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视频都惯用倍速?真相是……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dlz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下,无论打开优爱腾,还是B站、微信、微博、小红书……稍微长一点的视频,大概你都会想开倍速,不能开倍速的就要拉进度条。1.0倍、1.25倍、1.5倍、2倍甚至3倍,倍速播放被誉为是“21世纪10年代视频行业的伟大产物之一”,在2015年开始日趋成熟。
  面对一些热门的剧集、综艺、视频,不少网友表示,“看之前感觉馋死了”,但是一旦打开,“就情不自禁地开启了倍速。”以至于大家都认为:这一届年轻人,除了看直播,看视频都用倍速。

观众:速度速度速度加快?


  何春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她不仅看综艺、刷剧要开倍速,甚至连30秒的短视频,也没有“老老实实看完”的耐心了。
  每天下班,躺在沙发上,打开视频软件,每一个视频的封面都很吸引人。随便选中一个,点开看了几秒,发现内容不算有趣,和其他视频的观点也有些雷同。渐渐失去耐心,何春长按屏幕,出现倍速选项,点击选择“2.0*”,视频开始以飞快速度推进,BGM出现变调,有时连视频中人说的话都听不清。
  即使这样,何春还是会感到无聊,于是关掉界面,再打开下一个视频……几个小时就在不断点开、加速、关闭的过程中“荒废”掉了。而在看一些电视剧和综艺的时候,跳过头尾、加速,何春有时候看2倍速也觉得“太慢了”,只能一直快进快进快进……何春觉得,自己正变得越来越“急迫”,在适应了快节奏的东西,再打开一个正常速度的视频,“莫名就会觉得语速很慢、很着急。”
  子期也有同感。他表示,自己现在不会像大学时候那样,专门花时间看剧、看电影,而是会在一些短视频平台,“看那种几分钟介绍完整部电影的视频。”这种“x分钟看完一部电影/剧”的短视频,往往选择一些情节波折的电影,或是热门剧集、综艺等,再将里面的故事以高度浓缩的形式密集输出——语速飞快,“倍”到极致。
  不得不说,在某些时候它们确实起到短暂“过瘾”的效果,切合当代人的“倍速生活”。
  今年6月,第九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发布的《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9.44亿人,较2020年6月增长4321万人,网民使用率为95.4%,短视频用户达8.73亿人。
  而与此同时,用户平均每天花两小时看短视频,28.2%的网络视频用户不按原速观看视频节目,00后群体近四成选择倍速观看方式。
  不开倍速没法看视频,听歌听不了长长的前奏,文章看几个自然段就烦了……人们似乎正越来越“赶时间”,平台方也在“贴心”地满足大家的需求,大多数视频平台都推出了“倍速功能”,提供各种观看选择;在一些社交平台,甚至几十秒的短视频也能倍速观看;许多平台还为粉丝群体配备了“只看TA”的功能,以最快速度筛选出要看的那一部分内容。

视频博主:内容丰富后,不再嗑速度了


  面对人们似乎“越来越快”的节奏和习惯,不少观众发现,过去一段时间,一些视频本身也会将速度调快,以适应大家“越来越快”的视听节奏。
  李子是一名B站up主,平时在B站当中分享穿搭、护肤相关内容。她制作的视频时长在1-10分钟不等,并不算太短。为了吸引用户,发视频前,李子会“自觉”把视频中无用的语气词、感叹、转折、停顿剪掉,“不要任何的废话,只保留精华部分。”
  即便如此,在她发布完视频之后,还是会收到一些粉丝的私信,在2018年前后,就不少粉丝向她建议,“把视频调快点吧”,“太慢了,说话没有朝气。”
  为此她有点困惑:她平常说话语速已经不慢,“经常有朋友要求我说话慢点。”但一到网络中,大家还是觉得她说话速度慢了。
  也是那段时间,李子发现,许多博主发视频时,都喜欢把语速调得很快,“加速加到声音尖尖的、锐度很高的那种程度。”
  最后,既是为了满足粉丝的要求,也是因为大家都在加速,李子也开始为自己的视频提速,她把视频速度稳定提高到了118%,“感觉大家都喜欢看比较快节奏一些的视频”。
  只不过,说起最近的情况,李子表示,自己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起码是在B站,快的视频好像不怎么流行了?”李子发现,不仅热门视频的速度大多没有加快;自己关注的一些博主,以前视频加速严重的,甚至现在速度都慢下来了,“以前调快到120%的,现在只调快到105%,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了”。
  当然也有很快的,比如她喜欢的其中一位博主,但李子明显感到,“快”并不是他能吸引受众的主要原因,最多属于“个人风格”。
  在她看来,“以前很多视频,可能都是一个人对着镜头不停地说,为了显得更有趣、更有起伏,就会加快;现如今视频更‘卷’了,大家出外景,想更多梗,画面也更丰富,也就很少有嗑速度这回事了。”
  甜圈是B站一名up主,平时也会在微信、微博、西瓜视频等等平台发布自己制作的视频。2020年3月,因为疫情居家办公、无法出差,她便借此机会开设了一个账号制作视频,分享职场相关内容,很快便收获了近15w粉丝。
  为了能提升视频质量和关注度,甜圈也会广泛地观看其他优质博主的视频。一段时间后她发现,“拿B站来说,生活区发吃播的、美食的、vlog的,真人出镜在镜头前面巴儿巴儿说的,其实都不太会调快。”在她看来,“加速”这个事情,其实没有什么意义,“速度太快,一些信息会容易被观众忽略。在大家看视频的时候,也不会因为你很快就喜欢你,而是会看重你的选题、内容。”

  現如今,甜圈发布的视频很多是对着镜头聊观点,但她完全不会给视频加速,“如果需要带节奏的话,一般是用配乐,或者把后面一些精彩的、一两句话放在前面,达到这种让大家兴奋起来的作用。”

网友:需要倍速看的就别看了


  说到底,“加速”如同一块“遮羞布”,注水剧、无聊综艺和海量涌现、乏善可陈的短视频,让越来越多的人过上了“倍速人生”。
  李子觉得,她其实能理解让她把视频“加快点”的网友,因为“反正信息就那么多,加速了信息也不会减少,反倒能节省时间。”现如今,她自己看视频、追剧也习惯倍速,“2倍速、3倍速,甚至有些可以4倍速。”
  只是,在不断的倍速、快进、退出和打开新视频的过程中,我们的变化,不仅仅是“在更短时间内获得更多信息”而已。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文化与传播系教授罗伯特·哈桑曾在《注意力分散时代》一书中解读“慢性注意力分散”的时代症候——信息传播技术加速了时间、加速了社会运行。它拒绝停顿,拒绝迟滞,拒绝专注,拒绝反思意义的需要。他提到,“持续而慢性的注意力分散状态,既是速度的政治经济学原因,也是其后果。”
  速度消灭了内容,也消灭了专注。就有网友记录了使用倍速功能一段时间后自己发生的变化——
  “过了大概一个星期,我从1.25倍速变成了1.5倍速,再从1.5倍速变成了2倍速。这段时间内我觉得我的听力和反应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又过了一个星期,我突然发现,我的脑子跟不上我的耳朵。具体表现为:记不住刚才视频里说的东西;无法提炼出这个视频的关键词和关键信息;视频越来越看不到最后,频繁半路跳车,开始下一个视频,总是觉得下一个视频会更有意思。”
  “推送的视频越来越精准、有趣,我却焦慮了。这个视频20分钟,2倍速10分钟就能看完,我应该赚了10分钟。实际上刚到5分钟,就开始拖动进度条了。拖动过程中突然发现前后衔接不上了,再把进度条复位,重新关联上信息.....”
  何春也深有同感。她觉得,“在不断的加速、切换、下一个的过程中,自己花掉了大把的时间,但最终却一无所获,变得愈发浮躁和焦虑。”
  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有意识地拒绝这种“加速的信息获取方式”:比如徐茵,观看视频时,她开始拒绝无意义的刷新和盲目浏览,以及形形色色的注水剧和无聊综艺。她也选择看“长姿势”的视频,比如“偷蛋龙的蛋被偷了怎么算”“盘点海洋爬行动物”“澳洲袋狼的灭绝”……徐茵说,“为了学点东西去看,没有必要加速。看完觉得很满足,不是那种浪费了一晚上时间的感觉。”而那些让人忍不住想加速的那种视频和剧,她也不再去看。
  选择倍速接收劣质内容,虽然看似节省了时间,实则却让生活变得更加碎片。下一次,当你发现自己总是不断倍速、下一个、倍速、下一个的时候,或许应该留心——是否正在看的东西,甚至完全不值得你点开。
  (何春、子期、李子为化名)
其他文献
一直以来,都有人以“开放贸易影响不均”为由反对全球化。  尽管开放贸易和贸易自由化能将总体经济的馅饼做大,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分得更大的一块。这种担忧,也可以解释为何美国许多蓝领工人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選中选择了特朗普,以及法国农民和工人动辄进行的反全球化示威。  但我们不应过度放大这一点的重要性。反全球化偏见广泛存在于许多国家和社会内部,误导了公共政策的制定,雇主和工人都得不到好处。我们应当看到内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的诗句使杜康酒闻名天下,然而河南省的伊川县、汝阳县,陕西省的白水县3家杜康酒厂为争夺“杜康酒”商标,陷入了一场长达18年的商标之战。  因为商标之争,“杜康”丢掉了商务部颁发的“中华老字号”招牌,商标市值从鼎盛期的50亿元,锐减至1亿元……    反目    关于杜康的来历,在历史典籍中记载很少,杜康酒自明朝起也已失传。 1972年,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访华,提出希望
2006年以前,中原腹地河南漯河市是实心黏土砖的生产基地。方圆几十公里,几百座的传统砖瓦窑场比比皆是,烟囱林立,整日里冒出滚滚的黑烟,直冲云霄。曾几何时,几万辆农用拖拉机把刚出窑的,发热发烫的实心黏土砖不停地往外运,以此支援着漯河整个市区及周边的许昌、周口等城市和乡镇的建设。当时,仅窑业的经济收入就占据了漯河整个财政收入的30%,同时也给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带来了就业机会,对当地经济发展可谓功不可没
2008年8月8日是一个永载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国人民翘首以盼的奥运来了!  当历史的时针定格于2001年7月13日的时候,在萨马兰奇宣布北京成为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城市的那一瞬间,北京沸腾了!13亿神州沸腾了!满含热泪的人们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上载歌载舞,庆祝申奥成功。从那一刻起,在经历了百余年的等待之后,奥运来了,向着伟大的中国走来了!  奥运来了!这个历史的选择多么来之不易。没有国力的日渐
今年6月初,在许昌某公司上班的王怀新,要到周口市的郸城县出差。他听说许昌到周口的窄轨火车快要停运了,决定体验一下。  在许昌市的文峰塔旁,坐落着许昌市地方铁路火车站。这是一个破旧的不起眼的火车站,早晨7点有发往郸城的火车。  王怀新买了一张火车票,票价15元,车票竟然是10年前那种硬纸板票,这成为王怀新收藏的对象。  这趟车的编组很简单,一节本务机车,一节棚车,三节客车,一节敞车。每节一个乘务员,
“我觉得我的儿子有权利知道他自己的身世”,这是一位美国母亲面对自己收养的中国儿子的询问时所说的话,她的儿子今年已17岁,对自己身世的询问始于14岁。自此,这位美国母亲为了帮他寻找亲人,多年来一直在做着各种努力与尝试。  今年6月,愿望终得实现,儿子的家找到了,亲人也接连取得联系。他的身世,从此不再仅仅是“来自中国河南洛阳儿童福利院”。    600斤麦子换来一部电话    这几天,一有空闲,40岁
只是旅游,就被中介劝说买了三套房,投入170万,打了水漂。  瞒着老公孩子,交了90万全款,发现业主把房另卖,钱房两空……  全国数百名购房者掉进了中山一个虚假的房源圈套,“低价拍卖房”这个诱饵背后,是一整套花样繁复的欺诈套路。  一堆被包装为法院拍卖的便宜房源,如同飘在虚空的泡沫,通过中介和私人的隐秘途径,诱惑一个个贪心者掉入精心设计的陷阱。南都周刊记者抽丝破茧,还原他们信任的生发和崩塌,才能看
扶贫济困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社会越进步,越要提倡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精神。这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使然,更是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中国的扶贫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成效斐然,有目共睹。无论是资金投入的力度还是采取措施的力度,都是空前的;惠民利民的好事自然受到老百姓的欢迎,民间参与的广度和热度,也是史无前例的。伴随着持续的扶贫开发,
从私人耳语到公开聊天,从单位开会到政府发言,QQ这一新时代的交流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和政府部门接受。它正深刻地影响着网络发达的时代和不断接受新事物的人们,正如一个资深的新闻人所说,假如没有了QQ,新闻线索将减少一半。    “请问您的QQ号是多少?要不咱们网上谈?那个文件我用QQ传给你吧!”这是在办公室常常听到同事在电话里与对方的交谈。    QQ:网络发言人的工具      10月12日,广
跟王浏芳的采访约在她家附近的一家星巴克,她身穿长裙波鞋,戴着黑框眼镜,不施粉黛,体态非常轻盈,学生气十足。王浏芳是深圳卫视的资深主持人,忙完了医师节的主持工作,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打算带孩子再去一趟海边。拒绝数十万年薪,当记者  十几年前谢绝了年薪50万的企业邀约,成为深圳卫视新闻中心的一名跑突发的女记者,王浏芳将它归结为,“源自对于新闻的一腔热血。”  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的她,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