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置身山东曲阜孔庙,我寻找孔子让天下人崇拜的深邃奥秘,追索孔子生命价值的至圣境界,深掘古今国家与民族兴衰的深刻哲理。
沐浴明媚的春阳,漫步孔庙。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幢幢巍峨壮丽犹如皇宫般的古建筑。从前门至后门形成九进院落,在六道大门前分别立着13座御碑亭,那里镌刻着历代帝王朝拜至圣先师的碑文。所有庙宇虽然大小有别,但色彩与结构几乎一致。庙顶覆盖黄琉璃瓦,在阳光照射下耀眼眩目;庙宇横梁上撑起翘角飞檐,好像凤凰展翅;汉白玉石柱上雕梁画栋,宛若凤舞龙飞;赤色的墙壁和木柱上,书写着各种文字,内容多是孔子《论语》中的名言警句,显出被孔子儒学思想浸润后的历代书法家那千姿百态的笔墨神韵;数不清的古代绝版石刻连环画和石刻像,虽未着色涂彩,但线条清晰可见:顾恺之的《孔子行教像》、吴道子的《孔子为鲁国寇像》……仿佛让我看到活生生的孔子在传教从政。
在诗书堂后,有一壁黄瓦红墙,孤零零地耸立在苍松古柏下。如果不是导游介绍,我压根儿不会知道这里曾发生过惊心动魄的故事:那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孔子的第九代孙孔鲋组织工匠筑墙,将《论语》、《尚书》、《春秋》、《礼记》、《孝经》等历史文化经典深藏于墙中,才免遭焚烧。几百年后,汉代鲁恭王刘余因扩建王室拆毁此墙时,偶然发现这批经典,于是在此重建一壁黄瓦红墙以示纪念,明代为此竖碑刻字曰:“鲁墙”。
此时此刻,我欣然长叹:孔鲋真不愧孔子后裔,他血管里奔流着孔子思想与智慧的血液,而发现并珍藏这批古文经书的鲁恭王,真可谓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的楷模!如若不然,后世中国人还能见到那么多古代历史文化经典么?
位于孔庙中路,有一座黄瓦红柱的透风庙亭,庄严静穆地耸立在松柏环抱中,这是当年孔子向弟子传教的杏坛学堂。在这里我侧耳聆听,仿佛传出孔子诲人不倦的谆谆教导声,弟子学而不厌的朗朗读书声。转身来到大成门东侧那棵参天大树前,我目击石碑上刻着“先师手植桧”的楷体字,惊讶不已:“难道此树有2500岁么?”导游小姐答:“這棵桧树又叫刺柏,是孔子亲手栽的,虽被大火焚尽,可竟然从根下长出幼苗,而今长得照样高大挺拔。”
走出孔庙,眼前横着青灰色土砖筑就的鲁国古城墙,与对峙的孔庙相比,显得如此逊色。孔子殒后次年,鲁哀公将其故宅三间小房改建成孔庙以便“岁时奉祀”。而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历代帝王多有来此朝拜孔子,赐地扩庙,并以皇宫模式不断重修扩大孔庙地盘,又多留碑碣刻字于此,简直把这里变成一片罕见的碑林。于是,孔庙蕴藏的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内涵,便被巍峨庄严又辉煌富丽的皇宫外衣包装起来,形成浑然一体的宏大古建筑群。这或许就是它倍受古今中外游人青睐的魅力所在吧!
汉代以后的历代帝王,何以如此崇拜孔子?我想,那是因为他们要从孔子的学术思想中汲取以德治国的昭质和统治帝国的智慧。诸如汉武唐皇之类,就读懂了孔子,掌握了经世治国的思想与智慧,才使各自统治的帝国延续了数百年。而像秦始皇之类的暴君,虽是统一中国的千古一帝,但他焚书坑儒后不久,就“坑灰未冷山东乱”,导致大秦帝国十五年就灭亡了。因为诸如此类的短命帝王,对孔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共之”的治国思想,不但一窍不通,反而施以暴政,殊不知,君之“舟”必然被民之“水”所淹没。
孔子虽死犹生——他不但为中国人留下鲜活灵魂,同时,他的学术思想闪烁人类智慧之光!这正如1988年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宣言》中所称:人类进入新世纪,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汲取中国孔子的智慧!
沐浴明媚的春阳,漫步孔庙。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幢幢巍峨壮丽犹如皇宫般的古建筑。从前门至后门形成九进院落,在六道大门前分别立着13座御碑亭,那里镌刻着历代帝王朝拜至圣先师的碑文。所有庙宇虽然大小有别,但色彩与结构几乎一致。庙顶覆盖黄琉璃瓦,在阳光照射下耀眼眩目;庙宇横梁上撑起翘角飞檐,好像凤凰展翅;汉白玉石柱上雕梁画栋,宛若凤舞龙飞;赤色的墙壁和木柱上,书写着各种文字,内容多是孔子《论语》中的名言警句,显出被孔子儒学思想浸润后的历代书法家那千姿百态的笔墨神韵;数不清的古代绝版石刻连环画和石刻像,虽未着色涂彩,但线条清晰可见:顾恺之的《孔子行教像》、吴道子的《孔子为鲁国寇像》……仿佛让我看到活生生的孔子在传教从政。
在诗书堂后,有一壁黄瓦红墙,孤零零地耸立在苍松古柏下。如果不是导游介绍,我压根儿不会知道这里曾发生过惊心动魄的故事:那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孔子的第九代孙孔鲋组织工匠筑墙,将《论语》、《尚书》、《春秋》、《礼记》、《孝经》等历史文化经典深藏于墙中,才免遭焚烧。几百年后,汉代鲁恭王刘余因扩建王室拆毁此墙时,偶然发现这批经典,于是在此重建一壁黄瓦红墙以示纪念,明代为此竖碑刻字曰:“鲁墙”。
此时此刻,我欣然长叹:孔鲋真不愧孔子后裔,他血管里奔流着孔子思想与智慧的血液,而发现并珍藏这批古文经书的鲁恭王,真可谓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的楷模!如若不然,后世中国人还能见到那么多古代历史文化经典么?
位于孔庙中路,有一座黄瓦红柱的透风庙亭,庄严静穆地耸立在松柏环抱中,这是当年孔子向弟子传教的杏坛学堂。在这里我侧耳聆听,仿佛传出孔子诲人不倦的谆谆教导声,弟子学而不厌的朗朗读书声。转身来到大成门东侧那棵参天大树前,我目击石碑上刻着“先师手植桧”的楷体字,惊讶不已:“难道此树有2500岁么?”导游小姐答:“這棵桧树又叫刺柏,是孔子亲手栽的,虽被大火焚尽,可竟然从根下长出幼苗,而今长得照样高大挺拔。”
走出孔庙,眼前横着青灰色土砖筑就的鲁国古城墙,与对峙的孔庙相比,显得如此逊色。孔子殒后次年,鲁哀公将其故宅三间小房改建成孔庙以便“岁时奉祀”。而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历代帝王多有来此朝拜孔子,赐地扩庙,并以皇宫模式不断重修扩大孔庙地盘,又多留碑碣刻字于此,简直把这里变成一片罕见的碑林。于是,孔庙蕴藏的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内涵,便被巍峨庄严又辉煌富丽的皇宫外衣包装起来,形成浑然一体的宏大古建筑群。这或许就是它倍受古今中外游人青睐的魅力所在吧!
汉代以后的历代帝王,何以如此崇拜孔子?我想,那是因为他们要从孔子的学术思想中汲取以德治国的昭质和统治帝国的智慧。诸如汉武唐皇之类,就读懂了孔子,掌握了经世治国的思想与智慧,才使各自统治的帝国延续了数百年。而像秦始皇之类的暴君,虽是统一中国的千古一帝,但他焚书坑儒后不久,就“坑灰未冷山东乱”,导致大秦帝国十五年就灭亡了。因为诸如此类的短命帝王,对孔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共之”的治国思想,不但一窍不通,反而施以暴政,殊不知,君之“舟”必然被民之“水”所淹没。
孔子虽死犹生——他不但为中国人留下鲜活灵魂,同时,他的学术思想闪烁人类智慧之光!这正如1988年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宣言》中所称:人类进入新世纪,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汲取中国孔子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