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多年前,家乡的父老拽着他走上了谋生之路;20多年后,已是企业高管的他毅然放弃十万元年薪,回到家乡担任了村党总支书记。
2009年“七一”,在“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推出的32个“全国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事迹展示”中,万州区高梁镇新店村党总支书记万久明的身影在家乡父老的期盼中出现……
偶遇“贵人”,半工半读成大器
幼时的万久明饱尝了生活的艰辛。
1982年,年仅12岁的万久明就跟着老乡们去湖北打工。
乡情是杯浓烈的酒。工地上,老乡们考虑到万久明比较瘦小,让他当材料保管员。
尽管这是一份“美差”,但对于只有小学文化的万久明来说却是一件“苦差”——他连收货、发货单都填不清楚,还时不时地出错。
那时候的万久明经常在心里念叨:我要是能多读点书,多掌握一些知识该多好!
真正让他重拾书本的,是偶然相遇的一位“党员阿姨”。
那天,万久明起了个大早,清理当天要发往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当他来到现场时,一个穿着朴实、戴着眼镜的中年妇女正在细心清点钢筋。
“嗯,数目完全相符。”中年妇女对这个细心的少年产生了怜爱,“娃娃,要想有出息,必须得多读书,只要你肯学,我们公司党组织可以帮你!”
在阿姨的帮助和协调下,万久明终于以半工半读的形式,开始了新的生活。
1988年,万久明终于圆了自己的梦想:他以598分的成绩考取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工民建本科专业。
大学毕业时,正逢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全国改革开放的势头一浪高过一浪。万久明选择了“下海”。
凭自己的本事,万久明转战全国各省市,最终被香港一家投资集团聘为地产公司副总经理,成为企业高管,享受高年薪待遇。
听从心愿,白领农民竞选“村官”
在外打拼多年,换工作、购房,尽管万久明有许多机会改变自己的身份,但他的户口所在地依然还在高梁镇新店村,他被朋友笑称为“白领农民”。
多年来,万久明无论在何地搞工程,都不忘关照家乡的父老乡亲。据不完全统计,经过他带领和引荐出去务工的农民达600多人。
在万久明的心中,有一轮太阳始终照耀着他——没有那位“党员阿姨”和企业党组织的帮助,就没有他的今天;没有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就没有他的今天。他一直有一个心愿: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怀着对党的敬仰,他先后九次向村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2002年4月17日,万久明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
2007年底,一个飘雪的日子,已经在万州安家,并拥有自己事业的万久明回到新店村。
一晃就是20多年。尽管家乡有所变化,但老百姓日子过得依然清苦,生火做饭用高价蜂窝煤,下雨出门依然走泥泞路,农民种地依然是传统耕作,辛苦一年挣不了几个钱……
就在万久明寻思着如何帮助家乡改变面貌的时候,高梁镇党委书记何柏林找到了他。
“新店村需要你来扶一把了!”何柏林语重心长的谈话,让万久明非常感动,也激发了他回乡当“村官”的热情。
“当个‘村官’一年才5400元钱,这样太不划算了!”当他把受邀竞选“村官”的消息告诉好朋友时,听到的几乎都是反对声。
一心想回报家乡的万久明听从了自己的心愿,如约参加了村党总支书记的竞选。
2008年1月,年近不惑的万久明成功当选为新店村党总支书记。“我没有其他想法,只是想通过自己这些年在外闯荡积累的经营理念,带领全村人早日致富!”在第一次村总支委会上,他饱含深情地发表了自己的施政演说。
他的腰包“瘦”了,村民的荷包鼓了
“城里人才用得起天然气哟,农村人用天然气,你‘梦’嘛!”当万久明提出引进天然气的构想时,乡亲们都认为这是白日做梦。
万久明一边走家串户,鼓励大家安装天然气;一边主动联系供气单位,积极申请和办理有关手续。他先后四次登门拜访公司负责人,有一次与老总谈到凌晨一点钟。
不到一年,全村有740户村民用上了天然气,告別了烟熏火燎的日子。喜欢算账的村民张道华感慨道:“以前烧蜂窝煤和用电一个月需要70元,而今用上天然气只要20至30元,每户每年可以节约500元呢!”
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底开始,农民工开始大批“回流”。万久明积极运作,让新店村一个个返乡村民得以重新起航。
在万久明垫资30万元新建的新店村“两委”会大楼门前,三块牌匾令人瞩目:万州区明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柑橘专业合作社和养殖专业合作社。万久明还个人出资成立锦新养殖合作社,以“公司 农户”模式带动全村发展生猪养殖大户11户,每个养殖场解决了50余人的就业。
与此同时,万久明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为本村返乡农民工寻找就业岗位。返乡回来的98名村民很快在本地找到工作。
新店村村民孙寿平紧锁的眉头舒展了。返乡后,以为只能“干瞪眼”般地过新年,却没有想到被村里安排整修公路,在家门口每个月还能挣上2000元,比原先多了好几百元。
2009年1月,万久明又引进外来投资者在村里兴办青石厂、红砖厂、小磨香油厂,三个项目建成投产后可提供上百个就业岗位……
为了全身心投入到新店村的发展,万久明谢绝了香港投资集团继续聘用他为高管的邀请,辞去了在其他建筑公司的兼职,转让了自己在一些建筑企业的股份,他的腰包“瘦”了。
而村民的荷包却鼓了起来。2008年,新店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101元,同比增长951元。
“我生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多少年来,《父老乡亲》这首歌一直在万久明的耳边萦绕,这首歌激发了他的“心”追求:回报父老乡亲,并将一直坚持下去……
2009年“七一”,在“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推出的32个“全国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事迹展示”中,万州区高梁镇新店村党总支书记万久明的身影在家乡父老的期盼中出现……
偶遇“贵人”,半工半读成大器
幼时的万久明饱尝了生活的艰辛。
1982年,年仅12岁的万久明就跟着老乡们去湖北打工。
乡情是杯浓烈的酒。工地上,老乡们考虑到万久明比较瘦小,让他当材料保管员。
尽管这是一份“美差”,但对于只有小学文化的万久明来说却是一件“苦差”——他连收货、发货单都填不清楚,还时不时地出错。
那时候的万久明经常在心里念叨:我要是能多读点书,多掌握一些知识该多好!
真正让他重拾书本的,是偶然相遇的一位“党员阿姨”。
那天,万久明起了个大早,清理当天要发往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当他来到现场时,一个穿着朴实、戴着眼镜的中年妇女正在细心清点钢筋。
“嗯,数目完全相符。”中年妇女对这个细心的少年产生了怜爱,“娃娃,要想有出息,必须得多读书,只要你肯学,我们公司党组织可以帮你!”
在阿姨的帮助和协调下,万久明终于以半工半读的形式,开始了新的生活。
1988年,万久明终于圆了自己的梦想:他以598分的成绩考取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工民建本科专业。
大学毕业时,正逢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全国改革开放的势头一浪高过一浪。万久明选择了“下海”。
凭自己的本事,万久明转战全国各省市,最终被香港一家投资集团聘为地产公司副总经理,成为企业高管,享受高年薪待遇。
听从心愿,白领农民竞选“村官”
在外打拼多年,换工作、购房,尽管万久明有许多机会改变自己的身份,但他的户口所在地依然还在高梁镇新店村,他被朋友笑称为“白领农民”。
多年来,万久明无论在何地搞工程,都不忘关照家乡的父老乡亲。据不完全统计,经过他带领和引荐出去务工的农民达600多人。
在万久明的心中,有一轮太阳始终照耀着他——没有那位“党员阿姨”和企业党组织的帮助,就没有他的今天;没有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就没有他的今天。他一直有一个心愿: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怀着对党的敬仰,他先后九次向村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2002年4月17日,万久明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
2007年底,一个飘雪的日子,已经在万州安家,并拥有自己事业的万久明回到新店村。
一晃就是20多年。尽管家乡有所变化,但老百姓日子过得依然清苦,生火做饭用高价蜂窝煤,下雨出门依然走泥泞路,农民种地依然是传统耕作,辛苦一年挣不了几个钱……
就在万久明寻思着如何帮助家乡改变面貌的时候,高梁镇党委书记何柏林找到了他。
“新店村需要你来扶一把了!”何柏林语重心长的谈话,让万久明非常感动,也激发了他回乡当“村官”的热情。
“当个‘村官’一年才5400元钱,这样太不划算了!”当他把受邀竞选“村官”的消息告诉好朋友时,听到的几乎都是反对声。
一心想回报家乡的万久明听从了自己的心愿,如约参加了村党总支书记的竞选。
2008年1月,年近不惑的万久明成功当选为新店村党总支书记。“我没有其他想法,只是想通过自己这些年在外闯荡积累的经营理念,带领全村人早日致富!”在第一次村总支委会上,他饱含深情地发表了自己的施政演说。
他的腰包“瘦”了,村民的荷包鼓了
“城里人才用得起天然气哟,农村人用天然气,你‘梦’嘛!”当万久明提出引进天然气的构想时,乡亲们都认为这是白日做梦。
万久明一边走家串户,鼓励大家安装天然气;一边主动联系供气单位,积极申请和办理有关手续。他先后四次登门拜访公司负责人,有一次与老总谈到凌晨一点钟。
不到一年,全村有740户村民用上了天然气,告別了烟熏火燎的日子。喜欢算账的村民张道华感慨道:“以前烧蜂窝煤和用电一个月需要70元,而今用上天然气只要20至30元,每户每年可以节约500元呢!”
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底开始,农民工开始大批“回流”。万久明积极运作,让新店村一个个返乡村民得以重新起航。
在万久明垫资30万元新建的新店村“两委”会大楼门前,三块牌匾令人瞩目:万州区明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柑橘专业合作社和养殖专业合作社。万久明还个人出资成立锦新养殖合作社,以“公司 农户”模式带动全村发展生猪养殖大户11户,每个养殖场解决了50余人的就业。
与此同时,万久明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为本村返乡农民工寻找就业岗位。返乡回来的98名村民很快在本地找到工作。
新店村村民孙寿平紧锁的眉头舒展了。返乡后,以为只能“干瞪眼”般地过新年,却没有想到被村里安排整修公路,在家门口每个月还能挣上2000元,比原先多了好几百元。
2009年1月,万久明又引进外来投资者在村里兴办青石厂、红砖厂、小磨香油厂,三个项目建成投产后可提供上百个就业岗位……
为了全身心投入到新店村的发展,万久明谢绝了香港投资集团继续聘用他为高管的邀请,辞去了在其他建筑公司的兼职,转让了自己在一些建筑企业的股份,他的腰包“瘦”了。
而村民的荷包却鼓了起来。2008年,新店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101元,同比增长951元。
“我生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多少年来,《父老乡亲》这首歌一直在万久明的耳边萦绕,这首歌激发了他的“心”追求:回报父老乡亲,并将一直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