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jzhou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要求学校课程应以现存的社会生活情境为主要内容。教育就是学生生活本身,学生的课堂生活就是学生的成长。陶行知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进行生活化教学呢?具体的做法是: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地理知识运用生活化;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4
  一、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地理知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新知,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鲜感,从而使他们对地理学产生亲切感。例如,在学习"有关建筑物(民居)的朝向"这一知识点时,可从下面的问题入手:①我国古代得寺院和道观均建在深山密林之中,往往背靠青山,前临绿水,被民间认为是"风水宝地"。这是为何呢?②为什么"坐北朝南"的房子冬暖夏凉呢?这两个问题在我们的日产生活中会经常看到、感受得到的。而且,"风水"在大多数学生看来很神秘,很不可思议,到底它跟我们所学的地理知识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们都急切想知道答案,学习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使得学生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因为生活的地理"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的地理"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生活的地理"实",有利于体现知识的价值;生活的地理"广",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
  二、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背景中。从根本上说,学习地理是为了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改造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与它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在地理教学时,应密切关注周围的生活现象,并适时地引入课堂,探究其形成發展的地理原因。将地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自然科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科学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自然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自然科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自然科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验生活。例如:让同学谈一谈炎炎夏日,走在柏油马路边与林间小路里的感觉;让家住山区的同学说一说夏日白天和夜间站在山顶的感觉;让去过海滨城市的同学谈对气温的感受等等,并引导学生用刚刚学过的热力环流知识去解析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学生比较易于理解和接受。在地理教学中,就应该把教学贴近生活作为一个支撑点,把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问题有机地结合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解释、去探究、去发现、去创新,使地理课堂更好地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世界。例如,讲洋流--风海流的成因时,用生活体验创设情景:假如你现在站在公园的小溪边"一阵微风吹过,河面荡起涟漪"水波顺着风向流走了,在公园的美妙回忆中想象一下海风吹过海面海水会作定向流动...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下接受了风海流的成因。在讲解热力环流、高低气压形成时,用自行车轮胎打气过程来讲解高压形成过程,然后把轮胎阀门打开,一股气流快速地往外冲出并发出声音,这个来自生活的体验,形象生动的说明了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又如在讲解海陆热力差异时,可用烧红的铁块与一杯热开水来说明海陆降温的快慢,显得形象直观。
  三、地理知识运用生活化
  地理教学让学生获取关于人类生存环境的知识,了解地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应用,逐步形成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地理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已有地理知识去指导生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知识的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由于缺乏某些的科学性认识,常会对相关地理学知识形成错误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实践要及地更正经验性错误,有利于加强教学效果。例如清晨人们到树林中去,认为那里空气清新,对身体非常有益。根据已学的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指出实际情况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树木虽然能制造氧气,但必须以光照为前提条件。在黑暗中,植物就不能制造氧气,为了维持生命活动,还要通过呼吸作用消耗大量的氧气。这样,经过一夜的呼吸消耗,使得树林中氧气含量大幅度下降,如果这时到树林中去锻炼,对身体是没有好处的。因此,晨练适宜在旷野中进行,树林中的晨练最好在太阳出来之后。在教学中指出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经验性错误,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活品质。
  四、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地理课程具有实践性,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正确认识来自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加以应用在地理教学中,力求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同步。课堂教学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习能力的主要形式,课外能巩固学生课堂学到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扩大学生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可组织学生到野外观察地形、地质和地貌,观察星象、测量地理经纬度、组织进行气象观测预报、人口调查、土地资源调查、环境污染调查等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使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增长才干,增强学生地理实践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高技能,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高中地理教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不仅要教给学生地理学知识,更要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素养,从而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
  参考文献:
  [1]周代许.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探讨[J].地理教学,2012,(12).
  [2]潘竹娟.构建"认知停靠港",实现"有意义学习"[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06).
其他文献
摘要:人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认知水平就不同,所能接受的事物或者信息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自然对记忆的程度也不同。由于青春期的到来,受到诸多外来因素的刺激,高中学生大多数都处在记忆的低谷,很容易对所接触的知识造成要么记忆犹新,要么丢在脑后,很少有学生能拾起零碎的记忆,而高中数学的学习又离不开记忆。这就形成了高中数学课上的"两面派"现象:一些学生找数学方面记忆力好,对研究的问题都能一一弄懂,数学学习的兴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最大的魅力在于提出问题,然后努力去解决问题,“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就是把教学内容转化为要解决的有意义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独立自主探索,通过交流
中图分类号:H319  语文新课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考试的目的,是对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的检查,是为了推动语文学习,改进语文教学,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或者说,是为了教和学寻求科学的客观的根据,使对考试结果的分析有效地用于教学计划和教学实践。作为语文考试的手段之一的语文试卷,就应该集知识性、科学性、创造性为
中图分类号:G444  初中阶段是中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面临着生理与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加之紧张的学习,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如若引导不当,学生很容易以另一种方式--"叛逆"渲泄出来。人类有一种"享受"疼痛的心理机制。那个痛对一些人来说是"痛着并快乐着"。所以,有些青春期的孩子,往往会采取一些几乎是自我毁灭的行为来消解或转移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压
目的:进食障碍是指通常起病于青少年期或成年早期的进食行为的严重不协调,患者以女性为主,常表现为因过度关注体重或身材而导致严重的进食减少或过度饮食,并因此感到心里极度痛苦
摘 要:有机化学在中学化学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对学生在有机化学学习过程的调查和分析,提出克服有机化学学习障碍的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水平。  关键词:有机化学 学习障碍 障碍成因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学生难以把握有机化学的学科特点,学习中存在诸多障碍。一些学生上课易懂、做题易错、放了易忘,综合题的解答,往往难以入门。  一、有机化学
摘要:学困生转化的关键在教师。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积极主动参与其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积极主动地为初中学困生的转化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 数学;学困生;成因;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当今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每一个公民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然而,由于初中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以及应用的广泛性,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