达到了交流的目的。执教者切忌被众人牵着鼻子走,要有自己的想法,有机地结合大家的提议进行修改,从而能上出体现执教者本人风格的优质公开课。
观摩者要有节制地接纳观摩中获得的信息。各位教师的性格、业务特长、教学风格不尽相同,公开课的教学形式和运用的方式方法不一定能适合所有观摩者,因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听课者要本着这一原则在扬弃中进行取舍。
四、 公开课要指向序列性
首先,要重反复。公开课只是教学研讨过程中的一个节点,教学研讨交流需要在“集体备课——课堂初建——研讨反馈——课堂重建——二次反馈”中获得提升。因此上好一节公开课需要多次深刻研讨和完善。让双方都能从磨课与评议中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汲取到多元教学策略智慧,理清教学思路,丰富教学形式。其次,要重团队。可以说,一节成功的公开课并非某个人的劳动成果,而是一个教研组,甚至更多同仁的集体智慧共享。第三,要重追问。参与者要不断追问执教中存在的问题——我的课堂上学生有哪些收获?我的课堂最大的特色是什么?我的课堂存在哪些疙瘩,造成这些疙瘩的原因是什么?我的教学方式是否合理?本课教学难点学生是否已经掌握?如果再上一次,我会在哪些方面进行完善……
一、 公开课要指向常态性
无论是示范课,还是研讨课、求教课,主要参与者是一线教师,让一线教师能够从中获得某种启发,其中部分理念和教学策略能够为己所用,为今后的教学服务,是开展研讨活动的重要目的之一。如果公开课过分脱离教师的常态教学,采用一些阳春白雪式的形式,势必会让教师望而却步。示范课失去了现实推广性和常态操作性,借鉴意义就会黯然失色,就不会有太强的生命力。比如,特别复杂的课件和大量的课前准备资料、教具,不符合教学常态,因为教师日常上课,不可能天天用多媒体,即使用上了,也不可能有更多的精力设计出那么精细的课件;再比如,要求学生课前搜集信息、资料,写实践计划,初步分析问题更是理想化,因为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薄弱,本来就有各科作业要完成,再让学生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势必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即使有学生在课前准备了,涉及面也很窄,而且,大部分学生也没有广泛搜索信息的客观条件。特别是教学目标的定位,一定要考虑到中等学生和后进生,义务教育的理念是要让所有学生达标,而不是体育竞赛,只取前几名,其他的不作要求。所以,执教者必须从老师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教学规律,以实用的教学策略为基准,把公开课上成实实在在的研讨课,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使大部分听课者都能在某个方面产生实践共鸣,能在常态教学中模仿得起来。
二、 公开课要指向前瞻性
首先,基于研讨的目的,公开课往往代表了课堂教学的一种远景方向,给教师的教学打开一扇窗户,可以源于常态而稍高于常态,适度拔高教学目标,让公开课有超越感。
其次,执教者要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跳一跳”。数年磨一剑。公开课往往是教学研讨活动的切入点,代表了一个教师或一个集体备课组一阶段的课堂教学实践总结和新的思考,要能对观摩者有一定的启迪、示范、指导意义。因而在课前准备阶段要进行充分思考,把前阶段的教学思考进行疏理,总结出个性化的教学举措和策略。然后根据所执教的内容,通过上网搜索,查阅相关文献,学习相关内容,聆听教学改学革最前沿的声音,进行学习比较、分析、提炼、整合,集众家之智后,揉合成自己独树一帜的教法、学法,同时要能让观摩者领略到教学策略、理念发展的脉动,让听者能够拓展视野,与时俱进。所以,教者应力避老生常谈,要在基于实践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三、 公开课要指向开放性
执教者和观摩者都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教无定法,执教者在追求共性美的同时,更强调个性美,不能为追求某种时尚的教学模式而丧失了自己擅长的教学风格。不必过分追求完美,能把自己的想法通过课堂实践展示出来,就达到了交流的目的。执教者切忌被众人牵着鼻子走,要有自己的想法,有机地结合大家的提议进行修改,从而能上出体现执教者本人风格的优质公开课。
观摩者要有节制地接纳观摩中获得的信息。各位教师的性格、业务特长、教学风格不尽相同,公开课的教学形式和运用的方式方法不一定能适合所有观摩者,因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听课者要本着这一原则在扬弃中进行取舍。
四、 公开课要指向序列性
首先,要重反复。公开课只是教学研讨过程中的一个节点,教学研讨交流需要在“集体备课——课堂初建——研讨反馈——课堂重建——二次反馈”中获得提升。因此上好一节公开课需要多次深刻研讨和完善。让双方都能从磨课与评议中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汲取到多元教学策略智慧,理清教学思路,丰富教学形式。其次,要重团队。可以说,一节成功的公开课并非某个人的劳动成果,而是一个教研组,甚至更多同仁的集体智慧共享。第三,要重追问。参与者要不断追问执教中存在的问题——我的课堂上学生有哪些收获?我的课堂最大的特色是什么?我的课堂存在哪些疙瘩,造成这些疙瘩的原因是什么?我的教学方式是否合理?本课教学难点学生是否已经掌握?如果再上一次,我会在哪些方面进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