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问题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hxd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热力环流的成因是高中地理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地理原理,本文探讨的是这一节课的“问题案”中问题设置的意图和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来达到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使用“问题案”教学的体会和反思。
  关键词:问题案 ;热力环流 ; 地理思维
  地理新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针对这一教学目标,结合本校正在实行的“问题案”教学,思考着如何设置有效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考的主动性,现就结合我设置的一节课程--《热力环流》来探讨一下。
  一、教学内容的地位和难点
  《热力环流》一课是是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并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并熟练运用,对于解决大气运动、气候形成等问题可以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
  教学的主要难点是:1.对于热力差异一大气密度差异一垂直运动(对流运动)一水平方向气压差异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一大气水平运动(风)这一地理原理的因果关系难以正确理解。 2.高、低压的形成特别是高空与地面的高、低压比较。这部分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单独的比较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的高低学生基本能得出正确答案,但是大部分学生在热力环流示意图上比较较容易产生困惑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容易产生错误。
  二、“问题案”设计思路和意图
  首先,让学生预习《三国演义》中的火烧上方谷思考两个问题:1、为什么天会在这紧要关头下起雨来呢?2、打扫战场时发现两侧山顶都分布着很多未烧尽的衣服和黑色炭灰。大火在谷底燃烧,山顶并未着火,衣服碎屑和炭灰是怎么来的呢?
  设计意图:这两个问题的设置主要是针对难点1“理解热力差异一大气密度差异一垂直运动(对流运动)一水平方向气压差异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一大气水平运动(风)这一地理原理的因果关系”来设计的,问题从学习比较熟悉的名著中选案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知识,地理知识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融合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中,从而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其次,学生活动: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1、海陆间热力环流—思考海边的人为什么感觉晚上的风比较潮湿?你试着帮他们解释一下原因。
  方法提示:第一步:分析海、陆白天(夜晚)的温度状况。第二步:在图上画出海、陆垂直方向上的大气运动。第三步:在图上画出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状况。第四步:完成水平方向上的大气运动。
  2、城市风(城市热岛效应)。
  假如你是园林局局长,现有一批树木要种,目的是为了降低城市的大气污染,你将决定种植在郊区还是市区?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两个问题的设置是针对难点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容易产生错误”,也是对难点1的应用和知识巩固,进一步的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蕴藏地理知识,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然后,学生讨论:1、近地面,气温和气压通常有何关系?2、同一地点,近地面和高空气压性质有何差异? 3、同一水平面,气压高低与等压面的凸凹方向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这三个问题是针对难点2来设置的,目的是通过这三个问题来规律总结,难点突破,自主归纳以下三个规律:(1)温度高低与高、低压分布的关系。(2)等压线弯曲方向与高、低压分布的关系。(3)在垂直和水平方向,大气运动方向与高、低压的关系。问题针对性强,学生的思考方向明确而清晰。
  最后,通过一道[典例探究]的方式来进行知识的应用,如右图表示2千米高度上等压面的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① 比较图中A-E五点气压的大小。
  ②甲乙两地受热的是哪一地?③画出图中的热力环流
  设计意图:通过过程分析,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会产生热力环流现象,但认识还比较粗浅,还处于知性认识阶段。因此,经过教师前期铺垫,难点分解,再设置自主规律总结这个环节,引导学生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该部分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在垂直方向上高低压的对比判断是历届学生出错频率最高的知识点,有必要进行重点突破。
  课后思考题: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属于热力环流有关。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问题案”中问题设置的体会和反思
  1、问题设置要比较有生活气息,学生对这一类问题比较感兴趣,有兴趣才会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设置的才是有效的。如前面的“1、思考海边的人为什么感觉晚上的风比较潮湿?你试着帮他们解释一下原因。2、假如你是园林局局长,现有一批树木要种,目的是为了降低城市的大气污染,你将决定种植在郊区还是市区?原因是什么?”等。
  2、问题设置目标性和针对性要强,这样学生才知道从什么方面去思考,解决的是什么,学生解决问题的动力才强。如“1、近地面,气温和气压通常有何关系?2、同一地点,近地面和高空气压性质有何差异? 3、同一水平面,气压高低与等压面的凸凹方向有何关系?”等。
  3、难点知识问题可以重复出现,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还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知识重难点。如“本案例中的典例探究”。
  4、一点反思是如何掌握课堂中让学生能够深入的去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思考的时间。这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摸索和探究的。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晋江第一中学362200)
其他文献
一堂成功的思想政治课,从其课堂结构上看,应是展与收、动与静、浓与淡、断与续、雅与俗的和谐统一。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根据本人在教学上的体会,分析如下。  一、展与收  展要展得开,收要收得拢,进入课堂,教师要起好开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头力求新颖精当、活泼巧妙。或引用名言警句,搬进热点报道;或巧设比喻,设疑布阵;或开宗名义,单刀直入。引领学生,进入角度,创设情景,形成气氛。分析教材,清晰明确,条
清晨八点半,我裹着围巾,戴着手套,将音乐设置为随机播放模式,踏出了医院大门。  冬日里,街道上的梧桐树都早已掉光了叶子,行人步履匆忙,店铺也未见几人进出,实在是萧条、寒瑟得很。呼吸到的每一口空气,都带着冬天里的寒意流入我的身体里,全身无一处暖。  迎面走来的,要么是背着书包去上学的学生,要么是去上班的年轻人……唯独我,是刚刚下班,带着深深的黑眼圈,以及疲惫的身心。有一瞬间,我觉得自己特别狼狈,无力
摘要:当前,在山区初中语文教学中,要积极探索语文教学新方式,使教学内容、师生关系以及课堂氛围都处于动态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山区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本文对山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探讨,期望通过本文的写作,为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语文教学;山区;教学质量;动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于山区初中语文教学来说,由于教学设备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作者经常会塑造一些刀枪不入、百毒不侵的人物形象,可那些都是虚构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还真有少部分人拥有一些特殊技能。他们拥有这些超能力,是因为他们有着常人没有的基因。通常,99.9%的基因在遗传上是一致的,但在极少数基因突变的情况下,那些微小的不同基因中深藏着一些奇异的神秘能力。下面这些“超能力”就是因为基因突变而真实存在的。力大无穷  美国密歇根州的雷姆·汉克斯对自己的力大无穷
“你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什么意思,难道我以后就不能成为我自己吗?”  我在想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生才算是出彩的?是实现自己年轻时的理想抱负,在所从事的领域有一番作为?是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和谐的人际关系,乐有所乐?还是时刻处于集体的暴风眼,受人艳羡,享受众星捧月的待遇?  大概上述的情况确实算是出彩,但我觉得不尽然。我的人生不但要有该有的长度,还应该在价值与意义上不断地拓展与延伸。 
摘要:本文就语文教材编写过程中对经典的呈现问题作了探讨,并结合李思衡老师的观点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期能给语文教学带来些许帮助。  关键词:语文教材编写;经典;呈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109  湖南夏峥嵘老师在《经典理应完整呈现》(《语文学习》2013年第1期)一文中谈到了教材编写者删改经典的问题,该文认为:经典完整呈现,是正确
摘要:时政新闻具有“内容新”、“时效强”、“事件真”、“跨度广”等优势,历史教学如能及时捕捉,恰当筛选,巧妙设计,能使课堂焕发深沉的历史感和鲜活的时代感。本文从中学历史教学实际出发,分析引入时政新闻教学的缘由,结合实例探讨实施时政新闻教学的策略和建议,以改进教学,提高效率。  关键词:时政新闻;历史教学;政史整合;策略  一、引入时政新闻教学的缘由  清代著名学者龚自珍曾经说过:“欲知大道,必先为
摘要:教学反思对教师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中学化學教师反思能力的构成入手,同时寻求有效的培养途径,希望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有所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化学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构成;培养途径  一、教学反思及教学反思能力  反思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一种能力。一名优秀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反思,作为一名热爱教育事业的工作者,只有不断的探索、反思,才能不断的成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过分地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课堂的开放性,教师片面地追求课堂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和激励性,造成了课堂教学“无序”、“空洞”的现状,本文结合《伤仲永》教学环节中的引导学生探讨“方仲永悲剧发生的原因,并从中获得启示”问题的研究,提出了用真实的课堂评价语导引语文课堂的观点,并探讨了“真实的评价”的定义。  关键词:真实评价;多元解读;以生为本;尊重文本  中
摘要: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继续延伸2012年盛行的“材料”与“新材料作文”取向。但考生作文中宿构、默写、套用的情况较严重,模板化、程式化与假大空现象更为普遍。因此,亟需反思急功近利的高考作文教学的严重后果;提倡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语文教师应不断引导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写作“原点”、“触发点”,培养学生关心现实,热爱生活的情感,让作文成为一种生命活动过程的体验。  关键词:语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