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在教育现场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te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大抵至多只能算是个购买者。我是说,坐拥书城,但每晚安静下来之后,我却往往找不到一本可看的书。不是说我购买的书不值得读,而是说,很多书没有碰到合适的机缘,可以成为“我的书”。
  让书融进自己的血液和骨髓,2011年,我走的是一条另类的路。这一年,每当发现一个教育现场,它就导引着我“遇见”一本久已购买的书——它终于进入了我的视野,我可以读以致用,现读现卖了。
  譬如,我所在的省,正大张旗鼓地进行“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课内比教学”,最主要的做法就是开放教室。开放教室,我是欢迎的,但在现有的教育生态下,对教师和学校来说,它可能只是一场不会触及灵魂的“运动”——它自上而下地以行政命令推动,以“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的方式“强势”介入,因此在我们一众人等看来,它是不会持久的,只是一场表演秀。那么,如何才是真正地开放教室呢,我重新捧起了佐藤学教授的《静悄悄的革命》。有了鲜活的教育现实,再读这书,你就会发现,佐藤学先生简直就是一个伟大的预言家,他早就“预言”到了“课内比教学”所会出现的各种乱象,并开出了“药方”——照单抓药,大致可以医疗“课内比教学”的各种怪现状吧?
  “课外访万家”,你就得读读《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了。现在的“访万家”,当然只是个“任务”。大家肯定会去家访,不去不行,但它也只能是到学生的家,聊聊天气,填填表格,就功德圆满了。如何办好“家长学校”,如何家访,《给教师的建议》中的许多理念至今仍不过时。当然,你只要选读其间的几个小节,譬如,《我们的“家长学校”》,你就会明白,现在的家访只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当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大部头,非得静下心来阅读不可。不过,有选择性的阅读,比起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有效,甚至不妨说高效得多。
  大部头着实让人畏惧,那么不妨读读《家庭教育》《有奉献精神的父母培养大人物》《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新父母学校》《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读过这些书,你心里至少对家长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有了谱——你访万家,多少有了些话和家长谈,而不至于冷场。
  环顾学校,你也许会思考,学校是个什么地方?学校当然是个美好的地方,而且,“你必须是美好的,因为你就是未来。”这样想时,你就发现,哦,这是克里希那穆提的《教育就是解放心灵》中的警句。单就这句话,就值得你反复阅读这本书。“空无者乃幸福者。”克里希那穆提如是说——这太艰深,所以你不妨再读《生命之书——365天的静心冥想》。
  《生命之书——365天的静心冥想》大概是研究克里希那穆提思想的启蒙书,但以我看来,它还是过于晦涩。它颠覆了我们的很多成见,而这都是我们一下子转不过弯来的。所以不妨一天读一篇吧。慢慢咀嚼,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读着读着,你突然觉得他说的某些东西,似乎和戴维·伯姆的《论对话》有异曲同工之妙。那是自然的,戴维·伯姆和克里希那穆提两人均对人类思维的紊乱性进行了关注。这样一比照阅读,很多东西你也就豁然开朗了。
  说到《论对话》,那么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对话的思想是不是可以浓缩成我们熟知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论对话》当然有解答,不过,我倒觉得还是参照着读《动物农场》比较好。《动物农场》提到:“所有动物一律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加平等。”读到这里,你大概会开怀一笑,然后你会对那句人所共知的“平等中的首席”产生质疑,是的,不是那么回事,真不是那么回事。
  提到了《动物农场》,就不得不提《一九八四》。这两本书,我在阅读的时候,胆战心惊,大汗淋漓。“自由就是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如此成立,其他同理。”对于一个强烈渴望“打破一种出于恐惧而凭借谎言生活的现实”的人来说,奥威尔,是那种你永远也摆脱不了的作家。当然,《哈维尔文集》也是怎么也绕不过去的一本书。《一九八四》和《动物农场》,大抵算是政治寓言,读了之后,你会觉得热血膨胀,但你却怎么也找不到出路。那么,《哈维尔文集》也许会让你找到一条可以走的路——哈维尔的答案十分简单:“在真实中生活”,或曰“在真理中生活”。
  你也许会觉得这样浅白的话语,对改造我们的教育现场无济于事,可是当你读到这里时,恐怕吓出一身冷汗:“当前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生活在道德沦丧的环境中,我们都是道德上的病人。口不应心对我们来说已习以为常。我们已学会不相信任何东西,不再关心别人而只顾自己……(我这样说时)我针对的是我们所有的人,因为我们全都已经习惯了,适应了这个极权制度,接受了这个制度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从而成全了它的运行。换言之,我们大家都多多少少对这部极权机器之得以运行负有责任。我们当中没有一个人仅仅是这部机器的受害者。要知道它之所以能运行,我们每个人都曾出了一份力。”
  是以,读书读到这里,你才发现,问题不在别人身上,而在你自身。是的,要过一种美好的生活,我们自己,每个人,都有责任,“人人说真话,人人做实事”的责任。就是要随时抵抗“压迫者的教育学”啊!
  这些书籍,都是宏大叙事,似乎无关教育。那么,你读过《教学勇气》吗?你知道,要满怀希望的教学,首先就得要独立的个体作出发自内心的决定,决定过一种“不再分离”的生活吗?而这种“不可分离”的生活,其实就是选择一种“在真实中生活”“在真理中生活”的生活方式,“做一个说真话的人”。《我的教学勇气》也好,《教学不孤独》也罢,《张文质教育立场》《致青年教师》《我的教师梦》《教育是慢的艺术》《台湾教育的重建》,甚至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三傻大闹宝莱坞》,无一例外,都在反复地告诫我们:敌人不仅仅是“在外面”,而是首先“在这里”,在我们每个人对邪恶的妥协中。
  好的,就这样,这几本书你读通了;你没有读通,那么,你至少对你自己,对你身处的教育现状有了一个清醒的判断。是的,它就是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但现在你却被惊醒了,成了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的“不幸的少数者”了。
  那么,如何毁坏这铁屋,还有无在学校中实现“各按其时,成为美好”理想的可能?有的,再读《夏山学校》《乖孩子的伤,最重》《窗边的小豆豆》吧。纵观华德福学校、夏山学校、种籽学苑、巴学园,你发现,好的教育其实很简单,就是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爱弥儿》是这么讲的,《瓦尔登湖》是这么讲的,《道德经》也是这么讲的:“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还是又回到学校是个什么地方这个话题。你当然会看到,所谓的教育现场,几近于“刑场”,教师则近乎行刑手。不是吗?《一个被称为学校的地方》早就指出:“好心的教师们做着与他们的学生们的‘其他生活’毫不相干的教育工作。”这个地方,以强制、压迫人的心灵的自由,以培养驯顺、奴性、伪君子为己任,以羞辱人格、剥夺尊严、扼杀异端,同时通过特定的知识传授、技能的训练,以达到控制人的思想为要务,不是某种更具体系化更有效能的役民以惧的“梅特莱农场”,又是什么呢?
  然后,你再读读《走了一个老师之后》《疯狂学校》《亲爱的汉修先生》《了解你的学生:选择理论下的师生双赢》,你恍然大悟,《小王子》中的话,大抵是不会错的:所有的大人起先都是孩子,可是他们中间不大有人记得这一点。所有的大人,都忘记了,“教育学就存在于我们每天与孩子说话的情境中,教育学就存在于我们与孩子在一起的方式中(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忘记了,“教育并不是动物训练,人的教育是一种人性的觉醒(雅克马·里坦《教育在十字路口》”。
  那么,该怎样做,才算记得这点呢?《兔之眼》《第56号教室的奇迹》《英美精彩课堂》《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教育的55个细节》《课堂深处的精彩》《希望教室》《懂你的孩子》大抵可以给予我们一点有益的启示,那就是,想些大问题,做点小事情,从更能够改变的地方做起,做一点算一点——你让一切不完美的人事存在,向更美好的未来张看,你也就发现,你正在走向美好,因为你“代表”着未来。
  好的,就这样,她们成为了“我的書”,一生受用不尽的书。(作者单位:湖北松滋市麻水小学)
  责任编辑 李淳
其他文献
在素质教育中美育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有人说校园没有歌声犹如花园中没有花,因此想让花儿开得好,音乐教学就必须予以巩固、充实、拓展、提高。以提高促普及,激发广大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营造全校普遍热爱艺术的氛围,这是当前学校音乐教育的主旨。组建艺术社团是深化课堂教学,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实现特色办学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学生社团作为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学生
一、理念缘起  教育,在现代化、全球化和行政化的大背景下,受到现代工业体制、市场逻辑和社会分工的侵蚀,其目标和过程的本质属性被忽视和遗忘。表现出简单的机械化、浮躁性的外在化、直接的功利化,其结果表现为信仰的淡漠和心灵的缺失,导致了人和社会发展的双重不和谐。教育应在人性和哲学的视野中对教育和人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和反思,在本真状态下揭示教育与人的始源性关系,使教育真正归属于人,而不是成为达到外在目的的
一  将教育类书籍列为自己的必读书目是近几年的事情。  一为纠偏、戒躁。由于被一套完全与自己格格不入的话语系统打蒙,加上当时的《教育学》、《心理学》、《语文教材教法》也确实存在注水现象,使得很多一目了然的道理,被说得臃肿不堪,且与教学实践隔着好大一截,所以读师范那会儿疯狂背诵,梦呓似的将之对付及格后,便不再理睬它们了。这种因一两本书不合己意而否定整个门类书的偏激与浮躁,自然难以登堂入室。  二为验
孕育自由与爱的乐园    台湾第一个男幼儿教师粘峻熊(大家都喜欢叫他粘巴达)十年磨一剑,写出了《我和我的那些小野兽》。一看书名就充盈着浓浓的爱意,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起这么亲切幽默的名字。  掩卷长思,我仿佛看见一群可爱的小朋友跟着一个孩子王在开心地玩耍,在尽情地享受着童年。我兴致勃勃地跟先生描绘我的宏伟蓝图:以后我也要开一家森林幼儿园,就在我们老家的双岛林场里。我可以带孩子们去海边钓鱼、玩耍,在林
经典,总以一种迥异的素朴与温情,履越尘淀的沧桑,带给我们弥读弥新的感知与洗涤。近日,捧卷着薄薄却又厚重异常的《学记》,一袭跫音,携着杏林中的缕缕馥韵,猛然而沉稳地追问着我的教学履历、叩问着我的教育考量。或许,这些关乎逝去,但细品其里,却又紧紧地系牵着未来。  一、知困:以一种卑微仰望  以前,总骄傲地以为:“知困”,是一种习惯。  《学记》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散文,是至情至真的一种文学,直言我志,直抒我情。所以,当我们阅读一篇散文作品的时候,首先入心的不是像小说里所展现的纷纭复杂的人生画面、跌宕起伏的情节安排,而是一颗至诚至挚、至纯至真的心灵在瞬间开启时溅起的感情浪花,让人或欣喜或潸然,或感动或义愤,在情感的洗礼中得到思想与智慧的启迪。散文教学,就应根据散文的这一特点,情动辞发,情满课堂。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亲情依依”中
“呦呦鹿鸣,食野之嵩。”名字取自《诗经》的屠呦呦似乎注定与青嵩有着不解之缘。2015年10月,这位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院士头衔的“三无”科学家在85岁高龄获得了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实现了中国本土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奖零的突破,使全国人民大受鼓舞,也再一次激发了教育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的热情。屠呦呦曾说,在研发的最关键时刻,是中医古代文献给予了她灵感和启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能不对中国的
近几年,我所阅读的教育著作百本有余,而一线数学教师写的著作却较少能够读到。看到《小学数学教师五项修炼》这本书,出于对同行出书的好奇,我先细细地研究了一下整本书的目录,想对整本书的内容做一个大致的了解,再进行细读。读完目录,第一感觉便是,这本书是作者从教以来自己教育生活的见证,是作者由一位新手到专业教师的成长见证。  全书共分了五个章节来写小学数学教师的五项修炼。第一项“读懂孩子”,第二项“理解数学
《冰雪为何阻不断我们的回家路?》清晨,一则新闻让我感慨万千——  江西余干县一个名为余依婷的初一女生在日记中写道:“爸爸妈妈,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见到你们了,你们是不是有了妹妹就不要我了?”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小依婷说,每当下雨下雪的时候,看到同学的爸爸妈妈来接同学,送衣服和雨伞,她就躲在角落里偷偷流泪。“每次我都把自已的感受用日记写下来,等爸爸妈妈回来就给他们看,每次妈妈看完后都会流泪”。  但
一  初中时,我迷茫得像雾中的羔羊。心里难过,却找不到方向,那种彷徨和感伤,逐渐使我对未来陷入了深深的绝望。  我是十足的乡下丫头,父母大字不识几个,对于我读书的事情,一直持反对态度,我小学毕业了,他们就打算让我在家干活。但我很倔强,一番闹腾之后,父亲才勉强把我送到离家较远的区重点中学就读。  我不知道这书能读多久,所以意识里散漫得很。上课开小差,下课跟同学打打闹闹,成绩一直平平,也没有什么近期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