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难教”是不少语文教师发出的感慨,“语文难学”又是许多中学生共有的感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入手,使他们在兴趣的基础上由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学,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培养兴趣,在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中学得知识。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呢?
一、活动激趣
叶圣陶曾指出:教育的目标在于“造就善于处理生活的公民”。语文是生活中的一种必要工具。引导学生由单一的语文教学步入广阔的语文空间,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在长智力的同时养成习惯,在练就终身受用的语文本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作为现代人的交际素质,从而促进学生自我人格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语文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以语文能力训练为核心,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编课本剧、背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故事会、读书汇报会、新闻发布会、办墙报、手抄报、搞社会调查、书法比赛、参观学习、歌咏比赛、作文大赛等,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针对初一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我在所教班级开展了故事朗诵比赛、成语收集比赛、小楷字展览、优秀作文展览、周记评比等活动,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各种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例如,我在教《秋》一文时,先和学生们一起唱《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激起学生们的兴趣后,我再让他们寻找课文中秋天的美和自己身边秋天的美,改写一首《秋天在哪里》的歌;展示交流时,我发现学生们都写得很精彩。这样,学生们不仅发现了秋天的美,还兴致勃勃地搞了一回创作,唱着自己改编的歌曲,每个学生脸上都洋溢着收获的愉悦与骄傲。
在活动中,我更进一步地了解了学生的优点与缺陷,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依据学生特点更好地因材施教。
二、竞争激趣
中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强烈,有竞争意识。基于这种特点,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更加自觉地学习,我常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在文化艺术单元教学时,提前将学生分成四个组,让每个组自行去学唱歌、学跳舞、学演戏、学画画、学口技、学相声等,并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类艺术及相关知识,然后进行一场比赛。比赛中,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积极踊跃,尽显特长,尤其有部分学生涉足以前从未接触过的艺术领域,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当然,竞争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是可以灵活地掌握的,除短期竞争外,还可以设置长期竞争,如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多做读书笔记,一个月一小比,一个学期一大比,比谁读的书多、写得多、收获感悟多,评选出的优秀者给予适当的奖励。在各种活动中,学生们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们有一种在语文知识的长河中遨游,其乐无穷的感觉。由此可见,竞争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使语文的教育更加贴近学生,能丰富语文教材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幽默激趣
教学中有些概念较晦涩难懂,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就会觉得难学,产生厌学情绪。面对此种情况,教师要因势利导,深入浅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深奥难懂的知识。语文,大多数人认为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常常是铃声一响,学生们便唠叨:“又是老北京的故事……”语文教师对此常常无可奈何地感叹:“学错了学科,进错了门!”那么如何让学生由厌学到好学、想学语文呢?我认为幽默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前或者在课中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穿插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及故事等,可以使学生在笑声中掌握知识。
适当而不低俗的调侃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催化剂。在课前,我常和学生一起谈谈时事,侃侃足球,聊聊网络,说说追星,论论电视。无论是《实话实说》,还是《焦点访谈》,抑或赵本山的幽默小品都能在笑声中给学生予启迪,大家在笑过以后会有很多的感悟。我常在课前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有名人轶事、幽默故事、哲理小品等。
记得我曾给学生讲过一则《猫和老鼠》的故事,题目和学生爱看的动画片相似,因此大家十分感兴趣。故事的内容是关于猫和老鼠为什么会成为敌人的,很有趣味,并且不乏幽默,学生听得很入神。课后一名平时基础很差的男生竟然很完整地将它写在周记里,内容与原文相差无几,与他平时写周记时的只言片语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此,我在班级对他大加赞扬,他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了,以后的周记也大有长进。虽然这是教学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但它却使我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用。
四、媒体激趣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学改革的不断更新,过去语文教师那种“夹着课本和粉笔进教室,一支粉笔一张嘴讲话”的形象有所改变,电子设备将取代纸和粉笔成为语文教师的备课工具。多媒体已经成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以及网络更加直接、更加快捷地去了解语文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因而学习兴趣也有很大的提高。
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教朱自清的《春》时,我精心选择了几幅图片:春花图、荷月图、夕照图,要求学生在总结文章写景特色的基础上用一段话描述图片的景色,并且请其他同学评价。学生们激情难抑,纷纷举手,展示自己的描写才能。
多媒体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口才,节省了板书的时间,教学更为直观,可谓一箭三雕。
五、辩论激趣
“事不说不清,理不辩不明。”在教学探险单元时,有一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许多的探险者在探险过程中都丧生了,他们这样做值得吗?不是有句话说‘平平淡淡才是真’嘛!”我没有去评价这个学生的观点,而是因势利导,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组成辩论正方与反方,展开了一场关于“探险值与不值”的辩论。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辩论中来,多方举证,激烈争辩,最后正方获胜,并且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没有探险精神,人类社会的发展将停滞不前,每个人都应具备这种精神,这其实是一种探索精神。通过这一场辩论,学生们不仅辨明了是非,讲清了道理,更树立了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不但实现了学会语文知识的目标,更达到了学会做人的目的,一举两得。
六、延伸激趣
语文世界是广阔无垠的,可教材内容却是有限的。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教材中走向无垠的语文空间,延伸拓展是一条不错的途径。如笔者教《夸父逐日》时,要引导学生从“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一情节感悟夸父勇于探索、甘为后人造福的精神,但学生们大都无法理解这层意思。于是,我为他们补充了另一则材料:“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然后让学生讨论夸父的这一行为是否是“不量力”。经过激烈讨论,学生们得出结论:他的这一行为不是不量力,而是勇于追求、敢于探索的表现,其杖化桃林,自是为后人造福。由此可见,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有助于帮助学生消化课本知识。
(责任编辑 韦 雄)
一、活动激趣
叶圣陶曾指出:教育的目标在于“造就善于处理生活的公民”。语文是生活中的一种必要工具。引导学生由单一的语文教学步入广阔的语文空间,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在长智力的同时养成习惯,在练就终身受用的语文本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作为现代人的交际素质,从而促进学生自我人格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语文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以语文能力训练为核心,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编课本剧、背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故事会、读书汇报会、新闻发布会、办墙报、手抄报、搞社会调查、书法比赛、参观学习、歌咏比赛、作文大赛等,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针对初一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我在所教班级开展了故事朗诵比赛、成语收集比赛、小楷字展览、优秀作文展览、周记评比等活动,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各种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例如,我在教《秋》一文时,先和学生们一起唱《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激起学生们的兴趣后,我再让他们寻找课文中秋天的美和自己身边秋天的美,改写一首《秋天在哪里》的歌;展示交流时,我发现学生们都写得很精彩。这样,学生们不仅发现了秋天的美,还兴致勃勃地搞了一回创作,唱着自己改编的歌曲,每个学生脸上都洋溢着收获的愉悦与骄傲。
在活动中,我更进一步地了解了学生的优点与缺陷,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依据学生特点更好地因材施教。
二、竞争激趣
中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强烈,有竞争意识。基于这种特点,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更加自觉地学习,我常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在文化艺术单元教学时,提前将学生分成四个组,让每个组自行去学唱歌、学跳舞、学演戏、学画画、学口技、学相声等,并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类艺术及相关知识,然后进行一场比赛。比赛中,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积极踊跃,尽显特长,尤其有部分学生涉足以前从未接触过的艺术领域,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当然,竞争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是可以灵活地掌握的,除短期竞争外,还可以设置长期竞争,如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多做读书笔记,一个月一小比,一个学期一大比,比谁读的书多、写得多、收获感悟多,评选出的优秀者给予适当的奖励。在各种活动中,学生们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们有一种在语文知识的长河中遨游,其乐无穷的感觉。由此可见,竞争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使语文的教育更加贴近学生,能丰富语文教材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幽默激趣
教学中有些概念较晦涩难懂,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就会觉得难学,产生厌学情绪。面对此种情况,教师要因势利导,深入浅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深奥难懂的知识。语文,大多数人认为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常常是铃声一响,学生们便唠叨:“又是老北京的故事……”语文教师对此常常无可奈何地感叹:“学错了学科,进错了门!”那么如何让学生由厌学到好学、想学语文呢?我认为幽默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前或者在课中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穿插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及故事等,可以使学生在笑声中掌握知识。
适当而不低俗的调侃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催化剂。在课前,我常和学生一起谈谈时事,侃侃足球,聊聊网络,说说追星,论论电视。无论是《实话实说》,还是《焦点访谈》,抑或赵本山的幽默小品都能在笑声中给学生予启迪,大家在笑过以后会有很多的感悟。我常在课前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有名人轶事、幽默故事、哲理小品等。
记得我曾给学生讲过一则《猫和老鼠》的故事,题目和学生爱看的动画片相似,因此大家十分感兴趣。故事的内容是关于猫和老鼠为什么会成为敌人的,很有趣味,并且不乏幽默,学生听得很入神。课后一名平时基础很差的男生竟然很完整地将它写在周记里,内容与原文相差无几,与他平时写周记时的只言片语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此,我在班级对他大加赞扬,他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了,以后的周记也大有长进。虽然这是教学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但它却使我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用。
四、媒体激趣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学改革的不断更新,过去语文教师那种“夹着课本和粉笔进教室,一支粉笔一张嘴讲话”的形象有所改变,电子设备将取代纸和粉笔成为语文教师的备课工具。多媒体已经成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以及网络更加直接、更加快捷地去了解语文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因而学习兴趣也有很大的提高。
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教朱自清的《春》时,我精心选择了几幅图片:春花图、荷月图、夕照图,要求学生在总结文章写景特色的基础上用一段话描述图片的景色,并且请其他同学评价。学生们激情难抑,纷纷举手,展示自己的描写才能。
多媒体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口才,节省了板书的时间,教学更为直观,可谓一箭三雕。
五、辩论激趣
“事不说不清,理不辩不明。”在教学探险单元时,有一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许多的探险者在探险过程中都丧生了,他们这样做值得吗?不是有句话说‘平平淡淡才是真’嘛!”我没有去评价这个学生的观点,而是因势利导,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组成辩论正方与反方,展开了一场关于“探险值与不值”的辩论。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辩论中来,多方举证,激烈争辩,最后正方获胜,并且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没有探险精神,人类社会的发展将停滞不前,每个人都应具备这种精神,这其实是一种探索精神。通过这一场辩论,学生们不仅辨明了是非,讲清了道理,更树立了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不但实现了学会语文知识的目标,更达到了学会做人的目的,一举两得。
六、延伸激趣
语文世界是广阔无垠的,可教材内容却是有限的。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教材中走向无垠的语文空间,延伸拓展是一条不错的途径。如笔者教《夸父逐日》时,要引导学生从“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一情节感悟夸父勇于探索、甘为后人造福的精神,但学生们大都无法理解这层意思。于是,我为他们补充了另一则材料:“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然后让学生讨论夸父的这一行为是否是“不量力”。经过激烈讨论,学生们得出结论:他的这一行为不是不量力,而是勇于追求、敢于探索的表现,其杖化桃林,自是为后人造福。由此可见,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有助于帮助学生消化课本知识。
(责任编辑 韦 雄)