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师英年早逝的另类思考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lei2474721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刻,时针指向凌晨5∶40。我必须要承认的是,不是以下这几幅感人的情景和形象使我夜不能寐,而是在我夜不能寐的情况下,头脑中交替出现的是这些形象和情景。
  其一,1月14日,江苏省兴化中学高三数学老师徐书来患急性胰腺炎,发病当天上午,他忍着剧烈的腹痛去学校上了两节课后,又到办公室批改试卷,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间。“我的课是谁代的”是他的临终遗言,临终前,家人在其口袋里发现了一叠试卷。据专家介绍,徐书来遭遇不幸,与其失去了最佳治疗时间有关。
  其二,湖南张家界土家族农村教师侯万家患有多种重病仍坚持授课。一阵剧痛袭来,侯万家栽倒在地,学生们涌上讲台,顿时哭成了一片……类似的情形,在一年之内已经发生了15次。家境困难的他,29年来倒贴工资为学生垫付4万多元学费,他教过的600名学生中无一人因贫辍学。
  其三,一位留短发、身穿黑色外套的中年老师站在教室的黑板前,左手上扎着吊针(盐水瓶挂在黑板上方的钉子上),右手持粉笔,正在全神贯注地给学生讲解一道几何题目,同学们则在聚精会神地听讲。
  看到这些形象和情景的时候,涌现在每个人头脑中的绝对会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类的概念和词语。“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在特殊的背景下,为了某种崇高的追求,义无反顾地抛弃生命和爱情,毋庸置疑是一种伟大而又神圣的生命境界,称其形象辉共日月,谓其精神感天动地宜不为过。
  但是,在今天,在孩子身心拔节的校园,在师生心灵相遇的课堂,以师生的生命和健康为代价,期望去收获教育的累累硕果,这是不是太过于沉重了些?
  “徐老师,你对战病魔,我们对战期末考,让我们一起加油!”这是在徐书来老师弥留之际,他的学生们给他发来的“加油”的短信。短信中两次出现“对战”一词,我不相信这是高中学生词语的贫乏,而恰恰是他们对于高中生活的准确感悟。这种感悟,无论如何也不会让人联想到“心灵相遇”之类的温馨情景,倒是有着悲壮、肃穆,甚至有着血腥的味道。
  不绝于耳的相类的案例一次次地告诫着我们,当下的教育,正在以师生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形式存在着。在这种存在下,一方面是学生身心发展的严重受限,更为严重的是学生自杀事件的频繁发生;另一方面是那些被誉为蜡烛的人民教师在弥漫周身的重重压力之下,也不得不以一曲曲生命的绝响去“赢得生前身后名”——按照国人的惯例,更多的是以崇高的“身后名”让那些死而后已者极尽哀荣,意在以此告慰逝者并激励生者。尽管我丝毫不怀疑这种做法的必须和必要,但是,隐约间,我总觉得这其中有着某种重大的缺陷和深深的遗憾。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历来是作为讴歌教师崇高追求的经典语句而被人们引用的,但是在这“方尽”的“丝”中,在这“始干”的“泪”里,我却读出了教师那无尽的哀怨,听到了教师那悲怆的心声。
  健康是“1”,其余都是1后边的0,只有“1”存在,后边的0才有价值。这是近年来经常可以听到的人们的议论。这种对健康价值的足够认识,我想我们教师中的绝大多数不会一无所知。但是,认识归认识,现实的严峻使得为数不少的教师没有机会将这种认识付诸生活。
  尽管生命的历程没有假设,但是我还是要做这样的一种假设:假设徐书来老师没有“忍着剧烈的腹痛去学校上了两节课后,又到办公室批改试卷”,假设兴化中学的领导不是在徐老师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之后才“带上紧急筹备来的医药费,将徐书来转院至当地的人民医院、南京鼓楼医院”,“失去这样一位好老师,我们损失太大了”之类的遗憾不就不成其为遗憾了吗?
  尽管生活中很少有人愿意去假设某某人在晕倒之后不再醒来的情景会是如何,但是我还是要做这样的假设:假设侯万家老师在某一次晕倒之后没有能够再醒来,我们是不是只有在这之后才会发出“损失太大了”之类的喟叹?要知道,侯老师一年之中的15次晕倒,其中的每一次,都有给我们提供此类苍白、冰冷、空洞议论的可能。
  在对徐书来老师的事迹进行报道的相关文字中,还有两处细节带给我异样的感觉。其一让我哭笑不得,其二让我脊背发凉。
  兴化中学校长接受记者采访时告诉记者,“当时他在南京出差,知道徐书来患急性胰腺炎的消息后,迅速做出安排,副校长戴兴宏和其他校领导带上紧急筹备来的医药费,第一时间与王继红‘会合’,陪同其将徐书来转院至当地人民医院、南京鼓楼医院”。只要细心,就会发现,这里的“迅速做出安排”“ 第一时间”之类的字眼,在几乎所有灾难或者事故性的报道中经常出现,记者和媒体的意图很明显,旨在告诉读者,我们的相关职能部门和领导是如何快速反应、快速处置的。正是这种常见的对他人是灾难、对领导是机遇的八股式新闻报道让我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针对本案例而言,我想说的是,不管是多么的“迅速”,也不管是怎样的“第一”,也只是在徐老师失去最佳治疗时间之后。如果学校的领导在平素的工作中对于老师的健康问题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我们的学校在生命教育方面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发生在校园里的许许多多的人生悲剧或许就不会重演。而这,是极有可能的。
  “徐书来老师忘我工作的精神感动了太多的兴化人。其病逝后该市市委书记贾春林专门看望了其家人。1月30日,兴化市市政府发出号召,要求全市教师以及其他所有公职人员都要向爱岗敬业的徐书来老师学习。”毫无疑问,徐书来老师爱岗敬业的精神是“全市教师以及其他所有公职人员”学习的楷模,但是,最常见的情形是,这种学习是在他人付出生命的代价之后才得以进行,就不能不使我等学习者心有余悸。如果仅仅是学习这种精神,不但必需而且必要;但是,如果连同“发扬奉献精神以致于死而后已”也一并地要学习,这样的学习,不学也罢!
  据说,在国外,有这样的一些企业,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来奖励那些一年当中身体没有患病的职工,意在鼓励员工切实加强身体锻炼,保障身体康健。因为他们清醒地知道,只有员工的健康无恙,才不会在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上给企业带来损失。这种清醒和明智,不正是我们的许多管理者所缺失的吗?
  特别是对于不少正在拿命挣业绩、挣荣誉、挣待遇的教师来说,更需要学校的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拥有这样的人文情怀,并实施这样的人文关怀!而不是在于事无补的情况下,用“迅速”和“第一”来彰显领导的重视和效率。
  责任编辑 邹韵文
其他文献
一  将教育类书籍列为自己的必读书目是近几年的事情。  一为纠偏、戒躁。由于被一套完全与自己格格不入的话语系统打蒙,加上当时的《教育学》、《心理学》、《语文教材教法》也确实存在注水现象,使得很多一目了然的道理,被说得臃肿不堪,且与教学实践隔着好大一截,所以读师范那会儿疯狂背诵,梦呓似的将之对付及格后,便不再理睬它们了。这种因一两本书不合己意而否定整个门类书的偏激与浮躁,自然难以登堂入室。  二为验
孕育自由与爱的乐园    台湾第一个男幼儿教师粘峻熊(大家都喜欢叫他粘巴达)十年磨一剑,写出了《我和我的那些小野兽》。一看书名就充盈着浓浓的爱意,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起这么亲切幽默的名字。  掩卷长思,我仿佛看见一群可爱的小朋友跟着一个孩子王在开心地玩耍,在尽情地享受着童年。我兴致勃勃地跟先生描绘我的宏伟蓝图:以后我也要开一家森林幼儿园,就在我们老家的双岛林场里。我可以带孩子们去海边钓鱼、玩耍,在林
经典,总以一种迥异的素朴与温情,履越尘淀的沧桑,带给我们弥读弥新的感知与洗涤。近日,捧卷着薄薄却又厚重异常的《学记》,一袭跫音,携着杏林中的缕缕馥韵,猛然而沉稳地追问着我的教学履历、叩问着我的教育考量。或许,这些关乎逝去,但细品其里,却又紧紧地系牵着未来。  一、知困:以一种卑微仰望  以前,总骄傲地以为:“知困”,是一种习惯。  《学记》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散文,是至情至真的一种文学,直言我志,直抒我情。所以,当我们阅读一篇散文作品的时候,首先入心的不是像小说里所展现的纷纭复杂的人生画面、跌宕起伏的情节安排,而是一颗至诚至挚、至纯至真的心灵在瞬间开启时溅起的感情浪花,让人或欣喜或潸然,或感动或义愤,在情感的洗礼中得到思想与智慧的启迪。散文教学,就应根据散文的这一特点,情动辞发,情满课堂。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亲情依依”中
“呦呦鹿鸣,食野之嵩。”名字取自《诗经》的屠呦呦似乎注定与青嵩有着不解之缘。2015年10月,这位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院士头衔的“三无”科学家在85岁高龄获得了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实现了中国本土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奖零的突破,使全国人民大受鼓舞,也再一次激发了教育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的热情。屠呦呦曾说,在研发的最关键时刻,是中医古代文献给予了她灵感和启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能不对中国的
近几年,我所阅读的教育著作百本有余,而一线数学教师写的著作却较少能够读到。看到《小学数学教师五项修炼》这本书,出于对同行出书的好奇,我先细细地研究了一下整本书的目录,想对整本书的内容做一个大致的了解,再进行细读。读完目录,第一感觉便是,这本书是作者从教以来自己教育生活的见证,是作者由一位新手到专业教师的成长见证。  全书共分了五个章节来写小学数学教师的五项修炼。第一项“读懂孩子”,第二项“理解数学
《冰雪为何阻不断我们的回家路?》清晨,一则新闻让我感慨万千——  江西余干县一个名为余依婷的初一女生在日记中写道:“爸爸妈妈,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见到你们了,你们是不是有了妹妹就不要我了?”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小依婷说,每当下雨下雪的时候,看到同学的爸爸妈妈来接同学,送衣服和雨伞,她就躲在角落里偷偷流泪。“每次我都把自已的感受用日记写下来,等爸爸妈妈回来就给他们看,每次妈妈看完后都会流泪”。  但
一  初中时,我迷茫得像雾中的羔羊。心里难过,却找不到方向,那种彷徨和感伤,逐渐使我对未来陷入了深深的绝望。  我是十足的乡下丫头,父母大字不识几个,对于我读书的事情,一直持反对态度,我小学毕业了,他们就打算让我在家干活。但我很倔强,一番闹腾之后,父亲才勉强把我送到离家较远的区重点中学就读。  我不知道这书能读多久,所以意识里散漫得很。上课开小差,下课跟同学打打闹闹,成绩一直平平,也没有什么近期目
我大抵至多只能算是个购买者。我是说,坐拥书城,但每晚安静下来之后,我却往往找不到一本可看的书。不是说我购买的书不值得读,而是说,很多书没有碰到合适的机缘,可以成为“我的书”。  让书融进自己的血液和骨髓,2011年,我走的是一条另类的路。这一年,每当发现一个教育现场,它就导引着我“遇见”一本久已购买的书——它终于进入了我的视野,我可以读以致用,现读现卖了。  譬如,我所在的省,正大张旗鼓地进行“课
近几天,空中多了风的影子。在起风的日子里,我总喜欢合上窗帘,在书屋的角落里翻阅一些泛黄的书卷,追念那些远逝却滚热的智慧韶光。叶圣陶先生,便是那厚重书卷中的一抹熟悉的炙热。  一  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他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小说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在颇多熠熠生辉的名号中,“教育家”是一个既让人熟稔,又令人生涩的名词。但凡略懂语文教育史的人都会明晓,叶圣陶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