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日记”的魅力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hui10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日记在教学中有着独特的魅力。通过它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皆数学,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日记 学习兴趣 桥梁 实践能力
  近年来,笔者尝试让学生写数学日记,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进而调动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积极性。
  一、数学日记——是教与学沟通的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向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数学日记正是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沟通的桥梁。如笔者班上有位学生写了《我成功了》这篇日记:
  昨天晚上,我在做《数学同步训练》时,遇到了一只“拦路虎”:
  将一块石头完全浸入一个长方体水槽中,水面上升了0.8厘米。已知,水槽底面的长是35厘米,宽是24厘米,求这块石头的体积。
  石头既不是长方体也不是正方体,没有公式可以直接求出它的体积。于是,我就动手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将苹果放进水里,水面会上升,拿出苹果后水面会下降,我得出了结论:苹果的体积就是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按照这种解题思路,我很快求出了石头的体积是35×24×0.8=672(立方厘米)。
  在阅读这位学生的数学日记时,笔者不仅深入地了解了他的想法,而且根据学生日记中反映出来的“数学现实”和他们的“生活经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二、数学日记——促进学生思维条理化
  笔者重视指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达,以促进他们思维的条理化。当学生把观察生活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也就是在展现他们的思维过程。如笔者班上有位学生写的《有趣的行程问题》这篇日记:
  “父亲和儿子同时从相距10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父亲每分钟行150米,儿子每分钟行50米,如果一只狗与儿子同时同向而行,每分钟行350米,遇到父亲后立即回头向儿子跑,遇到儿子后又再向父亲跑去,这样不断来回,直到父子相遇为止。那么这时,狗跑了多少路程?”
  也许现在你一定心乱如麻,难道没有解题的捷径吗?由题可知,狗与父子的行程时间一样,只要知道狗不停运动所花的时间,就不难求出狗跑了多少路程。父子相遇时间为1000÷(50 150)=5(分钟)。由此,我们知道狗往返父子间用了5分钟。再用5×350=1750(米),这样就能轻松解决这道题目了。
  从日记中,笔者可以看出这位学生清晰的思维过程。他只有反复思考,才能思路清晰,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
  三、数学日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创新思维需要时间,只有学生拥有了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才能真正发挥创新能力。如另一位学生写的《动手学数学》这篇日记:
  今天我遇到了一个难题:一个底面是正方形的无盖容器高4分米,侧面展开正好是一个正方形,这个容器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这道看似简单的题,却像“拦路虎”一样挡住了我。我拿起一个食品包装盒剪了起来,一个模型就诞生了,它由大正方形和小正方形组成,原来大正方形的边长就是侧面的高,小正方形的周长就相当于大正方形的边长,也就等于容器的高,所以底面的边长就等于容器的高除以4,也就是1分米,容器的表面积是17平方分米。
  可见,数学日记使学生更广泛地接触了现实生活,更细致地观察了现实生活。因此,通过数学日记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当学生能用数学语言表达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并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时,数学和生活便融为一体了。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逸夫小学)
其他文献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成败。因此,革新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一直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自尊心较强,即使知道问题的答案,也不积极举手回答,导致课堂气氛沉闷。于是,如何让课堂焕发活力就成为了教学改革的关键。  一、激“疑”,打开学生探究思维的闸门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利用学生已学过并掌握的知识,引发学生发现新问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