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刻,时针指向凌晨5∶40。我必须要承认的是,不是以下这几幅感人的情景和形象使我夜不能寐,而是在我夜不能寐的情况下,头脑中交替出现的是这些形象和情景。
其一,1月14日,江苏省兴化中学高三数学老师徐书来患急性胰腺炎,发病当天上午,他忍着剧烈的腹痛去学校上了两节课后,又到办公室批改试卷,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间。“我的课是谁代的”是他的临终遗言,临终前,家人在其口袋里发现了一叠试卷。据专家介绍,徐书来遭遇不幸,与其失去了最佳治疗时间有关。
其二,湖南张家界土家族农村教师侯万家患有多种重病仍坚持授课。一阵剧痛袭来,侯万家栽倒在地,学生们涌上讲台,顿时哭成了一片……类似的情形,在一年之内已经发生了15次。家境困难的他,29年来倒贴工资为学生垫付4万多元学费,他教过的600名学生中无一人因贫辍学。
其三,一位留短发、身穿黑色外套的中年老师站在教室的黑板前,左手上扎着吊针(盐水瓶挂在黑板上方的钉子上),右手持粉笔,正在全神贯注地给学生讲解一道几何题目,同学们则在聚精会神地听讲。
看到这些形象和情景的时候,涌现在每个人头脑中的绝对会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类的概念和词语。“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在特殊的背景下,为了某种崇高的追求,义无反顾地抛弃生命和爱情,毋庸置疑是一种伟大而又神圣的生命境界,称其形象辉共日月,谓其精神感天动地宜不为过。
但是,在今天,在孩子身心拔节的校园,在师生心灵相遇的课堂,以师生的生命和健康为代价,期望去收获教育的累累硕果,这是不是太过于沉重了些?
“徐老师,你对战病魔,我们对战期末考,让我们一起加油!”这是在徐书来老师弥留之际,他的学生们给他发来的“加油”的短信。短信中两次出现“对战”一词,我不相信这是高中学生词语的贫乏,而恰恰是他们对于高中生活的准确感悟。这种感悟,无论如何也不会让人联想到“心灵相遇”之类的温馨情景,倒是有着悲壮、肃穆,甚至有着血腥的味道。
不绝于耳的相类的案例一次次地告诫着我们,当下的教育,正在以师生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形式存在着。在这种存在下,一方面是学生身心发展的严重受限,更为严重的是学生自杀事件的频繁发生;另一方面是那些被誉为蜡烛的人民教师在弥漫周身的重重压力之下,也不得不以一曲曲生命的绝响去“赢得生前身后名”——按照国人的惯例,更多的是以崇高的“身后名”让那些死而后已者极尽哀荣,意在以此告慰逝者并激励生者。尽管我丝毫不怀疑这种做法的必须和必要,但是,隐约间,我总觉得这其中有着某种重大的缺陷和深深的遗憾。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历来是作为讴歌教师崇高追求的经典语句而被人们引用的,但是在这“方尽”的“丝”中,在这“始干”的“泪”里,我却读出了教师那无尽的哀怨,听到了教师那悲怆的心声。
健康是“1”,其余都是1后边的0,只有“1”存在,后边的0才有价值。这是近年来经常可以听到的人们的议论。这种对健康价值的足够认识,我想我们教师中的绝大多数不会一无所知。但是,认识归认识,现实的严峻使得为数不少的教师没有机会将这种认识付诸生活。
尽管生命的历程没有假设,但是我还是要做这样的一种假设:假设徐书来老师没有“忍着剧烈的腹痛去学校上了两节课后,又到办公室批改试卷”,假设兴化中学的领导不是在徐老师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之后才“带上紧急筹备来的医药费,将徐书来转院至当地的人民医院、南京鼓楼医院”,“失去这样一位好老师,我们损失太大了”之类的遗憾不就不成其为遗憾了吗?
尽管生活中很少有人愿意去假设某某人在晕倒之后不再醒来的情景会是如何,但是我还是要做这样的假设:假设侯万家老师在某一次晕倒之后没有能够再醒来,我们是不是只有在这之后才会发出“损失太大了”之类的喟叹?要知道,侯老师一年之中的15次晕倒,其中的每一次,都有给我们提供此类苍白、冰冷、空洞议论的可能。
在对徐书来老师的事迹进行报道的相关文字中,还有两处细节带给我异样的感觉。其一让我哭笑不得,其二让我脊背发凉。
兴化中学校长接受记者采访时告诉记者,“当时他在南京出差,知道徐书来患急性胰腺炎的消息后,迅速做出安排,副校长戴兴宏和其他校领导带上紧急筹备来的医药费,第一时间与王继红‘会合’,陪同其将徐书来转院至当地人民医院、南京鼓楼医院”。只要细心,就会发现,这里的“迅速做出安排”“ 第一时间”之类的字眼,在几乎所有灾难或者事故性的报道中经常出现,记者和媒体的意图很明显,旨在告诉读者,我们的相关职能部门和领导是如何快速反应、快速处置的。正是这种常见的对他人是灾难、对领导是机遇的八股式新闻报道让我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针对本案例而言,我想说的是,不管是多么的“迅速”,也不管是怎样的“第一”,也只是在徐老师失去最佳治疗时间之后。如果学校的领导在平素的工作中对于老师的健康问题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我们的学校在生命教育方面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发生在校园里的许许多多的人生悲剧或许就不会重演。而这,是极有可能的。
“徐书来老师忘我工作的精神感动了太多的兴化人。其病逝后该市市委书记贾春林专门看望了其家人。1月30日,兴化市市政府发出号召,要求全市教师以及其他所有公职人员都要向爱岗敬业的徐书来老师学习。”毫无疑问,徐书来老师爱岗敬业的精神是“全市教师以及其他所有公职人员”学习的楷模,但是,最常见的情形是,这种学习是在他人付出生命的代价之后才得以进行,就不能不使我等学习者心有余悸。如果仅仅是学习这种精神,不但必需而且必要;但是,如果连同“发扬奉献精神以致于死而后已”也一并地要学习,这样的学习,不学也罢!
据说,在国外,有这样的一些企业,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来奖励那些一年当中身体没有患病的职工,意在鼓励员工切实加强身体锻炼,保障身体康健。因为他们清醒地知道,只有员工的健康无恙,才不会在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上给企业带来损失。这种清醒和明智,不正是我们的许多管理者所缺失的吗?
特别是对于不少正在拿命挣业绩、挣荣誉、挣待遇的教师来说,更需要学校的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拥有这样的人文情怀,并实施这样的人文关怀!而不是在于事无补的情况下,用“迅速”和“第一”来彰显领导的重视和效率。
责任编辑 邹韵文
其一,1月14日,江苏省兴化中学高三数学老师徐书来患急性胰腺炎,发病当天上午,他忍着剧烈的腹痛去学校上了两节课后,又到办公室批改试卷,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间。“我的课是谁代的”是他的临终遗言,临终前,家人在其口袋里发现了一叠试卷。据专家介绍,徐书来遭遇不幸,与其失去了最佳治疗时间有关。
其二,湖南张家界土家族农村教师侯万家患有多种重病仍坚持授课。一阵剧痛袭来,侯万家栽倒在地,学生们涌上讲台,顿时哭成了一片……类似的情形,在一年之内已经发生了15次。家境困难的他,29年来倒贴工资为学生垫付4万多元学费,他教过的600名学生中无一人因贫辍学。
其三,一位留短发、身穿黑色外套的中年老师站在教室的黑板前,左手上扎着吊针(盐水瓶挂在黑板上方的钉子上),右手持粉笔,正在全神贯注地给学生讲解一道几何题目,同学们则在聚精会神地听讲。
看到这些形象和情景的时候,涌现在每个人头脑中的绝对会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类的概念和词语。“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在特殊的背景下,为了某种崇高的追求,义无反顾地抛弃生命和爱情,毋庸置疑是一种伟大而又神圣的生命境界,称其形象辉共日月,谓其精神感天动地宜不为过。
但是,在今天,在孩子身心拔节的校园,在师生心灵相遇的课堂,以师生的生命和健康为代价,期望去收获教育的累累硕果,这是不是太过于沉重了些?
“徐老师,你对战病魔,我们对战期末考,让我们一起加油!”这是在徐书来老师弥留之际,他的学生们给他发来的“加油”的短信。短信中两次出现“对战”一词,我不相信这是高中学生词语的贫乏,而恰恰是他们对于高中生活的准确感悟。这种感悟,无论如何也不会让人联想到“心灵相遇”之类的温馨情景,倒是有着悲壮、肃穆,甚至有着血腥的味道。
不绝于耳的相类的案例一次次地告诫着我们,当下的教育,正在以师生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形式存在着。在这种存在下,一方面是学生身心发展的严重受限,更为严重的是学生自杀事件的频繁发生;另一方面是那些被誉为蜡烛的人民教师在弥漫周身的重重压力之下,也不得不以一曲曲生命的绝响去“赢得生前身后名”——按照国人的惯例,更多的是以崇高的“身后名”让那些死而后已者极尽哀荣,意在以此告慰逝者并激励生者。尽管我丝毫不怀疑这种做法的必须和必要,但是,隐约间,我总觉得这其中有着某种重大的缺陷和深深的遗憾。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历来是作为讴歌教师崇高追求的经典语句而被人们引用的,但是在这“方尽”的“丝”中,在这“始干”的“泪”里,我却读出了教师那无尽的哀怨,听到了教师那悲怆的心声。
健康是“1”,其余都是1后边的0,只有“1”存在,后边的0才有价值。这是近年来经常可以听到的人们的议论。这种对健康价值的足够认识,我想我们教师中的绝大多数不会一无所知。但是,认识归认识,现实的严峻使得为数不少的教师没有机会将这种认识付诸生活。
尽管生命的历程没有假设,但是我还是要做这样的一种假设:假设徐书来老师没有“忍着剧烈的腹痛去学校上了两节课后,又到办公室批改试卷”,假设兴化中学的领导不是在徐老师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之后才“带上紧急筹备来的医药费,将徐书来转院至当地的人民医院、南京鼓楼医院”,“失去这样一位好老师,我们损失太大了”之类的遗憾不就不成其为遗憾了吗?
尽管生活中很少有人愿意去假设某某人在晕倒之后不再醒来的情景会是如何,但是我还是要做这样的假设:假设侯万家老师在某一次晕倒之后没有能够再醒来,我们是不是只有在这之后才会发出“损失太大了”之类的喟叹?要知道,侯老师一年之中的15次晕倒,其中的每一次,都有给我们提供此类苍白、冰冷、空洞议论的可能。
在对徐书来老师的事迹进行报道的相关文字中,还有两处细节带给我异样的感觉。其一让我哭笑不得,其二让我脊背发凉。
兴化中学校长接受记者采访时告诉记者,“当时他在南京出差,知道徐书来患急性胰腺炎的消息后,迅速做出安排,副校长戴兴宏和其他校领导带上紧急筹备来的医药费,第一时间与王继红‘会合’,陪同其将徐书来转院至当地人民医院、南京鼓楼医院”。只要细心,就会发现,这里的“迅速做出安排”“ 第一时间”之类的字眼,在几乎所有灾难或者事故性的报道中经常出现,记者和媒体的意图很明显,旨在告诉读者,我们的相关职能部门和领导是如何快速反应、快速处置的。正是这种常见的对他人是灾难、对领导是机遇的八股式新闻报道让我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针对本案例而言,我想说的是,不管是多么的“迅速”,也不管是怎样的“第一”,也只是在徐老师失去最佳治疗时间之后。如果学校的领导在平素的工作中对于老师的健康问题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我们的学校在生命教育方面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发生在校园里的许许多多的人生悲剧或许就不会重演。而这,是极有可能的。
“徐书来老师忘我工作的精神感动了太多的兴化人。其病逝后该市市委书记贾春林专门看望了其家人。1月30日,兴化市市政府发出号召,要求全市教师以及其他所有公职人员都要向爱岗敬业的徐书来老师学习。”毫无疑问,徐书来老师爱岗敬业的精神是“全市教师以及其他所有公职人员”学习的楷模,但是,最常见的情形是,这种学习是在他人付出生命的代价之后才得以进行,就不能不使我等学习者心有余悸。如果仅仅是学习这种精神,不但必需而且必要;但是,如果连同“发扬奉献精神以致于死而后已”也一并地要学习,这样的学习,不学也罢!
据说,在国外,有这样的一些企业,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来奖励那些一年当中身体没有患病的职工,意在鼓励员工切实加强身体锻炼,保障身体康健。因为他们清醒地知道,只有员工的健康无恙,才不会在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上给企业带来损失。这种清醒和明智,不正是我们的许多管理者所缺失的吗?
特别是对于不少正在拿命挣业绩、挣荣誉、挣待遇的教师来说,更需要学校的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拥有这样的人文情怀,并实施这样的人文关怀!而不是在于事无补的情况下,用“迅速”和“第一”来彰显领导的重视和效率。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