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大抵至多只能算是个购买者。我是说,坐拥书城,但每晚安静下来之后,我却往往找不到一本可看的书。不是说我购买的书不值得读,而是说,很多书没有碰到合适的机缘,可以成为“我的书”。
让书融进自己的血液和骨髓,2011年,我走的是一条另类的路。这一年,每当发现一个教育现场,它就导引着我“遇见”一本久已购买的书——它终于进入了我的视野,我可以读以致用,现读现卖了。
譬如,我所在的省,正大张旗鼓地进行“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课内比教学”,最主要的做法就是开放教室。开放教室,我是欢迎的,但在现有的教育生态下,对教师和学校来说,它可能只是一场不会触及灵魂的“运动”——它自上而下地以行政命令推动,以“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的方式“强势”介入,因此在我们一众人等看来,它是不会持久的,只是一场表演秀。那么,如何才是真正地开放教室呢,我重新捧起了佐藤学教授的《静悄悄的革命》。有了鲜活的教育现实,再读这书,你就会发现,佐藤学先生简直就是一个伟大的预言家,他早就“预言”到了“课内比教学”所会出现的各种乱象,并开出了“药方”——照单抓药,大致可以医疗“课内比教学”的各种怪现状吧?
“课外访万家”,你就得读读《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了。现在的“访万家”,当然只是个“任务”。大家肯定会去家访,不去不行,但它也只能是到学生的家,聊聊天气,填填表格,就功德圆满了。如何办好“家长学校”,如何家访,《给教师的建议》中的许多理念至今仍不过时。当然,你只要选读其间的几个小节,譬如,《我们的“家长学校”》,你就会明白,现在的家访只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当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大部头,非得静下心来阅读不可。不过,有选择性的阅读,比起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有效,甚至不妨说高效得多。
大部头着实让人畏惧,那么不妨读读《家庭教育》《有奉献精神的父母培养大人物》《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新父母学校》《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读过这些书,你心里至少对家长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有了谱——你访万家,多少有了些话和家长谈,而不至于冷场。
环顾学校,你也许会思考,学校是个什么地方?学校当然是个美好的地方,而且,“你必须是美好的,因为你就是未来。”这样想时,你就发现,哦,这是克里希那穆提的《教育就是解放心灵》中的警句。单就这句话,就值得你反复阅读这本书。“空无者乃幸福者。”克里希那穆提如是说——这太艰深,所以你不妨再读《生命之书——365天的静心冥想》。
《生命之书——365天的静心冥想》大概是研究克里希那穆提思想的启蒙书,但以我看来,它还是过于晦涩。它颠覆了我们的很多成见,而这都是我们一下子转不过弯来的。所以不妨一天读一篇吧。慢慢咀嚼,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读着读着,你突然觉得他说的某些东西,似乎和戴维·伯姆的《论对话》有异曲同工之妙。那是自然的,戴维·伯姆和克里希那穆提两人均对人类思维的紊乱性进行了关注。这样一比照阅读,很多东西你也就豁然开朗了。
说到《论对话》,那么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对话的思想是不是可以浓缩成我们熟知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论对话》当然有解答,不过,我倒觉得还是参照着读《动物农场》比较好。《动物农场》提到:“所有动物一律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加平等。”读到这里,你大概会开怀一笑,然后你会对那句人所共知的“平等中的首席”产生质疑,是的,不是那么回事,真不是那么回事。
提到了《动物农场》,就不得不提《一九八四》。这两本书,我在阅读的时候,胆战心惊,大汗淋漓。“自由就是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如此成立,其他同理。”对于一个强烈渴望“打破一种出于恐惧而凭借谎言生活的现实”的人来说,奥威尔,是那种你永远也摆脱不了的作家。当然,《哈维尔文集》也是怎么也绕不过去的一本书。《一九八四》和《动物农场》,大抵算是政治寓言,读了之后,你会觉得热血膨胀,但你却怎么也找不到出路。那么,《哈维尔文集》也许会让你找到一条可以走的路——哈维尔的答案十分简单:“在真实中生活”,或曰“在真理中生活”。
你也许会觉得这样浅白的话语,对改造我们的教育现场无济于事,可是当你读到这里时,恐怕吓出一身冷汗:“当前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生活在道德沦丧的环境中,我们都是道德上的病人。口不应心对我们来说已习以为常。我们已学会不相信任何东西,不再关心别人而只顾自己……(我这样说时)我针对的是我们所有的人,因为我们全都已经习惯了,适应了这个极权制度,接受了这个制度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从而成全了它的运行。换言之,我们大家都多多少少对这部极权机器之得以运行负有责任。我们当中没有一个人仅仅是这部机器的受害者。要知道它之所以能运行,我们每个人都曾出了一份力。”
是以,读书读到这里,你才发现,问题不在别人身上,而在你自身。是的,要过一种美好的生活,我们自己,每个人,都有责任,“人人说真话,人人做实事”的责任。就是要随时抵抗“压迫者的教育学”啊!
这些书籍,都是宏大叙事,似乎无关教育。那么,你读过《教学勇气》吗?你知道,要满怀希望的教学,首先就得要独立的个体作出发自内心的决定,决定过一种“不再分离”的生活吗?而这种“不可分离”的生活,其实就是选择一种“在真实中生活”“在真理中生活”的生活方式,“做一个说真话的人”。《我的教学勇气》也好,《教学不孤独》也罢,《张文质教育立场》《致青年教师》《我的教师梦》《教育是慢的艺术》《台湾教育的重建》,甚至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三傻大闹宝莱坞》,无一例外,都在反复地告诫我们:敌人不仅仅是“在外面”,而是首先“在这里”,在我们每个人对邪恶的妥协中。
好的,就这样,这几本书你读通了;你没有读通,那么,你至少对你自己,对你身处的教育现状有了一个清醒的判断。是的,它就是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但现在你却被惊醒了,成了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的“不幸的少数者”了。
那么,如何毁坏这铁屋,还有无在学校中实现“各按其时,成为美好”理想的可能?有的,再读《夏山学校》《乖孩子的伤,最重》《窗边的小豆豆》吧。纵观华德福学校、夏山学校、种籽学苑、巴学园,你发现,好的教育其实很简单,就是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爱弥儿》是这么讲的,《瓦尔登湖》是这么讲的,《道德经》也是这么讲的:“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还是又回到学校是个什么地方这个话题。你当然会看到,所谓的教育现场,几近于“刑场”,教师则近乎行刑手。不是吗?《一个被称为学校的地方》早就指出:“好心的教师们做着与他们的学生们的‘其他生活’毫不相干的教育工作。”这个地方,以强制、压迫人的心灵的自由,以培养驯顺、奴性、伪君子为己任,以羞辱人格、剥夺尊严、扼杀异端,同时通过特定的知识传授、技能的训练,以达到控制人的思想为要务,不是某种更具体系化更有效能的役民以惧的“梅特莱农场”,又是什么呢?
然后,你再读读《走了一个老师之后》《疯狂学校》《亲爱的汉修先生》《了解你的学生:选择理论下的师生双赢》,你恍然大悟,《小王子》中的话,大抵是不会错的:所有的大人起先都是孩子,可是他们中间不大有人记得这一点。所有的大人,都忘记了,“教育学就存在于我们每天与孩子说话的情境中,教育学就存在于我们与孩子在一起的方式中(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忘记了,“教育并不是动物训练,人的教育是一种人性的觉醒(雅克马·里坦《教育在十字路口》”。
那么,该怎样做,才算记得这点呢?《兔之眼》《第56号教室的奇迹》《英美精彩课堂》《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教育的55个细节》《课堂深处的精彩》《希望教室》《懂你的孩子》大抵可以给予我们一点有益的启示,那就是,想些大问题,做点小事情,从更能够改变的地方做起,做一点算一点——你让一切不完美的人事存在,向更美好的未来张看,你也就发现,你正在走向美好,因为你“代表”着未来。
好的,就这样,她们成为了“我的書”,一生受用不尽的书。(作者单位:湖北松滋市麻水小学)
责任编辑 李淳
让书融进自己的血液和骨髓,2011年,我走的是一条另类的路。这一年,每当发现一个教育现场,它就导引着我“遇见”一本久已购买的书——它终于进入了我的视野,我可以读以致用,现读现卖了。
譬如,我所在的省,正大张旗鼓地进行“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课内比教学”,最主要的做法就是开放教室。开放教室,我是欢迎的,但在现有的教育生态下,对教师和学校来说,它可能只是一场不会触及灵魂的“运动”——它自上而下地以行政命令推动,以“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的方式“强势”介入,因此在我们一众人等看来,它是不会持久的,只是一场表演秀。那么,如何才是真正地开放教室呢,我重新捧起了佐藤学教授的《静悄悄的革命》。有了鲜活的教育现实,再读这书,你就会发现,佐藤学先生简直就是一个伟大的预言家,他早就“预言”到了“课内比教学”所会出现的各种乱象,并开出了“药方”——照单抓药,大致可以医疗“课内比教学”的各种怪现状吧?
“课外访万家”,你就得读读《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了。现在的“访万家”,当然只是个“任务”。大家肯定会去家访,不去不行,但它也只能是到学生的家,聊聊天气,填填表格,就功德圆满了。如何办好“家长学校”,如何家访,《给教师的建议》中的许多理念至今仍不过时。当然,你只要选读其间的几个小节,譬如,《我们的“家长学校”》,你就会明白,现在的家访只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当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大部头,非得静下心来阅读不可。不过,有选择性的阅读,比起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有效,甚至不妨说高效得多。
大部头着实让人畏惧,那么不妨读读《家庭教育》《有奉献精神的父母培养大人物》《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新父母学校》《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读过这些书,你心里至少对家长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有了谱——你访万家,多少有了些话和家长谈,而不至于冷场。
环顾学校,你也许会思考,学校是个什么地方?学校当然是个美好的地方,而且,“你必须是美好的,因为你就是未来。”这样想时,你就发现,哦,这是克里希那穆提的《教育就是解放心灵》中的警句。单就这句话,就值得你反复阅读这本书。“空无者乃幸福者。”克里希那穆提如是说——这太艰深,所以你不妨再读《生命之书——365天的静心冥想》。
《生命之书——365天的静心冥想》大概是研究克里希那穆提思想的启蒙书,但以我看来,它还是过于晦涩。它颠覆了我们的很多成见,而这都是我们一下子转不过弯来的。所以不妨一天读一篇吧。慢慢咀嚼,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读着读着,你突然觉得他说的某些东西,似乎和戴维·伯姆的《论对话》有异曲同工之妙。那是自然的,戴维·伯姆和克里希那穆提两人均对人类思维的紊乱性进行了关注。这样一比照阅读,很多东西你也就豁然开朗了。
说到《论对话》,那么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对话的思想是不是可以浓缩成我们熟知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论对话》当然有解答,不过,我倒觉得还是参照着读《动物农场》比较好。《动物农场》提到:“所有动物一律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加平等。”读到这里,你大概会开怀一笑,然后你会对那句人所共知的“平等中的首席”产生质疑,是的,不是那么回事,真不是那么回事。
提到了《动物农场》,就不得不提《一九八四》。这两本书,我在阅读的时候,胆战心惊,大汗淋漓。“自由就是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如此成立,其他同理。”对于一个强烈渴望“打破一种出于恐惧而凭借谎言生活的现实”的人来说,奥威尔,是那种你永远也摆脱不了的作家。当然,《哈维尔文集》也是怎么也绕不过去的一本书。《一九八四》和《动物农场》,大抵算是政治寓言,读了之后,你会觉得热血膨胀,但你却怎么也找不到出路。那么,《哈维尔文集》也许会让你找到一条可以走的路——哈维尔的答案十分简单:“在真实中生活”,或曰“在真理中生活”。
你也许会觉得这样浅白的话语,对改造我们的教育现场无济于事,可是当你读到这里时,恐怕吓出一身冷汗:“当前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生活在道德沦丧的环境中,我们都是道德上的病人。口不应心对我们来说已习以为常。我们已学会不相信任何东西,不再关心别人而只顾自己……(我这样说时)我针对的是我们所有的人,因为我们全都已经习惯了,适应了这个极权制度,接受了这个制度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从而成全了它的运行。换言之,我们大家都多多少少对这部极权机器之得以运行负有责任。我们当中没有一个人仅仅是这部机器的受害者。要知道它之所以能运行,我们每个人都曾出了一份力。”
是以,读书读到这里,你才发现,问题不在别人身上,而在你自身。是的,要过一种美好的生活,我们自己,每个人,都有责任,“人人说真话,人人做实事”的责任。就是要随时抵抗“压迫者的教育学”啊!
这些书籍,都是宏大叙事,似乎无关教育。那么,你读过《教学勇气》吗?你知道,要满怀希望的教学,首先就得要独立的个体作出发自内心的决定,决定过一种“不再分离”的生活吗?而这种“不可分离”的生活,其实就是选择一种“在真实中生活”“在真理中生活”的生活方式,“做一个说真话的人”。《我的教学勇气》也好,《教学不孤独》也罢,《张文质教育立场》《致青年教师》《我的教师梦》《教育是慢的艺术》《台湾教育的重建》,甚至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三傻大闹宝莱坞》,无一例外,都在反复地告诫我们:敌人不仅仅是“在外面”,而是首先“在这里”,在我们每个人对邪恶的妥协中。
好的,就这样,这几本书你读通了;你没有读通,那么,你至少对你自己,对你身处的教育现状有了一个清醒的判断。是的,它就是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但现在你却被惊醒了,成了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的“不幸的少数者”了。
那么,如何毁坏这铁屋,还有无在学校中实现“各按其时,成为美好”理想的可能?有的,再读《夏山学校》《乖孩子的伤,最重》《窗边的小豆豆》吧。纵观华德福学校、夏山学校、种籽学苑、巴学园,你发现,好的教育其实很简单,就是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爱弥儿》是这么讲的,《瓦尔登湖》是这么讲的,《道德经》也是这么讲的:“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还是又回到学校是个什么地方这个话题。你当然会看到,所谓的教育现场,几近于“刑场”,教师则近乎行刑手。不是吗?《一个被称为学校的地方》早就指出:“好心的教师们做着与他们的学生们的‘其他生活’毫不相干的教育工作。”这个地方,以强制、压迫人的心灵的自由,以培养驯顺、奴性、伪君子为己任,以羞辱人格、剥夺尊严、扼杀异端,同时通过特定的知识传授、技能的训练,以达到控制人的思想为要务,不是某种更具体系化更有效能的役民以惧的“梅特莱农场”,又是什么呢?
然后,你再读读《走了一个老师之后》《疯狂学校》《亲爱的汉修先生》《了解你的学生:选择理论下的师生双赢》,你恍然大悟,《小王子》中的话,大抵是不会错的:所有的大人起先都是孩子,可是他们中间不大有人记得这一点。所有的大人,都忘记了,“教育学就存在于我们每天与孩子说话的情境中,教育学就存在于我们与孩子在一起的方式中(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忘记了,“教育并不是动物训练,人的教育是一种人性的觉醒(雅克马·里坦《教育在十字路口》”。
那么,该怎样做,才算记得这点呢?《兔之眼》《第56号教室的奇迹》《英美精彩课堂》《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教育的55个细节》《课堂深处的精彩》《希望教室》《懂你的孩子》大抵可以给予我们一点有益的启示,那就是,想些大问题,做点小事情,从更能够改变的地方做起,做一点算一点——你让一切不完美的人事存在,向更美好的未来张看,你也就发现,你正在走向美好,因为你“代表”着未来。
好的,就这样,她们成为了“我的書”,一生受用不尽的书。(作者单位:湖北松滋市麻水小学)
责任编辑 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