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诱发大鼠肠屏障损伤的内源性保护机制:与肠神经胶质细胞的关系

来源 :中华麻醉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ty2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体外循环(CPB)诱发大鼠肠屏障损伤的内源性保护机制与肠神经胶质细胞的关系。

方法

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400~5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n=24):假手术组(S组)和CPB组。于CPB开始时(T0)、CPB 60 min(T1)、CPB结束后2 h(T2)和CPB结束后6 h(T3)时处死大鼠,取肠组织,HE染色观察肠组织病理学结果;Western blot法检测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钙结合蛋白(S-100)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测定GFAP阳性表达情况。

结果

与S组比较,CPB组T1-3时肠组织GFAP和S-100表达上调,occludin和ZO-1表达下调(P<0.05),GFAP阳性表达增强,肠黏膜损伤显著。

结论

肠神经胶质细胞活化水平增强可能参与了CPB诱发大鼠肠屏障损伤的内源性保护机制。

其他文献
随着近视患病率以及高度近视患病率的逐年上升,青少年近视防控方法倍受关注。阿托品作为较早用于控制近视的药物,其临床效果已在循证医学方法中得到肯定,但是其作用机制不明。研究发现,阿托品抑制实验性近视进展的作用部位可能并不与睫状肌调节相关,或睫状肌并非主要作用靶点。目前阿托品近视控制机制的研究多关注在视网膜和巩膜。近年来应用高选择性毒蕈碱样(M)受体拮抗剂及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发现,阿托品控制近视进展可能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50岁以上老年人致盲的首要原因,随着人口老龄化,AMD的患病率也在升高,其中湿性AMD以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为特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过度分泌为其主要机制,最终可致视力减退或盲,是90%以上AMD患者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针对新生血管生成的靶向VEGF药物,如雷珠单抗、阿柏西普等的应用大大降低了患者的致盲率,是湿性AMD的一线治疗药物。但仍存在部分患者
期刊
目的比较丙泊酚和七氟醚对单肺通气患者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80例,年龄42~53岁,体重52~83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n=40):丙泊酚组和七氟醚组。丙泊酚组患者静脉输注4~10 mg·kg-1·h-1丙泊酚,七氟醚组吸入1%~3%七氟醚。术后24 h时测定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和最高呼气流速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式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2014年5月至2016年12月择期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78例,年龄18~95岁,ASA分级Ⅰ-Ⅳ级,根据麻醉方式分为全身麻醉组(GA组,n=197)、外周神经阻滞组(PNB组,n=147)和外周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PNB+GA组,n=134)。记录术中晶体液和胶体液用量、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和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记
目的评价甲泼尼龙对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VILI)大鼠肺组织内质网应激的影响及其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100只,体重270~3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20):对照组(C组)、VILI组(V组)和不同剂量甲泼尼龙组(M1-M3组)。C组不行机械通气,自主呼吸空气4 h;V组机械通气(潮气量40 ml/kg,
目的评价胸腔镜直视下经胸腔入路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胸腔镜单侧肺叶切除术患者84例,年龄44~64岁,BMI 19.7~24.9 kg/m2,ASA分级Ⅱ或Ⅲ级,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2):胸椎旁神经阻滞组(TP组)和对照组(C组)。关胸前TP组胸腔镜直视下胸腔入路患侧胸椎旁神经阻滞,注入0.375%盐酸罗哌卡因20 ml,随后2组均行PCI
目的评价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单操作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的改良效果。方法选择行单操作孔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66例,年龄18~64岁,BMI 20~24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3):全身麻醉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组(TPVB+GA组)和全身麻醉组(GA组)。TPVB+GA组于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胸4和胸7椎旁神经阻滞,两点分别注入0.5
目的评价羟考酮联合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用于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32例,年龄60~75岁,体重50~85 kg,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16):吗啡+TPVB组(MT组)和羟考酮+TPVB组(OT组)。麻醉诱导前经T4,5间隙行左侧胸椎旁间隙穿刺并置管,注射0.375%罗哌卡因15 ml,然后持续输注0.3
目的比较半月神经节阿霉素化学损毁术与射频热凝术对头面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头面部上颌和下颌神经支配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95例,年龄55~90岁,病程6个月至3年,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阿霉素化学损毁术组(ADM组,n=48)和射频热凝术组(RFT组,n=47)。2组均在CT引导下行Hartel前入路经卵圆孔穿刺,ADM组卵圆孔内口注射0.5%阿霉素2.5 mg(0.5 ml),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