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文学研究七十年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yjied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蔡邕文学研究逐渐受到关注,虽无皇皇巨著,却有明显的深入。专著可以邓安生的《蔡邕集编年校注》、高长山的《蔡邕评传》为代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赵德波独自发表15篇,论及蔡邕作品的意象、《诗》《书》称引等问题;刘跃进、袁济喜等学者见解深刻,影响较大。

生平、著作与文学史地位研究


  生平及著作整理研究,是蔡邕文學研究的基础。发表论文约15篇,著作3部。史福庆等认为蔡邕故里为尉氏县蔡家庄;朱绍侯则讨论了杞县说与尉氏县说各自的合理性。刘跃进根据历代著录以及现存作品,颇为详尽地考察了蔡邕作品的真伪及卷帙情况。邓安生《蔡邕集编年校注》在编年整理方面用力尤勤,至今仍是蔡邕编年校注中的力作。这些研究成果数量不多,却在蔡邕生平事迹考证、作品编年整理等方面推进不少,为蔡邕文学研究的深入奠定了基础。
  对蔡邕文学史地位的重估是研究热点之一,有论文有20余篇。受“从卓变节”等旧说影响,蔡邕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一直不高。80年代以来,蔡邕文学史地位的评价逐渐趋向客观和公允。程有为较早指出蔡邕与班固、张衡齐名,虽因晚年受董卓厚遇死于非命而颇受争议,然蔡邕并非无行文人,他与董卓只是故吏与举主的关系。何如月以为,讥讽蔡邕“无守无识”的观点,多受顾炎武《日知录》“东京之末,节义衰而文章盛,自蔡邕始”的影响,其实失之偏颇。吴从祥则独辟蹊径,以《文心雕龙》为切入点,指出对蔡邕碑铭的推崇,是蔡邕文学地位的渐次下降和文学史大家地位的丧失的重要缘由之一等。这些新探索,都对蔡邕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做了有益的思考。

作品及思想研究


  辞赋研究。辞赋是汉代重要文体,蔡邕辞赋在汉代乃至中国辞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关蔡邕辞赋的研究论文有30余篇。吴明贤认为在汉代辞赋史上,蔡邕是继张衡之后,完成并开启抒情小赋创作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对六朝抒情赋体兴盛、辞赋理论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踪凡从鸿都门学切入,指出蔡邕的汉赋观及其汉赋创作存在错位与对立,反映了汉赋批评滞后于汉赋创作的事实,昭示了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蔡邕小赋是研究重点之一,邓安生认为,蔡邕小赋内容丰富,题材广阔,拓展了赋的艺术表现领域,为魏晋小赋的繁荣起了示范作用。刘桂华指出,蔡邕抒情咏物小赋短小精悍,体现了汉末赋风从华丽铺陈的大赋向咏物抒情小赋发展的趋势,蔡邕是转变汉赋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代表人物。这些研究肯定蔡邕辞赋在辞赋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重视小赋蕴含的情感诉求和审美体验,深化了蔡邕辞赋研究。
  碑文研究。东汉碑文兴盛,以蔡邕成就最高。有关蔡邕碑文研究的论文有30余篇。启功对刘熊碑非蔡邕所写,乃唐人附会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虽因受时代局限讨论难以深入,却是有关蔡邕碑文研究较早的成果。此后,蔡邕碑文研究一度陷入沉寂,近二十来年,学者们全面展开对蔡邕碑铭特点、地位和贡献的探讨。高长山认为,蔡邕碑文对禀赋天性的重视构成了魏晋玄学的重要论题。张根云指出,碑文巨匠蔡邕影响了孔融等的碑文写作,确立了后代碑文评鉴的典范。陈君分析了东汉厚葬、求名的社会风气对蔡邕碑文的影响。赵德波《蔡邕碑颂对〈尚书〉典故、体式的运用及其风格特征——汉代文学与经学之关联管窥》等多篇论文,对蔡邕碑颂中的典故、体式及风格特征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讨论。
  蔡邕碑文是否“谀碑”是讨论热点之一。针对蔡邕碑文为“谀碑”的旧说,王银忠指出,此观点多源于《后汉书·郭太传》所载蔡邕语:“吾为碑铭多矣,皆有惭德,惟《郭有道》无愧色耳。”其实蔡邕的“惭德”并非是对个人品行的反省,而是来自其文学才华与碑文的“质”之间的矛盾。徐海容认为王银忠此论值得商榷,可从时代风气及蔡邕碑文的创作风格、蔡邕碑志人物与史传记载来看,蔡邕“谀墓”确是事实。李贵银从蔡邕碑文创作具体情况入手,认为蔡邕此语是对郭有道人品与立身行事的赞美与认同,并非蔡邕反省自己碑文创作失实之语。这些成果显示了蔡邕碑文研究的细化及向学科交叉方向发展的趋势,揭示了蔡邕碑文与时代风气的关系,也肯定了蔡邕碑文的文学价值。
  公牍文研究。因蔡邕碑文成就显著,他数量可观的公牍文,包括章表奏疏议等,历来重视不够。相关研究起步晚。近十年来,有论文近20余篇。学者们多认为,蔡邕公牍文情感充沛,不仅表现了蔡邕卓越的文学才能,也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治国议政的才能。孔艳侠指出,蔡邕公牍文多质朴醇厚,洋溢着凛然之气,激荡着悲愤之风,是西汉质朴雄厚向魏晋清丽典雅文风过渡的代表。赵俊玲认为,蔡邕今存章表13篇,文质彬彬,孔融、阮瑀、曹操、曹植等的章表创作深受其影响。
  《独断》因特色独具而备受关注,学者们或以《独断》及蔡邕创作为考察基点,讨论中国古代文体学观念与主要文体形态,如刘跃进《〈独断〉与秦汉文体研究》;或从《独断》入手,考察当时政治体制与公文的关系,如刘后滨《从蔡邕〈独断〉看汉代公文形态与政治体制的变迁》;或考论其对司马彪《续汉志》及对后世的影响,如代国玺《蔡邕〈独断〉考论》;或对其中的《周颂》序说及后人窜乱情况加以辨析,如马昕《蔡邕〈独断〉所载〈周颂〉序说辨疑—兼论〈独断〉的窜乱迹象》。这些研究从不同视角展示了《独断》的价值。
  总的来看,学者们已不仅仅满足于蔡邕文学作品的鉴赏,而是立足更广阔的时空,从多角度对蔡邕作品做出价值评判,并致力于构建以蔡邕文学作品为坐标的东汉文学体系。

与汉魏文人及文学关系研究


  蔡邕与汉魏晋士人交游及对同期文学的影响研究。顾炎武《日知录》说蔡邕“文采富而交游多”,交游拓展了蔡邕的视野,也对众多士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论文约20余篇。范凤书分析了蔡邕其人其书对王粲、蔡文姬、曹丕、曹植及王弼、傅玄、傅咸、张湛等人的影响。陈海燕《蔡邕研究》考察了蔡邕与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士人交游活动及其对文学思想与创作的影响。宋亚莉认为,蔡邕与经儒大师胡广、崔瑗、马融,及经学传人马日磾、杨彪、韩说、杨复、圈典、蔡朗等人的交游,对孔融、王粲、阮瑀、顾雍等后学的的提携,不仅是尊师重友、重情崇义美德的体现,也对汉末魏晋乃至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研究从动态的交游活动中考察蔡邕对汉魏文学发展具体而微的影响,能够经由蔡邕一窥汉末士林及文学发展的整体风貌和特点,对蔡邕文学研究多有新的开拓。
  蔡邕与汉魏文学转型研究。汉末社会急剧变革,蔡邕身处时代与文学鼎革之际,在汉魏文学转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方面的研究论文约20余篇。齐天举首发其端,指出蔡邕是汉末张衡和马融之后,贵老庄、尚通达的重要启蒙人物,“蔡邕是以一个今文家而崇通儒的。今文家而崇通儒,说明古文学对学风的普遍的深刻的影响,也说明新的学风开始形成”。日本学者冈村繁进一步深化了这一观点,指出蔡邕继承了以马融为代表的宫廷文学,影响了孔融、王粲、杨修、邯郸淳等建安文人,左右了六朝文学流向,在时代转型之际的作用不容忽视。刘跃进从汉末政治斗争和文风转变的历史背景出发,在考察蔡邕思想与创作基础上,指出蔡邕的创作体现了时代学风的变迁,促进了文人利益集团形成,与汉末文学的变革演进关系密切,其《独断》为后来文体学研究开启了方向。此后,更多的学者深受启发,研究触角更加细致,袁济喜从蔡邕文学观念与经学渊源、现实情境与文学观念的禅代、碑志文体彰显文学观念三个方面入手,肯定蔡邕在汉魏之际文学观念中承先启后的作用,认为蔡邕是“文气说”发展推进的重要人物。学者们基本肯定蔡邕是汉末至魏晋文学转变中的典型代表,其作品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和意义。蔡邕也是理解和把握汉晋文风转变的重要人物,其多方面的成就,在当时罕有人比肩,在后世泽被深远。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蔡邕在东汉文学史上的领袖地位逐渐得到肯定,学术界对蔡邕文学的研究,既有生平考证,作品整理、阐释与思想研究,也有对他与汉魏文士创作及文学转型关系的研究。前一个方面的研究日益深化并呈现多学科交叉的趋势,后一个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代表了蔡邕及汉魏文学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向,值得高度重视。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文学博士,青岛大学文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在2019年茅盾文学奖的五部作品中,《应物兄》的风格最为特殊。它承继了世情小说的传统,却不迎合读者口味。这部备忘录兼沉思录式的作品,是中生代知识分子对两个基本问题的回答:怎样做人、如何做事。李洱将载道的技术打磨得极精细,建构了一个“看不见”的儒学世界。他没有冬烘地说教,而是创造了一场自由的拼图游戏,等待读者拼凑出自己的阐述。  这本书的故事主线是程济世、应物等学者筹建太和儒学研究院的始末,而故事却
2017年11月15日,美国第68届全国图书奖获奖名单揭晓。在2017年的推荐作品中,共收到书籍1529部,其中虚构类作品394部;非虚构类553部;诗歌245部;儿童文学337部。从所有这些作品中,按照“虚构类”“非虚构类”“诗歌类”和“儿童文学类”首先评选出了长名单(longlist)作品,然后又推出了入围作品(Finalists),每个类别各5部。最终,产生了每个类别的获奖名单。  虚构类作
眼下数字游戏持续火热,吸引许多青少年参与,由于数字游戏以数字设备为道具,可以让游戏者脱离现实生活,完全沉浸在与网络上的模拟对象进行交互上,因此造成了一些負面影响。对此,一些家长开始抵制,认为玩游戏有害无益。情况真的如此吗?  “游戏王”不一定成绩差。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专职心理教师夏翠翠在所著《孩子玩游戏,父母怎么办?》书中谈到这样一个案例:高二学生小飞学习成绩很好,上了高中之后迷上
山东聊城海源阁——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由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杨以增所建,藏书峰值达三千余种、二十余万卷,且多珍本、善本,它与江苏常熟翟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吴兴陆心源的“皕宋楼”、杭州丁氏兄弟的“八千卷楼”汇称中国近代四大藏书楼,其中以翟、杨两家所藏宋元刻本和抄本书为最多,因之又有“南翟北杨”之美称,其藏书、校书、抄书、刻书,甚为海内外学者所仰慕与称道。  流传至今的我
《〈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研读》出版于建党百年之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时,对当前百年党史教育、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结合当前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我重读后,对其中《为人民服务》部分尤有深切感触。在坚持群众路线中密切党群关系  《研读》指出,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开宗明义地点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观,这与当时因种种原因导致党群关系的紧张有密切关联。天地
郑霭龄(Denise Chong),1953年出生于加拿大温哥华,为第三代华裔移民,加拿大著名华裔女作家。成为作家之前,郑霭龄是一名成功的经济学家,她曾经受雇于加拿大财政部,并在总理办公室当过一年的特别顾问。从1981年开始一直到1984年为止,她是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政府的高级经济顾问。目前专职从事写作,共出版了四部作品。《妾的儿女》(The Concubine’s Children)为其处女作和
中國共产党与以往中国其他政党和政治组织不同,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确立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在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奋斗,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让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做到这样,关键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而在全部马克
与《红楼梦》一样,《三国演义》(罗贯中撰,毛宗岗父子编)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史学名著《三国志》(陈寿撰,裴松之注),是毛泽东一生学思践悟阅读生涯中的至爱。从少年“三国迷”,到生命终点的书香留痕,研读“三国”历史文化典籍的芬芳,始终沁入这位伟人的内心,也影响着那个年代的社会政治和党史国史的抒写。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辉煌成就的杰出代表。其宏阔的艺术结构,大气磅礴的人物场面描绘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欧阳修一生建树颇多,在政治方面,他曾任参知政事,为人刚直,敢于直谏,所以屡次受到排挤,屡遭贬官;在文学方面,他的诗、文、词、赋都取得了很大成就,还作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提倡效法韩愈,反对五代以来的奢靡文风;在史学方面,他著有《新五代史》,并和宋祁共修《新唐书》;在艺术鉴赏方面,他对书法、绘画、音乐都有独到的见解。欧阳修的诗文中更多展现的是他作为儒家士大
河北作家刘凤起的长篇小说《永远的大运河》(九州出版社2016年版)洋洋洒洒150余万字,是一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长篇巨制,是一首展示大运河文化精髓的壮美诗篇,也是一幅凝聚运河人民血泪情仇的恢宏画卷。  大运河与长江、黄河等天然河流不同,它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的人工河。大运河部分河段始建于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至隋朝全线贯通,共穿越4省2直辖市,连接22座城市,全长1794公里,是我国历史上南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