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课程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电脑知识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c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技术技能培训、职业教育教学规则,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该文详细阐述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具体的教学过程,以期为中职计算机教师如何开展信息化教学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中职;信息化;教学设计;拼图式学习;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04-0136-02
  中职教育应注重培养技术性人才、创新性人才。在我们的教学领域中,课程的教学要为日常生活常识服务、为职业岗位服务。本文结合认识计算机的组成部件与掌握计算机工作原理进行阐述,传统的图片或实物的教学模式枯燥呆板,学生被动学习,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都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本课程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设置驱动任务,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从认识主板、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两方面入手,通过结合电子笔记,实现由抽象到具体,再由具体上升到理论高度,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本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 教学分析是前提
  教学分析包括教材分析和教学对象分析,教材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教材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水中月、镜中花,没有教学对象分析的内容分析也将无的放矢,我们要针对具体学生情况来界定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以教学分析为出发点,缺乏教学分析的教学策略終究是教师脱离实际的自我表演,不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任何讲授、操作、训练、合作都很可能难以落实。因此,笔者做了以下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在培养未来的高素质劳动者与技能型人才时,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面对工作和生活中计算机应用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而且能为学生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1.1 教材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由高教社出版的国编教材。本次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教材中的第一章第2节,课时为1课时。技术发展,教学跟进。根据教学大纲的指导精神、人才培养方案岗位能力分析,结合本书配套的综合实训教材及学生专业的职业需求引入了计算机工作原理的知识拓展内容。
  1.2 教学对象分析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为中职校的教师,要想教好班级,教育好学生,首要的是了解自己的学生,掌握他们的行为习惯、心理特点,以生为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让职业学校的教育更进一步。
  教学对象是中职计算机专业一年级的学生。以后有可能从事计算机的组装与维修工作,只有做到深入了解学生,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学生们初步了解相关知识,具有一定感性认识,经过本课程前期的学习,已经了解计算机的发展阶段和分类特点,为学习本节内容做了一定的铺垫;不足之处:学生抽象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理性认知有待提升;学习特点:学生喜好手机等电子信息产品,对游戏比较迷恋。
  2 教学策略把握方向
  教学策略是指为完成特定的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结合学生的情况,对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把握。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各个环节使用的指导思想和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的教学策略有很多,每一种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价值,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可以很好地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也考验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基于之前的教学分析,笔者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策略。以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利用学习平台、课件、微课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学风。利用仿真动画解决教学重点,化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针对学生难以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教师利用自主开发的闯关游戏,实现难点的突破。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电子笔记,实现由抽象到具体,再由具体上升到理论高度,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3 具体实施重过程
  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追求的是如何能够在有限的课堂内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吸收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必须科学合理的设计每个教学环节,才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3.1 课前学习,分析数据
  课前任务的设计是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开始的前提条件。真正有效的课前任务必须是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课前任务的结果可以是在教学任务中辅助解决教学重点或难点,或者是辅助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的依据。本次课前任务以学生通过平台观看微课并完成测试为依据,教师分析平台数据,发现55%的学生对“计算机工作原理”不理解,34%的学生无法确定计算机的工作流程这些问题,确立教学重难点,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学生借助网络教学资源结合自主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拼图式学习。各小组分别制作出“计算机系统的组成”“CPU”“内存”学习总结文稿上传至平台以备课中展示。通过探究学习和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2 课中任务引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遵循理论认识规律结合学生学习特点、行为习惯设计教学环节。充分恰当地利用信息化资源,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3.2.1 情景引入
  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教授知识技能,鼓励、唤醒、激励同样重要。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在上课伊始,部分学生的学习心理准备不充分,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高超的课堂导入来激发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意愿。本次课在新课开始以一段中国科技成果展示的小视频引入课题,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号召学生从我做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2 小组汇报
  为了验收学生课前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请各小组展示拼图式成果。由于每个小组课前负责收集和整理不同的知识点,因此在本环节中各小组代表上台讲解相关知识,其他小组认真聆听学习,通过这一环节,小组之间互相学习,从而达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计算机的组成和主要硬件的功能。”
  针对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教师要求学生登录学习平台完成阶段评价,选出最优小组。教师对相应知识点进行补充总结。
  3.2.3 仿真操作
  以往的传统教学都是通过图片或实物辅助教学,学生被动学习。教师根据本课知识特点在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提供了“认识计算机系统组成和主板接口”的仿真动画,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掌握不够扎实的部分如主板、CPU、内存等,有计划有选择地学习,强化上一环节中重点知识的掌握。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小组记录员负责完成电子实训笔记,以便检查此环节学生的学习成果。完成后拍照上传在学习平台上展示。也作为学生课后复习的依据。
  3.2.4 体验探索
  在学生掌握计算机组成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那么计算机是怎么工作的呢”引入冯·诺依曼思想。计算机工作原理就是冯·诺依曼的“存储程序控制”原理,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习惯等方面我将原理与勇闯计算机工厂的游戏结合,要求学生控制勇士在计算机加工厂中完成闯关任务,才能解救出公主,游戏的路线选择就是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任何数据和指令都要通过内存储器,才能被CPU读取和运算,加工后的结果也必须通过内存储器,才能达到输出设备成为成品。通过游戏教学模式让学生对本课的难点进行反复认知。布置分层任务:完成任务较快的小组归纳总结完善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让程度好的学生对知识理解得到升华。
  3.2.5 总结评价
  一个好的课堂总结会成为整堂课里的画龙点睛之笔,能够协助学生理清头绪、加深记忆、巩固所学、总结重点、发展兴趣。如果一节课匆匆忙忙地结尾,这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教学思维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学生渐渐会产生腻烦心情,失掉继续探索新知的愿望。为了考查学生對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在学习平台上发布了一个课堂小测验,通过设计少而精的标准化问题,让学生回答,了解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不足,教师通过错题讲解进行查缺补漏。
  3.3 课后拓展
  市场调研,能力提升。教师通过平台布置课后拓展任务,要求学生到计算机卖场了解当前主流的CPU和内存的型号、参数、报价及选购技巧,对课堂上的知识内容进行迁移。学生以表格形式提交到学习平台,教师查看分析学生提交的作业,并邀请合作的企业专家录制指导视频,上传至学习平台为学生如何挑选计算机配件提供更好的建议,通过课后拓展任务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从而达到理论学习为日常生活服务,为以后的职业岗位服务。
  4 教学结果见成效
  本课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借鉴翻转课堂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率。实时了解学生动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提交的汇报成果可以看出各小组能比较全面的整理出课前学习成果,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基于信息化手段,科学量化每一个评价环节,形成一套科学、可行的课程评价体系。考察课前课后强化过程监控,保证目标实施与完成。经过本次课的学习发现学生对计算机工作原理的完全掌握由最初的11%达到100%,改善了教学效果,提升了教学质量。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设计信息化应该是常态化的教育教学手段,融入我们平常的每一次课堂教学中去,作为新时代的中职教师要从每一次课的教学目标出发,充分而必要的利用各种信息化技术,寻找现有的或自主开发信息化资源,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环节,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成为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小军.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教学效果对比与分析[J].新课程(中旬),2018(7):117.
  [2] 高佳琪.90后与00后心理状态和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2):48-50.
  [3] 朱宏洁,朱赟.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2013(8):79-83.
  [4] 曾爱玉.中职计算机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构建[J].当代职业教育.2012(5):58-59.
  [5] 邓燕琳.拼图式合作学习的初探[J].明日风尚,2017(8):249.
  [6] 吴勤.浅谈课堂小结对教学的必要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4):66.
  【通联编辑:梁书】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互联网行业的迅速发展,电子邮件营销得到快速发展,但垃圾邮件的日趋严重浪费着网络资源,因此过滤垃圾邮件刻不容缓。该文通过介绍朴素贝叶斯算法的原理及它在垃圾邮件过滤这方面的应用,基于朴素贝叶斯算法的分类模型设计了一个文本广告邮件过滤系统,能够有效实现垃圾邮件过滤。该系统的特点是在中文分词部分添加了当前的网络热词,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实用性。本系统通过在包含合法邮件与垃圾邮件的数据库上进行实
摘要:电子阅览室作为宁化县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的重点,推动了共享工程走进基层,在繁荣农村基层文化,满足人民多层次文化需求,传递客家优秀文化资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文从建设意义、软硬件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等三方面,阐述了如何对于电子阅览室进行更好的建设与维护管理,从而为电子阅览室的更好发展提供努力方向。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建设;维护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作品概况]《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又称《孔庙置守庙百石卒史碑》《孔龢碑》,记录司徒吴雄、司空赵戒以前的鲁相乙瑛的话。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立。高260厘米,宽128厘米,18行,行40字。隶书。现存山东曲阜孔庙。《乙瑛碑》与《礼器碑》《史晨碑》并称“孔庙三碑”。与《礼器碑》相比,《乙瑛碑》更为秀美丰润。  [观典赏析]《乙瑛碑》是汉隶极成熟时期的典型作品,为平正方
摘要: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公共课,目的是培养信息化背景下具有专业实践能力和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的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在信息技术全面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应该强化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多措并举全面优化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教学成效。尤其是在大数据技术广泛运用的今天,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中,应该积极依托于大数据技术来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G642
摘 要:有效教学应建立在对学习机制理论理解的基础之上,因此有必要对学习心理学进行研究。比值定义法是物理中定义物理量的常用方法,教学中应关注方法的显性化教学和对公式背后物理含义的理解。文章以高中物理“电场强度”的概念教学为例,从学习心理学视角出发,探讨比值定义法的教学实施,为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比值定义法;学习心理学;电场强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摘要】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教师在执教书法课时,应从自主、合作、探究几个方面,帮助学生在书法学习中掌握方法,提高书写水平,达到“涵养基本素质,提升课堂品质”的目的。书法课堂的重点在于习惯、技法、实践,于潜移默化中产生文化育人的影响。  【关键词】书法;教学;课例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93-0068-03  漢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
摘要:本课题采用混合式学习模式,即“网络教学平台 课堂 部分翻转课堂”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方法。这种新型学习方法将学习分成“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通过包头医学院的网络教学平台(线上)将课前预习、课中讨论及测试(线上下)、课后作业(线上)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该课题选取《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研究内容包括混合式学习过程设计、混合式学习资源设计、混合式学习环境设计和混合式评价方式设计。通过c语言
上海市崇明区东门小学学生  指導教师:周雯玥
摘要:创新教育越来越受到高等教育地重视,以机器人竞赛为代表科技创新竞赛成为当前计算机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以合肥师范学院计算机学院为例,阐述了机器人竞赛在创新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了针对计算机类专业建立创新素质全程化培养模式四个阶段,并对目前开展的工作进行总结。  关键词:创新教育;培养模式;机器人竞赛;计算机类本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
【摘要】低年级的书法教学是学生步入书法艺术殿堂的启蒙阶段,如何让学生在这一阶段对书法产生兴趣,并尽快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于学生的书法学习至关重要。为了点燃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教师需从耳濡目染的书法氛围、生动有趣的书法故事以及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等方面激发孩子学习书法的兴趣。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书写习惯,书法教学需要把握好几个方面:端正的书写姿势训练、正确的书写方法指导、细心的读帖习惯培养和多元的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