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文写作中概念的明辨与联结

来源 :中学生天地·语文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huoshan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作文题的材料里,必定存在一个或几个概念,如何快速、精准地理解这些概念,确定写作立意,并把思维引向高处、深处?明确概念、明辨概念、联结概念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明确概念是写作的前提和起点,能帮助我们确立观点。
  在很大程度上,对作文题材料里概念的定义,尤其是对核心概念的定义,等于主旨的表达,因为我们对题目所涉话题持有的观点态度,决定了我们如何定义这些概念。同时,定义概念的过程也是观点表达的过程。所以,正确理解、界定作文题材料里的概念,是写作的前提和起点。
   比如下面这个作文题:
   成功的“成”是成就自己,“功”是功德天下。
  ——马云
   不要追求去做一个成功者,而应追求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爱因斯坦
   读了上述两句话,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文。
   明确概念,首先要找到材料中的核心概念。一般来说,核心概念就是命题材料的中心词,它是所有话题的中心,是反复出现的词语。有时候,中心词是一目了然的,但如果材料比较复杂,就要根据其组合形式进行分层处理,看看材料由几部分构成,各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再确定核心概念和次要概念。
   上面这个题目中的两则材料都是围绕“成功”这个词并列式展现的,显然,“成功”就是核心概念。
   再看两则材料内部。马云的话中,重要的表述是“成就自己”和“功德天下”,从中可以提炼出“利己”“利人”这样一组概念,这些就是次要概念。
   爱因斯坦的话中,重要的表述是“做一个成功者”和“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将两则材料联系起来看,爱因斯坦说的“成功”其实和马云说的“成就自己”内涵相同,是“利己”,而“做一个有价值的人”中的“价值”,是需要我们做出诠释的次要概念。
   有了以上分析,一些同学这样定义“成功”:
   ①成功不是单纯满足个人物质生活的需要,而是要看你为别人创造的价值。
   ②成功不是成为别人眼中期待的你,而是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③成功是“成就自己”在前,“功德天下”在后。
   ④成功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结合。
  可以看到,我们在分析题目、明确概念的过程中无形地完成了审题立意:你怎么定义核心概念“成功”,如何确定“成功”与次要概念“利己”“利人”“价值”之间的关系,就是写作的主旨、观点。
  辨析概念体现思辨,使论述走向深刻、立体。
  在观点明确、立意清楚的基础上,还要对概念进行辨析。正如韩愈在论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时阐述“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一个概念一定有容易与之混淆的其他概念,辨析就是判别,就是把一个概念从与之相近、容易混淆的概念中分辨出来,加以强化。
   这要求我们看问题不能片面、绝对,一定要注意到一个概念的不同层面和角度。还是前面那个关于“成功”的作文题,写作时在正面阐述“成功”定义的基础上,可以把生活中一些看起来是“成功”的表现,拿来与你对“成功”的定义进行比较辨析。比如“不惜一切不择手段为自己谋名谋利,即便一时有所收获也不是成功”,“成功不等于成名成家,也不等于为了奉献而奉献,从而迷失了自我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这种“……不是成功”“……不等于成功”的阐述,体现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注重逻辑,联结概念,使文章更显思辨。
  观察高考作文题,可以发现命题材料中的核心概念往往不止一个。比如2019年浙江卷的“作家”“读者”“作品”,2018年浙江卷的“浙江精神”“浙江文化”,2017年浙江卷的“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写作时一一阐释、辨析这些概念显然是不够的,还要能发现这些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并且加以阐述。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知道各个概念之间可以存在的关联,如因果、条件、递进、并列等,根据写作选材的具体情况,概念间还可以形成包含、兼容、依存、对立等逻辑关系。写作时,确立了主次概念后,还要分析概念之间的内在逻辑,才能准确把握并联结起各个概念,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体。
   比如2017年浙江卷的作文题: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有两位同学写下以下两个片段:
  【片段1】 “有字之书”指世间客观存在的一切文字内容,也是人们狭义上阅读之物。……“无字之书”深深根植于生活这片包罗万象的土地上,经历百态人生也是另一种阅读。 ……“心灵之书”似乎更为玄妙,大家如齐白石也只能说成“要常有古人之微妙在心间”。……
  【片段2】 “有字之书”贯通了个体与群体,当代与未来,让人的双脚还不够坚实时,眼光便能深邃至整个世界。……
  从有字之书中得到的箴言、体悟,终究要在无字之书中得到验证与升华。那是独一无二的社会阅历,人生轨迹所淘洗出的精粹与沉淀。……
  無论有字无字,眼见耳闻,终归是要落实于心。再多的有字之书,倘若不内化于心,不过是附庸风雅地卖弄墨水;再多的无字之书,倘若不内化于心,也只落得“海归”变“海龟”般尴尬境地。
  这两个片段在定义概念上都比较优秀,但是片段1在明确了“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的概念后,只在平面展开阐述,而片段2则注意到“三本书”从“有字”到“无字”再到“心灵”,以递进为主,同时有兼容关系。只对“三本书”的概念做平行阐释,可以做到“说清”,却难以做到“说好”,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以此联结三个概念并展开阐述,就能体现思辨的深度。
其他文献
威廉·巴顿(1950~)  威廉·巴顿是一位来自美国的科幻小说作家,除了独立创作外,他还和另外一位作家迈克尔·卡波比安科合作著书。他的作品多涉及冷战、星际旅行和太空歌剧①题材,有三部长篇小说入围菲利普·K.迪克纪念奖:《灵魂转世》(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s)、《良心之举》(Acts of Conscience)和《当我们还真实》(When We Were Real)。
小说写久了,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小说会给人带来什么?为什么二三十年,可能更久,甚至一生,我们都乐此不疲地写它呢?   有人说为了倾诉。也有人说为了让更多的人爱自己。我在年轻时,也曾这么想过。每每文章变成铅字时,感觉自己的心事有了更多的读者,得意之情油然而生。   后来,随着岁月的推移,越来越觉得写小说,其实是想了解更复杂的社会,理解更多的人,特别是那些我们平时忽视了的人,或者与我们熟悉的生活
只要是农村人,谁没有见过柴禾?但是有谁像刘亮程这样关注、思考这不起眼的柴禾,而且是它漫长的“一生”?在常人看来,柴禾仅供烧火做饭或取暖,但在刘亮程的眼里,它是有细节的,有故事的,有生命的,它慢慢地衰变、朽烂直至“死亡”。这普通而又宿命的柴禾,引导我们的思想走向丰富,走向远方,给我们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种全新的眼光。  我们搬离黄沙梁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
修改《离那儿不远有个养老院》时,我突然想到,我与周围的事物到底存在怎样的联系?这并不是小说要表达的主题,但此刻我想到了这个问题。  我发现,自己能够改变和真正能够涉足的事物都非常有限,我选择这个菜而不选另一个菜,我去这个公园而不去另一个公园,我穿这件或那件衣服,我翻这本书而不是那本书,而且我能够参与的场所绝大部分局限于办公室和自己的家。与此同时,网络新闻世界里正在发生各种各样的大事,有国与国之间匪
2014年3月17日,美国科学家宣布他们首次探测到了宇宙大爆炸后形成的引力波,这一发现对了解宇宙如何诞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曾在1980年提出宇宙暴涨概念的理论物理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艾伦·古思称,这一最新研究“绝对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它有助于证明宇宙诞生于138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  最早的宇宙学说  宇宙大爆炸学说是目前公认的宇宙起源的“标准学说”。人类对于宇宙从何而来的好奇心古已有之。
重复是散文写作的大忌,可流行的不少文章却在重复的磨道里绕圈子。摆脱重复成为散文写作的新课题。  散文写作,不重复别人容易,不重复自己很难。如何走出自我的习惯思维,走出自我的习惯语言,写出篇篇新颖的佳作?多年的感悟是,贴近写作对象,准确把握内在实质,用相适应的语言写出内在的精气神。我将这种散文称为客体散文。  ——题记  黄河万岁  千军万马厮杀着来了,狂风暴雨呼啸着来了,雷霆霹雳轰鸣着来了,火山岩
就在全世界都大力发展高铁、力求快速交通之时,日本北越急行铁路公司却反其道而行之,推出了全世界最慢火车“雪龟号”。  “雪龟号”列车只有两节车厢,限载80人,只在日本本州岛的犀潟站到六日町站之间运行,全程59.5千米,票价6元,每天早上10点44分从犀潟站发车,下午2点48分抵达六日町站,平均速度14千米/时,只有一般列车的四分之一。  北越急行铁路公司表示,公司曾推出超快速列车“雪兔号”,因为“想
这是一个小小的、平静的世界,四面环山,一湖碧水,各种生物在湖底静静安睡。这个世界不知存在了多久,山没变过,水没变过,连居民们睡觉的姿势也没变过。  直到有一天,看不见的能量悄悄聚集。水温缓缓升高,居民们渐渐苏醒。它们伸着懒腰,互相打量,轻声交流,好奇地感受着这前所未有的变化。  水温越来越高,醒来的人越来越多。它们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内心充满了某种强烈的渴望,这种渴望让它们既担心又期待。它们不知接下
1. (1) 说出的话,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来(或比喻话一说出,难以收回);说话要谨慎(或其观点不正确)  (2) ①棘子成说“何以文为”,意谓君子(贵族)只要保持朴素本真,不需要仪容、举止、礼节等外在形式的修饰和讲求。这一言论针对的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剩礼仪仅为虚华修饰之用的社会现实。  ②“或”问“以德报怨,何如”,认为以善行回报恶行或许是挽救世风的好办法。它所针对的是春秋时期政治上的以
相信不少同学也和曾经的小编一样,在学高中物理时,对分子、原子等概念的理解比较模糊。我们都知道原子非常非常小,但是到底有多小呢?按照核内电子的运动速度,多久能绕地球一圈呢?动画片《神奇的原子》给出了非常形象有趣的解释。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世界最基本的组成单元的奥秘吧!  [观看地址:http://video.weibo.com/show?fid=1034:6089a360f570a  884873c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